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圣严法师《禅的本质》

发布时间:2019-10-19 09:32:23作者:金刚经结缘网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还是需要透过语言来讲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则下,我们特别开了方便门,企图以语言来表达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个小题,很简单的做个介绍。

禅与禅定

禅与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人提到禅,往往联想到禅宗,而中国禅宗所体证的禅与印度的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禅宗的禅,是指破除无明烦恼之后的心地妙用,也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无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语文、或任何形式来诠释,却能产生无穷的妙用;印度的禅那(dhyana)是指禅定,中文义译为思惟修或静虑,意思是收摄散心,系于一境,不令动摇,进而达到三昧(samadhi)的境界。禅那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三昧则是由修定而达到的另一种功用了。

中国禅宗的禅与印度的禅定,虽然有层次上的不同,关系却非常密切。如果没有禅定的修持基础,无法达到中国禅所体证的悟境。虽然有少数人未经禅定的修持,而直接产生顿悟的现象,这种特殊例外,毕竟是千百年难得一遇,大多数人,必须要从禅定的功夫开始修持,有了基础以后,不要贪著禅定的寂静妙乐,进一步才能出离禅定,升入智慧的领域,这就是中国禅宗所谓禅的目的,所以中国禅不仅只是禅定,而是由禅定出离禅定,进入智慧的领域了,定境可以衡量高低深浅,智慧是无法衡量的圆满光明,我们要开发智慧的领域,需要有禅定的修持功夫,仅只是禅定的功夫,而不能摆脱禅定的享受,便无法进入智慧的领域,也不能称之为中国禅。

不管在中国或印度,对禅的表现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后代为了例于了解,必须加以分类,其中有:

二分法:世间禅和出世间禅

三分法: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

五分法:凡夫禅、外道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这五分法,是华严五祖圭峰宗密的分类法,他和禅宗有着密切关系。

另外还有两种分类:如来禅和祖师禅。两种都是指大乘禅而言,所以可分可不分,分了较容易了解。

我个人主张三种分类:世间禅、出世间禅、世出世间禅,以这三类归纳前面的几种分类,我觉得这三种分类较为完密。以下列一简表说明:     世        出         世     出        世         间     世        间              间        禅         禅     禅        │         │     │        小      ┌─────┐   ┌─────┐     乘      外     凡  最     大     禅      道     夫  上     乘     │      禅     禅  乘     禅     │      └─────┘ (祖师禅) (如来禅)┌────┐      │   │    │ 证中生    先   ┌────┐    满一   严八 罗,于    于   外    凡  佛般   大地 汉进界    欲   道    夫  果夫   定菩 果而界    界   │    │  ,、   ,萨 。修五    修   欲    色  未贤   唯至  灭净    次   界    界  断人   如十  受居    第   一    众  尽、   来地  想天    禅   类    生  无圣   能圆  定,    观   众    │  明人   证满  脱自    而   生    生   │皆   │佛  离然    得   │    得  著可   定果  三住    解   修    。  重修   慧可  界于    脱   得  于得   均证  ,定    。   。  慧,   等得 └────────────────┘   。尚   。,           │   未    如           偏   圆    首           重        楞           于                    定                    。

世间禅包括凡夫禅和外道禅,凡夫禅是指修四禅八定,主要是四禅天中色界的禅定。生于色界天中得禅的人,是生来就得的,叫报得或生得,人类或某些异类众生,也可能修成四禅天的禅;外道禅是指欲界一类众生,修不共佛法的禅定,所以它不与佛法相应,而凡夫禅在佛法中可以算是一支,大致上在欲界的众生是修得的禅定,如果他死后禅定功夫还能保持住,就可以生到色界天去,继续修四禅天的禅定。

出世间禅(小乘禅)也可分修得和报得,证小乘三果的人,一期生命结束后,生到色界五种天中的五净居天,自然住于定中,继续修灭受想定,证了罗汉果位而解脱生死,永离三界,称之为出世间禅。一般凡夫在欲界天也能修出世间的禅定,只要能达到永远出离世间生死的境界。都是小乘禅。

世出世间禅包括大乘禅和最上乘禅,大乘禅是指如来禅,最上乘禅是指祖师禅。

大乘禅(如来禅)必须八地以上达无功用行的菩萨,直到十地圆满佛果,才能够证得。如首楞严大定的妙用,和华严海印三昧大定,不是一般凡夫可得,唯有如来能证,证了如来禅,便得大解脱、大自在,这是如来禅的特色。

最上乘禅(祖师禅)适宜一般凡夫、贤人、圣人修持,因为修祖师禅虽曾一度焕发出智慧的光辉,不像证如来禅,彻底破除无明烦恼,所以一般凡夫、贤、圣都可以修持而得妙用,这是中国祖师禅盛行的因素之一,也是祖师禅的特色。

