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宗旨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
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
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
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
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易生妄想)。(三编下·净土法门说要)
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
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续编上·一函遍复(民国二十一年))
此节正明净土修学宗旨:信愿持名。学修净土,首须明此,方不迷失方向,错认归路。
净土经论甚多,所宗不一,最易惑人。集净土大成之善导大师,将净土宗分判为二:要门、弘愿门,二门宗旨不同,要门为诸行回向,弘愿即念佛往生。如此细判,致使分际显明。所谓信愿称名,即如善导大师所判之「弘愿门」也。其《观经疏》云: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通观三经,修诸行业,一一回向,皆得往生。然「佛光普照,唯摄念佛」,故净土宗旨,不在诸行回向,唯在信愿称名。净土正依之《观经》虽开十三定观、三福散善,原为善应群机,摄归念佛而设。其宗旨大显于流通之文,故善导《观经疏》结释流通分「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之文言:
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为善导大师要弘废立之文,明《观经》宗旨,亦显净宗法要,与《大经》、《小经》合为一辙,三经共明念佛往生之理以此至显。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三编下·净土法会课仪跋)
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愿为前导,以至诚持念为正修。切不可求开悟,明心见性,看念佛的是谁,此是参禅人的工夫。即真明心见性,若见思惑未断,尚无了生死之分,况未到明心见性地位乎?此系仗自力了生死者,念佛乃仗佛力了生死法门。若看念佛的是谁的人,决定无有真信切愿。未断惑,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无真切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求升反坠,弄巧成拙,许多痴人,均以此为高超玄妙,可哀孰甚!(三编上·复孙艺民居士书(民廿八 八月初七))
【注】如前所述,净土法门,宗旨在信愿持名。信愿是前导,持名是正修。信愿如目,持名如足。或有重信愿而忽念佛者,则其信愿不真;或有重念佛而无信愿者(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则念佛不得其本。此二者皆失念佛法门宗旨。
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增广上·拟答某居士书(附某居士原书))
净土法门,常云信愿行,看似为三,观此即知:真念佛人,一念圆具。观善导和尚六字义释,即知六字之中,三资全具,故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言三资者,乃分而言之,易于明了故,实则一即三,三即一。如《要解》所云:「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善导和尚就法体言,名号具足三资;蕅益大师就机相论,一心具足三资。二者相参,则知:法体具足三资粮,众生领受于心,内心自然具足三资粮,所谓机法一体也。
三资实源于弥陀本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信愿行通在其中。弥陀招唤,如母忆子;众生信顺,如子忆母。如是母子相忆,则机法一体,感应道交矣!故大师言:「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若念佛人,心中杂疑,不愿往生,则非真念佛人也。
余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
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
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注】观此文及前「一一回向,皆得往生」之意,即知所谓回向,是藉事而回心也。故真正之回向,即回心求往。所谓「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此即「南无」之义,善导和尚云:「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此修净土法门之心要,宜善加著眼。杂行回向者,实藉行以回其心。因杂行本非往生之因,藉此以回心,则可巧入净土之门——要门。若能不执于个人之行,而完全归命于佛,方为究竟之回向。所谓「通身靠倒,彻底放下」也。
千古铁案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增广上·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注】善导大师承昙鸾、道绰法脉,集净土大成,于净土一宗,判为要弘二门、正杂二行。正行者即专修念佛,杂行者即兼修种种法门,回向求往。正行者十即十生,杂行则难得一二。此正杂之判,印光大师赞为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学修净土者,不可不知,不可不遵。所谓正杂之行详如《观经疏》云: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此「正杂二行」判,为净业行人指南。大义有二: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往生行相有二:正行、杂行。正行细分有五: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大分为二:正业、助业。唯念佛为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余四则为助业(助成正定之业)。
二行得失以正杂对、亲疏对、有间无间对。此义于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言之更详,其言: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
此即善导和尚对二行得失的精要阐释,观其大义即知:
正行五得者:必定往生也,所谓「专意作者,十即十生」。其得虽有四因,核其实,则唯一,即「与佛本愿得相应故」。能与佛本愿相应,自然无外杂缘得正念、不违教、顺佛语。
杂行五失者:往生不定也,所谓「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其失虽有十三由,根本在「与佛本愿不相应故」。有此一失,则余十二皆失矣。
善导和尚详辨二行得失,意在众生「善自思量」,当舍「千中无一」之杂行,归于「十即十生」之正行。所谓:
万行具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此即善导和尚劝归正定业的最要开示,即劝舍杂行,归于正行;藉由助业,入正定之业。所谓「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善导专杂之判,由其教典之佚失,千余年来,少有人承传、阐扬,印光大师幸得见其《观经疏》而大力提倡,千古之铁案,终得以再彰于世。
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注】善导大师专杂之判,为净宗行门准绳,往生目足。凡求生净土者,舍杂修专,不受他惑,方得决定往生之益。然大师深知凡夫易受他惑,为坚定行人信心,历叙大小圣人乃至报佛化佛之劝舍净土时,亦当不违初愿,志求往生。详如《观经疏》云:
问: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
答: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行者即报云:仁者虽将经论来证不生,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然佛说教备机,时亦不同。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纵使汝等百千万亿道不生者,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又行者更向说言: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
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何以故?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