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们,大家请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同学们,非常欢喜,今天是我们启建了这个正法学堂以来,要学习的第二部经典了。途中我们在讲完《地藏菩萨本愿经》以后也做了一个调整,优化了一下,让更多的相对来讲比较渴望、或者说希望得到佛法利益受用的这些同修们,先结这个法缘。所以今天晚上,经过我们休学一周以后,又还是如约而至,再来听闻这个稀有难遇的佛法。今天开始,我想我们虽然讲了一部《地藏经》了,因为地藏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嘱托的传法的重任的核心法子。
那么,在讲完这个传法重任的核心法子的相关这一部圣典以外,我们今天可以直接追溯到释迦牟尼佛的核心教法中来。所以就是想在下面的数节课里面,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大乘佛法的核心。这个二课就是出家人两堂早晚功课里边必然要受持读诵,甚至做一切佛事,消灾延寿、超度亡灵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经典,就是《心经》。那么我们以《地藏经》来作为开篇打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心经》以提升我们的见地,在佛法上最纯粹的根本。
所以我们顾名思义,从这部经典称之为《心经》来讲,就知道确实他是一代教法的核心眼目。我们每次到了寺庙里面都会看到藏经楼,藏经楼里面所有的经律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的就是为《心经》的内容而做注释、而提供服务的。要么是从各个角度想方设法的,从教法上来引领,让大家来开悟这个本有的心地的成佛之法。或者说以种种的行门来施舍,教会大家操作方法,不断的去迈向打开心地的实践操作手段,等等等等,都是紧紧的核心围绕着这部《心经》里面所讲的内容来展开的,所以说他是三藏的核心之心。
那么另外一点呢,咱们学习《地藏经》的时候,他都是从现象上来讲的。从现象上来讲的,我们就是种种造的业呀、有了因呀、将来受的果呀、来偿还的报呀,都是从这一卯一环,然后还有佛上升到天上去讲法,离开了人道,还说有地狱,等等这一切。这是从一切宇宙万法的现象上来进行契入。那么我们学习《心经》,是要把一切宇宙的万法的这个本体的,就是形而上也罢,真实境界也罢,要把他提炼出来,进行高层面的这种向上一跃的,这样的一个理解和学习。
这样的话我想,就会对于我们来从空有两边来真正的把握佛法、深入佛法、学修佛法、最后实证佛法,是必然的匡正和两条方便之门。所以说我们的课程的设置,今天来学习《心经》是非常合理和有必要的。特别是另外再讲一点,我们来学法修道呀,大家首先要知道佛法的出现和流传,他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让众生转迷为悟。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说法,始终也是循着这一个根本的弘法方式,而进行了最大张力的发挥而已。乃至包括佛灭度以后,西天东土的历代祖师们都无一例外的依着这一个范式,我们对佛法进行演绎和学习。所以说,至于我们今天讲的这部《心经》他是非常短小的,但是我们刚才讲到他有如此大的总的概括、浓缩的高度和深度来讲的话,可以说我们今天把整个成佛之路,就浓缩到这二百七十个字中。这二百七十个字内,他可以说把我们整个的修学成就,也就是道次第,非常精炼、有次序的进行罗列编排。让我们依着这个步伐,快速地掌握佛法的修证核心路线。所以说从这次我们来施设课程,请大家首先有这样一个了解。
