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数卷第二十二 碣四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七处徴心(出楞严经)
七处徴心者佛于楞严会上徴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也此由阿难遭摩登伽之幻术佛来文殊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归来佛所佛问其发心出家之始阿难以见佛胜相而答佛遂徴其心目所在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内及佛徴其心不在内又计之在外如是展转穷逐徴诘至于无所着处使其妄心无所依止盖由阿难不知妙净明心遍一切处无在无不在而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以为心相佛欲破其妄想缘心显其妙净明体故有七处徴心之说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摩登伽华言本性文殊梵语具云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一在内】在内者谓阿难因佛徴问心目所在阿难答云心居身内目在于外佛遂问云汝心若在身内则应先见身中心肝脾胃等物然后能见外境若不先见身中之物汝心岂在身内故云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二在外】在外者谓阿难被佛徴心非内则又计之于外故以灯光譬之谓众生心在身外不见身中如灯光在室外不能照于室内也佛又问云汝心若在身外则身心两异各不相知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故云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三潜根】潜根者谓阿难被佛徴心非外则又计为潜伏根里(根谓??根)故以琉璃笼眼为喻谓眼合于心如琉璃笼于眼上若眼见物时心即随能分别无有障碍如琉璃合眼不碍于见物也佛乃责其法喻不齐汝若以琉璃喻眼则眼亦可见眼若可见即同于境矣眼若同境则心境各异岂可云心潜伏根内随即分别耶故云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无有是处。
【四在暗内】在暗内者谓阿难被佛徴诘心不在根里则又计云诸众生身腑藏在中窍冗居外如我今者开眼见明为见外闭眼见暗为见内佛乃问其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与眼对否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不对者云何成见故云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五随所合处】随所合处者谓阿难被佛徴诘不在暗内则又计之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佛乃问云汝言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心若有体则汝以手自挃其身汝心必能知觉此知觉心为复内出为从外来若于内出则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既非内外则无出入出入既无体性何有若无有体谁为随合故云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无有是处。
【六在中间】在中间者谓阿难被佛徴诘心非随所合处而有则又计心在于根尘中间佛又问云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于根尘为不兼于根尘若兼于根尘则根有知而尘无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若不兼者不属根尘即无体性中何有相故云当在中间无有是处(成敌两立者谓根与尘而成敌对有知与无知而成两立也)。
【七无着】无着者谓阿难被佛徴诘心不在中间则又计之一切无着名之为心佛又问云汝言不着名为心者如世间虚空水陆飞行一切物像汝心不着此等物像为有为无若言无者则同龟毛兔角云何更有不着之物而言不着若言有者物在则心亦在云何无着故云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大乘七种大义(出大乘庄严经论)
【一缘大】谓菩萨修行大乘之法由无量修多罗广大法义而以为缘故名缘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
【二行大】谓菩萨修行大乘既能自利复能利他自利利他妙行具足故名行大。
【三智大】谓菩萨修行大乘常以智慧观察了知人法无我于一切境善能分别故名智大。
【四勤大】谓菩萨修行大乘由旷大劫来发广大心精修无间期登圣果成就菩提故名勤大(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巧大】谓菩萨修行大乘由善巧方便化导于他不舍生死垂形诸趣于生死中去住自在故名巧大。
【六畏大】畏即无所畏也谓菩萨修行大乘智力内充明了决定于大众中广说一切法义既决定无失则无所??惧故名畏大。
【七事大】谓菩萨修行大乘为令一切众生了其大事因缘故数数示现世间演大妙法入大涅盘故名事大(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大乘七善(出法华文句)
夫七善之法乃通大小今依法华所明是圆顿大乘之七善也。
【一时节善】谓法华一经具乎序正流通三分即初善中善后善也盖如来演说圆顿一乘之法虽该序正流通皆是当机得益之时是名时节善。
【二义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其义深远即是顿教了义之理非声闻缘觉所能测其边底是名义善。
