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第十二卷 翻译名义集

发布时间:2019-06-25 01:50:24作者:金刚经结缘网

第十二卷 翻译名义集

三德秘藏篇第四十九

光明玄云。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无二生死为常。不受二边为乐。具八自在为我。三业清净为净。章安疏云。法身之身。非色非无色。非色故。不可以形相见。非无色故。不可以心想知。虽非色而色充满十方。虽非非色。亦可寻求。即法身德。般若德者。非知非字。亦非不知。非不字(云云)解脱德者。非缚非脱。非缚而缚。非脱而脱(云云)。哀叹品曰。云何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章安释云。若约昔教。隐故名秘。覆故名藏。谓无常等覆于常等。令常等隐。名秘密藏。今经开敝。如月处空。清净显露。不如昔教。但以正法微妙不可思议绝名离相。众生不解。名为秘密。法界包含摄一切法。用不可尽。名之为藏。今释秘密藏文为三。一譬三点。二譬三目。三合以三德。此之三文。一往而言。是从事入理。三点是文字。此约言教(见字体篇)三目是天眼。此约修行(见譬喻篇)三德是佛师。此即约理。又是佛印。印于教行。凡有言说。与此相应。即秘密教。修习相应。是秘密行证得相应是秘密理。从我今安住下。是第四结秘密藏。安住三法是结三德。入大涅槃。结秘密藏。占察经云。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胜鬘经明二如来藏。一空如来藏。谓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二不空如来藏。谓具过河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南岳止观云。一空如来藏以此心体平等。妙绝染净之相。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等法。亦复自性非有。二不空如来藏所谓具有染净二法以明不空。净法中复有二种。一具足无漏性功德法。二具足出障净法。染法亦二种。一具足染性。二具足染事。净觉说题云。应知二种约在缠出缠二义分之。故彼经云。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也。居式圆觉疏云。空如来藏。即无住本。不空如来藏。即所立法。此二释违南岳止观。又起信云。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贤首释云。此以如实之中空无妄染。非谓如实自空。此则如实之空。以妄空故。遂能显示真理。故云显实。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贤首释云。此有二义。一异妄无体故。二异恒沙有流烦恼故。故佛性论偈云。由客尘空故。与法界相离。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圭山略疏。三义释藏。一隐覆名藏。二含摄名藏。三出生名藏。又略钞明五种。一如来藏。在缠含果法故。二自性清净藏。在缠不染故。此二就凡位说。三法身藏。果位为功德所依故。四出世间上上藏。出缠超过二乘菩萨故。此二就圣位说。五法界藏。谓通因果。外持一切染净有为。故名法界。内含一切恒沙性德。故名为藏。僧遁注金刚三昧云。如来藏者。住自性真如也。诸佛智地名如来藏。能摄一切有情。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有情惑染烦恼无明所覆名有情境。若无明惑染境空。诸识不起。境如故。名如来智。智如故即如来藏。长水释楞严云。如来藏四义喻海。一永绝百非。如海甚深。二包含万有。如海广大。三无德不备。如海珍宝。四无法不现。如海现影。又尼犍经云。王名严炽。有大萨遮。来入其国。王出远迎。乃为王说。大王当知。依烦恼身。观如来身。何以故。此身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烦恼。诸垢藏中。佛性满足。如石中金。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模中像。孕中胎。云中日。是故我言。烦恼之中。有如来藏。涅槃论云。身外有佛。亦不密。身内有佛。亦不密。非有非无。亦不密。众生是佛故微密。涅槃云。如人七宝。不出外用名之为藏。其人所以藏积此宝为未来故。所谓谷贵。贼来侵国。值遇恶王。为用赎命(准四念处。乃是赎于藏通之命则圆自有常住之命。故非所论)财难得时。乃当出用。诸佛秘藏亦复如是。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畜不净物。为四众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读诵外典。不教佛经。如是等恶。出现世时。为灭诸恶为说是经。是经若灭。佛法则灭(神智云。文有单复。所言复者。谓乘及戒。若言不许畜八不净。此是戒门事门。若说如来毕竟涅槃。及遮外典。此是乘门理门。由无乘戒。失常住命。若单说者。唯约戒门。扶律赎命)。欲令学者通达异名识自秘藏。故详叙焉。