下面我们具体说一下咱们学习《心经》的缘起,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心经,我们首先心里要有一个底。首先我们从教法上,就是从道理的学习上来讲,大家要知道《心经》的全称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么般若就是他讲的根本内涵,我们也要知道般若是整个佛法的根本。咱们来学习佛法,你要明白什么是在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怎么来进行鉴别、区别?就是看般若,用般若来区别。我们也知道佛法里施设了大乘法小乘法,这是我们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词概念了。大乘小乘用什么来区别呢?还是用这个般若波罗蜜来区别。就看你行的是浅般若呢,还是像《心经》里讲的行的是深般若。在这上面世出世间、大小二乘、乃至凡圣的分水岭,就是靠般若来进行一个了别、抉择,从而顿见分晓。所以大家想想我们所谓的修学佛法,就是看你是不是在修学般若。当然般若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理念,怎么样的一个说法,乃至他的内涵有怎样的层面去理解呢?我们后面会给大家讲。
首先我们有一个概念就是般若是佛法的核心。那么既然是核心的东西,大家要晓得我们今天在这里,如果说学佛稍微有一些时间的话可能大家都会背了。那我们到寺院里面随便拿起流通处的经里面,一定会有《金刚经》、《心经》、乃至《文殊般若》、包括三十卷多一点的《大品般若》,当然藏经里面还有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我们现在读的时候,已经应该说是只要你和三宝有缘,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
可是在佛法的传承过程中,所以第二点我们了解一下,首先我们了解般若是佛法的根本之外,我们要了解佛法传承上,般若传承的不易,所经历的艰辛,以策发我们对法生起绝定的恭敬。
首先从佛陀那会儿讲法的脉络来讲,当时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我们不止一次给大家讲,原来他是不想讲法的,后来由于请法嘛,他就开始讲。本来讲的就是说,他已经把般若法全盘的、用最恢宏最真实最庞大的一部经典《华严经》,全部把般若的真正的缘起性空的内涵,就嵌在《华严经》里来讲。但是因为确实在我们这个国土里面,是一种烦恼颠倒所缠缚的世界,所以对讲到的空性、缘起的无常这些东西、体现般若内涵的时候,根本就听不懂,也就是说不接地气。所以没有办法,后来才开始讲了第二个时间段、第三个时间段,我们都知道讲了《阿含经》还有《方等经》。一直从华严、阿含、方等、到了第四个时间段,才开始真正的,佛称性要宣说他之所以出这个世间,来讲的最根本的这个法,般若法门,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讲出来。
所以大家要知道整个佛陀讲法一共才四十九年,我们现在依然在学他的教法,但是已经到了佛灭后,而且进入末法时期了。当时佛讲法一共四十九年的时间,几乎近一半的时间就在讲般若经典,二十二年一共就在谈这个般若妙法。
所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般若的义理对于佛法中他是担当着什么。首先,佛陀当时讲的时候,一切的教法行门都是紧紧的围绕般若波罗密而展开的,最后汇归的宗旨也是要导归到般若波罗蜜中。但是这个法的流传中确实是很不容易,因为释迦牟尼佛为了灌输般若法门,一直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来坚持讲说。那么在当时有因缘的不管是印度所有的外道也罢、还是他后来摄受的弟子也罢,才对这个般若法门生起了信心、了解、然后去修行,最后证到这个般若的境界。证到般若境界才明了《法华经》里面讲的,噢,一切原来都是常住的,性空的、常住的。所以他在印度弘法的时候,佛陀已经形成一个系统的语感语境。大家的理解力上也已经产生了一个共鸣,就是说佛陀表达的、传神出来的这个境界、般若的空性,大家都了解了,习惯了,有数了,而且往那里走了。
可是我们要知道从印度到东土的传扬中,是经历了一个非常艰辛的时期。怎么艰辛的时期呢?就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由于印度这些大德们那时开始往东土传译经典了。传译经典最开始时有一部经典叫做《般若道行经》,这个从印度往咱们汉地传的时候,一下子把这个般若的概念引进来了。我们要知道当时中国其实本土的宗教还是以道教,还有这些玄谈,;是真名士自风流嘛,比如说竹林七贤等等,他们都非常崇尚老庄的这些空无、本无,等等,就是这些概念。所以说当时般若概念传到东土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所有的人都引发了误区,都觉得是一个新进的一个宗教学说。他们就会下意识地用我们本有的国土上的这些形容词,来强行的冠以般若的解释,无一例外的,因为有这个语感语境。所以大家当时用我们本有的习惯性的解释,用老庄的思想、道家的思想来解释般若,所以才无一例外的走入了误区。