【三语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其语巧妙乃如来金口梵音会理直说菩萨之心无不欢喜即圆顿一乘妙教之文是名语善。
【四独一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纯一无杂独为菩萨不共二乘即圆顿一乘妙教是名独一善(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五圆满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具明世间出世间满足之理即圆顿一乘妙教是名圆满善。
【六调柔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清净洁白唯谈中道之理而无空假二边瑕秽之相即圆顿一乘妙教调和柔顺是名调柔善。
【七无缘慈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备有梵行之相即无缘慈也言无缘者心不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一切众生自然现益是名无缘慈。
七种性自性(出入楞伽经)
性即不迁变之义此不迁变性是如来之自性故云性自性(虽有七种之名不出如来第一义心也)。
【一集性自性】集即聚也其性自性乃是万善聚集之因也此约圣而论故经云即三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也。
【二性自性】谓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各有自性存于内故是名性自性。
【三相性自性】览而可别曰相谓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各有自相形于外故是名相性自性。
【四大种性自性】大种即地水火风四大之种子也无处不有故名为大言大种性自性者谓四大种各有自性也大种本通凡圣今约圣报而言即此大种性自性是法性五阴之果是名大种性自性(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言法性五阴者谓如来转生死五阴而成法性五阴盖即色是真常之色乃至即识是真常之识是也)。
【五因性自性】因即能生为因谓前所证大种之果必有所起之因即是第一义因心也是名因性自性。
【六缘性自性】缘即缘助谓证第一义自性果德虽由因心须假众缘助显而成是名缘性自性(因心者即因中智慧之心也众缘者即万行也)。
【七成性自性】成即成就谓因缘合而成果也盖成就如来第一义果德之性是名成性自性。
七空(出人楞伽经)
由凡夫执着妄想自性故如来为说空法以破之诸经所说空义不一今言七种者乃赴一时之机如应病与药也。
【一相空】谓一切诸法之性自他共离之相皆空是为相空(一切性者即自他共离之四性也谓如计一念心从根生即自性从尘生即他性根尘合生即共性离根尘生即离性于此四性之相皆不执着是名皆空)。
【二性自性空】谓于当念观一切所生之法悉由因缘和合而成本无自生之性是为性自性空。
【三行空】谓五阴之身本无有我亦无我所众生不了执阴成我从我起行若能顺性推求则五阴之法了不可得是为行空(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我者谓于五阴中强立主宰执之为我也我所者即五阴之身是也)。
【四无行空】谓不离前所作行而能了达诸阴展转缘起无有自性可得亦无所作之行是为无行空。
【五一切法离言说空】谓一切法皆是妄想而成本无自性离诸言说是为一切法离言说空。
【六第一义圣智大空】谓佛自觉圣智能空一切见过习气所空既空能空亦空是为第一义圣智大空(自觉圣智者佛所证第一义心也见过者一切见惑之过失也习气者即见过余习之气分也)。
【七彼彼空】谓彼外道所计之空但能空于彼而不能空于此是为彼彼空(空于彼而不能空于此者谓能空于境而不能空于心也)。
七种第一义境界(出入楞伽经)
七种境界者即诸佛菩萨所证所得之境界也而皆云第一义者乃约究竟极处而言然此七种有通别之异前六种通于佛及菩萨后一种乃如来自到境界也。
【一心境界】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即诸佛菩萨心之所造至极之处是名心境界。
【二慧境界】谓至极之理心既能造即发通明慧性以此慧性分明照了是名慧境界。
【三智境界】谓既发慧明则成智用智力现前于一切法无所不知是名智境界。
【四见境界】谓智用既成则发正见正见现前则无诸邪妄是名见境界。
【五超二见境界】谓正见现前则能超过断常二见是名超二见境界(断常二见者谓外道妄计此身灭已再不更生是名断见复计此身灭已后当更生是名常见也)。
【六超子地境界】子地即登地菩萨等视众生犹如一子谓诸佛菩萨能以第一义心发明智慧正见现前则超于十地而成正觉是名超子地境界(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菩萨得证此地能发生佛法故言地也)。
【七如来自到境界】谓诸如来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世间出世间上上之法是名如来自到境界(如来性自性者性即不迁不变之义谓如来以此之性而为自性也成就世间出世间者世间即示同人法而化他也出世间即同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也上上法者唯佛与佛能究竟自到也)。
七真如(出瑜伽师地论)
【一流转真如】流转即运动之义真如者真名不伪如名不异也谓诸众生造作一切行业流转生死而真如之体本无动摇然亦不妨随缘转变论云一切行无先后性是也(无先后性者谓于一切行业不离真如之理性故也)。
【二实相真如】无虚妄相故名实相谓一切法中无人法二执也人执者于诸法中计着假名执以为我法执者于五阴身执为实法计我所有若能了此二执皆空即是实相真如之理也论云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是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梵语补特伽罗华言人又云数取趣)。
【三唯识真如】识即心也谓一切行业皆由识心而起而此识心全由真如之理变现是名唯识真如论云了别一切行唯是识性是也。