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大经云。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楞伽云。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肇师涅槃论曰。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其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斯盖镜像之所归。绝称谓之幽宅也。法华。金刚皆云灭度。奘三藏翻为圆寂。贤首云。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圭山正名寂灭。准肇公云。泥洹尽谛者。岂直结尽而已。则生死永寂灭。故谓之尽矣。或翻安乐。凡圣大小。皆有涅槃。或名彼岸。肇师云。彼岸涅槃岸也。彼涅槃岸。岂崖岸之有。以我异于彼故。借我谓之耳。智论云。槃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故名涅槃。或名泥曰。如严佛调云。佛既泥曰。微言永绝。新云梵本正名波利昵缚喃。此云灭度。二教论云。涅槃者。常恒清凉。无复生死。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莫知其所以名。强谓之寂。其为至也。亦以极哉。纵其双林息照而灵智常存。体示阇维。而法身恒在。然涅槃法。若辨其义。应分有余无余之殊。当拣少分究竟之异。言有余无余者。光明玄云。若三界烦恼尽。证有余涅槃。焚身灰智入无余涅槃。言少分者胜鬘经云。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究竟涅槃者。大法鼓经云。乃至得一切种功德。一切种智大乘涅槃。然后究竟。法华云。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初发大心。当期究竟。故辅行云。菩萨初心常观涅槃。自行初修也。亦令众生常观涅槃。化他初修也。安置诸子秘密藏中。化他后入也。我亦不久。自住其中。自行后入也。故知自他初心。无不皆修。自他后心。无不皆入。若欲修入。当依四法。故涅槃云。有四法。为涅槃近因。一近善知识。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行。若言勤修苦行。是涅槃近因缘者。无有是处。一近善知识者。止观释曰。大品云。佛菩萨罗汉是善知识。六波罗密。三十七品。是善知识。法性实际是善知识。佛菩萨等。威光覆育。即外护也。六度道品入道之门即同行也。法性实际诸佛所师即教授也。二听闻正法等三句即三慧也。华严云。我或为众生。说闻慧法。或为众生。说思慧法。或为众生。说修慧法。故楞严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真谛云。散心名覆器。无闻慧故。忘心名漏器。虽得而失。无思慧故。倒心名秽器。非而谓是。无修慧故。净名疏云。闻若不听。无受润因。听而不思无深旨趣。思而不修。终无证理。三慧若备。入道不疑。荆溪释云。念前闻思所依之境。当如闻思而修行之。应知三慧有横有竖。横则名字已上。位位有之。竖则名字为闻。观行为思。相似为修。三慧具足能得相似分真之定。名入秘藏。

法宝众名篇第五十

光明玄云。至理可尊。名曰法宝。论曰。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为诸众生类。随缘立异字。如金体一似器用殊。镮钏顺人之好别。瓶盆随时之应殊。虽千化以暂分。而一性以不变。故曰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也。

达摩。此翻为法。唐明[泳-永+(虍-七+(一/八/八/目))]云。契之于心。然后以之为法。在心为法。形言为教。法有自相共相。教乃遮诠表诠。天台明法。广有八种。一教。二理。三智。四断。五行。六位。七因。八果。略言三义。谓教行理。如阐义云以约修行始终三义收尽。谓依教修行。行成契理。若以位分。约教属名字位。人禀教生解故。约行属观行相似。依解修行故。约理在初住。分证本理故。然于约行复须从容。若论造修。犹居名字。的取行成方名观行。凡当辨位须知此旨。若约能诠所诠。但明教理。二教论曰。教者何也。诠理之谓也。理者何也。教之所诠。教若果异。理岂得同。理若必同。教宁得异。筌不期鱼。蹄不为兔。将谓名乎。妙乐云。教有二种。诠理之教无二。表行之教自分。诠理之教者。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表行之教者。只由忘智亲疏。致使迷成厚薄。青龙疏云。有教行证。名为正法。有教有行无证名像法。像者似也。但有于教。而无行证。名为末法。行事钞云。显理之教。大分为二。一谓化教。此则通于道俗。二谓行教。(亦名制教)虽局于内众。大乘入楞伽云。教由理故成。理由教故显。当依此教理。勿更余分别。