出世间禅偏重于定,世出世间禅中的如来禅是定慧均等,而祖师禅则著重于智慧的开发。

禅与禅定的共同修持基础是止观,不管小乘禅或大乘禅都各有止观法门。

从修禅的过程和目的来讲,止观必须并用,最初收摄散心,系止于一境,但仅仅止于一境也不行,止的目的是要再起智慧观照,扩大心性,然后再止下来,再起观照,这样止了又观,观了又止,犹如攀登楼梯,往上爬一层,再停一停,往上爬是观,停下来是止,假如你停止不动,那你不能进步,必须止观并用,才能功夫日渐进步,而达到止观不二,这才是大乘禅的目的,至于祖师禅是不是止观不二?这个问题暂时保留。

凡夫定和小乘定虽然也修止观,严格说来,并没有彻底得解脱。凡夫定的最高境界,到达身心和宇宙合一,这是从小我到大我的境界;小乘定的最高境界,是从大我进入无我的罗汉果位;大乘禅和最上乘禅,是把无我的空执也破除掉了,进入无边无碍的智慧领域,所以不受束缚,小乘破除了小我和大我,叫我人无我;大乘破除了无我的空执,把无我这个观念也舍弃掉,叫法无我。

\

从对治的效果来讲,修止观在对治我们散乱和昏沉的毛病。我们初修禅定的人,普遍遇到的两大困难就是散乱和昏沉,首先面临的是心境的浮动散乱,笛来是模糊昏沉;修观可以对治昏沉,修止对治散乱。对治散乱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散乱心收摄起来;如果散心无法收摄,就把它放掉,使它自然平静下来,这两种方法可以并用,也可以择一而用,当你渐渐克服了散乱心和昏沉心,便可以渐渐达到止观双运、定慧圆明的境界了。

\

禅的传承与创新

讲到禅的传承问题,必须先了解一点:禅不应该只限于;禅定或;禅宗,而是涵盖了佛与佛法的核心,因此禅的传承,不只是表面的仪式或方法的传授而已,这是心法的印证,心法是佛与佛法的核心。

传承的问题并不限于禅,传戒时戒体的授受也必须师师相传,当你受戒时,你从你的戒和尚得戒体,你的戒和尚又从他上一代的戒和尚处得,这样师师相承,历历分明,而且是着重在心法的传承,如果你受戒时,对戒和尚所说的话,没有一心领受,虽然仪规庄严,仍不能得戒体,必须你的心和戒和尚的心相契合了,才有感应,你才能得戒体。至于戒体是心法或色法的诤论,今天暂时不谈。

密宗也很讲究传承,当你修瑜伽法门的时候,如没有接受上师的传法,你便无从修起,修了也可能出毛病,即使你从书本或经典得到有关修法的认识,你知道那些仪轨和步骤,没有上师的加持和指导,你也不能够修,即使道了也不会得力。

禅宗在法统的传承上,更重视师师相传,而且必须;以心传心,心心相印所谓;直指人心,明心见性,都是从心法的传授上著眼,一定要由师父传给你,你再往下传,如果没有师父传给你,你无法得到,即使你自己摸索而获得法益上的体验,也必须参请高明的禅师,勘验你的境界,经过师父确实勘验后加以印证了,才能证明你的体验没有偏离正法,所以禅宗史上,自晚唐以来,彼此立门户、争嫡裔,这是愚昧而无意义的,但在禅的修持和心法的印证上,必须严格讲究有无师承。

关于禅宗师承的问题,必须纠正所谓;传法这个观念。一般人认为表面上衣钵的授与,或名义上法眷的安立就是;传法,这是很大的误解。;衣钵表信,《六祖坛经》说得很清楚,传法的根本精神所在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不在于表面的形式,而在你是不是诚恳接受师父的指导去修行,当你修行有了成果,便获得师父印证,这叫;传法。因此,;传法的意义建立在师徒之间,方法的不断传授,和境界的不断证明,而;传法的因缘,也就直接灵活的表现于师徒的关系上。

师徒的关系,最初建立在方法的授受,这是较浅的智识性层面,任何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方法的训练,但当你依法修行,达到某个境界,开发了智慧心地,由师父加以印证,在印证的当下,师徒心心相印,便真正达到心法的传承,这就超越了一切知识、思想、经验的范畴,同时也不是每一个人轻易能达到的成就。

从方法的传授,到依法修行,到获得师父印证,整个过程都是非常严格慎重,做师父的人绝不稍假人情,所以佛法不卖人情,一定要你有了这个功夫,达到这个境界,师父才能答应说:的确!你已经进入这个程度了。

