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族 家族是指以血统关系为基础,由若干家庭构成的社会集团,一般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从传统来看,家族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即使今日,在人们心目中家族概念日益淡化,但在实际交往中,家族仍是乡村中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之一。 历史上
山西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家族。如闻喜的裴氏,号称中国历史上第一大世家,祖居闻喜礼元乡裴柏村。在秦、汉、魏、晋、隋、唐六朝长达千余年间,曾出过六十余个宰相、六十余个大将军,而封公晋爵者多达二百余人,至于显官及贤良、僻举、秀才等,不计其数,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所以唐朝科举时便有“无裴不张榜”之说。及至五代、两宋,裴氏的达官贵人仍不绝于史书。这些人中,除了政治家、军事家外,还有文学家、史学家、地图学家、外交家、思想家。再如近代定襄续氏,居宏道镇的西社村,一门中多人参加辛亥革命,有七人官至中将,著名者如续西峰、续范亭等。而历史悠久、余嗣遍及中国及***的太原王氏,则更为人们称道。明清时山西商人横行中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其中也不乏望族,如太原阎氏,祁县乔家,太谷曹家等,他们的生意甚至做到了欧洲。家族结构 家族结构,是家族形成的框架。这种框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与延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关系。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奴隶社会一直过渡到封建社会。直至今日,家族结构经历了巨大的演变过程。 山西的家族结构,与国内其它省市相差无几。在从前是典型的“九族”制。九族中,纵向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横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往上数,上辈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始、祖始、堂祖姑、曾祖姑等。往下数,下辈中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姑、侄孙女、堂侄孙女、曾任孙妇、曾侄孙女等。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图。 九族制中,重要标记是丧服制的“五服”。按“五服”制,表明分“斩衰”、“齐衰&rdqu
o;、“大功”、“小功”、“缌麻”,以此来确立由本人高祖至本人玄孙之间的九代血统关系。这种关系,以出不出“五服”来确定亲族间的远近关系。“五服”以内,称为“本家”,凡是本家,交往甚密。“五服”之外,虽是同宗、同姓,关系较之“五服”内就差之稍远了。 山西城乡,历史上都曾有一姓一族记载家族世系的族谱。这种家谱、族谱,有些要延传几十代,可远溯至唐代、宋代以前。这种历代延传的家谱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家族的历史及其衍传。家谱,又称为宗谱、族谱、祖谱等。家谱的形式有多种,有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凡装订成册的家谱,除记录家族世系外,还要记载重要家庭成员的事迹。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份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份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成立,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即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俗传规矩。这种规矩比较复杂。像祁县乔家堡民俗馆内就有珍藏的家谱。这些家谱,有些是从明末就开始立谱的。 山西的家族中,有着起“堂号”的习俗。这些堂号,大多与该家族经商的堂号相一致。在山西晋中一带,历史上曾经在太谷、祁县、平遥三县兴起了经商热,堂号颇多。最著名的是如今仍然有住宅存在、做了祁县乔家堡民俗博物馆的“乔在中堂”。这些堂号,要刻堂匾悬挂于“客屋”内。一般人家,则要写在粮食口袋上、账本上、褡裢上、板凳上。每当年节时,富家要将堂号用朱笔书于灯笼上,或挂式提,擎以上街,借以炫耀门庭、光宗耀祖,也是一种体面。 在封建社会的旧山西,由于封建的传统观念所致,许多家族都在一个大家庭里共同生活,以家族在世的最高成员为领导,形成全家弟兄、姑嫂及其子女同住一处大院,一处大宅第,吃大锅饭、过着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日子。这种家庭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很少在山西境内存在,但三世同堂的家庭在山西城乡中仍然有,只不过不是历史上的复合家族,而是单一家族形式。即祖孙三代单传,哥弟则大都分家另过。 单一家族,以一对夫妻加子女构成。或一对夫妻加子女,再加旁系近亲,即兄弟姐妹构成。复合家族,则是以两对以上夫妻构成,或两对以上夫妻加各自子女,或再加上各自旁系近亲兄妹姊弟构成。 如今,大家族式的“五世同堂”已经极少存在。大多是一夫一妻及其子女的小家小业,这种家庭的构成,以丈夫为中心建成。近些年来,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女娶男,招赘入婚者颇多。这种家庭建成后,以女方为中心构成。生儿育女后,随母姓,为母家传宗接代,已成为一定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