这个给大家说一下,当时在佛教史上有一个时代叫做;格义佛教。;格义是什么呢?就是试图把握。但是当时没有把握成功。甚至这种偏颇走形的形容呢,产生了六家七宗之多的解释体系,都不能把《心经》讲述的道理给精准的掌握住。所以这个时代有两个影响,一个是大家很痛苦,没有因缘福报一样的,不能真正入到般若所讲的这个空有一如的内涵境界。但是也有一个好的影响是什么呢?当时在中国,学修佛法是高层士大夫一层以上的,才有时间也罢福报也罢,所以对于般若的解释大家都群起而学之,在思辩变的时候呢无意中就在中国的上层开始把般若法门往外弘扬,渐渐的影响到普罗大众,就让佛法的影响力反而越来越大了。这是相对于开始我们很艰辛的来了解般若法门的一个时代,他既是无奈的又是积极的。所以才让我们现在能够让佛法根本的般若智慧,在我们中国大地、震旦佛国,才能够广行天下。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个过程。我们在学习了解佛教史的时候,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会觉得,这是真的可以说是一个走的很惊险的过程。如果说大家都把这个理解错了,一直没有人最后出来澄清,那我们现在几乎还是走不到佛法的核心。
所以一直后来到了鸠摩罗什法师的弟子,有一个叫做僧肇大师,他写了一本《肇论》,里面讲到《般若无知论》的时候,才真正地用中国话把般若形容、讲解、描绘,至少从哲学思辨上把他定位了,描绘清楚。可能我们一般的话在学习经典中,都到不了教史这个层面,其实这是我们佛法流传中非常惊险和值得了解的一个步骤,直接相贯到我们现在学习《心经》、《金刚经》这些般若的法门。特别是在我们今天学习这部《心经》的时候,大家还要格外的纪念一位人物,就是我们传承的不易,就是这部《心经》的翻译者。我们读《心经》时都知道是唐三藏法师,玄奘法师奉诏译的,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这位众所周知的唐僧,是怎么把这部般若法门的核心——《心经》翻译过来的。这也是非常不易的,这是第二个不易,在此和大家分享,做一个前期的了解。
玄奘法师历史上是河南洛阳人,俗姓陈,家境非常好,他的父亲是一位饱学之士。他在家是排名第四的儿子,出生在唐朝(公元)602年。因为他的哥哥,他们家排名老二的哥哥在寺院里出家了,他也跟随到了寺院也说要出家。可是那个年代的出家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度僧是要皇帝亲自过问的。看到他年龄小,但是在问他的话时候,他是开言不凡,说了让人觉得格外惊诧的豪言壮语,后来就真的满了他的愿。出家以后随着对于佛法的学修,因为当时的经典还没有齐备,甚至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还有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才驱使他萌生了西行求法,展开他辉煌的一生。
我们在了解翻译者玄奘法师时,首先要知道他是最伟大的翻译家,他和佛门里的鸠摩罗什法师、真谛法师、义净法师并称为当时的四大翻译家。但是可以说玄奘法师开创了佛教经论的新局面,所以后来我们在习惯上把他翻译的时代之后称为;新译时期,他翻译的时代之前称之为;旧译时期。玄奘法师当时从印度回国以后就现在的大雁塔,也就是西安的大慈恩寺,作为当时的根据地,从公元645年,贞观19年时回长安开始译经,当时在长安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开始翻译的第一部经是《大菩萨藏经》,翻译了二十卷,还有很多论典。后来他移居到了西宁寺,因为认识他的人太多了,就在玉华宫开始翻译《大般若经》。当时《般若经》是最大部头的一部般若经典,他的梵文里都有二十万颂言,非常的浩瀚。
