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圆教者。谓此教中。该收前四。圆满具足。性相俱融。刹海尘毛。交遍互入。即华严宗也。所说下。一真法界也。谓所说理事心境人法圣凡染净等法。以要言之。未有一法。离于法界。故云所说唯是法界。或可此句是总标。下皆别列。性海圆融者。理法界。谓理性深广。故如海也。理体周遍。无有一法而不融摄。故云圆融。缘起者。事法界。谓众缘所造心境染净情器因果大小一多。各不同故。无碍者。理事无碍法界也。谓缘起事法。皆是理之所成。缘起无性。不碍于理。理能随缘。不碍于事。故得理事二无障碍。相即相入下。事事无碍法界也。谓诸事法。各全摄理。即理之事。互不相碍。故得一一事法。相即相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为主伴。重重无尽。如天网珠。光影互入。无碍无尽也。然上五教所诠。不出性相。性相相望料拣。应成六句。一。唯相非性。小乘教也。但说法相。不言性故。二。唯性非相。即顿教也。唯辨真性。毁相泯心故。三。相多性少。即分教。多说法相。少说性故。四。性多相少。即终教。多说法性。少说法相。纵说法相。亦不离性故。五。非相非性。即始教。但说诸法皆空。未显真如性故。六。全相全性。圆教也。谓说一真法界。全体而起成染净法。即全相也。染净起时。性体不隐。全是真如。即全性也。又此五教。与天台化法四教相望。但开合有异。而大况是同。彼则开前合后。此则开后合前。四教者。谓藏。通。别。圆也。且如此中初小乘教。即彼藏教。第二始教。此有二类。一始教。但说诸法皆空。即彼通教也。二分教。但说一切法相。即别教也。第三终教。明如来藏。随缘成诸染净。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即彼圆中双照义也。第四顿教。唯辨真性。即彼圆中双遮义也。第五圆教。明性相俱融。即彼圆中遮照同时义。以此三教所诠。唯是一心具一切法。即彼圆教不思议中道也。故此三教。皆属圆收。此即合彼通别为一始教。开彼圆教为终顿圆三。彼即开此始教为通别二。合此终等为一圆教。虽开合有异。而法无异也。然彼更约化仪论四。约时论五。广说如彼。
△二与论相摄。(二)初定分齐。二明相摄 初定分齐。
若于五中。显此论之分齐。正唯终教。亦兼于顿。
《记》正唯终教者。以有生灭门。说如来藏。随缘作阿赖耶。成诸染净义故。兼于顿者。以有真如门。显体离言。依言辨德故。然虽说两门。以真如门中。但略显法体而巳。如其生灭门中。说迷悟。辨圣凡。论染。则二碍三细五意六粗。论净。则二身三大四信五行。具辨染净熏习。广明四位阶降。说断证。明解行。但是一切世出世法。皆在生灭门中所明。既而广略不同。故于二教以判兼正也。
△二明相摄。
若将此论。与五教互相摄者。五唯后三摄此。此唯摄五前四。
《记》五唯下。以教摄论。五教为能摄。此论为所摄也。后三摄此者。终顿圆也。谓此论中。说如来藏缘起。是终教。说真如门。是顿教。又真如门。是理法界。生灭门。是事法界。二门不二。理事无碍法界。一心。是一真法界。此即圆教。故后三教。摄得此论。若以理推。此论亦有前二教义。亦应前二摄得此论。此唯下。以论摄教。此论为能摄。五教为所摄也。摄前四者。此论备有前四义故。不摄圆者。以四法界中。唯有三种。而不明事事无碍。以圆教宗于事事无碍。义既不全。故非摄彼。然以义推。亦合摄彼。彼文四种。统唯一真法界。今论一心之体。正是一真法界。是彼圆教之宗耳。又彼事事得无碍者。皆由真如随缘故也。故知真如随缘。是彼事事无碍之由。故得摄也。若以前科望于此义。前文合云。正唯终教。兼于顿圆也。
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会阅卷第一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