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妙乐云。所诠无外。故名法界。贤首云。依生圣法。故云法界。清凉云。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起信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忘念。而有差别。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天台释云。若迷无住。则三界六道纷然而有。则立世间一切诸法。若解无住即是无始无明。反本还源。发真成圣。故有四种出世圣法。普门玄云。世者为三。一五阴。二众生。三国土(云云)。世是隔别。即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种五阴。乃至依报。隔别不同也。间是间差。三十种世间差别。不相谬乱。故名为间。各各有因。各各有果。故名为法。各各有界畔分齐。故名为界。今就一法界。各有十法。所谓如是性相等。十界即有百法。十界互相有则有千法。如是等法。皆因缘生法。六道是惑因缘生法。四圣是解因缘法(云云)。是诸因缘法。即是三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清凉。新经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肇论曰。秦言无上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苑师云。阿此云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觉也。孤山疏云。极果超因故云无上。正则正观中道。等则双照二边。盖果上三智也。发轸云。无上是理。正等觉是智。正谓正中。即一切种智寂灭相也。等谓平等。即行类相貌如实知也。裴相国云。是诸佛所证最上妙道。是众生所迷根本妙源。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发此菩提心故。今得人身。起庆幸意。当须秉心对佛像前烧香散华。三业供养。立四弘誓发成佛心。故华严云。菩提心者。名为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发此心者。须识其体。体有二种。一曰当体。二曰所依体。其当体者。所谓悲心智心愿心。此三种心。乃是当体。所依体者。自性清净。圆明妙心。为所依体。性自具足号如来藏。惑不能染。智无所净。虚寂澄湛真觉灵明。能生万法。号一大事。但由群生久迷此性。唯认攀缘六尘影像。乍起乍灭。虚妄之念。以为自心。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此之心体。如肇师云。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度一切诸佛境界经文殊言。菩提者。无形相无为。云何无形相。不可以六识识故。云何无为。无生住灭故。裴相国云。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性含万德。故在圣不为得。体绝百非。故居凡不为失。然欲发此心者。当运慈悲而为宗要。故华严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间故。一切群汇本无生死。妄风飘鼓。汨没苦海。今发大愿。黑暗崖下。誓作明灯。生死波中永为船筏。此起悲心。拔众生苦。一切凡夫。本性具足性净功德。今迷宝藏贫穷孤露。今启洪愿誓与群萌无上佛果究竟之乐。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愿举修途之初步。宜运成山之始篑。崇德广业。不倦终之(昔住大觉有王仁林垂访问曰。佛道觉云易成。经云。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若云难成。安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余即答曰。了性则见本是佛。依自圆修乃易。昧性则欲求作佛。依他别修乃难。慕圆宗者。起信乐心才举念时。已作如来真子。如回向际。便成无上菩提)

菩提。肇师云。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后代诸师皆译为道。以大论翻为佛道故。今问。如周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则儒宗仁义为道。庄子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此则道家以虚无为道。今释氏宗以何为道。答曰。般舟经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大道成。是知吾教以心为道。心乃自性清净心也。其体湛寂。其性灵照。无名无相。绝有绝无。心不能思。口不能议。褒美称为第一义谛。或者问曰。如净名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今安以心而为道耶。答究乎菩提非身心者。如肇师云。无为之道。岂可以身心而得乎。故度一切佛境界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觉。不可以心觉。何以故。身是无知如草木故。心者虚诳不真实故。是故菩提非身心也。然净名中却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者。天台释云。今观众生心行。入本性清净智。穷众生心源者。即显诸佛解脱之果。如勤求水不得离冰。寒虽结水成冰。暖则释冰为水。故华严云。若能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凡夫由昧心源。故随妄念。能于妄念深照性空。名解大道。故华严云。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此心智发能为佛母。号曰智度。是故智度亦名大道。故大论云。智度大道佛善来。如用此智修习万行。其所修法。亦名大道。故法华云。为灭谛故。修行于道。由道是心。其性虚通遍一切法无非是道。如金色女问文殊云。何谓为道。答曰。汝则为道。又喜根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今问淫事秽污。佛道清净。安指秽事名为净道。答观淫怒痴相同水月。了染净体。性如虚空。遇顺无著。逢违不嗔。于恶境界。得解脱门。乃行非道通达佛道。是名无碍人。一道出生死。若起凡见。成地狱业。如热金圆取必烧手。如是无为。名道人也。

阿婆磨。大论翻云无等等。佛名无等。般若波罗蜜。利益众生。全与佛相似。故名无等等。

目帝罗。此云解脱。荆溪净名记云。若正用功。上可作古买切。下作耻活切。功成之日。上应作户贾切。下应作徒活切。智论云。解脱知见者。用是解脱知见。知是二种解脱相。有为无为解脱。知诸解脱相。所谓时解脱。不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等。分别诸解脱相牢固。是名解脱知见无减(云云)。问曰。解脱知见者但言知何以复言见。答言知言见。事得牢固。譬如绳二合为一则牢坚。复次若但说知。则不摄一切慧。如阿毗昙所说。慧有三种。有知非见。有见非知。有亦知亦见。有知非见者。尽智无生智。五识相应智。有见非知者。八忍世间正见五邪见。有亦知亦见者。余残诸慧。若说知则不摄见。若说见则不摄知。是故说知见则具足。

阿惟颜。应法师引十地经谓一生补处。

阿鞞跋致。亦名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不退有三义。入空位不退。入假行不退。入中念不退。妙乐云。般若是位。离二死故。解脱是行。诸行具故。法身是念。证实境故。智论云。无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