在翻译《般若经》的时候,当时有门徒向他祈请说删掉一些,但是他不允许,所以才完成了多达六百卷的可以说是翻译史上的奇迹。后来他还特别造了一些唯识宗派里面的著作,总共他的翻译经典总数加起来,要盖过另外三大翻译师所加起来的总数。他译的经一共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七十五卷,其他的三位加起来都比他少了七百八十卷。所以大家想想,他真的可以堪称是最伟大的翻译家了。特别是他是用直译的方法,完全忠实于对原来著作的从梵到汉的转化,所以他译经的轨则、态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特别是他还提出了五种情况下不翻译,这个原则也是在佛教史上一直影响至今。这个我们后面再讲。他还把老子的《道德经》翻译到印度去,所以我们佛门教史上常会有句话叫做;青牛西去,白马东来的佳话。青牛,老子骑得就是青牛嘛。所以说玄奘法师是最伟大的翻译家。
其次他可以说是最拼命的旅行家。大家要记住,我们在讲《心经》的翻译者哦,说到他法脉传承的不易是怎么翻译过来的。他的出境当时并不是合法的,他是偷渡的。因为当时上表了要出去,没有被批准,所以他就自己冒险出关了。出关后一直从丝绸之路向印度,真的是可以说困难重重,他都是抱着;宁向西死,不退东生的这种生死置之度外的信念,才经过了自然和人事的考验。
在《大唐西域记》里讲过,过八百里的大沙漠的时候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烟绝迹,飞沙卷石,暴雨湿蒸等等,到处都是枯骨遍野。所以大家想他每走一步,都可以说真的是为法忘躯的最为可贵的代表了。自然环境不说了,甚至中途还差点死在自己人手中。他在西域沙漠中遇到一个猎户叫石槃陀,被他取经的精神感染,要跟着他出家去印度。十来天就支撑不住了,退失了信心,结果觉得回去有点丢脸,就向师父下手。最终由于玄奘法师的德行在那禅坐,他最终手发抖没有拿起刀子,惭愧而去。所以这都是玄奘法师可以说是拼着命的去向西域把宝典求来的,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说佛法要求法?佛法只有求来的才能真正受用。最后他回到大唐后,还奉命撰了一本千古不朽的名著《大唐西域记》,这不仅是从佛法上的造诣,对印度的民情、地理等等都是无人能及的,所以他是最拼命的旅行家。
第三个我们要了解一下,玄奘法师可以说是最成功的留学生。众所周知,当时他所留学的在印度的叫做那烂陀寺。那烂陀寺里有一位导师叫做戒贤导师,在玄奘法师还没有去到印度时,他就得了一种怪病,浑身都疼的要想自杀。后来还是观音菩萨给他托梦,说你还不能死,你有大唐的弟子要来学修佛法,你得传授他,这是你最重要的任务。所以当时玄奘法师到了印度以后,那烂陀是全印度最高的学府,我们现在去印度还能够到这个遗迹去瞻礼一下,那个时候可以说是全球的最首席的大学。而玄奘法师作为一个外国人被列为十大上首弟子。大家想想,以外国人的身份,在语言的障碍下,能够列为戒贤论师的十大上首弟子,那他得要多大的本事啊。所以期间他还留学到整个印度的学术中心去讲学。
当时有不同见解的辩论,还开了一次;无遮大会。有十八个国家的国王、三千多僧众、还有好多外道、学者,都跟他来立论辩论,十八天没有人能辩得过他。所以最后被当时印度的小乘学者称之为解脱天,被大乘学者尊为大乘天,无人能跟他相抗。他的留学生涯能达到这种地步,到四十一岁那一年,当时全印度的一个联邦的盟主叫戒日王,戒日王竟然为弟子,拜他为师,皈依他,执了弟子礼,并且请他常驻在印度当做国师。都这样的礼遇,但是他执意要回国,还是不忘初心:萍僧从东土大唐而来,拜佛要求经的。我们现在也有好多留学生,我们现在如果说能到个美国,你被白宫的总统接见一下,那就不知道你是优秀成什么样了,估计就不想回来了。可是玄奘大师不是这样的,他在拜为国师的情形下他都拒绝了,为什么,就是为了把佛法法水东流。
跟大家讲这么多,就是为了激荡我们对这部经典的殷重心,难得想。这是讲两个点从佛教史上来做一个了解。这样高知名度的大师,还对这部经典如此的重视。《心经》是玄奘法师他最根本受持的一个修学法门。所以我们从玄奘大师的背景中,我们就知道这部经典意味着什么。他是最知名的和尚,当时唐太宗想让他还俗辅佐政治,但是他说不行,他就是出家人。这是有和尚性格。那会没出家的时候跟着他哥哥到寺里,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说;近光遗法,远绍如来,这就是有高僧的远见、胸襟。特别是他当时回国以后,在我们现在西安的大慈恩寺,还有后来的兴教寺,现在他的舍利还埋在那里,还有一个塔。我的公众微信上有一次朝拜过兴教寺,大家可能看过。他就在这里开创了中国大乘佛法的八大门派之一唯识宗。这一宗派的最具学术意义的他内容里面,所以这是大师学问。那么他一生始终一个做人的原则就是为法忘躯,所以他建立起来这种千古品格。这样的一位大师所受持的根本经典。大家想我们现在很轻而易举的到大觉世间群里面就可以学习了,所以请大家生起欢喜稀有难遇的心。