从师父对弟子的重要性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师承或不经师父指导,只靠自修有了成就的话,可能进入了一个阶段以后,会自大、傲慢、自以了不起,自以为已经证了最高的境界,而不自知实际的程度如何,如果有师父随时指点你的错误,随时鞭策你上进,就可以避免停顿在不成熟的阶段自我陶醉了。因此在师父座下修行是非常安全的,你到了什么程度?师父会告诉你;你下一步该怎么走?师父会指点你:你的境界是不是超过了一个阶段?师父会给你证明。师徒之间的关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指导、不断的鞭策、和不断的印证中日益密切,师父并不能给你什么东西,禅的本身是智慧,师父指点一个开拓智慧的方向,帮助你完成慧命,但必须你自己肯努力修行。

从弟子对师父的重要性来说,师父也需要有徒弟,师父如果没有弟子,或弟子没有修行,他的进步也很慢。如果师父座下有几位出格大器,或有一、两个弟子非常勇猛精进修行的话,就会激励师父也加紧修行,也许他的境界并不高,由于弟子的激励,逼著自己也要上进,境界一天天的往上提升,如;水涨船高,产生;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师徒之间在道业上的进步,也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师父没有高明的弟子,师父不会进步,高明的弟子能够帮助高明的师父,但高明的弟子,不一定出自明师之门。

禅的传承和创新,前者是法统的保守,后者是见地的开发,从法统的传承上讲,必须师师相传,树木不能无根,在禅的修证上,虽然有孤明自发的例子,独自奋斗毕竟是冒险的行径,即使你能独开疆域,仍然必须由师父的帮助和印可,因此创新必须有法统的传承。

讲到这里,又牵涉到公案的问题,有很多人在讲公案、解释公案,或透过学术性的研究,加以考证、分类、归纳。事实上,公案不能从字面上去讲解。

从达到开悟的机缘这一层竟义来讲,公案的案例只能活用一次,任何人授用己发生的公案,想要达到同样的开悟效果,都不会成功。因此,当一个公案发生的时候,对那个产生公案的当事者是新的、活的、有用的,过后对任何第三者来说,这则公案已经是旧的、死的、没有用的;唯有在明眼的禅师心中,每一则公案都是活的,因为他能明白公案的活泼机用,以及公案背后所蕴含的是什么内容。普通人还没有到这个境界,无法理解分案背后的内容是什么。仅从字面上的意义上去揣测公案,或者似是而非的猜想其中涵意,结果得到一些暧昧不清的概念,而不能全然领会公案的整个机趣和内容。因此,若不是开过智慧眼的人,无从理会分案,你或是站在禅的门外欣赏它,或是进入禅的修行领域,把安当做修持的方法来参,叫做;参公案。

当你修行到了某一个阶段,师父会指点你该参哪一则公案,参了这个公案会帮你进一步上升。如果是一位不高明的师父,随便指给你一个公案,不能对机,你参了也不会有效果;有了明眼的师父指导你参公案,可能会产生新的公案出来,参旧公案产生新公案,公案可以不断发生,如果集众打禅七,或对禅的精进修持,能产生几则新的公案,就算成功了。

从禅的机用和方法来讲,是非常的活泼,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而往往一般人教禅,只知道教禅的形式,怎么样打香板、跑香、打坐、生活起居等,在方法上并没有立下一定的规则要人去固守,在破除一切执著的原则下,能够大大的活用,能活能杀,活镣自在,这是发自心地妙用的一种活泼的创新。因此在同一个师门造就之下的许多弟子,成就后各有风格,各有机用、各有方法,而开创出各种不同的派别,这是创新的一面,形成中国禅宗史上所谓五家七宗的盛况。

内证和外证

前面反覆强调过,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因为这是一种内证的体验,内证的体验无法用任何方式来展现,只有达到相同程度的人,彼此互相明白,也就是;唯佛与佛乃能相知,因此内证必须以心印心,不能透过任何解释来证明,如果你要求一个有了内涵体验的人拿出证据来,他不能把内证的体验质量化而变成具体的证据给你,即使他用种种方法想让你进入那个无限的领域,由于你心眼没有开,你也无法接受,必须你有了同等的内证功夫,你具备上勘验这种内证境界的能力,证据便是现成的了。

一个真正达到内证体验的人,他形诸于外的人格风范是谦冲淡泊、平易亲切的,决不会自高自大,也不会有自我标榜,凡是自称证了很高境界的人,都有问题,一个自赞为高明的禅师,那是他自己不知惭愧。因为禅的内证,无法用任何标准来衡量,禅本身就是无限的智慧,智慧能用长短、高低、大小、轻重来衡量吗?没有办法!在佛教浩瀚的经典中,无处不是智慧的结晶,但经典所描述的只是智慧的功用,它无法诠释智慧的全貌。我们前面说过,在修禅的过程中,有种种不同层次的境界,现在又说智慧无法衡量,是不是很矛盾?并没有矛盾,当你禅定的功夫深了,可能触机而灵光一闪,智慧的光芒在心头闪过,如电光火石,有些人慧光燃亮一下就熄了,有些人能保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有些人慧门豁然开启,烦恼全部脱落,就是少有的例子,很多是一闪而过的情形。慧光不断的燃发出来,到了烦恼全部脱落,便是智慧的无限圆满,这就是无法衡量了。