【四安立真如】安立即建立之义谓如来所说一切众生色身业行有为之法迷真逐妄受生死苦皆依真如之体建立是名安立真如论云我所说诸苦圣谛是也(苦圣谛者圣正也谛即审实不虚之义谓谛了生死实是苦也)。
【五邪行真如】谓如来所说一切烦恼妄惑邪行之法虽是邪妄不离真如之体是名邪行真如论云我所说诸集圣谛是也(集圣谛者集即招集之义谓惑业招集生死之苦也)。
【六清净真如】清净者不垢不染之义谓如来所说涅盘清净寂灭之理本无染污是名清净真如论云我所说诸灭圣谛是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灭圣谛者谓灭生死之苦而证涅盘寂灭之乐也)。
【七正行真如】谓如来所说一切道品正行之法皆依真如理体而立是名正行真如论云我所说诸道圣谛是也(道品者即三十七道品总而言之不出戒定慧也道圣谛者道即能通之义谓修道品而能通至涅盘也)。
七常住果(出楞严经)
常住者无灭无生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证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证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盘】梵语涅盘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证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真如】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证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四佛性】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证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五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又云白净无垢此识即诸佛清净本源心体湛若太虚纤尘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盘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六空如来藏】空如来藏者含摄万法而无所积聚也即诸佛所证清净法身之体烦恼汤尽应用无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七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七辩(出华严经?)
【一捷辩】谓菩萨智慧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捷如影响故名捷辩(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迅辩】谓菩萨明于事理心无疑暗善赴机缘随问即答语言迅疾犹若悬河故名迅辩。
【三应辩】谓菩萨以一切文字名义庄严种种法语应时应机无有差异随其所问应答无穷故名应辩。
【四无疏谬辩】谓菩萨随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皆契真理无有差失故名无疏谬辩。
【五无断尽辩】谓菩萨于一字中能说一切字一语中能说一切语一法中能说一切法相续连环不断故名无断尽辩。
【六多丰义味辩】谓菩萨能知名数事理其义无碍其味无穷答问辩说皆无有量故名多丰义味辩。
【七最上妙辩】谓菩萨所说诸法分别明了清彻远闻声如频伽众生乐听最胜无比故名最上妙辩(频伽梵语具云迦陵频伽华言妙声鸟)。
七种定名(出翻译名义)
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世间禅者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无色定等也出世间禅者即七背舍八胜处等也)。
【一三摩呬多】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也)。
【二三摩地】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那演那】梵语?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法喜者谓因闻法而得欢喜也)。
七方便(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证真空涅盘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嗔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缘观者谓观十二因缘也)。
【二别相念】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暖位】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暖气故名暖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相似解者谓于真空之理虽未真证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顶位】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七觉分(出法界次第)
觉即觉了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也分即支分谓此七种法各有支??分齐不相杂乱故名七觉分亦名七觉支择进喜三觉分属慧除舍定三觉分属定念觉分兼属定慧故摩诃止观云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