那讲了这么多,为什么说是玄奘大师的根本经典呢?他怎么翻译的?在取经的途中,有一次到了西域路途中丝绸之路上到了一个城池,这个城池门口有一个老和尚,是浑身都烂透了,就是我们说的长脓长疮,所有的人从他身边走过去闻着都嫌臭,捂着鼻子。只有年轻的玄奘法师没有嫌弃,每天给他换药洗身。这个老和尚他是印度的僧人。最后终于把他给治好了以后,他跟玄奘法师说:我也没有什么报答你的,我给你传一部经典。那么玄奘法师当时就口传耳闻,把这部经典给记住了。
记住了以后,一路上向西行进的时候,只要有恶的境界出现了,或者是豺狼虎豹,或者是非人所设置的这些恶逆境界出来的时候,一受持这部经,马上境界就化掉了。就是这部经护持着他一路西行,最后才成功回到东土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位樊僧恰恰就是我们说的,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的观世音菩萨化现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到这部《心经》一直代表观世音菩萨作为他的护法,护持着玄奘法师,把这个印度的圣典给请回到东土的。我们现在才能够这样现成的来学修佛法,特别是佛法的核心经典,传承是非常不易。
再一点要说一下,为什么要讲这个《心经》呢?就是为了一个字;正,咱们号称叫大觉世间正法学堂,我们现在学习佛法,说实在的,花边很多,机会很多,摸不清的门道太多太多。那么我们在如此信息时代,如此接触佛法中,怎么样能够长驱直入不去走偏走迷呢?唯一的原则就是看有没有般若?是不是依般若在指导?是不是在空性出世间的无漏法中我们来学修?还是在世间打滚?这就是正和邪。所以一切的教法,如果他离开般若波罗蜜这个空性的思想和境界的话,就不是正的,一定是偏的,或者是邪的。所以以后我们大家同修们来学修佛法,也要从这上面来看。我们怎么来辨别佛法是正法还是偏法,还是邪法,就看是不是引导我们去学习般若、空性,放下跳过一切世间的颠倒。所以说一切教法中般若为正,那当然我们为正,怎么个正?那我们平常也有讲到说你做点善事,或者说行一些功德,这不都是世间法的事吗?那这到底算正还是不正呢?大家要知道学习《心经》就是指导我们最究竟的空性见解。
这个;正有几个意思:第一叫做对偏正,就针对种种我们世间的颠倒之相、轮回之相、烦恼之相,说这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的假的空的,针对这个而提出来有一个正。般若空性,这是正法,无所得法,针对这个了解层面就叫对偏,叫做正。那么如果我们真正的空性见解,是怎么建立起来的?由于有我们世间法的颠倒的偏,我们才会摄《心经》里面讲的一切五蕴皆空的正,讲这个正,是为把这个偏给他了却掉,明白了,搞定了。
所以第二层面,我们把他定位叫做尽偏正,就是只要是把偏给扶正了就可以了,不要走偏就是正,那么这是第二个层面。那么什么是究竟的般若空性?不管你说偏还是说正都是对待法,都是世间法,真正的般若境界空性,他不是用语言表达,我们现在只不过是运用一个佛讲法的技巧,叫做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包括我今晚已经在这里一直讲将近四十分钟了,都是为了用这个假的语言,方便引导我们入到般若的空性智慧,随着精进的学习,入到这样一个境界中,所以这个就叫做绝待正。我们以后不管学习什么佛法,修学什么法门,如果偏离了这个空性的见解,这个无所得的思想,那么就跟般若偏离了,一切法,一定要放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来勘验,看我们是不是在修学佛法,是不是在行佛所行之道,这是非常要紧的,请大家记住这一点。正法学堂就是佛法是正的。
