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各位闻思讲堂莲池海会的同修们,大家晚上吉祥。因缘非常殊胜,今天又跟大家一起来学修,特别是今天的缘起是我们要讲一部,内容与净土貌似没有多少关系,可是最后导归净土的这种发心非常的急切,这样的一部由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的代表经典作,叫做《宗教不宜混滥论》。所以今天是非常好的殊胜的缘起。那么也请大家发圆满心,自始自终能够把它听闻下来,了解法义。
好,请大家先一起来端身、正念、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大家在各自念一下皈依,三皈依,以匡正我们的皈依心。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各位同修,在此之前我们把净土宗传灯大师的一部法语叫《净土法语》,跟大家做了一个学习。因为我们莲池海会群,随着大家的佛学造诣不断攀升,我们引入的论典,或者说将来有机会讲经的话,可以说是不管从文上或者义上,会逐渐的更加的深邃,也是我们提高自己的见解也罢,对于领悟能力的一种长养也罢,都是一种很好的增进。
所以,今天我们带着这样一种心情再掀开另外一部论典,就是印光法师的《宗教不宜混滥论》。这部论典呢,首先还是要和大家强调一下,从内容里边的信息量,乃至文言的严谨度,足以让我们要全情的投入,或者再三的复习,才有可能慢慢能掌握一些祖师们所称性发挥出来的法义脉络。所以希望大家能更加的用心,从今天开始走进这部论典。
在学习这部论典之前,我们本来应该介绍一下印光法师的,鉴于我们此前已经把十三代祖师做过一个交代了,就不细讲了。今天首先我们想跟大家分享几点,在学这部论典之前,先谈一谈就是学习这部论典要有几个契入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把这几个契入点稍微能够梳理的有所清楚的话,对这部论典的学习可能相对会有一些补助吧。所以在此我们从四个方面,首先做一个论前的一个漫谈,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点就是我们学习这部论典,要对祖师生起决定的信心,这是第一点。
(原文)给大家贴出来,可以总结的时候条理稍微清楚一点。为什么这样讲,大家知道,印祖是公认的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一位十地菩萨,也就是等觉菩萨这样一个资历的示现。所以他的一生的行履,跟他在《圆通章》里边向释迦牟尼佛报告,他从凡夫修到一生补处的经历的时候,有一句话就是说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就等于说在娑婆世界让所有的念佛人导归极乐世界。他一辈子的弘法主线从始自终,别无他论,就是专弘净土。
所以像这样的一位有精通教理,又有非常高的证量,还对于出家僧人的这种清苦生活有绝对的坚守,才让他具足了祖师的这种风范。我们就可以把这样的大师称之为精英中的专家吧。精英就是指他教理的精通,专家就是指他在无为法上的修证。也可以说是专家中的精英,也就是他是在修证专家中也可以是一线的祖师,是证量非常高的,可以说是圆满的见解。跟佛一样来度化众生,这样的一种信心生起来。
大家知道,印光法师他从陕西出家以后,因为对儒家的思想也极其的精通,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剃度受了具足戒以后,由于一次偶然的就是我们民间六月六时候会晒经,他在晒寺院道场里的经书的时候,发现宋朝的王日休居士的著作有叫《龙舒净土文》的。可能我们大家都看过。看到这篇小文章以后就觉得非常的相应,从此以后就情归净土一发不可收拾,再就没有疑过他的这种信仰。我说的这种信仰就是专修的,完全以极乐世界为根本法门,为根本所依的这种深度的信仰,没有疑过,没有变过。当时他在现在北京的红螺寺,在那个地方,在庙里当一些执事的时候,普陀山有一位和尚来北京请《乾隆大正藏》。这时候需要有帮手,大家都把印光法师推荐给他一起帮忙把藏经请回了普陀山了,他一起护送藏经的时候,索性就在那常住,从此法雨寺闭关。可以说将近三十年间默默无闻,一心一意地解行并进。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才在上海,一篇自己写的文章在《佛学丛报》上刊登了,以后弘法因缘成熟,从此以书信利益众生,一发不可收拾。
