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楞严经第八品解释

发布时间:2024-10-21 11:40:57作者:金刚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八卷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此结前起后也。各各具者。每一颠倒中。各具十二颠倒。一则现起。余则冥伏。究其所以。皆是颠倒妙圆真心而有。都无实事。上约无明熏真如而成染用。为十二类生之因已竟。下约真如熏无明而成净用。为五十五位菩提之因也。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本因。即颠倒因也。就本因乱想。立三渐次者。教其翻染成净必从染处下手。净器。所谓幻化空身即法身。指六根也。若不生灭地。岂贮毒蜜。岂可洗涤耶。除去毒蜜者。喻除助因。刳正性也。以汤涤器者。喻违现业也。后贮甘露者。喻得无生忍。安立圣位也。云何下。出渐次之名。谓欲修习耳根圆通。先当立此三种渐次。方得证入也。助因。为增上缘。正性。是生死根本。为因缘。现业。是根缘境缘。除此三种缘。则甘露寂灭法显矣。修习。真修。增进。皆修也。除助因。刳正性。违现业。皆断也。所修即闻性。所断即根尘。流根奔尘。名现业。忘尘尽根。名违。前说戒定慧。为修行三决定义。此三渐次。不出戒定慧意。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故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此释除助因也。众生日用最切者饮食。若无饮食。命不自全。故依四食而住也。此四种食。若大概论。有具不具。人间段食。所餐必有分段。鬼神歆触而饱。有触食。禅天思食。识天识食。既无形色。但以识思故。五辛者。葱蒜韭薤兴渠也。兴渠此方所无。五辛发淫增恚。故须断也。如是下出过。天仙嫌其臭秽。饿鬼舐其唇吻。菩萨不来拥护。魔王得其方便。过恶多而福德消。尘滓近而清虚远。若不断除。则日就月将。渐为魔眷。初心入道者。必欲先除也。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歹*又)/食]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此释刳正性也。对助而言。故曰正。淫杀与身俱生。与性俱有。实生死之正性。故当刳之也。无啖生气。谓无情有生气者。尚不忍伤。况有情有命者耶。防微杜渐之至也。淫欲害法身。损慧命。视如毒蛇怨贼。则不敢近狎矣。执身不动者。七支不犯也。执心不起者。一念不生也。断淫则不相生。断杀则不相杀。断偷则不偿宿债。三业既除。名清净人。修三摩地者。因戒修定也。下文因定发慧。肉眼观见十方世界。即色阴尽相。睹佛四句。即受阴尽相。宿命二句。谓去尘垢。永离生死险难恶趣。即想阴尽相。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此释违现业也。如是清净持禁戒人。牒上因持戒而发定慧者。由欲界九品思惑已尽。故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而不许绝无者。根中无始虚习。尚未净尽。所对之尘犹在。现业犹未违也。因不下。方显忘尘尽根。始违现业也。既不流逸于外。则不随前尘所起知见。而复归元真。外无所入。内无所出。根尘不接。两不相偶。始得反欲流。而全一精明。至是六根对境。不生分别。如镜照像。即识阴尽相。此正闻所闻尽。已断思惑。因戒得定也。十方下。复显忘尘尽根已后所证境界。由根不接尘。则世界清净。故见十方国土。表里洞彻。犹如琉璃。内悬明月。即前如是浮尘。及器世间。应念化成无上知觉。由尘不交根。则无所系缚。故身心快然。而身量心量。平等不动。故曰妙圆平等。获大安隐。前云圆澄觉元妙。此中妙圆二字。正指觉相。在如来为究竟觉。故加密净二字。皆现其中者。谓此果德。皆现是人之心也。华严十忍。第三曰无生法忍。谓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离诸情垢。无作无愿。安住是道。名之曰忍。是人得不生不灭。果地觉为因地心。从定发慧也。菩萨初入流时。即以如幻三昧。观察俱空不生之理。所谓理须顿悟。乘悟并消。故当下即获此忍。诸经说入地方证无生忍。华严说等觉后方证。今信前即获者。此经因地发心。与果地觉。名目相应。故有因地无生法忍。有果地无生法忍。有因地干慧。有果地干慧。如新月与望月。全无异体。从是渐修。以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下文住以成德。行以成行。向以成愿。地以断惑证真。皆以此位为基。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续生以根境为因。欲爱为缘。干枯不偶。则因缘双绝。果报无托。不受后有。无界内系缚矣。无著曰虚。不昧曰明。欲干则慧生。依慧住持。故名地。