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现无边身,垂慈六道,度诸众生。世人凡遇疾病患难者,若能以恳切至诚之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可随彼诚意之大小,而得感应。
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不论在中国、日本、韩国各地,无人不知,没人不晓的,他的慈光,如同一轮皎洁的皓月,高悬夜空,普照大地,护佑着苦难众生,把那甘露法水,洒至世界每一角落,故有「户户阿弥陀,家家观世音!」的赞语。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二十八品中的一品(即第二十五品)本品内容,完全是说明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利益,因此往往有人把这一品独立礼诵。世俗有人称之为观音经,就是这普门品。「普门品」是简称,较为翔实的称呼应该称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此部法华经是由教主释迦牟尼佛所主讲,释迦教主出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蓝毗尼园,其实,从经理研究起来,他已于无量劫前成佛了。
释迦牟尼既成佛于无量劫前,那为何又再出世于印度呢?他是为了度我们一切众生的缘故,所谓「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么叫做「一大事因缘」呢?就是要令众生离六道苦,证涅槃乐。经中说:「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是开佛知见,示众生佛知见故,使众生悟佛知见故,愿众生入佛知见故,叫做开示悟入;换句话说,便是让未种善根的众生,速种善根;已经种了善根的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早脱世间痛苦,趣入菩提果。所以,佛才重现于世,出生在人间,生长在人间,成佛也在人间,表示他与世人无异,同样要经生、老、病、死之苦,同样要经历过千辛万苦的修行,才能证得宇宙的真理。
佛在世时,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结集为三藏十二部圣典。经天台智者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以五时八教,把如来一代圣教,有条不紊地,判释得昭如日月,罄无不尽。五时八教为佛陀教化众生的一大纲领与顺序(五时为时之顺序,八教为教之顺序)。简明地说:如来一代教化众生其调整机宜的次第,在时间方面分为五时,在教法方面分为八教。今先明五时次明八教。
五时是佛成道后于四十九年中应机说法的先后,分为下列五个时期。
(一)华严时:释尊初成正觉,现千丈卢舍那身(佛之报身,译为净满,谓烦恼净尽,福慧圆满),为大机菩萨说自证法门,谈华藏境界,专被大乘利根菩萨,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是为「华严时」。
(二)阿含时:华严时专益大机菩萨,尚有小乘钝根者多不领解,如聋若哑,由是隐舍那身,现老比丘相,于鹿野苑说小乘阿含经,独被一类钝根众生,令其转小向大,超凡入圣,是为「阿含时」。
(三)方等时:「方等」为一切大乘经之通称。「方」是方广,「等」为均等;谓「广」说大小乘教,使其「均」等受益。又等即平等——倡导大乘真俗平等之理。说阿含后的八年中间,佛为普利群机,说维摩诘经,解深密经,金光明经,思益经,大集经等;赞叹大乘,弹斥小乘,令其耻小慕大,回向上乘,是为「方等时」。
(四)般若时:佛为荡空破执,于四处十六会,说诸小乘人因经过方等会上的种种弹斥,虽心慕大乘,而情执未销,故见未亡,不敢直下承担,对于净佛国土,没有好乐之心,因此如来特于二十二年间讲般若经,以破妄显真,即色明空,趋进中道实相之门,是为「般若时」。
(五)法华涅槃时:即说法华、涅槃经之时,上既经方等弹斥,般若淘汰,时机已熟,乃于灵山会上直下开示佛之知见,小乘至此皆得授记成佛,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如日正当中,了无侧影,是为「法华涅槃时」。
以上略说五时内容,次明八教,此八种教相,分为两种四教——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合为八教。
先明化仪四教:
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此为化仪四教,就是佛陀教化众生所用的仪式(如世药方)。