今天讲的这部《宗教不宜混滥论》,可以说就是他在那个时候写的。就是初开始弘法的时候,把它给推出来的。这篇论文就是把老人家所有的内证境界,做了称性发挥。而且由于他有儒家的儒学的深厚功底,再加上佛学的称性流露,包括其中有一些禅宗公案的信手拈来,所以我们对他老人家要生起决定的信心,也要对他这部论文,也就是这部言教生起决定的信心。如果依着传印长老讲《宗教不宜混滥论》讲过几遍,后来也有出版讲记,他里边赞叹到说这篇论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而且节节相扣,句句互应的。绝不是一般的平凡的庸俗的这些人能吐露的,这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所以咱们在学之前,首先把这种信心调制好,就是对他老人家的行持,和他这篇从行持中流露出来的言教,生起决定的信心,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一点来讲比较重要,就是为什么这样说呢,要了解说法背景,以自受用。印光法师一生虽然以这个,大家都知道《文钞》都是以书信的形式接引众生,大多都是回信的方式,也就是有问而答。在他有感而发,就是自己主动的来写一篇论文,这在他的著作里边还是比较少见的。另外比较有名的一篇是《净土决疑论》,而这篇《宗教不宜混滥论》是他自己发心写的论文里面的经典代表。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的话,我们都知道,佛讲法十二部法藏,其中有一部就是无问自说部,比如象净土法门这样高深的法门,一般人问不出来,佛只有无问而自说,就是有这一类的经典太殊胜。我们把这部《教不宜混滥论》也可以把它列为印光法师的无问自说部,也就是说对于这部论典在写的时候,一定是有他的紧迫性的,要不然为什么他无问而自己写呢。它的一个最重要的功用,就是对当时的教内外弘扬佛法者的主流,这种宣扬中,有一很大的弊病,为切中这种时弊,才写的这个无问而说的这篇《宗教不宜混滥论》。
因为当时的背景,就是印光法师他已经大事已办了,也就是他的修证已经大开圆解,明心见性了。一直以持佛名号为自己的行履。这么多年的修行等到他当时已经有能力来纠偏返正拔乱的时候,就不忍当时佛教界大家共同无法阻挡的这种误区。其实如果大家有了解,就是稍微对于教理,或者对一些宗派有了解的人就知道,直到现在,这种误区我们依然还是存在的,也就是把宗和教,相互成为障碍,条理不清。这个关系到整个住持法道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也就是关系到众生的法身慧命的,化导众生的重大问题。所以,可以说印祖慈悲不舍,才大笔一挥写出来,进行纠偏。从此我们就知道,这篇论文的出处它是有怎样的背景,带着背景再去相对应自己的学修过程中,看看有没有这样的弊病,有没有这样偏颇的知见等等,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中受用起来。
所以第二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要知道其实自从释迦牟尼佛讲法流传开来以后,祖师们出世都是为了纠偏。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知道,在我们这个世间,因为它是有漏的染土,所以你有一个轨则的起建,一种思潮的出现,一旦它在这个世间流传的话,它就是决定不可能保持原汁原味的状态,所以它就一定会走形,为什么我们常说,一有一个法则出来了,就会生一百种弊病。所以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匡正,往直了走,往正了走。
大家可能听过,比如说佛讲法也是常说到,我们世间的众生就是说有,他就执著有,讲空他又执著空。没办法了再说一个中道,他又认为有个实在的中道。就是说什么他执著什么,放不下,这就是一个偏。有时候我们还会常说,你发心如初的话,成佛都有余。那就说明我们的第一念发心保持不住,会无常会变。有时候又讲到,有些东西需要固守,不能够妄加的弘通,因为你妄加弘通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妥协,有稀释,久久就会变味了。所以有时候我们常说目可更而纲不改,就是纲是不能改的,这是不会发展的。一旦有所把它从根上去动的时候,那就一定会走入误区。所以当时印祖就是由于宗和教这两门界定问题,在当时佛法主流的弘扬过程中出现这种状况。什么状况,就是弄不清楚,这里讲的叫做混滥。