那么什么叫做正的佛法呢?一定是以般若为衡量标准。看你是有所得法,还是无所得法。一切的有所得法皆非般若,皆是偏的,皆是邪的。只有无所得法,才叫做般若之正法。非常简单、明快、利索、锋利的一个尖锐的见解,就在这里边可以见到他的邪正之别。所以请大家,我们既然已经皈依了正法学堂,有这个法缘,那么我们以后在法眼,我们常说在正法眼藏上,你就有辨别能力了,知道讲的是这个义趣。那么再一点,就是第四点吧,我们要建立,既然是无所得了,怎么跟我们念阿弥陀佛来汇通呢?我告诉大家,般若和净土完全是一门而不是两门,佛的经典和历代的祖师们都有明确的开示。这个稍微讲一下,你看我们其他的不讲,就说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如果我们读过三十品的《大品般若经》的话,大家就会有一个了解。
里边都会说菩萨摩诃萨,阿弥陀佛愿里面不是有六神通吗,能够用一顿饭的功夫去供养他方诸佛吗,等等,这些功德从哪儿来的?全部是从般若波罗蜜中来的,也就是从空性中才有这样无所障碍的发挥来的。所以说这个般若与净土,净土与般若他是一致的。净土是就着般若说,本质说相,《心经》般若是依这个本质来阐述净土,大家要如是理解。不要以为说我们刚才讲了半天无所得,就是抹杀的什么都没有了,又错理解了,这是很麻烦的。
所以说大家在学习《心经》的时候,一定要立足这样的见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有一个主要的态度吧,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说《心经》的内容文字篇幅数量短小,就以为说他应该很简单,这就大错特错,彻底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时候,《心经》都是学佛初机的人迈入佛门的接引根本经嘛,甚至我们来这里皈依的同修什么的,我首先就让他们要把《心经》背会,把大悲咒背会,因为《心经》是智慧的源泉。所以大家背会了以后,能够信口来两句;照见五蕴皆空,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觉得说口舌滑过去挺舒服的。甚至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说什么都不用在乎,好像就空掉了,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提醒一下。
因为《心经》所讲的般若的究竟空性,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格外的小心翼翼和全神贯注的,否则你就很容易的流于俗见,就是口说空见,其实堕在定见中。那么就会显得看上去有所理解,但是不明白,嚼着好吃,其实咬不动。大家设想一下,就是如此短小的一部经,他能够这样全面来概括佛法,那就说明他如同一个不容分说拔地而起的峭壁一样,一般人是爬不了的。他对于空性的这种绝对纯粹的解析,甚至让人十分透不过气来,随着我们的学习大家会了解到。而且特别是《心经》的经文里的表达,他在缘起性空的理论上,他着重的显说性空,他隐现的是缘起。这样我们就会容易说在这个峭壁上,看到了好多盘根错节的植被,是很密密麻麻的很茂密的,但我们又往往不易觉察,以为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座死山,没有生机的山一样。
所以大家要晓得,《心经》的这座峭壁,他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有植被的。如果你抛开植被,只看到高耸入云的峭壁,那你就是学的是一座死山,断灭的空性见,而不是缘起性空的根本空性见,根本般若,这是很重要的。所以希望菩萨加被,大家不要在这个上生起断灭见。所以从这个理解来讲,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一系列的可能性,全是建立在因为万物皆是空的基础上,而得以如幻如化的最终成就的。这个般若法门和净土法门也是不一不异,相辅相成的。这个我们后面讲到还会具体给大家说,不要搞错。这是从教法上来讲,我们了解一下讲《心经》的缘起吧。