(一)顿教:顿是顿超直入,不必经历阶次的意思,这是对于上根大智慧者,一闻佛法便能开悟直至成佛,故名顿教。如说华严经是。
(二)渐教:渐是次第而修,由小乘渐渐修至大乘的意思,这是对于钝根之人,不能直接接受大法,常渐次引诱,故名渐教,如说阿含经是。
(三)秘密教:秘密是不显露的意思。谓众生的根性各个不同,在一会中同时接受佛陀教化,佛以三轮不思议神通之力,圆音畅演,随诸众生的根机不同而得益——虽一会闻法,然而或闻为顿,或闻为渐……各自证悟不同,彼此互不相知,名为秘密教。
(四)不定教:此与秘密教皆为同听异闻——如来同一说法,众生因根性有异,所了解的也就有所不同,故名不定教。在同听异闻中,如果彼此不相知者为秘密教,彼此相知者为不定教。二教根本是一体,彼此相知是显露不定教,彼此不相知为秘密教不定教。还有一种道理,佛在会中说法,随根机而施教,令其各别受益,或于渐教中悟顿教理,顿教中悟渐教理,所谓听大乘法悟小乘理,听小乘理悟大乘法,因无一定,名不定教。
略说化仪四教竟。
现说明化法四教:
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此为化法四教,是释尊教化众生的方法,故曰化法(如世药味)。
(一)藏教:完整的说当称它为小乘三藏教。因此教专为教化二乘(声闻、缘觉),纯属小乘教。是开示界内钝根众生,明生灭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修析空观,断见思惑,得一切智,但见空理,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是为藏教义。
(二)通教:通者同也。因三乘共同禀受此法,故名为通。所谓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故名通教。此教化度界内利根众生,正化菩萨,傍化二乘,明无生四谛,不生灭十二因缘,理六度,修体空观,断三界见思惑尽,更侵习气,得一切智,见真谛理,出分段生死,证真涅槃,是为通教义。
(三)别教:别者,各别与前后不同的意思,其教义独被菩萨,不通于声闻缘觉,所谓,别前藏通二教显非小乘,别后圆教显非佛乘。以其既非二乘(别前藏教),又非佛乘(别后圆教),故称之别教。此教开示界外钝根菩萨,明无量四谛,不思议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十度。修次第三观,断三界见思,尘沙二惑,及十二品无明,得道种智,见俗谛理,及分证中谛理,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中道无住涅槃,是为别教义。
(四)圆教:圆是不欠不缺的意思,谓圆满至极究竟成佛之教,故曰圆教。此教开示界外最上利根菩萨,明无作四谛,不思议十二因缘,称性六度、十度,谈中道实相事理圆融之教,修一心三观,圆断三惑烦恼,得一切种智,见一境谛理,圆超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涅槃,是为圆教义。
以上略说五时八教竟。
由此可知,妙法莲华经是为诸经之王,以其显示唯一佛乘故。本经一共分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就是释尊垂迹的一切,可称为迹门;后十四品是依释尊本地而说的本门,这都是释尊出现于这世间所说的言教。
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的第一品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众之上首,(文殊师利,译言妙德,具足不可思议之智德,是为大智)。后品标普贤菩萨为上首,普贤菩萨是一位大行菩萨,这就是佛陀指示我们无论做任何事,一定要有智慧作前头,然后还要有坚忍创业之心,脚踏实地去实行,才会如愿成功,这是佛教对众生指示的一个大方针。其中第二十五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能观一切世间音声,以大慈大悲之心救度一切众生,是为大悲)表佛之慈悲。故我讲普门品是希望大家能发菩提心,见贤思齐,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观音之事为事,祈求来世个个皆能成为一位众所钦仰的观世音。
杨枝净水赞,通常在每本普门品的前头,都印有杨枝净水赞,尤其在礼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时,这更是一首必唱的赞,现趁此机缘,为诸位解说一下。
赞文:
杨枝净水 遍洒三千 性空八德利人天 饿鬼免针咽(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 火焰化红莲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呵萨