干义有二。欲尽曰干。欲爱干枯也。但干亦曰干。未与法流水接也。法流以活润为义。无取于枯滞。慧性明圆。已具金刚之体。但未能如意自在。发真如体相之用。下列圣位。以十信为初因。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妙。相次而蹑。行人从信趋入。住佛智地。依智起行。济行以愿。超三贤。入十圣。登等妙。修证之序。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即以此心。指不生灭心也。中中。犹前胜义中真胜义性。圆妙。指心体也。上言妙圆平等。但初获此心而已。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但佛心映现而已。今则自心妙圆之体。如华开敷。虽未齐佛之密净。然真中发真。重重渐广矣。乘此心开。益增进之。愈妙愈圆也。开敷重发。渐入活境。与干有其慧不同矣。深忍不动曰常住。妄想即诸边见。妄想尽而中道纯。此时识阴相尽。名信心住。能安住信心也。真纯无妄之谓信。相应之谓信。以中道心。纯真无妄。因心与果觉相应。十心信为首。故通名十信位。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真信。蹑前位。明了。指本位。一切圆通。总该下文而言。阴不能覆。处不能局。界不能隔。无始习气。非唯修断为难。即能见亦不易。今日现前。则妄无所逃。见妄乃能除妄。无忘即念。故名念住。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妙圆纯真。蹑初位。真精。蹑次位。发化以下。即四卷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也。前位习气现前。犹未能化。此则真精洞发。化无始习。通一精明。妄即归真矣。真净。即妙圆心体。但须至密圆净妙。方是真净。以精明而进趣。故名精进。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上位精明。尚属有心。此方是自然智体。上以精明进趣。此以智慧菩提之体。无复杂妄。是名慧心。前云纯是智慧。盖断惑之慧。如夜向晓。此云纯以智慧。盖证真之慧。如晓出日。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散心之慧。有边际而不遍。有去来而不常。故慧必资于定。前因定生慧。是返流之定。如器澄浊水。此先慧后定。是常光之慧。如灯贮密室。遍寂常寂。皆大定之相。故名定心住。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定慧双运。如车两轮。唯进无退。精进犹是有心。如马著鞭。不退是无心。如顺风使帆。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前虽不退。而勤勇无间。尚涉工夫。至此虽精进。而不见有勤劳之相。故曰安然。持心至于安然。则悠优坦荡。永保无虞矣。所保持不失者何物。即诸佛法身命脉也。由我保持法身命脉而不失。自然与诸佛气分通同唇合。故名护法。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妙力。即定慧之力。力承保持说。妙力承觉明说。前与如来气分交接。蒙佛慈光摄受。尚有自他之分。此以己之妙力。向自己心佛安住。实无二种。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如两镜相写。传耀无尽。故名回向。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以微密观照。顿获寂灭清净心体。故曰心光密回。常凝。即常住真心。妙净。即清净妙净明心。前位犹相对。此则获佛心矣。常凝妙净。总是无为之相。诸佛之戒心也。一念有为遗失。即是破戒。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持戒犹觉著力。住戒则自在矣。随愿。即自在之意。游生于住。游有资本。故能如愿。所谓能遍十方供养诸佛也。前位冥契。此位亲承。○修行之初。必枯绝爱欲。使心性虚明。然后能入妙圆真性。真性明圆。细习乃现。因现遂化。使纯智无习。又持之以定。使寂湛发光。深入明性。护持不失。斯则回佛慈光。获佛净戒。而涉尘不染。所去随愿。十信之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妙圆真心。非一非十。约用差别。故有十相。若十相不显。不名发心。十相不融。亦不名发心。故以三渐次为真方便。开发十心。如十琉璃各悬一灯。炳然齐现。是十信境界。久之精光遍满。互涉互入。全是一心。了无十相。如以十焰总安一琉璃。十光互融。光相愈大。至此方名发心。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三渐次中。即以不生灭为因地心。但真心虽获。而无明尚存。须层层破除。乃得层层亲切。前破异相无明。故如琉璃悬明月。入住以来。