【一择法觉分】择即拣择谓用智慧观察诸法之时善能简别真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故名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喜即欢喜谓心契悟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四除觉分】除即断除谓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去虚伪之法增长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
【五舍觉分】舍即舍离谓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六定觉分】定即禅定谓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是名定觉分。
【七念觉分】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时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分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分舍于观智用定觉分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是名念觉分。
七知(亦名大乘七丈夫出涅盘经)
七知者谓佛于涅盘会上告诸菩萨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名具足梵行是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知法】知法者谓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二知义】知义者谓知十二部经中一切文字语言所诠之义理也。
【三知时】知时者谓善知如是时中任修寂静如是时中任修精进如是时中任修舍定如是时中任供养佛如是时中任供养师如是时中任修布施忍辱乃至般若等也(任者堪也当也)。
【四知足】知足者谓于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睡窹语默之类常知止足也。
【五知自】知自者谓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闻如是舍如是慧如是正念如是善行皆悉明了也。
【六知众】知众者谓知如是等是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应知是众如是行来如是坐起如是说法如是问答皆悉明了也(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王种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七知人尊卑】知人尊卑者人有二种一者信二者不信信者为善人知其为尊不信者为恶人知其为卑又如二乘之人但能自度不能度人知其为卑若菩萨之人不愿自度但求度他而能以慈悲之心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则知其为尊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七净华(出翻译名义)
不染曰净华乃对果而言即因中所修之行也谓二乘修习无漏之业以七种净行为华而证道果故言七净华也维摩经云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是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漏业者谓修戒定慧之业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一戒净华】戒净华者谓摄律仪等戒即正语正业正命也谓二乘持守戒法摄身口意业若戒行清净则道果自成也(摄律仪者谓一切戒法无不聚摄也正语正业正命者即身口意三业也正即不邪也若三业不邪则戒体清净矣)。
【二心净华】心净华者即精进正念正定也谓二乘修习禅定当精勤正念若内心清净则道果自成也。
【三见净华】见净华者即正见正思惟也谓二乘修无漏行常正思惟则正见现前若所见清净则道果自成也。
【四断疑净华】断疑净华者即见道也谓初果须陀洹修无漏行观断除疑惑见道分明则内心清净道果自成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疑惑即见惑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
【五分别净华】分别净华者谓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今修无漏行断除思惑于真空理善能分别则内慧清净道果自成也(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思惑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也)。
【六行净华】行净华者谓二果三果修无漏行断除思惑则智见分明慧行清净道果自成也。
【七涅盘净华】梵语涅盘华言灭度涅盘净华者即无学道也谓四果阿罗汉既断见思二惑无法可学知见清净则涅盘之果自成也。
七财(出十诵律并未曾有因缘经)
财者信等七种出世间之法财也一切众生行此七法资成道果故谓之财。
【一信财】信即信心谓信能决定受持正法以为成佛之资故名信财。
【二进财】进即精进谓未能见具谛理而一心精进求出离道以为成佛之资故名进财。
【三戒财】戒即戒律谓戒为解脱之本能防身口意之非止身口意之恶以为成佛之资故名戒财。
【四惭愧财】惭者惭天愧者愧人谓既能惭愧则不造诸恶业以为成佛之资故名惭愧财。
【五闻财】闻为三慧之首闻必能思思必能修谓若能闻佛声教则开发妙解如说而行以为成佛之资故名闻财(三慧者闻慧思慧修慧也)。
【六舍财】舍即舍施谓若能运平等心无憎无爱身命资财随求给施无所吝惜以为成佛之资故名舍财。