前面也讲过,一般凡夫或贤人、圣人修祖师禅容易得受用,原因在你努力修禅的时候,能够把心头的烦恼拨开一下子,而见到一点智慧的光,也就是禅宗祖师所谓的;见性或;见自性,应该说见到智慧的光比较贴切,说;性太抽象了,当你心中灵光一闪,智慧的火花爆开一下子,随即又让无明烦恼给闷住了,我们从凡夫地修行,不会因为开悟一次,马上把烦恼全部抖掉,就像心灵的花、智慧的花豁然开放,遇到外界的刺激,马上又合扰起来,比昙花一现还短促,这种短暂的内证体验,只要你诚恳接受明眼师父指导,努力去修行,便能够达到,至于达到这个目的后,是不是就解脱生死?就成佛了?没有!智慧的光明当下一闪,你当下是佛,;即身是佛,立地成佛在这个时候可以做到,但是烦恼再出现的时候,你还是凡夫一个。

曾经开过智慧之窗的凡夫,比起心地一片无明的凡夫要高一层,至少他奠定了修行的基础和信心,他知道继续努力修行。有了这种短暂的内证体验做基础,你再修净土法门,效果会更好,所以中国自宋以来,阐扬禅净双修,很有道理。我们初步修行,用禅的方法,把心头的烦恼拨开一下子,再一心念佛,容易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这时候你的信心非常坚定,一心念佛求生西方,非常稳当。

我们(凡夫)毕竟还是凡夫,心灵的火花闪过一次,无明烦恼并没有彻底解除,不能保证以后不再犯错,一旦犯错误、靠罪业,依然还要轮回生死、流转六道,实在不保险,所以有人认为学禅不可靠,事实上学禅的显著效果在奠定你修行的信心,有了短暂的自内证,想要一下子完全得到解脱并不容易。因此又有人认为修禅达到某种程度后,可以乘愿再来,世世度众生,这个观念很正确,我们初步学佛就要发大心去度众生,但境界不够很困难,要能够自在出入生死,必须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才可以。普通初向道的人只有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以你的广大愿力去推动你出入生死,生生世世努力修行和度众生。

内证的体验无法说明,说出来了便是假的,;说似一物即不中,但是有了内证体验的人,或经过一番功夫切实修禅定的人,无论性格、气质、思想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影响他整个宇宙观、世界观与生命观的重建。就我多年来主持禅七的经验,凡是怀着恳切殷勤的心来参加禅七的人,打完七后,就是一个洗心革面的新人,和初进禅堂的那个毛躁、浮动、刚强,或者寡默、孤僻、疑虑的人完全不同,变得温柔开朗、祥和稳重,待人处事更加亲切而有信心,这种明显的改变,他自己会觉察到,别人也会看得出,这是明显的外证,也就是证于内形于外的自然流露。一位有内证体验的禅师,表现出来的人格风范,能够发挥言教与身教的感召力量。

有了禅的修持和体验的人,他的人格生命会落实下来,或许禅师在教诫弟子的时候,近似一种;狂的态度,他为了破斥弟子心中的层层执著,不只诃佛骂祖,还会骂得你狗血淋头,只有他一个人高高在上,但是他在平常对待一般人,一定极其谦虚恳切。

外证是外在的人格表徵,不是什么怪异的外表现象,所以不要联想到神通,学禅不是要你得神通,而是要你开智慧,如果你妄想有了内证的体验后,就会显现神通,而想利用神通去度众生,这是危险的想法,有了禅的内证体验,形于外的是你人格气质的表徵,因此,在日本有的企业家,为了训练忠实沉莉的干部,首先希望他接受禅的训练,日本有好几家公司,招收新员工时,先给他们几天的修禅训练,这种训练,不一定使他们开悟,但至少对他们的性格磨练有帮助。

信心和疑情

我们都听说过:;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在参禅过程中,内心产生大疑情、大疑团,才能得到大的开悟。没有疑情,你不能开悟,而诸位如果没有信心的话,你的疑情也产生不起来,没有信心,疑团打不开,没有信心,你根本谈不上参这个大疑团。

信和疑本来是对立的,但在参禅的过程中,信和疑并不冲突,这就要讲到;信是信的什么?;疑又是疑的什么?