下面我们从行法上来讲,为什么要讲《心经》。因为大家要知道我们学习佛法,不就是为了实用嘛。学习干嘛?学以致用,得有作用,搞定烦恼,所以学修佛法。我们每天大家都学佛学的好像轰轰烈烈的一样,我们几乎有时候可以把他划为一个跨时代。我们很多时候是从兴趣时代起步的,就是说可能被动的有同修成就你,去庙里边拜个佛,或者见个师父,读点经,布施点,指点一下,慢慢就变的主动觉得有意思了,莫名其妙的跟着佛教有缘了,这属于兴趣时代。
慢慢由兴趣时代,进入体验学修时代,这个时候让他多多念佛,做做功课,禅修一下观法呀,适时都会有一些感应,或者说因果现前也有感应,但是终归有时候一会深一会浅一会强。真正你要进入学佛,我们把他形容为没商量时代吧,就是对于佛法已经彻底的,将佛法讲的理啊、事啊、信啊、相啊、对照最后合二为一,天衣无缝的认为确实佛说的空性般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就是让我不信佛法都不行,由不得我不信。现在我说服自己不信,我都不行,不会相信自己不信。怎么能够到这个没商量的时代,就必须你对空性有所学修乃至证悟。至少你要有空性的体验,这种地步的时候,才有可能进入没商量的时代。否则我们现在学修佛法,基本上都在兴趣时代和体验时代,突破不了。就是没有般若智慧,始终不能住在般若空性的真实法中。所以我们才会始终有所得,反而有所不得,不能无所得,所以不能无所不得,这就是凡夫和圣人的区别。
所以大家从修法上来讲,我们就要知道佛法修的是空法,不仅仅是善法,这是很重要的见地上的提升。因为好多时候我们就以为做点善事就好了。太差得远了,门都没迈进来。当然你不修善法,你是入不了空法的。因为我们在凡夫阶段,不修善法就修恶法,在没空掉之前,肯定是这样的。所以说步骤是:我们要先修善法,善法修到一定地步的时候,你要迈向转向要修空法,出世法,般若法,否则你就永远在轮回中打转。所以大家不要忘了,最终的目标,我们修的是空法,这个永远都不会变的,包括我们从娑婆世界发愿往生到极乐世界,还是快速地修空法,比这儿容易的把他空掉而已。所以才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绝对千古不易的铁案,大家不要在这方面做文章,花心思,不可能变。你想绕开这个,最终学佛成道不可能,这也是一种没商量。所以说行法上走的我们要把心地往这汇。
再一个,我们从专修的深度内涵来讲,为什么要学习《心经》?有利于我们学会专修。今天我把专修分两个层面来跟大家领解一下。一个专修,就是我们通常意义的专修,比如说念阿弥陀佛,这在我讲净土的时候再再地也是不断的宣扬,真的专门念阿弥陀佛,相信往生极乐世界,是可以了。就可以了,这是一种专修。那么这一种专修,还需要我们有一种辅助性的专修。辅助性的专修是什么概念?因为我们一听专修就以为,你一定要忠诚,始终如一,就搞一门。这一门到底是多少门呢?因为佛法都说了有八万四千门,万变不离其宗一门就是般若空性之门。所以说,你看为什么这部经典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呢?你心里安住在空性的见解下,所有一切,依心而起的外在境界,各种烦恼,各种因缘出来的时候,你专门就用空性的见解和思想来破这些烦恼的假象,这也叫专修。
我们打个比方,一切二十四小时中,这一个月,这一年,我的一辈子,当然我们是以念佛为导归的。可是因为平常我们的心念还是起伏、烦恼频生的,这个时候,任何烦恼、任何境界,各种各样的频频发生的时候,你咬定用一颗般若之心,咬定了说这都是假的。那么任何烦恼来了,你都用一个法门把他搞定,这是佛法的根本,也叫专修。
这样的话,以念佛为先锋,以般若为后劲,大家读过《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听了大乘佛法以后,解第一义,那么他的往生的品位就在上品。所以就这点我们也要有个了解,所谓的专修,其实就是想方设法,净我们的这颗心,定我们的这颗心,再用我们的这颗心持佛名号,这就叫专修。
那么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够吃定第一种念佛名号的专修,忘了还有一种辅佐的专修。所以很多时候可能有些境界来了我们就搞不定,因为不能够锋利地用般若智慧的慧剑把他砍断,然后再安心念佛。这样配起来的话是完美的结合了。当然你念佛念的功夫,念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住在般若中了,那烦恼来了,如如不动用佛号降服,其实还是用般若降服了,他是通的。请大家注意下,这是我们从专修的内涵上来讲的,学习这部《心经》,应当能够起到这样的一个作用。这是又一点。
