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对藏传佛教文化的贡献
索 代
藏传佛教发展到公元十四世纪中叶,无与伦比的宗喀巴大师,在系统地了解印度佛教、熟悉藏传佛教的基础上创立了格鲁派佛教,把西藏文明推向了高峰。
宗喀巴原籍青海人,生于1357年。公元1372年遵师命去卫藏学经。20岁在孜钦寺从贡噶贝学《现观庄严论》注解。宗喀巴25岁,在贡塘寺、桑朴寺、孜塘寺等,依《量释论》、《集论》、《俱舍论》、《戒经》等四论立宗答辩。《现观庄严论》(弥勒著)、〈入中论》(月称著)、《量释论》(法称著)代表了大乘佛教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精通这三部著作,也就对大乘佛教哲学的各个重要阶段有全面的了解。《俱舍论》(世亲著)是一部系统讲明佛教宇宙观、人生观的著作。《戒经》(德光著)以得戒、持戒、还净的次第概括组织一切有部各种戒律的书。精通这些佛教典籍,说明他的佛教思想体系不是对于一派、一方的了解,而是对整个印度佛教的系统认识,这一点是不同于在此前的藏传佛教各派。
宗喀巴在1398年作《缘起赞》,这是他长期思索后,得中观性空义及中观派清辨、月称二家见解异同优劣的结果。关于性空的解释是大乘佛教哲学的中心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了透彻的认识,标志着宗喀巴哲学思想的成熟。
宗喀巴于1402年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三士(下士、中士、上士)道从修行成佛的角度概括佛教显教全部教义,组成体系,发挥创见。1406年著《密宗道次第广论》,系统地讲述了他自己关于密教的见解和修行。《菩提道次第广论》与《密宗道次第广论》合起来,代表宗喀巴的佛教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不仅在西藏前所未有,而且在印度也未有过。
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大昭寺举行大祈愿法会,各地来参加法会的僧人约一万多人,俗人好几万。会后,宗喀巴在离拉萨不远的旺古尔山旁创建甘丹寺。至此,一个以宗喀巴为首的新教派——格鲁派,以甘丹寺为中心逐渐形成。
宗喀巴自创立格鲁派后,藏传佛教在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产生更加广泛、深远的影响,将西藏文明推向了高峰。这表现在:
一、宗喀巴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得以创立。宗喀巴的佛教思想体系主要表现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与《密宗道次第广论》两部著作中。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按三士道(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由浅入深的进程,总摄佛教要义而编成。本论的结构是根据《菩提道灯论》所论的三士道的次第而组织的。其中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门;中士道指脱离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梁的法门;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本论的主要内容以三种要道为纲: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清净见。本论的特点有:一、修菩提心法,二、修止除沉法,三、修空观抉择法,四、安立俗谛法。
《密宗道次第广论》概论密乘四部教法而以无上瑜伽为重点。一、事部,为密乘下品根机者设;二、行部,为密乘中品根机者设;三、瑜伽部,为密乘上品根机者设;四、无上瑜伽部,为密乘上上品根机者设。专修外事的名为事部,若干外事及内瑜伽等分修行的名为行部。注重内修三摩地瑜伽的名瑜伽部,专修最胜内瑜伽的名天上瑜伽部。
以上对宗喀巴两部代表性著作,作了提要性介绍,从中可知这样的佛教思想体系在藏传佛教中是绝无仅有,也是印度佛教所未见的。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到后期,中观派和唯识派各执一方,难于统一;发展到密教更是显、密不容,到后来密教成份复杂,更是将印度佛教推向绝路。宗喀巴佛教思想体系的创立使格鲁派佛教有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基础。
二、格鲁派佛教的创立。宗喀巴所传的格鲁派成为西藏佛教的正统派,并由西藏传布到西康、青海、甘肃、蒙古等地。格鲁派佛教在戒律的基础上倡导闻、思共通道(显教)经论要义。完成修学净治身心,然后转入不共通道(密宗),使应化有情能迅速达到成佛之果。
有计划、成系统的教学组织也是格鲁派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宗喀巴根据他的佛教体系制订出来同时也是几十年学经经验的总结。
如闻思学院(显宗院),习研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三学即戒律、禅定、胜慧;四大教义即毗婆沙、经部师、唯识师、中观师为主。通过师传、背诵和辩论的形式达到通晓五大部,即《因明》、《俱舍》、《律学》、《般若》、《中观论》,分十三个学级,一般需十五年才能学完。
再如密宗院也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所学的课程也有严格的规定,通过考试方可步入高一级。
格鲁派佛寺严密的组织,有系统的教学,也是以前藏传佛教各派无法比拟的。