信是信三宝、信自己、信指导你的禅师,在密宗就要信金刚上师,如果你不信,你参禅、修法都不会成功。不但要信,而且要绝对无条件的信,你信到什么程度?师父一眼就看穿了,你就是在师父面前保证说:;师父啊!我是全心全意、诚心诚意,我是无条件地相信您你这话还没有说完,师父马上就知道你有几成假意、虚情,你就是磕大头磕得很响,跪下去拜得很虔诚,师父马上指出你还有骄傲气,你还有几分不实在、不诚意在里头,你对师父的信心不彻底,你就得不到师父传授给你的方法,修行不会有进步。

我们中国人过去参禅都是有方法的,可是我们看禅宗语录或公案,往往师父一个拳头、一顿棒子、或骂一声,弟子就开悟了,其实没那么简单,举个公案做例子,有人问天龙禅师:;什么是第一义谛?什么是佛法?他竖起一根指头,弟子在旁边看见师父这么做,当人家用同样的问题问这位徒弟时,这位徒弟也依样画葫芦,把指头竖起来,天龙禅师就考验他:;过来!过来!什么是第一义谛?徒弟就竖起一根指头,师父马上拿把利刀;咔!一声把他的指头砍断了,痛得徒弟大叫着逃开,怕师父再要揍他,师父从背后就喊:;回来!徒弟一回头,师父问:;怎么了?徒弟当下开悟了。请问诸位,如果把你们的手指头也砍掉,你们能不能开悟?绝对开悟不了,只是痛而已,你开不了悟。

禅师训练弟子、指导弟子的方法,各有各的,祖师们也各有方便权巧,不是随便叫弟子盲修瞎练。表面看来好像毫无道理的折磨你,其实是费尽苦心训练你,你是什么性质的人,什么根器的人,他就用什么方法来引导你上路,所以禅和密,如果修持到了某一层的境界,一定要有高明的师父指导你入门,没有师父指导,靠自己摸索不会有成就。因此,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信自己、信师父、信三宝,如果你连三宝都不信的话,你怎么能够求法?有不少人被公案害了,他们看到公案中的诃佛骂祖、劈佛当柴烧、念佛一声漱口三天、在佛头上溺一泡尿、拉一泡屎等例子,这些都是祖师一时的机用,为了破斥行者心中的执著所用的方法,方法用过后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你也依样画葫芦,照做一番,那就完了,就像有个伤寒的病人,医生开了伤寒的方子把他治好了,你以为这剂药方可以治百病,人家只是小感冒,你也拿了伤寒药给他吃,结果只会把人害死。所以公案再来用就害人了,害到什么程度?那会使你否定佛、否定祖师、否定三宝,只有自己,自己是什么?自性三宝!相信自己就是三宝,还用拜什么佛?看什么经?信什么僧?没有必要了,这个危险!千千万万人会因此堕入魔道。

对三宝必须要有信心,而且要有恳切的信心,你才能得到三宝的法,然后才能修持,法是哪里来的?是师父传授的,但是你不先相信自己能够修持,师父也没有办法传授给你。相信佛能成佛,祖师能开悟,我也能成佛、能开悟。时间的久暂我不知道,但我有成佛的条件,也有这个信心,而且很坚定,你在修行的过程之中,更要建立一个信念:;人爱能做的,我一定能做。常常接受师父的教法,毫不怀疑地努力去修。

如果你不相信师父,你将什么也得不到,对师父没有绝对的信心和敬意,你无法进入禅的门,在祖师禅来讲,强调这一点的人很少,但我个人要特别强调信心的重要,如果不强调一点,无从使人进入禅的门。

疑情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但不是怀疑自己够不够格修行,或怀疑三宝的方法能不能使你修行?修了这个方法能不能使你开悟?不是这种怀疑,对自己、对三宝要绝对相信,百分之百的相信。

疑情是和信心完全相应的一种方法,师父教人用这个方法来修行,疑情是疑什么?我们举一个例,宋以后很多人主张禅净双修,流行参;念佛是谁?这句话头,天天都在念佛,是谁在念佛呢?是;我吗?念佛的是我,那么,我是什么?有一个实在的我吗?告诉诸位,;我是不存在的,我是由许多;我的所有东西聚集而成的幻象,;我的烦恼、;我的无明、;我的业报等,构成这个我,还有;我的事业、;我的财产、;我的家庭、;我的身体和身份许许多多;我的,构成了我,究竟哪一个是我?没有我,都是烦恼心构成的幻觉,当你一再追问:;我是谁?;念佛是谁?;谁在念佛?就产生大疑团,这就是个疑情。有人参;念佛是谁?他一参就是几年,也有人参;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未出娘胎以前的本来面目?这些都是话头。

参禅、参话头,参就是疑,你的疑情愈重,你也得力愈快,愈大,破除疑团的可能性也愈高,疑团破除后,所产生的智慧光芒也愈强。所以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些疑情都是指修行过程中的心境或方法,并且是与信心相资助的方法,不是贪嗔痴慢疑的那个疑。

回避与消融

禅的立场,或佛教的立场,都不主张斗争,也不主张抵抗敌人,在心法的功夫上也是如此,如果你在修行的时候,常常想到有烦恼、有妄念、有种种坏习性,还有外面的嘈杂声音,这一切扰乱你的事物都使你心里讨厌,都障碍你修行,那么,告诉你,你不能参禅,你到哪里都修不成,因为你的心始终在动乱。本来已经有个妄念了,你再加上;讨厌那个妄念,等于妄念上加妄念,两个妄念相抵抗,正好把你的努力和功夫全部抵消,而念头上加念头,可以使你越修越烦恼,越修火越大,所以大多数的老修行,都是火爆爆的,憎恨心大得很,为什么?他的烦恼和烦恼正在斗争,满肚子没好气,你同他一碰,火气马上爆开来,活该你倒霉。