你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宗和教的问题,待会儿我们下面讲的时候就知道,宗,它是所针对的是上上根器的人。教,针对的是上中下根器的人,所以说宗门从达摩祖师来说要起大利呀,中国的佛法后来全盘把佛教天撑下来的就是禅宗呀。整个把佛教的地铺满了那就是净土呀。所以禅宗可以说是在我们通常的凡夫分别心中,它是最高的最上的。这样的一种大利益来了以后,到我们东土有大乘气象的人,受用以后都是直指人心,教外别传,明心见性就成佛。;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等等这些畅快淋漓的语句,这都让所有这些根机熟了的大祖师们得到了大利益。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一般的轨则,但凡都是成正比的,你有大利益,一定会有大误区,也就是大受其害。而宗门来讲,在古人的时候是上上根器的人到处都是,所以得了大利益。到我们现在,如今已经到了末法时期,就是连个上中根器的人都没有了,都是下下根器的人。一旦上上根器的药被下下根器的人吃了,就只有大害而没大利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宗教不宜混滥论》的开篇开始就讲到了,他讲原因背景是为什么,;因讲经者每喜谈宗而发,就是我写这篇《宗教不宜混滥论》就是说讲经的人每次在上面就把宗门的这些公案,本来是让你悟的这种语言,他开始用分别思维意识去讲了,这就彻底把他的功用给淹没了。所以我们学习这篇论文一定要随时随地跟进上它的说法背景,然后对自己受用。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希望大家在学这篇论文的时候,希望我们不要走偏,一定要圆满的受用法义。为什么这么讲呢,大家可能听过,印光法师他的最有名的一个崇拜者就是弘一大师。弘一大师赞叹说近三百年就这么一个人,弘一大师在赞叹印祖的功德中,最有名的一句话,他的评价八个字,是什么呢,叫做明弘净土,暗护诸宗。暗护诸宗,为什么这么说,就是说看上去老人家是以净土宗的大祖师出现的,他的正念来讲只弘净土。一般我们都说是专修专弘,孰不知人家是开了圆满见解的人。所以圆人去弘法,弘的一定是圆法,圆满的法。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很巧妙的正面来弘扬净土,反面来弘扬禅宗和各个教派,这非常巧妙的。所以弘一大师给了这么一个评价,明弘净土,暗护诸宗。
这个功德在这篇论文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虽然这篇论文前面讲的篇幅,每每的是纠禅宗的偏,最后呢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是导归净土,这是没错的。但是在前面绝大部分的内容中讲到宗和教的定位,相得益彰的关系,乃至如果定位不明确以后呢相混滥以后形成的流弊,包括这个流弊所产生的危害,对整个宗与教的危害,对整个佛法的危害。他从中特别的就是明晰的给点出来。
所以说学习宗的人,为什么得不到宗的实益,真实的利益。学习教的人呢,他又不知道教的次第,就更不知道两者的关系。由于恰恰他在这样的铺垫过程中,讲解过程中,由于教门和宗门的的确确去深入去悟去证是如此之难,反而更加突出了净土易行道的胜义方便。但是虽然他看上去表面是先说宗和教的这种难,再把净土阐扬出来。可是问题是他在说宗和教的过程中,如果有学教有参禅的这些行人,都可以从他的言教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受到启发,这就是巧妙之处。
所以这篇论文不论是参禅的,学教的,修净土的都能从中受到法益。这就是我们说的圆满的受用法益,可以让我们确实顿开这种高超的见地,也可以对宗、教,对净,可以说从宗教方面对净土是一个补助。从净土又看出来对宗教的这种含摄的功德,都在其中显现,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知道,不要真的就以为我们又随着祖师说宗这样也不对,那就不能学宗了。那又看教这样麻烦,那就不学教了。又说净土如此之好,怎么个好法,也不知道。不知道,你自然就不会珍惜,你也不知道净土到底好在哪里。这些我们都可以从这篇论文中得到滋养。
上面可以说是,一个是对祖师的信心,再一个比较重要,要了解到他说的背景,第三个也很重要,就是要我们要学会圆满的去在一这篇醍醐味中去吸取营养,不要有非我方就是敌方。不要有这样的见解,千万不要以为祖师们的根本情怀是这样的。
