金刚经结缘网

四教义全文 第六卷

发布时间:2019-06-25 01:31:27作者:金刚经结缘网

四教义卷第六

第四约圆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圆教诠因缘即中道不思议。佛性涅槃之理。菩萨禀此教门。理虽非浅非深。而证者不无浅深之位。今明圆教入道。亦具有四门。一有门。二空门。三空有门。四非空非有门。圆教虽有四门而诸大乘经意。多用非空非有门以明位也。正如此经。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一往虽同细捡不无四门之别。而多用非空非有门。入不思议解脱也。此义在下自当可见。若随机利物四门赴缘。皆入不思议解脱。岂可偏用。但一往明行位义便。事须如此。是以今明圆教次位。正约非空非有门以辨也。就此为五意者。一简别圆二教明位不同。二正明圆教辨位。三引众经论证。四料简。五约圆教位。释净无垢称义。第一简别圆两教明位不同者。圆教既诠圆理。菩萨禀教圆断五住之惑。开佛知见住大涅槃。是则教圆理圆。智圆断圆行圆位圆。因圆果圆。不同别教具如前说。今略更用五义。释别圆两教不同之相也。一约断无明判位高下不同。二约断界内界外见思不同。三约断不断不同。四约位明法门别圆不同。五约位通不通不同。一约断无明判高下不同者。若别教明位。同三十心断界内结尽。即伏界外无明。至回向后心。初地方发真智断无明一品。乃至断十品名为十地。等觉后心断无明方尽。妙觉常果萧然累外无所断也。此如前说。若圆教所明。从初随喜心。修一心三观入十信位。断界内惑尽。即伏界外无明。十住初心即发真智。断无明住地初品。从此四十心。皆断无明至等觉后心。无明方尽。妙觉极地肃然累外。名究竟菩提无上之涅槃也。此即判位高下殊别故。有圆别二教明位不同也。二约断界内界外见思无明不同者。若别教三十心。断界内见思。伏界外无明。十地断界外见思无明分为三道。如前别教明十地中分别。若圆教十信。断界内见思。圆伏界外见思无明。发趣初心。圆断界外见思无明。终至等觉方尽。故地持论明清净净禅云。离一切见清净净禅。烦恼障智障断清净净禅。此并等觉之位明此义也。大涅槃云。十地菩萨为无我见轮惑之所转也。即是断见不尽之义。又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如来见于佛性。而得了了。此皆约见惑尽不尽。故有了了不了了殊也。断欲爱至佛果方尽者。欲爱即是六欲。鸯崛经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我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意根亦复如是。如法华经说六根清净。虽未得无漏。而其六根清净如此。当知即是伏欲爱烦恼之位。发趣初心发真无漏。即分断欲爱。至等觉方尽。故华严经。明得佛六根究竟清净也。断色爱至等觉方尽者。大涅槃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名为色解脱。涅槃色爱方尽断无色爱至佛方尽者。因灭是受。获得常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想行识解脱。涅槃无色爱方尽也。四住惑与无明共合。四住若尽无明亦尽。若无明尽四住亦尽。是则圆伏圆断圆尽故。大品经云。色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阴入界一切诸法。皆亦如是。又云。诸法等故般若波罗蜜等故。此经云。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以一食施一切。若能如是乃可取食。食法尚等。何况复见思无明所缘之法。而不等也。如此之义。岂与前别教断伏而不异乎。经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约断不断不同者。至论其理虚无。无明体性本自不有。既无无明何论智慧。无解无惑。岂可分别别圆之殊。故涅槃经云。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此则不论断与不断。而涅槃云。闇时无明。明时无闇。有烦恼时则无智慧。有智慧时则无烦恼。今约有智慧无烦恼义。故说为断。若约别教。多就定相论断。即是思议智断明位。大乘之拙度义也。若圆教明义。多说不断。不断而断者。即是不思议断。非次位以明次位。正是大乘巧度之义。故此经云。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又云。不断痴爱起诸明脱。问曰。义推断不断。有三十六句。四教义全文  第六卷今何意取断属别教。不断属圆教耶。答曰。此两句是佛法正意。余皆是傍。不断而入位义同须弥入芥子。此是不思议智断之位也。四约法门别圆简别者。别教明位对诸法门。非但法门不圆。约位亦有齐限。如十地论云。初地具足檀波罗蜜。于余非为不修。但随力随分是义有余。圆教明诸法门则不如是。一法门具足一切法门。悉皆通至佛地。五约位通不通简别不同者。若别教明位初地不得通二地。何况具足诸地。若圆教明位。如华严经说。从初一地具足一切诸地功德。第二正明圆教位者。亦还约七位。明五十二位不同。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向。五十地。六等觉地。七妙觉地。但解者不同。有师言。圆教顿悟。一悟即是佛。无复位别之殊。说十地位者为钝根人耳。如思益经云。