真正修禅的人不会这样子,他对一切逆境、逆境或不顺遂的念头,都要回避它、消融它、不去抵抗它,什么叫回避?譬如你遇到一个坏人,他对你很凶恶,但你不希望和他多啰索,你尽量用和平的方法避开他,如果他一拳揍过来,你绝不抵抗,你不只回敬一拳的心没有,连希望他不再揍第二拳的心都没有,因为这个希望本身也是妄心,挨揍就挨揍,不抵抗、不还手,对方不会继续打你,这也就达到消融的目的。修禅也是如此,凡是虚妄的念头,你不要去讨厌它,凡是虚妄的事物,你也不以为它可爱或可憎,你的心自然会收摄起来,我们修禅的人,应该在平常生活中,处处有这种修养,也用这种态度来处理日常事物,因为你一讨厌它,等于困难上再加一层困难,只会使你心烦意乱,你用和平的心回避它、消融它,困难自然会化解,就像昨天我们禅七结束后,一位参加禅七的人跑来告诉我:

;我心里很难过,才打完禅七,马上我又生了一个烦恼心。

;你生什么烦恼心?

;早上有人给我一份杂志,我正打开看的时候,背后另外一个人把杂志抢过去,他翻到另一页,指着上面一篇他写的文章要我看,当时我非常瞧不起他,因为这个人有骄傲心,好像故意在我面前卖弄才华,我心里很难过。

;你不必难过啊!你这是平常心,平常的人产生平常的心,有什么好难过的?

他听了这句话,想一想,有道理。我再告诉他:

;那个人也是平常心,平常的人有平常的心,做出平常的行为,你何必看不起他?他又没有陷害你,你的反应也只是平常心而已,何必难过?他以凡夫心待你,你就以凡夫的心境来衡量他;平常的心产生平常的行为,平常的行为也以平常的心境来衡量他;圣人的心就以圣人的心境来衡量他,彼此能无心相忘是最好的了。

他听完话,很高兴,心里的疙瘩没有了。

我们修禅的人,不但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还要消融现实。我们一开始回避它,不去抵抗它,然后达到消融的目的,以回避和消融来代替斗争和抵抗。

山林与都市

初修禅定的人,最讨厌嘈杂的声音,所谓;声为定刺,声音是修定的人最难忍受的一种刺,而所有的声音之中,最讨厌、最可怕的就是人的声音,但对一个真正修禅的人来说,没有这个困扰,他能够动静一如。

很多人误认为佛教隐遁山林是为了修禅,看到古代许多大丛林都建立在山林中,更认为修禅的人是逃避现实、闭关自守,把山门关起来自己修行,这是错误的看法,中国佛教自唐末遭遇了几次法难以后,都市的传教受到政治迫害和其他社会因素的排济,许多有修行的高僧大德都隐入山林。在山林中修行,不必依靠施主布施,不必仰赖政治保护,也不必取得社会认同,可以很安定的发展出一种自力更生、踏实稳健的风格,例如在都市讲经修道,必须有殿宇、禅堂及各种设备,在山林中只要有间简陋的茅蓬遮避风雨就行了,既踏实又稳健,而且真正达到修行的目的,所以佛教便在山林中展开修行与传法的工作,中国佛教的命脉能够延续下来,流传到今天,就是靠禅宗在山林中发挥修行和传法的功能,但不要因此误会佛教和禅的精神是山林的,是逃避现实的。

修定的人会讨厌人间,厌恶嘈杂,真正修禅的人,不会讨厌人间。有一次,我有一个学生打坐,无论怎么坐也没有办法把心定下来,我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说:;我在家里打坐,邻居开收音机、听唱片、孩子叫,吵死了,坐不好;我到山里去,开始的时候很喜欢深夜的宁静,后来风吹树动、鸟叫虫鸣,也是吵,坐不好;我再钻进山洞里,虽然听不见风声,可是黎明有许多昆虫唧唧啾啾的展开大合唱,也是吵,坐不好,他为了逃避声音到处跑,最后实在没有地方可以躲藏了,我只好告诉他:;世界上没有无声的地方,你就是把耳朵塞起来,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也会听到自己的心脏‘碰!碰!碰!’上下鼓动,如果你害怕声音,干脆不要打坐了。他说:;不行啊!我一定要打坐。我就教他一个方法:;你真的要打坐?那就让声音进来好了,先不要排斥它,你听着这个声音,你的心不要让境转动,你的心不动,外面的事物动,你听好了。他听声音,心也渐渐定下来了,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收散心、放散心,不能收,就要放。