第四点来讲对我们的外围利益,就是这篇论文的信息量可以说是具有了超级规模。特别是其中对禅宗祖师的行履,开悟的因缘,接引众生的手段,一花开五叶的这种美扬,乃至包括其中有一些特别是经典的这些譬喻打比方,往往就是让我们一下子茅塞顿开。包括其中还有一些千百年来,佛门也许是仅此一例的代表公案,在这篇论文中是应有尽有。
也可以告诉大家,印祖还可以领略他老人家什么呢?独特的文笔。一篇论文,其中三千五百五十七个字,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的,没有一点的多余话。所以这里也要先给大家说说就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呢你得用心跟着,因为他的逻辑性非常严谨,我们讲的时候也不可以太泛泛了。所以大家心跟上来了,在这个法义上可能贯得下去,不在这个法义上你就进不来了。所以希望以此咱们能够今日有见闻者,有见者,有闻者,不但能够得到印祖号称文字三昧的加持,也可以就如同让我们身临其境,自然而然的,从始自终的学修,功不唐捐。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圆满的功德,到时候我们回向同生西方净土中,这是首先跟大家说四点,我们学习这部论典的契入处,大家稍微梳理一下。这是论前的一个小漫谈。阿弥陀佛。
下面我们来把这个论的题目再做一个介绍吧,那首先我要要求大家在学习这部论典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坚持熟读这篇论文,就是要常学习,仔细地认真地翻来复去的看,看过看来的有些话不懂的,光读论文呢,你是肯定读不懂的,还可以网上辅佐打出来,最好有传印长老的一篇讲记,我们先做参考也可以。如果没有时间的就把论文读熟,然后按时来听我们讲解,这样呢只要你全神贯注,也可以学的比较不错。
所以我们先来看一下论文的论题,首先,一个字就是说了半天了,宗教的问题,一定要给大家提醒的是什么呢,这里的宗教啊,不要搞错了,绝不是我们广义的信仰宗教的那个宗教,而是指的学、修、悟、证的条理的这种表述点和方法论。
我们首先把定位精准了以后,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宗教的背景。怎么讲呢,我们从广义上来看一下,为什么说宗教不能混滥。你看从广义上来讲,我们现在也知道各个宗教,教派这么多,你象咱们在国内现在合法的大宗教,除了佛教,还有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有,包括我们说的儒家思想,有时候也叫儒教。首先一点是没错,就是各个宗教起步都是劝人为善的,都可以是跟我们的佛教的五戒十善有一些并行不悖的内容,但是大家做为佛弟子,这个自信一定要有,就是对于宇宙万法的尽情解释,任何宗派决定没有佛教圆满到位。
特别是这种是最究竟的,我们佛教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就是缘起性空。我不知道大家没有听过这个词,总归我这样简短的粗浅的表白一下,一切都是临时的组合,然后不断地重组一切万法,其中的变化,不断地变化,这就叫做缘起。不断地变化,其中也没有主宰的物,也没有主宰的神,都是自己的因果相续缘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成住坏空等等这些就是一个无常地变化,这是整个宇宙万法的律动节奏。其中这么多的变化之中,只有变是不变的,一切都是临时的,都将会导致离散再组合,就是这个法式是永远轨则不变的。只有变是不变的,这叫做性空。我们通常泛泛地说一下,就光对宇宙万法的真实解释,任何宗教都没达到这个顶点。
所以大家知道,你看那个时候有一个马胜比丘说了嘛;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我是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就是说只有我释迦牟尼本师才能够知道,万法都是缘起缘灭的,光这个就把当时是舍利弗吧,马上就折服了,就出家了,这是当时有名的大外道。
所以我们现在首先第一个不混滥,就是广义上的宗教不要混滥,这是一个前提给大家铺开了说一下。为什么呢,因为通常我们有一种和稀泥,就是说世间不是常说有三教合一,天下大同等等,印祖就明确提出来,光说天下大同的这些人,属于魔说,不可以这样说,就不能混滥。儒释道,他就是儒释道,你不可以完全就是说都一样,最后都觉得没什么区别,那是可能你学的太初步了,你都摸不着佛学的博大精深,然后就轻易的自己在那里臆断,看上去差不多。为什么你看那些外道后来发展成三教合一,包括什么混元教,等等这些,都理数不清呢。
