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愚(从智)法师于民国六十六年(公元1977年)暑期间于佛光山闭第三次的般舟关,关期间为了用功遇到障碍难以为继,特别北上请见当时亦在掩关中的南怀瑾老师当面指导,后百日关期于焉而能行持圆满。法师于该次关期进行至三分之一前后,曾数度致函向南师问法请益,今刊登原载于六十六年十月《人文世界》第七卷第二期南怀瑾老师与首愚法师于关中的往来函件,希望后来者对学佛念佛修证闭关等事能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认知和态度。(十方编按)
首愚法师给南怀瑾老师的问法请益函
南老师慈鉴:
农历十二月十五至二月一日,学僧曾有四十多天习修过般舟三昧,奈宿业太重,致未有所成。出关后曾想参访老师,才知道 老师已闭关矣!甚喜。参访老师未成,胸中疑惑迄今未解,今又得缘再度掩关已有三十二天了,一个多月来,仍未有个入处,只好来打扰老师的静修了。
一、学僧于去年八月间曾参访过老师,老师教予专持佛号,不管其它。学僧一直按照所吩咐的去行持。第一次(十方编按:在佛光山的第一次)的关期中,曾有一次相应,迄今再未遇着。请问老师,就按照目前此种散乱心行持下去,让它自然纯熟,或是有其他应注意的事项,请老师慈悲开示之。
二、第一次的关期中,有一种较特殊的体验,即是气脉鼓动之事。凡是气脉鼓动时,身心飘然,至为得力,可是口渴时,或喝茶水或牛奶等食品,总会把它浇熄,气脉一熄,身心沉重,行香就会特别吃力,甚至非常难过,请问老师,此种现象可有方法对治,或是不理它?
三、学院院长的慈悲,答应每年之中有两次的关期,学僧想于明年的关期,二次合并为一次,即半年为一期,未知可否?通常般舟关皆九十日或百日,学僧想尝试它,或能有所成就。
以上三点,还请老师慈悲开示之,不胜感激!
谨此禀告 敬颂
得大成就
学 僧 从 智 作 礼
六十六年九月五日于般舟关中
*****
南怀瑾老师给首愚法师的回复函
从智上座左右:
关中接九月五日来函,阅悉。
处今之世,出家众中,精勤苦行以求道者,固不乏人,而能谦抑自居,不耻下问白衣如区区者,洵不易多得。足见上座少增上慢心,唯以求道为志,故有华严南询之量也,可敬可佩。兹列答所问如次:
一、上座虚心接受老拙去岁忠告,即以专志念佛为务,我应向上座顶礼回向,愿祝即生身证净土也。须知净土与显密诸宗佛法之极则,绝非二法,此当第一专诚坚信为要。
唯所云:“曾于第一次闭关期中,已得念佛相应,迄今再未遇着云云。”据我所知,上座所谓曾得念佛相应者,正为用志不纷时,坦然蓦直念去之时也。迄今再未遇著者,以上座凭去年偶而一得之影像,生心希求此境重现,便已加一妄心,反增扰乱矣。但能放下外缘,放下希求心,平平实实念去,不增不减,不慢不急,徐徐念去,便可得其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念佛之妙用矣!又云:“就照目前此种散乱心行持下去,让他自然纯熟。”此则大大不可,知既为散乱心,当然已非念佛境,既非念佛境,又是散乱心,则何得纯熟之功勋哉!
上座目前念佛行持到此,应秉不以佛求,不住世俗之心,平平实实念去,只管念念在佛念上,虽明明看见有百千万亿之散乱心在念佛心边飞扬乱舞,但只不迎不拒,不除不任视之,久久而此散乱自息,唯此一念净境历历在前不散矣。譬如台风过后,漫山遍野,树木丛林,东倒西歪,阻塞大道。无量垃圾,杂污充斥,当涂无法下足。你但把持念佛一念,当作清扫把柄,虽目视百千杂乱,但用志不紊,一步一步行去,一步一步清理去,日久功深,则此百千万亿之杂乱,终不值你一念之清扫完毕,净境依然现前矣。但此所谓日久功深者,只作形容词,并非真有日久之可计算也。如一念专精。即此刹那,即同日久,务望勿以世俗心而作日时年月之计算也。否则亦即自缚自障矣。勉之。勉之。
二、来书所云:在闭关用功念佛时,有关色身上气脉之变化,及其阻碍事,务望上座勿予理会。四大色身业气之变化及其转化,确有此事,亦确有此修法,但依上座目前专坚念佛之行持,一落气脉习气之观念,即着身见,即着业见,反成念佛之障矣。须知当你在行持念佛时,觉受色身业气之变化,此时念佛之念,早已分心了也。既已分心,念佛之心不能专精为一也明矣。盖此色身变化,一有觉受,即落五遍行之触受,堕在五阴境中之受阴相矣。但能知此时已分心于觉受之触相,相即虚妄,何须觉受。能觉所觉,无非此心。只自观心返照于念佛一念,智力自解于觉受之解脱,则此种种气脉变化,顿时皆成助道胜缘矣。然于胜与不胜,亦皆不着不取,方为专志念佛之道也。五蕴本幻,四大原空,务望勿落于今人喜谈气脉修持之路,老拙平常亦言气脉事,盖为不得已中人,求此一不得已之设施耳,言之可笑。
三、上座欲将明年应得之闭关专修期间,拟并于一次,似可不必。第一:如此做,有违僧伽团体规矩。第二:求急进,何如平实行持。第三:动中静中,修行不二,方为究竟,况上座春秋方盛,正在行动功德中,体念念佛。能于动相中而如如不动,则当为上座顶礼恭贺矣。
至于上座笃志于般舟三昧修法,老拙亦认为似乎不可太执着。古今悟道者、证道者,并非完全皆藉苦行而得也。般舟三昧,亦但为百千三昧修法中之一法耳。如上座于出关以后,一心勤行外护功德,恐其中苦行难行之处,尤其甚于般舟三昧者。如能于此中会得,则方为佛法之究竟。吾闻般舟三昧,仅为入道之门,未闻般舟三昧,即为究竟之法也。况吾辈处劫浊之世,入尘劳而专修上道,身心耳目之所接触,是非毁誉之所锻炼,无一而非般舟三昧之大三昧者。佛法乃心法,不必全仗身之苦行。倘长行不坐不卧,即可成道,即长途赛跑之运动家,亦皆人人成佛矣。何哉?以身劳而心不在此,故运动是运动,苦行是苦行,何有于佛道哉!
劫浊世难,众生难度,英年如上座,祈能发长远心、济度心,毕生笃志修持,悲宏大愿,老拙行将拭目以望其慈云法雨沛泽诸方也。
关中懒散已成陋习,草草作答,敬请参考。专此即颂
法乐
(文章自十方禅林)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