【七定慧财】定慧即止观也定则摄心不散止诸妄念慧则照了诸法破诸邪见以为成佛之资故名定慧财。
藏教七阶(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藏教者即小乘经律论三藏教也阶者阶级次第也谓藏教菩萨修行之次第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四弘誓愿】弘者大也誓者要制其心也愿者志求满足也谓菩萨从初发心观四谛境发四弘誓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观苦谛境二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数誓愿断此观集谛境三未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此观道谛境四未得涅盘者令得涅盘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观灭谛境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三只修六度】三只者三阿僧只劫也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度越也越生死流到涅盘岸也谓菩萨既发心已必须行六度行填满本愿是为三只修六度(梵语阿僧只劫华言无数时)。
【三百劫种相好】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百劫种相好者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凡历二十番增减为一中劫八十番增减为一大劫谓菩萨于百劫中种诸相好用百福德成一相好如是至三十二相具足而身清净也(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名增劫从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名减劫如是一增一减名一小劫一十二相者足下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
【四六度相满】六度相满者谓菩萨修行六度之相圆满也如尸毗王代鸽即檀度满也普明王舍国即戒度满也羼提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慈忍不动血变为乳即忍度满也大施太子抒海即精进度满也尚阇??鹊巢顶上即禅度满也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为七分城邑山川均等故能息诤即智度满也如上六人皆释迦往昔所修之行是为六度相满(梵语尸毗华言与代鸽者遍割身肉与鹰以代鸽命身肉俱??不恼不死自誓真实感身平复也梵语羼提华言忍辱梵语歌利华言恶世无道大施太子求如意珠济贫得珠堕海抒海取之言欲酌海干而取之也筋骨断坏终不懈废诸天见而问之答曰吾生生不休诸天愍之助其抒海海水减半龙恐海干令夜义送珠还之尚阇黎者螺髻仙人名此人得四禅定出入息断鸟谓为木于髻生卵定起欲行恐鸟母不来即更入定待鸟飞去方始出定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释迦华言能仁)。
【五兜率降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降生者谓菩萨将补佛处出世度生即从兜率天降生人间以补其处是为兜率降生(菩萨即释迦佛也补佛处者前佛既灭而此菩萨即补其处也)。
【六降神出家】谓菩萨既降神出胎厌生老病死之苦而欲脱离故求出家入山修道是为降神出家。
【七菩提??下成道】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菩萨自知成道时至于菩提??下破诸魔众魔王败绩鬼兵退散菩萨安坐不动即成佛道是为菩提??下成道(菩提??者谓佛于此??下成道故名菩提??也)。
菩萨七相怜愍(出瑜伽师地论)
【一无畏怜愍】谓菩萨于诸有情以无畏力起怜愍心随顺众生身语意业利益安乐是名无畏怜愍(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如理怜愍】理即法也谓菩萨于诸有情如法怜愍利益一切而终不以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劝化有情乖违于理是名如理怜愍。
【三无倦怜愍】谓菩萨于诸有情殷勤怜愍随其所宜发起一切饶益事业曾无厌倦是名无倦怜愍。
【四无求怜愍】谓菩萨于诸有情不待求请自起怜愍为作利益是名无求怜愍。
【五无染怜愍】谓菩萨于诸有情无爱染心而起怜愍广饶益他不祈恩报亦不希望当来之果是名无染怜愍。
【六广大怜愍】谓菩萨于诸有情起怜愍心至广至大虽遭一切不饶益事宁自身受苦终不弃舍令其安乐是名广大怜愍。
【七平等怜愍】谓菩萨以如上种种怜愍众生功德相状普于一切平等饶益无有分限是名平等怜愍。
菩萨有七种大(出菩萨地持经)
【一法大】法即诸佛所说之法也谓菩萨能受持十二部经之法最上最大故名法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二心大】心即诸佛广大之心也谓菩萨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名心大(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也)。
【三解大】解谓解了谓菩萨由解十二部经了知诸法义理悉无疑碍故名解大。
【四净心大】谓菩萨既能解了十二部经依而行之则能离诸惑染超过一切解行心得清净故名净心大。
【五众具大】谓菩萨所修福德智慧皆是成佛之具毕竟证得无上菩提故名众具大(梵语菩提华言道)。
【六时大】时即时数谓菩萨历三阿僧只劫修行六度毕竟当得无上菩提故名时大(三阿僧只劫者梵语阿僧只劫华言无数时初阿僧只劫从古释迦佛至尸弃佛二阿僧只劫从尸弃佛至然灯佛三阿僧只劫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七得大】谓菩萨由前六种功德为因证得无上菩提之果故名得大。
善友七事(出华严经?)