所以我们要知道,各个宗教学习是学习,皈依是皈依,不一样的。你了解是了解,信仰是信仰,不可以混滥。现在来讲的话,不管是佛教,道教,基督教,那都在第几层就是第几层,从整个佛法究竟圆满的大背景下,你一下就是知道,把它们嵌进去在第几层,绝不可以和稀泥,擅自去联营啊,要不为什么要去皈依佛法僧,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典籍,不皈依外道邪众。所以首先从广义上不能混滥,广义的宗教概念。
第二个,就再进一步说,就佛教的内部而言,宗派法门之间也是绝不可以混滥的。虽然我们常说一句话叫;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好象最后都是平等的,确实如此。但是你在方便中可是有多门的呀,有多门的话,就是说你只能择一门而进。所以在这个上面我们就要知道,比如说我们去学习各部经典,乃至一个宗派门派,或者都知道都是依着佛法总精神。但是某一个宗派,某一个法门,它都是一条道。这个道,从横向上来讲,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去横着理解,横着相望,融汇贯通,这是可以的。但是从纵向上来讲,也就是我们的从事相上这种行门起,身口意的操作中,那一定要依附着整体的一个整合出来的一个成功体系,也就是依照每一个特色而行,这就是所谓的宗派。他每个宗派都有自己一套修学体系,你必须依着这个才能够做为其中的一个方便门而入,你不可能门门都入。门门都入到归元无二处了,才可以回过头来时候,门门入,门门出。你现在从修行路途中你是不可以的,所以就这点而言,不要说广义的宗教,就佛教内部来讲,你修什么你就主修什么,你一定要注重传承法脉。你是哪个宗派,你就要殷重这个宗派的祖师,你才能够得到这个传承,在一个道上,你就在这个道,就在这个梁,不能混滥的。读经也罢,受持法门,一系列的经典也罢,一定要把心念往一处汇,不要散了。
所以说恰恰这种盲目的把宗派往一块编排,恰恰会由于这种混乱度,把心给学散了,最后没有落脚点,没有根本的背景靠山了。不知道自己,越修越盲目,不知道我这修行干什么,这就是因为你没有体系,没有专修。所以这第二点是佛教内部宗派法门的,也是同样不能混滥的。我们由外而内的这样不断圈圈圈理解来,再来汇到本文里边,为什么讲到《宗教不宜混滥论》是这么一个文章。
首先跟大家讲一下宗和教,从知识上来讲,一切的教法就是说教,我们都知道,如果说就着宗派佛法,大乘的宗派佛法,有华严宗、天台宗、中观宗、唯识宗都属于教法。其实包括律宗和净土宗也属于教,就是说教、劝化,让你行的意思,这七个都称之为教,严格的分。只有禅宗称之为宗,这是一个一目了然的界定区别,就是对于宗教的定义,我们首先把这个地方要匡死,什么叫做教,什么叫做宗。
这篇论文讲的下面所有的内容,始终围绕着说明宗和教是不可混滥而谈的。这是对于宗教,我们由外,大的收缩到小的理解,乃至这篇论文的具体内容,我们有这样一个背景知识,我们大家了解一下。
其次我们还得明白,你不要以为说混滥是个汉词,这就是弄乱了嘛,大家要明白什么叫混滥。首先一点我们可以说,混滥就是我们自我的一种迷糊的状态,不清灵,自己以为我自己知道,自以为是的臆断的结果。所以混滥的状态,首先我们知道它既不是依法的,它是依人的。也不是依智的,它是依识的。也就是说自己在臆断、汇通佛法,瞎搅合。似乎在讲了一套理论,其实整个把原来本具的、现成的给搞混了,就这么个意思。我们在理解这个混滥,大家要知道,混滥并非是不可以汇通的。
什么叫汇通和混滥的区别,我们首先明确一下。就是如果我们不是在混滥的基础上,在汇通的基础上,在非常清晰的条理下,有序的对每一个门,每一个道进行组织说明,然后这样完美的互补,相得益彰,就叫做汇通,不叫混滥。大家要学习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就知道《宗教不宜混滥论》,其实反而正好把宗和教做了完美的汇通,也就是以教悟宗,以宗应教。就是以次第的说教,依照这个方便,来悟到宗的境界,再回过头来,以圆满的宗的境界来印证教的次第的正确性,它是非常互补的,这叫汇通。
可是,当我们去乱汇通,没有条理清晰的,前期的分别组织,你还没有能力的时候,你就往一块和,往一块变,往一块捏,那这就叫混滥了。就是说每一条道,每一条道,你还没有搞清楚这条道在哪,你就把所有的道想弄成一条道,这就惨了,这才叫混滥,而不叫汇通。而那个有序的组织说明,就是汇通,而不叫混滥。
所以说《宗教不宜混滥论》就是做了完美的汇通,我们先明确一下。