禅没有山林和都市的分别,也没有舍动取静的趋向,所谓;十字街头好参禅,禅宗有个;十牛图,描写一位禅师的修行历程,到后来他走进城市去化度众生。即使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只要你方法用的得当,同样可以在人群嘈杂的城市修行,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在我教人修行的方法中,其中有一种看来很古怪,要人站在台北市西门町的十字街口看景物,这只是一种方法的譬喻,不是真要你站到西门町去,目的在让大家了解,都市也好,山林也好,对真正修禅的人来讲,都一样,佛陀行化人间,走遍印度各大城、小镇、穷乡僻壤、山林小径,只要有众生可度的地方他都去,没有固定要隐居山林,也没有特别要避开都市。

合理与反常

禅的方法或禅师讲的话,往往是反常的,一个禅师所讲的话,一般人听了,会以为他疯疯癫癫、胡说八道,不是用常情常理可以衡量的,你说东他一定说西,你说好天他说下雨,你说长他说短,你说成佛他说着魔,总是和你持相反的态度,譬如禅宗语录有句话:;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人从桥上走过的时候,看见桥在流动,水没有流,这是怎么回事?还有:;东山下雨西山湿。这句话也没有办法理解,这些都是违反一般常识境界的话,害得那些文字阿师,呕尽心血,挖空心思,想加以理解,其实只是在揣摩这些禅话;大概是这个意思?或那个意思?这些话根本没有代表什么特殊意思,只不过是修行的人,到了某个阶段,通体脱落了,或禅师为了点破弟子的最后悬疑而说的,这些话违背常识境界,平常人以为它是反常。

禅师为了教导弟子,或弟子用功快要成熟的时候,禅师为了帮助弟子,往往出之于反常的行为,或讲反常的话。

在今天这个讲民主自由的时候,没有人赞成打骂教育,可是在我主持禅七的时候,我不但打骂棒喝,而且打得很成功,也骂得很成功,但不能到外边来骂人,我若到你们大专佛学讲座来骂人,你们就不会听讲,而且会说:;圣严法师,专门骂人,可能禅经有问题。但是对那些正在修持的人,为了要破他的执,我非骂他们不可,而且骂得毫无道理,骂得他心念没办法转过来,这是逼他,他正在想道理、转念头的时候,你狠狠骂他,一板子打过去,他的心念转不过来了,如果他还有头脑里转念头,这是妄念、妄想。所以;动念即乖,开口即错,念头一转不错了,嘴巴一讲就错了,打你,骂你,就是要你念头不要转,要你落实用功夫,禅师用这种反常的手段来诱发弟子进入修持的领域,提升修持的境界,所以不能用平常人的眼光来判断他是个疯子。

正在参禅的人,他的身心状态,乍看之下也是有疯疯癫癫的表徵;大哭、大闹、大笑,或横七竖八的倒下来,站起来,这些像疯人院的现象,都是反常,所以禅师训练弟子,也用反常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理解和接受,可是他能得到正面的效果,因此,有些美国人到日本去学禅,认为日本的禅师有虐待狂,喜欢打人、骂人、整人,整得人愈苦他愈高兴。禅师的确是专门整人,但他不是有虐待狂,他是用反常的方法来对治你。在座有几位同学刚参加过我主持的禅七,他们都承认我整得他们很好,因为整得好,虽然被整的时候很苦,整过后,身心都有改变,有进步、非常好。

禅不讲理论,禅师在训练你的时候,也是不和你讲道理的,他说;生薑长在树上,皂荚长在地下,你们不相信也得相信,这就是要你不去转念头想道理,事实上生薑、皂荚也只是个假名,你何必认真?你如果不服气,还要在心里推敲,想一想对不对?你的心念一动,你自己的工夫就用不上力,所以禅师用反常的行为,讲反常的话,叫你死了这条心,为了把你那个转念头的妄心踏杀掉,他必须采取反常的手段来对治你这种反常的心。

一般人自以为正常的心,所谓平常心,事实上都是反常的,都有问题,谁敢承认自己完全精神稳定,没有问题?自认为没有问题的人,本身就有问题,因为他不敢面对问题,还要百般护短,就像喝醉酒的人老是说:;我没有醉。如果反省自己,知道有问题,情绪有时不稳定,神经有时过敏和紧张,这个人是正常的。

我们用不正常的的手段来对治不正常的人,负负得正,以毒攻毒;用不合理来对治你满脑子的妄想,不正常的正是正常,不合理正是合理,因为你用常识境界来判断它反常,不合理,而禅师从手段、方法和所得的正面效果来说,是非常合理的。

文字与不立文字

语言文字是传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人类对事物的描述说明、人际之间的交谊沟通,及人类历史文化的累积保存,都必须有语文来传递和记录。文字的性质是一种抽象符号的组合,语言则是这种抽象符号的音声化,两者本身一体。