破住相无明。故如琉璃现精金。琉璃喻智。精金喻理。初住妙心始发。今则履以成地。一切境界。皆是练治心地。故曰治地。前是理须顿悟。此是事则渐除。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心地。即上妙心成地。涉知。涉境不昧也。俱得明了。正是涉知之义。二信明了。是忆念之明。此位明了。是正知之明。二信不能为碍。如目远视。此得无留碍。如身入空。四弘六度。任运而行。不为境所碍。前位心境相应。此位心境一如。故名修行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佛者觉也。今既明了无碍。即是随顺觉性。故直与佛同。便受佛气分。自求父母。喻如意无碍。阴信冥通。指中阴同业会合之时。喻受佛气分也。入如来种。所谓我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也。太子处胎。贵压群臣。故曰生贵。前云气分相接。如近侍获入王宫。此云受佛气分。如太子亲承遗体。

既游道胎。亲承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亲奉觉胤。犹言亲承正脉。人相。喻方便善巧之用。谓闻见等圆通妙用。具足一切方便善巧。如中阴六根成就。克肖父母也。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故名方便具足。

楞严经第八品解释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心相。佛心不动之相。虽善巧方便。而体恒不动。正心。即定心也。前九信获佛戒心。至此获佛定心。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身心合成。牒上同佛之德。日益增长。谓境智愈广也。于增长处。见其不退。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有进无退。具体而微。故以童称。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盖用虽未显。而体已顿足。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出胎。喻破障起用。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故喻出胎。堪绍佛位。曰法王子。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表以成人。堪行佛事也。众德全备。堪令分化十方。而行佛事。转轮圣王。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灌太子顶。是时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十地名灌顶菩萨。十住亦分得也。发心必治地。治地乃修行。然后生如来家。而具觉相。同佛心。长道体。圆十身。为佛子。任佛事。十住之序。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具足妙德。蹑前起后。为十行总。十方者。现十界身。利众生也。众生根行有异。菩萨随顺以形以说。能化随顺也。菩萨现种种化。众生随顺一一受化。所化随顺也。能所既皆随顺。机应俱生欢喜施度也。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楞严经第八品解释

饶是丰饶。无不益故。戒度也。戒有三种。以饶益有情为胜。九信获佛戒心。至此以佛戒为行矣。

楞严经第八品解释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自觉觉他。见诸众生。无一非随顺觉性。故曰得无违拒。非止能忍骂辱也。无嗔恨行忍度也。此中六度。不比尝途。有一人不受法乐。便是悭施。一念不护众生。便是破戒。一念分别众生。便是嗔恨。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随机随感。现种类身。穷未来际。益物无量。三世下。释所以也。以知三世空寂。故得穷未来际。以达十方无碍。故能现种类身。若时若处。现化不绝。故云无尽。进度也。六住获佛定心。至此以佛定为行矣。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定心不能持诸法门。是为痴定。于诸法门。未免差误。仍是乱心。今一念定心。能持种种法。即有种种音声。一一分明。不爽毫发。是名痴乱俱离。禅度也。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同异各现。不名善现。同异互现。乃是善现。真不违俗。故同中显异。俗不违真。故异复现同。智度也。前位即寂而惺为定。此位即惺而寂为慧。十住获佛慧心。至此以慧为行矣。