谓菩萨常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世间而作善友劝导诱掖开示教他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遭苦不舍】谓菩萨运大悲心怜悯六道众生受诸苦恼故随类现形种种开示令得出离虽代受其苦心无弃舍是为遭苦不舍(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贫贱不轻】谓菩萨运平等心见一切众生虽乏功德法财以自庄严而知其本有法身无德不备是以心常爱念不生轻慢是为贫贱不轻。
【三密事相告】谓菩萨见诸众生本性圆明众德元具无始以来为一切客尘烦恼之所隐覆不能显现故委曲相告令其断除开发本性是为密事相告(客尘者谓无明之惑暂自外至名之为客以能染污真性名之为尘也)。
【四递相覆藏】谓菩萨见诸众生善根未熟未能深信实道故覆实理而以权法示之及其善根既熟堪任实化故覆其权法而以实理示之是为递相覆藏。
【五难作能作】谓菩萨但为诱掖众生人所难为者悉能为之故虽着嫳垢衣不以为贫执除粪器不以为贱是为难作能作。
【六难与能与】谓菩萨以自己所悟真实之理方便教化亦令一切众生皆得本有真实之性犹解髻中明珠而以与人心无吝惜是为难与能与。
【七难忍能忍】谓菩萨见诸众生违佛教化作不善业生诸恶道即起哀悯之心方便度脱虽经多劫心无退转是为难忍能忍(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小乘七种圣(又名七士夫趣亦名七丈夫出天台四教仪集注十)
圣正也舍凡性入正性故名为圣贤首宗立为七士夫趣亦名七丈夫名异义同也。
【一随信行】行即进趣之义谓钝根之人凭他生解依信而行进趣于道故名随信行。
【二随法行】谓利根之人自以智力依法而行进趣于道故名随法行。
【三信解】谓前信行之人转入修道以钝根故依凭信力起发真解故名信解(修道者谓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
【四见得】谓前法行之人转入修道以利根故见法得理故名见得。
【五身证】谓受想心灭现身即证涅盘寂静之定故名身证(现身即现生之身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六时解脱】谓前信行钝根之人欲待时节及以缘具方堪入道故名时解脱(缘具有六谓衣食床具处所说法人同学人也)。
【七不时解脱】谓前法行利根之人能于一切时中进修善业不待时节及以缘具而入于道故名不时解脱。
七流(出华严孔目)
流者即见思二惑也此惑能漂流众生入生死海故也谓四果之人因修四谛之法能断见思之惑而不流转三界故有七流之义焉(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也四果者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谛所灭流】谓初果之人见真谛理能断欲界见惑因灭此惑不流转欲界故云见谛所灭流(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二修道所灭流】谓第二果第三果之人因修四谛之观能断欲界思惑因灭此惑不为欲界漂流故云修道所灭流(二果即斯陀含果三果即阿那含果也)。
【三远离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因修四谛之观而于见思之惑断尽无余则能远离三界不复流转故云远离所灭流(四果即阿罗汉果也)。
【四数事所灭流】数事即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法也谓第四果之人能观五蕴等法皆悉空寂而见思之惑俱尽不复流转三界故云数事所灭流(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五舍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已空五蕴等法所空之法既无能空之心亦舍能所两亡无憎无爱一味平等证于无学不复流转三界故云舍所灭流(无学者谓阿罗汉见思惑尽无法可学也)。
【六护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见思惑尽而证无学于己所证恐有退失善加守护令见思习气更不再起不复流转三界故云护所灭流(见思习气谓见思惑之余习气分也)。
【七制伏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见思惑缚已断色身果缚犹在应须制伏令见思习气永不复起三界流转即得止息故云制伏所灭流(缚犹束系也谓由色身所系不得自在也)。
华严宗七祖(出佛祖统纪)
【一马鸣尊者】马鸣乃西土十一祖也东天笁国人说法时能感群马得解悲鸣故曰马鸣依百本大乘经造起信论是为初祖。
【二龙??尊者】龙??乃西土十三祖也南天竺国梵志之裔始生之日在于??下因入龙宫而得成道故号龙??申明起信论义是为一祖(梵语梵志华言净裔)。
【三帝心法师】帝心号也姓杜讳法顺世间聋哑者遇之必能闻能语唐太宗诏谓之曰朕苦劳热师之神力何以蠲除师曰圣德御宇微恙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锡号曰帝心作法界观门专弘华严是为三祖。
【四云华法师】云华寺名也师居是寺因以名之姓赵讳智俨得帝心之亲传以授贤首其教大行是为四祖。
【五贤首法师】贤首谥号也讳法藏其先康居国人唐则天诏于太原寺开华严宗旨感白光自口而出须?成盖万众欢呼召对长生殿指殿隅金狮子以喻法界体用而为说法则天领解遂着其说为金狮子章是为五祖。
【六清凉法师】清凉号也姓夏侯氏讳澄观会稽人造华严大?唐德宗诞节召对内殿能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宪宗问华严宗旨豁然有得加号大统清凉国师文宗开成三年示寂凡历九朝为七帝门师是为六祖(九朝者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也七帝者即代宗以下七帝也)。
【七圭峰法师】圭峰终南山之别名也师居是山因得是名姓何讳宗密果州人清凉尝谓之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遂着圆觉华严等?钞唐文宗诏问佛法大意赐号大德是为七祖(毗卢梵语具云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华藏即华藏世界也)。
七识住(出阿毗昙论)
识即心识住者谓此识随所感报而安住也论中不及四禅天非想非非想天者偈曰善处在欲界及色界三地无色界亦然是说为识住(色界三地者初禅二禅三禅也无色界亦然者谓亦有三地空处识处无所有处也)。
【一欲界人天识住】谓欲界中人若初受生此识即托母胎遂依母息出入及出胎后依身而住又若因修戒善感报而生欲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欲界人天识住(戒善者五戒十善也)。