如此学者。即不从一地至一地。又有师解言。圆教既是顿悟。初心一悟即究竟圆极。而有四十二位。但是化物方便。立浅深之名耳。故楞伽经云。初地即二地。二地即三地。寂灭真如有何次位也。又有师云。圆教初顿。至十住即是十地。而说有十行十回向十地者。此是重说意谓此诸解释悉是偏取。平等法界。尚不论悟与不悟。孰论浅之与深。不悟而论悟者。不浅不深论浅深也。寻诸大乘经。明理究竟。无过华严大集大品法华涅槃。虽明法界平等无说无示。而菩萨位行终日炳然。是以今还约七位。以明圆教菩萨之位也。一明十信位者。即为四意。一明因闻法生信。二明因信修行。三明因行入位。四明经说不同。一明因闻法生信者。上根利智。闻圆教诠因缘即中道。无作四实谛理。即便信解一实谛。即是如如来来虚空佛性。非世间非出世间。非因非果。不可宣说非可显示。无说而说世间因果。即是无作苦集。说出世间因果。即是无作道灭。故此经大士呵弥勒云。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可复灭。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知涅槃即生死。是为无作之苦谛。若知菩提即烦恼。是为无作之集谛。若知生死即涅槃。是为无作之灭谛。若知烦恼即菩提。是为无作之道谛。但以非生死非涅槃。非菩提非烦恼。是一实谛。一实谛论此四谛者。即是无作四实谛也。所以者何。约一实以明四。一实谛不作于四。四不自作四。不他作四。亦非共作四。亦非无因缘而作四也。而说为四者。此是无作之四。此四毕竟不可得。即是一实谛。名为无作四实谛也。若闻此信解无碍者。即信一切众生即是不思议解脱也。即是大乘即是般若。即是首楞严。即佛性。即是法身。即是实相。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即是如来藏。即是法界。即是毕竟空。即是一切佛法。因此慈悲誓愿菩提心发。是为圆教名字即之信解也。二明因信修行者。因此名字信心。即已发菩提心。若欲行菩提道。应当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大乘经典。出世行人若欲疾得入十信位。具六根清净。宜起精进。不惜身命。应当加修四种三昧。四种三昧者。一常坐三昧。如文殊般若经说。二常行三昧。如般舟经说。三半行半坐三昧如方等经法华经说。四非行非坐三昧。即是诸大乘经所说种种行法。此诸三昧行法。具如诸大乘经中说。此即代于初停心观。今约圆教。明修初信心行诸三昧应信解十法。十法者。名字如前三观中说。一善识思议不思议因缘者。思议因缘者。如上三教所明。不思议因缘者。即是今所说。不思议无作四实谛。如前三观中明。譬如一念眠心具一切法。不纵不横即是不思议因缘。无作四实谛也。如此的取维摩大士呵弥勒云。一切众生即大涅槃。即菩提相。明此不思议因缘。余九法亦如是。义意玄隐。今次第明。寻者可善思之。二次明真正发心者。即是无缘慈悲。无作四弘誓愿也。无缘大慈。观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与众生此灭道之乐也。无缘大悲。观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恼。欲拔众生此之虚妄苦集也。无作四弘誓愿者。知涅槃即生死。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也。知菩提即烦恼。未解集谛令解集谛也。知烦恼即菩提。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也。知生死即涅槃。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也。菩萨如是慈悲誓愿。无缘无念而覆一切众生。犹如大云不加功用。如磁石吸铁是名真正菩提心也。三明行菩提道勤修止观者。知生死即涅槃。即是善修止也。若知烦恼即菩提。即是善修观也。如阴阳调适万物长成。若善巧修止观。即能一心具万行也。问曰以何为集。答曰依此经及涅槃经。无明爱一切烦恼为集谛。集局于苦。于今对义为便也。四明破诸法遍者。若知生死即涅槃。即破分段变易二种生死皆遍。若知烦恼即菩提。即破一切界内外烦恼遍也。譬如转轮圣王。能破一切强敌。亦不有所破。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能破一切法。亦不有所破。五善知通塞者。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则一切皆通。知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恼。则一切皆塞。六善修道品者。观十法界五阴生死。即是法性五阴。法性五阴。即是性净涅槃。即是四念处破八倒。知涅槃即生死显四枯也。知生死即涅槃显四荣也。知一实谛。即是见虚空佛性。住大涅槃也。因此四念处。修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即是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亦是庄严双树。

首页12345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全文

  • 金刚经唱诵

  • 金刚经讲解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