本赞文的第四句,平常人念的是「福寿广增延」,其实正文应该是「饿鬼免针咽」才对。
杨枝即是杨柳枝。杨柳有两种:一种是垂柳,另一种叫着水柳,垂柳和水柳有什么分别呢?水柳较属杨称杨柳;垂柳较属柳称垂柳。杨柳的树心向上,垂柳的枝则向下。在印度,杨柳枝是送贵客最重要的礼物之一,(台湾没有这种俗礼);印度人送柳枝给客人,表示诚恳之意。记得我在大陆受戒时,戒师父教我们将约一尺长的柳枝放进口中嚼烂,以此代替牙刷刷牙,味道稍苦,可去除口中的毒气。所以印人用杨柳枝送客,有恳切祝人健康延寿的意思。为什么呢?杨枝送人刷牙,可保牙齿清洁,不令腐蛀,牙齿坚好,饮食定量,消化良好,身体便少受疾病侵袭,自然健康。
在请佛的杨枝净水赞中为什么要用杨柳枝洒水呢?这里面包含着三种意义:一、每天早晨起床嚼杨枝,使口齿清净,然后再供佛拜经,表虔敬佛陀的意思;二、杨枝心向上,示菩萨精进修道,以求证得至上佛果;杨柳叶向下垂,示菩萨虽欲勤求佛道,但仍念念不忘垂慈救度苦难众生;三、观音菩萨手执柳枝能除众生三灾八难,化五浊恶世成净土之乡,以上三点为杨枝二字的意义。
净水就是清净之水,清者如水不浊,净者水不浮动。观音菩萨如同一轮明月,高悬于空,他的慈光无所不遍。为佛弟子,心地必需坦荡光明,没有妄想杂念,待人诚挚,且以恭敬之心,专心一致的拜佛,自然能得佛菩萨感应,好比一千条清净江水,就能映现一千轮的皓月,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假若水浊不清或水清浮动,则皓月不现前。
取杨枝净水洒洗拜佛道场,要洗多广多大呢?必须洗到像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广阔的地方。又什么叫三千大千世界呢?我们所住的地球一千个,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谓之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着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所以才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观音菩萨用清净杨枝水洒此三千大千世界,便能令其清净无浊。
说到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各位,如果家中供奉佛菩萨,须每日将佛桌供具等擦洗干净,切莫任其尘埃满处,一年十二月才清洗一次,俗云「清净神肮脏鬼」,诸位若是要拜佛,一定得勤劳整理厅堂,进而勤拭心垢庄严自己的人格。
杨枝净水目的在洗除众生无量劫以来所积集的业障,让一切众生增善修慧,共证菩提。
性空八德利人天:性空是指水性本空,因一、水不自生(水不会生水,水若能自生,那么今晚倒一杯水,明朝岂不变成了两杯?)二、水不他生(水不是其他东西可代生的。)三、水不无因生(大凡一件事都是有其因,佛教是讲因缘的,无因不成果,水亦如此。)四、水不共生(水不可自他合生,如水与石头绝不能生出水来),所以说水性本空。
八德:
水具有八种功德:一、澄净德:澄清洁净,没有污浊垢秽。二、清冷德:清湛凉冷,没有烦热。三、甘美德:水性甘甜,具无上味。四、轻软德:水质清扬柔软,可上可下。五、润泽德:津润滑泽,毫不枯涩。六、安和德:安静和缓,没有冲激泛涨的祸害。七、除饥渴:水力充分,不仅是止渴而已,且能疗济饥饿。八、长养诸根:诸根是指我们的身体,此水能增长养育我们的全身,使他润泽康健。八功德水唯佛净土中有,观音菩萨以此功德之水滋润众生,利益有情,令六道众生弃贪瞋痴三毒,修戒定慧三学。
杨枝净水赞共有二十九字,虽仅仅二十九字,却包含着许多意义,这首赞看似一条讲净水的赞,但里面含有十种供养,今解释如下:
一、香供养
香能通气养神,传达境界,在理方面说,檀香为了将己香传给他人,忘却自己,所以燃香时,香自灭而留香与人,这就是佛教中舍己为人的精神。又香即佛教中所说的五分香,五分香就是(1)戒香:守戒者众人钦仰,美名遍处,人如守戒心自然有定力,故戒属香。(2)定香:由戒行而生禅定,修禅定者,众人敬羡赞叹,故定亦属香。(3)智慧香:慧由定发,儒家有句话说:「万物静观皆自得」用静的心地去用功,才能启发智慧,一个人做任何事,绝不可操之过急,得冷静去深思,用智慧去分析判断,凡事方能有所成就。(4)解脱香:人若有解脱性,对任何事都能看得开放得下,无所执着,所以人能解脱也是一种香。(5)知见香:有智慧的人必有先见之明,能行则行,可止则止,有思想见解,所做所为正确,就是知见,这也是一种香。还有一种没物质没气味的香,便是声名,如要令名声香,则须依佛陀所指示的去走,去修持,将佛心当己心,以慈悲、喜舍、原谅的心去待人,这就是五行香的真义。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