三、藏族佛教文化发展到了极盛时期。格鲁派佛教创立后,在寺院中设有医学院、时轮学院、喜金刚学院等,这时的藏族佛教文化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明代,西藏有名的建筑物有前藏的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三大寺建筑及其装饰表现出雄伟壮丽、热烈浓郁的藏族风格;后藏的扎什伦布寺,其华丽胜于三大寺。它们是藏人高超的智慧和高超的技巧在建筑艺术上的充分发挥,也代表了这一时期西藏文化的水平。
除此而外,其他文化艺术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如宗喀巴弟子克珠杰雕刻的集密金刚曼陀罗,在五尺长的直径上刻有二尺多高的宫殿,三十九尊像,还有经阁、教典及各种法物,极尽复杂精巧之能事,表现了西藏雕刻的高度艺术性。明代江孜的班根曲登寺内大量的壁画带有印度、尼泊尔、中原艺术影响的江孜派的新风格。噶丹寺有杰出的富有民族风格的藻井图案。唐卡(卷轴画)成为各大寺院与壁画并美的优美的艺术品。
明永乐年间,刻永乐版《大藏经甘珠尔部》,于明万历年间,刻万历版《大藏经丹珠尔部》;至清康熙、雍正年间又刻北京版全藏。雍正年间,西藏本土刻奈塘新版,大体与北京版一致,增订其未善之处,与《布敦目录》契合,称为标准官本大藏经。奈塘新版藏经分两大部:正藏称甘珠,即经律藏;副藏称丹珠,即论著藏。经藏、律藏、论藏即三藏,总称大藏经。甘珠百函约八百种;丹珠二百三十四函,约三千四百种。
从以上简要资料可看出,宗喀巴创立格鲁派佛教,西藏文化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后来到五世达赖喇嘛,新建布达拉宫,使藏族文化发展到了顶峰。
宗喀巴创立格鲁派佛教后,在西藏发展很快。到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在和硕特部的蒙古族首领固始汗的帮助下,战胜了噶玛王朝,建立了噶丹颇章王朝,开始执政的初期,政府设在拉萨哲蚌寺的噶丹颇章。政府设在寺院,有碍于宗教的清规,考虑到红山曾是松赞干布住过的地方,离三大寺(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较近,便于领导政教事务,为此,决定在红山重建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的建成显示了我国古代藏族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在建筑、绘画、雕塑和特种工艺等各方面高度的艺术成就。
布达拉宫高踞于拉萨红山之巅,整个建筑依山迭砌,基石深入到山石之中。宫高110余米,东西长360余米,面积达130000平方米。凌空耸峙,昂首云霄。其外观以宫殿、寺院和灵塔殿三位一体,而内部则依佛教密宗坛城设计。它由白宫、红宫、平台、角楼和僧舍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殿顶的大小金顶、金幢和宝瓶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储红色的白玛草墙点缀其间,形成了鲜明的藏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塑像是布达拉宫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宫内集中了大量的雕塑珍品,有金、银、铜等金属制品;有木雕、石刻;有泥塑重彩。制作方法有铸、塑、雕、刻和镂,分圆雕、浮雕和线刻。高大者达10余米,小的仅几厘米。塑像有佛教的佛像、菩萨像、密宗本尊像和护法神像等;历史人物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等;也有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及历代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的塑像。
布达拉宫大小殿宇、经堂、佛殿和寝宫的墙上大都绘有壁画。有历史人物画,有佛教故事画,也有民俗画。古代藏族画师采用俯视和散点的表现方法,运用单线平涂和对比强烈的色调表现了丰富的形象,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唐卡(卷轴画)也是布达拉宫的重要艺术品,约有几万幅。唐卡有的是单幅,有的是多幅联成套的,以宗教题材为主,这类唐卡有浓郁的宗教气氛,也有历史故事、生活习俗、天文医药等题材。唐卡一般一米左右,也有大的可达几米。就质地而言,除了绘画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贴花和缂丝等织物唐卡。唐卡是最富有藏族特征的一个画种。现存于布达拉宫的各种唐卡都是艺术精品。
此外,布达拉宫珍藏着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中有佛教经典、历史、地理、传记、寺志、建筑、医学、文学和天文历算等,凡属十明(十类学问)学科的无所不有。佛教经书中有珍贵的贝叶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经等。
布达拉宫集中体现了古代藏族人民在建统、特种工艺、雕塑和绘画艺术等方面的伟大成就,标志着藏族古代文化的高峰。
概括起来说: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使西藏人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西藏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西藏本土文化吸收印度佛教,将印度佛教改造成了适合藏族人习贯的宗教。而宗喀巴大师在系统地了解印度佛教、熟悉藏传佛教各派的基础上创立了格鲁派佛教,将藏族佛教文化推向了高峰。
摘自《法音》1993年第7期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