了解了语文的功用和性质,现在从禅的立场来看;文字与不立文字的问题。我一开始就强调禅定是不能讲的,这是为什么?禅的本身是智慧,智慧无法透过任何抽象性的符号来表达,文字所说明的只是字典上的意义和概念上的名相,不是智慧本身,从这个观点上我们说;不立文字,就是希望你不要去执著文字所构成的理念或名相,直接去修行体证。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这是一般的说法,在些不做学术性的考证),结集成三藏十二部经典,这些是不是已经达到传佛心法的目的?没有!语言或经典上的文字记载,只是指点你通向修行的路径、方法、过程和目的,这只是指示月亮在什么地方的指头,根据指头所示的方向,你去寻找月亮,指头不等于月亮本身,因此,佛心必须心心相传,所谓;直指人心,不能依语言文字来传,叫做;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世界上文字起源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至今也不过五、六千年的历史,人类运用语言文字做工具来传达思想、感情、说明事物、见闻,记录经验、历史,文字的性质包含了抽象性的一切理念、概念、名相,不一定狭义的限于写或印在纸面上的符号。这些符号不能直接传达佛心,佛心必须从修行中去如实体证。可是在世谛流布的层面,为了传播佛法,把修行的方法和目的告诉人,必须假借语言文字来传达,因此,禅宗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矛盾,它既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而历来禅宗的语录、公案比任何一个宗派的教理记载还要丰富,如《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续指月录》等,近代有八继续编《续灯录》,你从《卍续藏》里可以看到禅宗语录之卷帙浩繁,比起华严或其他讲教理的宗派要多,这并不奇怪,只要你了解;不立文字的含意,并不是要你像个哑巴或文盲,不说不写,而是要你先认识文字的限制,不去执著文字相,语文只是一种权巧的工具,我们能够借语文来说明修行的方法和目的,但透过语文所陈述的方法和道理都落第二义,第一义必须直观现证。

禅的副产品——艺术

昨天早晨,在我们第二次禅七结束的心得报告会上,有位教授说:;如果我们参加禅七的人当中,有人文学素养很好,他只要把禅七期间的心境体验,和对自然环境的完美感受描写出来,必定是篇动人心弦的文学杰作,这篇作品能够传达禅的一部分精神,他讲的是事实,所谓诗情画意,往往与禅有连带关系,中国的诗词绘画中,有许多禅诗、禅画、而意境最高的诗画往往具有空灵脱俗之美,这就有禅的成分,创造这些作品的艺术家是不是已经进入禅的门了?大有问题,但即使是沾一下禅的边缘,他已经受用不尽了,作品意境已经美不胜收了。

普通人眼中的一朵花不过是朵平常的花,经过艺术家的心灵感受再呈现在画布上,就另有一番美的意境,当你进入禅的修行阶段,心境有了变化,你再仔细观察四周环境: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显得生机无穷。那么完美、舒畅、这么丰富,为什么我以前没有发现?如今看起来特别亲切。这就是在修禅的过程中,可能达到的艺术境界。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个男孩,你心目中有个梦寐难求的对象,你一直没有把握得到她的青睐,当你鼓足勇气跪在她面前哀求:;嫁给我吧意料之外,她答应了,你一高兴,狂奔到马路上,你会看见每个人都在对你笑,鸟儿也在枝头上叫:;恭喜!恭喜!微风吹动花草,花草树木都向你点头祝贺,一切事物随着我心境的欢乐变得喜气洋洋。

假如你做错事,碰了一鼻子灰,又挨了一顿臭骂,这时候你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出来,看见每个人好像都在生气,都在嘲弄你、侮辱你,连路旁的小猫都想欺侮你、咬你几口、吠你几声,你觉得样样事都倒霉,一切事物随着你心境的烦闷而变得死气沉沉。

这种由于心境激动所产生的变化,是临时性的,正在修禅的人,心境也很容易产生变化,一开始你要他把心收敛起来,再要他把心放开,一收一放,收了再放,放了再收,然后你要他把心定下来,这时候请他详细观照外面的自然世界,许多过去所忽略的事物都展现在眼前,心灵也体验到过去所没有的一种完美和谐的感受,虽然他还没有进入禅的门,已经觉得生命无比完美,灵感源源不绝。有些人到了这个地步就不再前进,他便成为艺术家或风雅之士,如果他倾向文学创作,会有很美的文笔,如果他倾向美术造形,会有出神入化的画风,这是一种冥想(Meditation)的效果,当你透过修禅达到冥想的阶段,可以在艺术创作上开出奇葩,这虽然不是禅的目的,却能够影响社会风气的和谐,增加文艺领域的创作,这是禅的副产品。

今天我依序介绍了九个小题目,有没有把禅的本质介绍出来?没有!告诉诸位,禅不能解释,还能讲什么本质?有本质就不是禅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全文

  • 金刚经唱诵

  • 金刚经讲解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