【二初禅天识住】谓于欲界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感报而生色界初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初禅天识住。
【三二禅天识住】谓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感报而生色界二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二禅天识住(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也)。
【四三禅天识住】谓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感报而生色界三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三禅天识住。
【五空处天识住】谓既得三禅天定犹厌身色系缚乃转加功力观察色身犹如罗縠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无诸色相感报而生无色界空处天此识即依空处而住是为空处天识住。
【六识处天识住】谓既得空处天定识缘虚空定心复散乱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定不动感报而生无色界识处天此识即依识处而住是为识处天识住。
【七无所有处天识住】谓既得识处天定此心缘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感报而生无色界无所有处天此识即依无所有处而住是为无所有处天识住。
七众(出仁王护国经并翻译名义)
七众者谓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又摩那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也。
【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也亦名苾刍盖苾刍雪山香草名草有五义以喻比丘五德(五义五德者一体性柔软义喻比丘折伏身语粗犷之德二引蔓旁布义喻比丘度人不绝之德三馨香远闻义喻比丘戒香芬馥之德四能疗疼痛义喻比丘能断烦恼之德五不背日光义喻比丘常向佛日之德也)。
【二比丘尼】(亦名苾刍尼)梵语尼华言女大智度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于比丘又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比丘之后。
【三沙弥】梵语沙弥又云室利摩理洛迦华言息慈谓止息世染之情慈济群生也以初入佛法之时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是名沙弥。
【四沙弥尼】梵语沙弥尼又云室利摩理迦华言勤策女谓精勤策进佛法功行故也。
【五式义摩那】梵语式义摩那华言学法女行事钞云式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二学六法三学行法是名学法女(根本者谓不杀不盗不[淫-壬+(工/山)]不妄语也六法者不染心相触不盗人四钱不断畜生命不小妄语不非时食不饮酒也行法者谓大尼之戒行也)。
【六优婆塞】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士梵语旧云邬波索迦华言近事男谓其自行清净亲近承事佛法也。
【七优婆夷】梵语优婆夷华言清净女梵语旧云邬波斯迦华言近事女谓其自行清净亲近承事佛法也。
七种人(出涅盘经)
师子吼菩萨问佛言若一切众生既有佛性何须更习八圣道耶佛言性虽本具要须修习圣道方见佛性譬如恒河边有七种人或为洗浴或畏贼寇或为采花则入河中河喻生死大河浴喻出家受戒清净贼喻烦恼采花喻七净花以为其因而求涅盘之果也(八圣道又云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恒河之恒梵语又云殑伽华言天堂来谓此河从高流下也入河者既言出家合云出河而言入者要于生死之中而求涅盘故也七净花者戒净花心净花见净花断疑净花分别净花行净花涅盘净花以此七净花为因中之行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第一人入水则没】此一种羸无势力不习浮故以喻一阐提也阐提之人亲近恶友??受邪法以恶业重故又无信力没生死河不能得出故云入水则没(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由过去无宿善因故譬羸劣无力现在无信心故譬不习浮无善无信则不能出于生死大河矣)。
【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此一种以喻人天将进而退者也为断善根没生死河故云没复能亲近善友能生信心虽没而出故云还出既得出已又遇恶友听受邪法仍没生死大河故云出已还没。
【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此一种以喻内凡之人发意欲度生死大河由昔断善根没生死河故云没今因亲近善友能生信心虽没而出故云没已即出复能坚持净戒读诵书写解说经典后证道果故云出更不没(内凡者已入佛法名内未登圣位名凡也)。
【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此一种以喻四果之人昔断善根故云没亲近善友而得信心故云出由信心故受持书写解说经典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心不退转故云住证得四果故云遍观四方(四果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此一种以喻缘觉之人没出住等义与前第四人问言即去者以其根利过于四果心求前进得证缘觉无有退转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怖畏生死故云即去也。
【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此一种以喻菩萨由利根故坚住信心而断诸烦恼也言入已即去者谓菩萨为度他故虽入生死而不住于生死浅处则住者谓虽入生死而又不为生死所溺也。
【第七人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离诸冤贼受大快乐】此一种以喻佛也由利根故坚住信心无有退转即便前进既前进已得度生死大河到于彼岸而登涅盘大山离诸烦恼冤贼得大快乐也。
世间七丈夫(出华严经?)