当然我们再从一点来讲,众所周知《心经》这样大的影响力,这样高的知名度,甚至以学习《心经》为我们学佛的初门的标志,乃至甚至世间我们在欣赏书法或互赠墨宝时候,几乎文人墨客没有不写《心经》的,毕竟《金刚经》太长了。所以大家看名山大川里,哪一个摩崖石刻上面几乎能少得了《心经》的。这就是说,这部经典几乎和《阿弥陀经》一样,他的知名度如此之广,缘分之深。就冲这个,我们也要随顺这个因缘,认认真真地,再一度地、不厌其烦地来学修这部经典,来接受他的加持力。大家要知道《心经》不仅仅是义理的、文字的、或者说读诵的,他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功课似的、受持的。从这点来讲,《心经》的加持力是很大的。
大家知道四川乐至有一个报国寺,报国寺的前一任老和尚方丈是非常道骨仙风的一个很有名的一位高僧,叫昌臻老和尚。昌臻法师出家前,四十多岁的时候,因为他出家比较晚,他的师父叫离欲上人,那是更有名的有神通的高僧。当时他的师父离欲上人在四川,有一次从放生池里跳进去,从寺院里的大殿出来,据说。他出家很晚,但是他几乎当了一辈子的居士,因缘如此。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四川的文殊院,听到一个居士对他说,说他当时得了眼的毛病,眼疾,眼睛有毛病,每天疼的最后都想把眼珠挖掉,受不了了。最后听闻到有一部经典叫《心经》,很短,好背,那么他就受持这部《心经》,每天都背。背着背着才背了七天,但是他可能是心切吧,相续地一直在背,背了七天的时候,梦见屋子里放光,观音菩萨给他撒甘露,揉眼睛,等到醒来的时候这个眼睛就好了很多,不但像平常一样看得到,而且视力也提升了,以前犄角旮旯的东西看不见的他就突然间像多了一道神通一样,都能看得清楚。这就是《心经》的功德。
所以说,千百年来受持这部宝典所得的感应太多太多了,因为毕竟他从观自在菩萨的代表菩萨上来讲,是观世音菩萨的根本法门,观音菩萨有求必应。所以我们在读《普门品》的时候也请大家留意一下,其实《普门品》跟《心经》是互为注释的。就因为《心经》的五蕴皆空,所以才导致了有普门示现的功德,就因为普门示现,恰恰又更加进一步地解释了五蕴皆空。这全是观音菩萨所修的法门。这部经典是观音菩萨受给玄奘大师的宝典,整个核心义理的内容,也是观音菩萨讲述的成佛之路。
所以我们这次很殊胜的,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第二部开始学习的经典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希望大家借今天晚上的一个动员会吧,再从前期的对这部经典做一些侧面的了解。希望大家能生起有力量的、长久的、对于法的渴仰和受用,带着这种全情的投入。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毕竟在有为法中以情做佛事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对法注入的深情越浓,可能反而会离般若的空性越近。不信大家试试。所以说这次开讲《心经》又是一个格外甚深的缘起,希望大家珍惜这个缘起。那么今天时间关系,我们就从这几点泛泛地给大家谈一下。当然《心经》的宝藏是无穷无尽的开发,今天就我们想到的几点,利用这一个小时,跟大家做一个前期的开发。随着我们后面讲解的深入,不但希望大家从道理上了解,还能够要把道理用在日用的生活中。我们不要以为运用到生活中就是要做一些从繁到简的转化,或者直白的讲解呢?不是这样的,重在是我们要把这个义理听懂明白了,只要你听懂明白了,会这么想了,那么在生活中你只要始终就这么想,这就叫般若智慧断烦恼成菩提。转烦恼即菩提,这就是用般若智慧来转。所以确实这个心地法门,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是无穷的宝藏,只要我们会用,那么随着我们后面的学习,就会给大家展开一个别开生面的学修之路。希望回向愿有这样的功德和效果。
好,今天晚上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下面希望大家端身正念,带着虔诚、稀有难遇的心来做个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