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法禅修的技巧,最主要在培养起更高度的乐趣,再透过心在这种更高度的乐趣之中,怡然自得、安住、得定。佛陀在解释「定力~三摩地(samādhi)」,跟其他的宗教是不太一样的。其他宗教讲的定力,主要是在讲究,好比说专注力的培养,如何透过念诵咒语,观想、系心在身体的某个部分,来达到定力。但是,后代流行的佛教中的教法,包括大乘和南传的禅修,几乎已经完全不了解,这个原始经典中的关键了。
欲盖是负担,主要不是指欲带来的乐受,而是其中的「渴望感」与「焦躁感」。当心追求快乐的方式,是停留在欲的追求时,往往会令人会觉得很饥渴、很匮乏。在追逐的过程中,心神很容易会疲劳、涣散、不安定。因此,佛陀才会特别对「欲」做诃斥,而不是否定对乐的受用。佛陀说,在整个修行的过程,目标应该要订在:尽量充分地开发更高的快乐。用更善巧的快乐,来取代粗糙的快乐,而不是一味地讲放下。在佛陀的教法里,所有跟欲相关的快乐,都是相对不善巧的、几乎没有例外。所有跟禅那、跟色界禅有关的快乐,基本上都可以是善巧的。
「禅那」的快乐,简单来讲,就是心脱离开饥渴、焦躁的感觉,不再透过暂时解除焦躁感,而获得快乐。而是透过停止饥渴感、焦躁感,不再耗费那么多的体力、心力,在欲爱的追逐和吞食的动作上。所以,心变得轻松、清新。这时,敏感度会提升,能够觉察到:当心不仰赖外在的刺激,内在会有一种饱足跟宁静的滋味。随着愈去体会、品尝、欣赏,这种滋味会愈获得开发,这就是禅定主要的原理。
一个简单的体验离欲的方法,就是刻意地观察和体会:心没有欲求、没有渴望、没有焦躁感时,那种清凉的感觉。这种清凉的感觉,大部分的人都曾经有过,只是没有将这样的经验当做一回事,没有刻意地观察、品尝、开发。因为没有刻意地开发,所以陷入无聊、不耐烦、疑惑等盖障。这些盖障会阻碍,且扼杀更高快乐的开发。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