腻地。此云依。法华疏云。利物以慈悲入室为首。涉有忍辱为基。济他以忘我为本。能行三法。大教宣通。即世间依止。名为法师。垂裕记云。皆言依者。以内有道法。可为人天依止。依者凭也。于佛灭后。凭此四人。取解故也。涅槃四依品云。有四种人。能护正法。为世所依。初依示为小乘内凡像。故经云。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二依示为须陀洹像。三依示为斯陀含阿那含像。四依示为阿罗汉像。智者云。涅槃四依。义通别圆。若作别义者。如古师云。地前名初依。登地至三地。名须陀洹。五地名斯陀含。是第二依。七地名阿那含。是第三依。八地至十地名阿罗汉。是第四依。若作圆义者。准望别教。以住前为初依。十住为三依。又始终判者。五品六根为初依。十住为二依。行向为三依。十地等觉为四依。四果配位。例别可见。此人四依。二行四依。律明粪扫衣。长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行上根利器所依止故。三法四依。涅槃云。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摩诃衍。大论云。摩诃此含三义。谓大多胜。衍是乘也。胜鬘云。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出世间善法。世尊阿耨大池出四大河。起信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云云)

陀罗尼。大论秦言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好器。盛水水不漏散。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时。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肇翻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又翻遮持。辅行云。体遮三惑。性持三智。熏闻云。遮二边之恶。持中道之善。此从慧性立名。阐义云。然则陀罗尼既是梵语。咒字即当华言。经题华梵双标。故云陀罗尼咒。若尔何故云陀罗尼翻遮持耶。答古人见秘密不翻。例如此土禁咒等法。便以咒名往翻。然亦不失遮持之义。何者咒既训愿。如菩萨四愿。二愿拔苦即遮恶义。二愿与乐即持善义。大论明三陀罗尼。一闻持陀罗尼。得此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即是名持。二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故分别陀罗尼。即是义持。三入音声陀罗尼。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声。不喜不嗔。一切众生。如恒沙等。劫寿恶言骂詈。心不憎恨。一切众生。如恒沙等。以赞叹供养。其心不动。不喜不着。是为入音声陀罗尼。即是行持也。法华明三陀罗尼。一旋陀罗尼。二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法音方便陀罗尼。净名疏释云。旋者转也。转假入空。得证真谛。百千万亿者。即是从空入假。旋转分别。破尘沙惑。显出恒沙佛法。法音方便者即是二观方便得入中道。

萨怛多般怛罗。资中曰。相传云是白伞盖。喻如来藏性本无染遍覆有情也。

苏卢都诃。此云梵音决定。毗婆尸佛。说此一咒。治一万八千种病。

胡苏多。此云除一切。郁蒸热恼。式弃佛所说咒。

蜜奢兜。此云金鼓。随叶佛所说咒。四拘留秦佛说金刚憧咒。五拘那含牟尼佛说名声振十方咒。六迦葉佛说拯济群生咒。七释迦世尊说金光照辉咒。

阿牟伽皤赊。此云不空罥索。

咀儞也他。或呾侄他。此翻所谓。

娑婆诃。或莎诃。此翻善说。又云散去。

萨婆若多。般舟名萨云若。大论云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大品云。萨婆若是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经曰。欲以一切智断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论问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实一切智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品说。

尔焰。或名尔炎。此云所知。又云应知。又云境界。问如大论云是时过意地。住在智业中。华严安云普济诸含识。令过尔焰海。答由此能知之智。照开所知之境。是则名为过尔焰海。故楞伽经第一曰。智尔焰得向。此乃全由其境。以成其智名智业中。

多伽梢。或多伽罗。此翻根智。维摩云。智度菩萨母。净名疏云。智度即是实智。实智有能显出法身之力故。如母能生。实智亦名如理智。正观真谛如理而知则无颠倒。摄论云。顺理清净名如理智。十八空论云。如理智即无分别智。亦名正智。又名真智。又名根本智。

沤和俱舍罗。此云方便。维摩云。方便以为父。肇师云。方便即智之别用耳。智以通幽穷微。决定法相。无知而无不知。谓之智也。虽达法相而能不证。处有不失无。在无不舍有。冥空存德彼我两济。故曰方便。净名疏云。方便是权智。权智外用。能有成辨。如父能营求长成。所言权智亦名如量智。遍观俗谛。如事数量则摄一切。十八空论云。如量智即无分别后智。亦名遍智。又名俗智。又名后得智。佛性论云。又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是如理智相也。言无碍者。能通达观无量无边诸世界故。是如量智相也。又如理智为因。如量智为果。言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言为果者。由此理故知于如来真俗等法。又如理智是清净因。如量智者。是圆满因。清净因者。由如理智。三惑灭尽。圆满因者。由如量智。三德圆满。又如理智。即一心之体为因。如量智即一心之用为果。二教论云。释氏之教。理富权实。有余不了称之为权。无余了义。号之为实。由此权实二智。而设权实二教也。北山云。真道焉可以修身。权道焉可以御化。真道不可以暂废。故混而不滓。权道不可以久立。故舍而合道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全文

  • 金刚经唱诵

  • 金刚经讲解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