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此总摄六度也。尘中现刹。名现界。不坏尘相。名现尘。不相留碍者。界入尘而界不小。是小不碍大。尘合界而界不大。是大不碍小。由善现行。扩充圆融故。著即留碍意。无留碍则无著矣。三住得无留碍。是境不碍心。此不相留碍。是境不碍境。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六度中以般若为第一。以智度融之。则五度皆趣智度。是故咸是般若也。般若极尊重。故名尊重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前自成。此成就众生。前虽利他。总成自己行门。此则行住皆成轨则。依希天人师矣。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前方便。此真实也。无漏与无为不平。前以戒生定慧。为三无漏学。至此始得清净耳。前是有为法。未能称性。此是真性本然妙用。相虽万殊。体唯一真。故曰真寔。从前至此。始露性字。染净总如来藏。而纯净无染。方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满足至留患。牒前此行满足。当修回向行。回向之行。悲愿最深。故职在度生。然见有可度。即涉有为。背涅槃路。故须灭诸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无为心。即不生灭心也。三渐次中。即依此为本修因。九信位。始获安住无为。从无为法界。建立万行。至此反本还原。仍归无为界中。无佛可求。无生可度。回视前日所获无为佛心。依然无二。从此渐向佛乘。○十住位中。虽皆纯用中道。未尝显言度生。是则趣空之智居多。十行位中。显言度生。是则出假之悲最胜。此十回向。显然悲智等运。真俗互融。圆满中道。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趣向三处。三处者。众生。菩提。真如也。众生菩提。是随相。真如是离相。此与次位。是回向众生。准华严经。回向即是发愿。良以有行无愿。行必茫然。有愿无行。愿唯虚设。故行愿兼资。方入如来大涅槃海。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即上灭除度相也。远离诸离。即离众生相亦远离也。名不坏者。不坏度生事业也。盖有能度所度。是可坏者。今灭除度相。是坏其可坏。若能坏之心不空。亦复可坏。故须远离诸离。方名不坏。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此下四位。是回向佛道。本觉湛然。自己本佛显现也。觉齐佛觉。与一切如来心精。通同唇合也等一切佛回向者。我与如来宝觉真心。无二圆满也。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即本觉体。发明。即发挥妙用。地如佛地。表因地所含无边境界。同佛果地所现无量刹土。地字。指本觉境地。德用无不周遍。故曰至一切处。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此于地中观诸功德也。世界。即至一切处。如来。即等一切佛。前犹分自觉佛觉。自地佛地。此融一不分矣。互涉者。以世界涉如来。则一一毛孔。有无量宝刹。庄严微妙。以如来涉世界。则一一微尘。有无量如来转大*轮。无挂碍者。世界涉如来时。不碍如来。即入世界。如来涉世界时。不碍世界。即入如来。无尽功德藏者。佛各具无量庄严。表无量功德。七无著行。现尘现界。单就依报说。此则依正报无碍。○等一切佛。如月出云。至一切处。如月照空。无尽功德藏。如月中现山河大地等影。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此后从功德藏。起无为之为也。佛地。蹑前功德藏。菩萨证此。即同如来果地。地中各各者。以此藏中功德无尽。如六度万行。皆其本有。生清净因者。依彼本有。一一随缘。各起无修之修。如依金造器。器器皆金。岂不纯一清净。依因发挥。取涅槃道者。乘因取果。因果互彻。万德为万行因。万行为涅槃因。行从理起。故名随顺平等。能生妙果。故名善根。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平等善根。是真如体。故称真根。前随顺诸佛平等。此随顺众生平等。有一众生可度。非平等也。舍一众生不度。非平等也。约成。则人人本成。约度。则念念不失。方是称性随顺。此位又回向众生。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此下三位。是回向真如。即一切二句。总是一意。即相离相。非灭相离相也。无生可度。无佛可成。不著于即也。度无可度之生。成无可成之佛。不著于离也。前云远离诸相者。离之极也。此则离亦不著矣。七住云无著者。不著于有为也。此则无为亦不著矣。前回无为心。总是趣向真如。今始明见其相。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