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三尊指以弥勒佛居中,法音轮菩萨居左,大妙相菩萨居右之三尊佛菩萨像。据唐代金刚智译之吽迦陀野仪轨卷中载,作随心曼荼罗,中央为弥勒,两侧各为法音轮与大妙相,四方则有四大天王。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着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弥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见婆罗门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为慈爱。唐朝玄奘到印度求学时,见到梵文原本,所以译为梅呾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后汉及三国时期的早期译经家,见到的佛经是由西域辗转得到,吐火罗文的Metrak,故译为弥勒。
弥勒佛在民间普遍受到信奉。早在西秦(45世纪)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已有弥勒佛像的绘制。早期的弥勒佛是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绘制、雕塑的。形象有菩萨和佛两大类。根据《弥勒上生经》塑造的弥勒形象为菩萨相,表现的是弥勒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的形象。其特点为弥勒身着菩萨装,双脚交叉而坐,后以左脚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脸颊,称作半跏思维像此为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云冈石窟第十三窟有一尊北魏时期的交脚弥勒佛坐像,像高13米,为早期的石窟弥勒。
后秦释僧肇《注维摩诘经》:弥勒菩萨。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罗门之子。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