所以,当我们常会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等等。那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一定是当我们探到法的这种本怀的最深处的时候,完全了然于心性的悟境以后,知道它是一味之法了,然后再做一些可以说是同时具备防御性的科学引导,施设出一条一条的脉络,各种背景。这我们是不能够推翻和抹平的,就是这种带有防御性的科学引导,每个宗派,每个法门。为什么它有排他性呢,就是防御性,害怕你混滥,你就依着这个宗派学。为什么叫科学引导呢,它给你设置了一套程序,非常正确的一个步骤,让你依之而行。因为佛法太广了,所以一门而入,你不能把它推翻了,抹平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知道,其实越是条理清楚,才能显现出它的统一度是最高的。也就是我们越分的清楚,才能够汇的越清楚。而不是说,你还没到最深处,还没学会转身的时候,在初入门的时候,就把它绕成一团乱麻,就根本进不去了。这就是这篇论文为什么不要混滥。
具体打个实例吧,真实的例子,释迦牟尼佛当时说法的时候,运用了一个诀窍,怎么个诀窍呢。当时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讲法一共四十九年,这四十九年中他各有时间段,比如一开始他讲《华严经》,然后又讲《阿含经》,再讲《方等经》,再讲《般若经》,再讲《法华经》,他是有五个时间段的,叫五时。
我们在学习这五时的时候,通常意义上我们都知道,讲《华严经》的时候,太深奥了,都听不懂。慢慢就讲《阿含经》,就讲的小乘佛法,起步。那再慢慢地讲小乘向大乘迈步,讲的方等经典。讲完方等经典以后,大家很多执著,就只能讲《般若经》,讲毕竟空来破执著,什么都是虚妄。最后总结陈词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讲的法华。这就分了五个时间段,我们一般都知道这叫五时。这五时其实就是一种条理,如果你说为什么非要这么条理呢,讲《华严经》的时候,也能讲《阿含经》,讲《阿含经》也讲《般若经》,他不是这样的,他确实,佛讲一辈子经就是这样的,这就叫做不混滥。
不混滥的时候,可是为什么又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五时,我们一定要把它定性的割裂开来的时候,这叫别五时。还有通五时,是什么意思,通的汇通的,通五时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果佛讲《华严经》的时候,有一些小乘根性的人,他就听不到华严的究竟道理,他在《华严经》里听出了阿含的道理。就是说这个功课有一百分,但是由于只有考五十分的能力,他就只听到五十分的水平。所以一百分的课程里边并不防碍五十分的去听,他是可以汇通的。也就是讲《般若经》的时候,听阿含的人,也可听出阿含的道理,听《阿含经》的时候,虽然我们是小乘根性,但是如果有的人是大乘根性,他听小乘法能听出大乘的究竟义趣,这就叫汇通,通五时了。
这就是一个混滥和汇通的问题,如果你强行把它打乱,说既然平等一味,不要分五时,这就叫混滥。你这五个时间段分得清清楚楚,然后再知道说,如果有的根性在听小乘的时候,他具足大乘法的根性,那他可以听出大乘法,如果听大乘法的时候,他只是小乘法的根性,他只听出小乘法,是并行不悖的,这就叫做汇通。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宗和教,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但是我们没有把它条理清晰之前就把它给混滥了,就是这么一个背景,所以我们理解什么叫做混滥。这个题目上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宗教,一个是混滥。由于讲宗和教,不适合这样去混滥认知的一篇论文就叫做《宗教不宜混滥论》。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做这样的了解,就到此为止。
下面呢,我们就开始走入正文,先看一小段,大家来看,这一段来读:
;如来说经,诸祖造论,宗教二门,原是一法。从无可分,亦无可合。随机得益,随益立名。上根一闻,顿了自心,圆修道品,即名为宗。此约后世说,当初但只圆顿教耳
这个就开始深了,大家要慢慢开始汇透,首先就一定给大家交代这篇论文的义理是很深的。