谓能制心离欲身无过恶心怀道德修诸梵行具此七法名为世间丈夫也(梵行即净行也)。
【一长寿】长寿者谓寿命延长久住世间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二妙色】妙色者谓形仪英伟色相端严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三无病】无病者谓宿福深厚无病少恼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四非半择迦】梵语半择迦华言变谓有能变男女之形即五种不男之一也今言非者非是不男非仆非女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五智慧】智慧者谓有智慧信受正法身心猛利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六威肃】威肃者谓威容整肃发言人所信服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七大宗叶】大宗叶者谓其家世贵盛宗支奕叶流芳水久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七法不可避(出法苑珠林)
【一生不可避】谓人受生皆由前世善恶之业若前世作善今生善处前世作恶今生恶处若欲避恶报而求生善处欲辞善处而从恶报者皆不可得故云生不可避。
【二老不可避】谓人年幼颜色鲜泽发黑齿白气力坚强一旦老耄头白齿落气短呻吟形神昏昧欲使不老终不可得故云老不可避。
【三病不可避】谓人强健之时行步轻捷饮食自恣若四大不调或业缘所感疾病卒至眠伏床枕不能起离欲使常安无病终不可得故云病不可避(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死不可避】谓人生于世一期果报或夭或寿皆由前定毫发无差业尽报终岂容逃免故云死不可避(一期者自生至死也)。
【五罪不可避】谓人愚痴邪见不信三宝不忠不孝多造恶业生遭刑法死堕恶道如影随形欲求脱免了不可得故云罪不可避(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六福不可避】谓人先世敬重三宝持戒修善常行惠施忠孝君亲于后世时生人天中安乐富贵随意受用如此福报似响应声毫发无失故云福不可避。
【七因缘不可避】能生为因助成为缘由前生依如是因则今世遇如是缘所谓父母兄弟妻子田宅产业等或得如意或不如意皆由前生作善恶业因今世则招贫富苦乐业缘之报故云因缘不可避。
七种不净(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谓修行之人恐于自他身分而起贪着妨于正道故令假作此不净之想破其着心故有七种也。
【一种子不净】种子有二一内种谓人之身从昔烦恼业因而生二外种谓此身受父母遗体而生故名种子不净。
【二受生不净】谓人之生父母交遘赤白和合以成其身故名受生不净。
【三住处不净】谓女人之体是不净聚处胎十月居生熟二脏之间故名住处不净(生熟二脏者谓初受饮食为生饮食变坏为熟也)。
【四食啖不净】谓处于胎中唯食母血以资其身故名食啖不净。
【五初生不净】谓十月满足头向产门流血淋漓腥秽狼籍故名初生不净。
【六举体不净】谓此身外皮所覆从头至足纯是秽物故名举体不净。
【七究竟不净】谓业尽报终捐弃冢间如朽败木大小不净流溢于外胖胀烂坏骨肉纵横故名究竟不净(大小者如以身为大四肢为小之类也)。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