我们首先来看这两句话叫;如来说经和;诸祖造论。如来佛祖,一开口都会说这句话,什么是如来呢,我们也知道释迦佛有十种称号,其中第一个就叫如来,那什么是如来?咱们今天就不去依教而解了,说俗了,直白的来讲,如来就是把如如不动的真理,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真理,用做世俗的呈现,就叫如来。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如果我们随着像它一样就是;如,如果它领引我们,能随着到我们来这度化众生,就是;来。所以如果是把佛做为一个真理的体现,就是从来如此,如此再来。如果把它做为一个人性的发挥,就是称如是道,来成正觉,这就叫如来。
我不知道大家听明白没有,也可以这么说,就是佛这样的一位觉悟者,他的视野可以说是已经圆满不动了,在圆满充满不动的本性范围中,他其中的一些虚幻面,就是都有此起彼伏的因缘,是从来不曾停歇的。就在他不动的视野中,里边是因缘法,可以类似的理解,就是暗涛汹涌不曾停歇。为了让不曾停歇苦海中的众生们,可以攀升到他充满不动的尽情圆满视野中,他会善巧的,非常巧妙的潜入到这种因缘中去,左右逢缘,八面玲珑来度化,这就叫佛的功德,就称之为如来。所以我们说众生无边正在度,就叫如来。
在这样的一种波涛汹涌的三界苦海中,这种因缘中,他用什么形式来进行呢,用什么形式呀?每个世界都有每个世界的特色,每个世界都有每个世界的情态。那我们这的特色,一个功能就叫;说,你看;说嘛,一个言字边上面一个倒着的人对下面的一个儿,这样的一个,那就说明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用口来进行沟通,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用耳朵来进行了解,这就是;说的内涵。说就是畅所胸怀嘛,所以从蓝毗尼释迦牟尼佛降生到三十岁出家成道,一直到圆寂,八十岁的时候呢,他这一生,他老人家的功德就是在说经,就是用口的功德,利用众生耳朵的闻性来讲解真理,只能依附在口和耳朵的相互作用的层面平台上来讲解真理。真理的汇总合成我们的文字、语言、书本,最后它的概念有一个命名就叫做经。圣者说的叫经,贤者造的叫论。所以这里叫如来说经。
什么叫诸祖造论呢,祖师爷呀,我们常听说有一些门外汉说如来佛祖,如来佛祖。祖师啊,我们常在初一、十五的时候都会说,顶礼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他是随佛学修成功的佼佼者。他是有解有行的大德,有解就是准确无误的理解佛的法义。有行就是老老实实依着佛教而行。所以在这样一个学佛队伍中,成功的精英人士称之为祖师吧。
所以如来佛和祖师不一样的,不要混谈了。特别是我们现在称为祖师的话,如果第一代的祖师,那就是迦叶尊者。当时佛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供养他一枝大金色莲花,结果他就一声不吭的把这朵莲花拿在手里示众,在场的百万人天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就是祖师和佛之间承接法脉的第一公案,教外别传,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所以所谓的祖师,就是对于佛传下来的心法,佛祖心法他能够正确的承接过来,再传下去。而且他一定会让在同时代的人,具足了根性的人,也能够发明心性。并且可以在不妨碍真理变味的同时,带领出一条当时的人能够接受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就是法门。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就叫做论,论典。所以三藏,就是佛说的经典,还有律典,还有祖师们造的论典。
这里讲到的;如来说经,诸祖造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你看这里讲到的;宗教二门原是一法,大家要知道不论佛和祖,他们都有一个原则,讲法一定要契机契理的。宗和教这两门为什么讲到;原是一法呢,就是其实是一个境界的两种视野。宗的表达方式,视野在境界上的体现就是究竟到了至高的境界,所以就叫契理了,把真理已经悟入进来了。教的表达方式,就是通往至高境界的路途中,也就是契机,契机是什么呢,就是让大家都能够得着。你光在最高的至高点,中间没有一个桥梁,怎么去够得着呢,这就是教的功德。所以也就是立足于最高的平台境界吧,这就是宗。从境界最高处铺至起点的次第上面的台阶,就是教法的内容。
如要大家能够了解了这个的话,我们再来说;宗教二门,原是一法这句话的内涵。为什么说宗和教是;相即不相离的呢。你看这里有一句话是;原是一法,;原是一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原来根本点上,你看后面还有一句话是;从无可分,亦无可合的,就是从根本源头上,它是不二法门,没有所谓的我们现在一定要冠一个概念,宗和教的分别。既然没有分别了,相对就不需要合了。它本来就是如如不动的真理,它就是这样子的,你去分了就是切割了,你去合了就是头上按头了,它本来就是一块,你为什么要去合呢。所以这里宗教的出现,是从哪里入手有了分别呢,就是从我们起分别的时候,对于没有悟到真如境界实相的人而言,为了引发出他的弘化的功能作用,所以这里叫做宗和教。
你看印祖这里讲到了;随机得益,随益立名。什么意思,就是随着根性的不一样,有了利益的深浅。这里讲到;上根一闻,顿了自心,圆修道品,即名为宗。就是如果是上上根器的人,他特别善于悟印心地,一下就了然开悟了,明心见性,然后又在开悟的境界中依照着次第来修行,这就称之为宗。有一些中根或者下根一类的人,他虽然没有开悟,但是他同样依着次第而修行,慢慢的逐渐的悟到这个真理,到了宗的境界,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教。
打个比方,比如我们说上根人叫做宗,就等于走台阶,比如从开始修行到最后圆满是一百个台阶,每一个台阶,如果上根的人就像在白天走台阶一样,在光明中,他每一个台阶都看得清清楚楚,始终知道就在这条路上,所以他每个台阶都走的心知肚明,一目了然的情况下走。虽然走还是那样走。但是每走一步都有光明的这种照射,这就称之为圆修道品,已经开启了光明了,我在光明中去走这条一目了然的路,就叫做宗。这就叫圆修道品,道品就是次第的意思。
这里讲到的;此约后世说,当初但只圆顿教耳就是这个分别怎么来的,约后来的人给他冠名的,在一开始只有宗,只有教,宗和教就没有一个宗教分别,宗就是教,教就是宗,都是为了言下就大悟,圆顿法门,直接就悟了。从教也能悟,从宗也能悟,所以教和宗的功德是一样的。
但是慢慢的怎么样呢,大家来看;中下闻之,我们再给大家贴出来(原文)。中下根的人,他是;进修道品,渐悟真理,即名为教。
这什么意思,就是中下根的人呢,他也在这一百个台阶上走,这是不会乱的,教就是这一百个台阶。可是,他跟上根人所不同的是在哪,上根人在白天光明中走,他在黑夜伸手不见五指中走,摸黑走。虽然是摸黑走,他也是这样走,依着有人指引的道路而行,就是教法的道路。终究也会慢慢走到上面,天也亮了,见到光明了。所以走的过程就叫做教。所以走的路是一样的,上根人是在自己心里明白的光明中走,中下根人在黑夜中随着明白人指导的这条路,不偏不倚的走,一模一样的走。这里我们才可以讲到宗与教的差别,就是从这个层面进行的分离。上根机的人顿入到心性的利益就叫做宗,中下根器人只能够渐入佳境有个过程就叫做教。
所以大家看到,为什么我们刚才再回过头来说,宗与教;原是一法,从无可分,亦无可合。
再一个比喻,宗就是立体的全面的真实境界,教就是为了进入到立体境界中而设的平面指引。但是我们同时要知道,平面指引并非不在立体境界的范畴,立体境界必须用平面来进行指引,所以这两个其实是一体的,本来是一法。曾经的人直接就从这两个方面都可以进入立体,慢慢后来的人有了上根和中下根了,上根的人直接进入立体就叫宗,中下根的人必须依照平面走一段时间最后才进入立体这就是教。
所以,其实宗和教的分别,本来从无分别中而有分别,一个是顿一个是渐,从迟缓上见了分晓。这个分晓为了让我们后人学者能够懂得,所以才随义立名,随机得益。随义立名,就是随所受利益有了宗和教的差别,让我们去理解认知。大概大家领悟一下,就好比《地藏经》中说有一部分人是闻即信受,有一部分人勤劝才能成就,差别就是有些类似,这就是宗和教。什么是宗,什么是教,一开始要总体把握这样认知,好吧,今天不敢再多讲了。
我们大家要知道今天的学习脉络,再给大家理一下,首先要了解到,学习这篇论文有几个契入点,其次大家要知道就是宗教要搞清楚,混滥是什么状态,这是第二点。第三个就是这篇论文的开篇,我们已经给大家说了,从如来说经,诸祖造论,宗和教的合的时候是个怎么样的合法,分的时候是由于什么而分。既然分了以后,他们相互之间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一个差别,大家要好好地领悟一下。你看这篇论文一开始上来就比较难适应,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的参悟,多多的复习,不断的复习,思维法义。今天的法义就到这里。现在我们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