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解深密经》六度十八分大意
德智
闽南佛学
去春之际,始学《解深密经》,名大乘了义之教。至今盛夏,方圆满结束,此经实为难遭难遇,更难领纳其中奥义。承蒙法师多才善辨,深入浅出地广宣五卷八品的妙义,令我们听之信之,更将依之行持,每每闭目追亿,法味之浓,身心陶醉,尤共六波罗密多,對我们更有实用的价值。由是欣然命笔,恭述其十八分的大意.
一、六成名称六度:即指六种波罗密多,译为到彼岸。意为着从生死(烦恼)的此岸到涅槃(菩提)的彼岸。六度就是我们从学佛到成佛过程中借助的一种正当的方法,简略讲即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共六种。
布施:从因上讲,现世就能从自我的悭吝,除他的贫穷,从果上讲,来末能获得广大无量的财富。持戒:能严持佛的正戒,就可以息灭邪戒,免除恶趣苦果。
佛教最基本的五戒,清净的五戒不失人天之报,如王严法师所说: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戒律是法王的家规,佛法的寿命。如《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又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等等,总之戒定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忍辱:忍能够灭除忿怒和怨仇,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等于送礼不受,对方是毫无办法的。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在平常生活中磨炼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就会不忍而忍,这样自他有益无害,生活就去很幸福。精进:一切菩法都不离精进来成就,一切恶法也离不开精进去断除。一人如果能勇猛精进就不会懈怠,也能控制烦恼的现行。成就祥定及其它果位都要通过精进的修持,若持之以恒之心,将一事无成。静虑:亦谓止观,如能修习止观,就可以消除朴种散乱,使心安住在自己所修的某一法上。或安住在佛号上,或话头上等等。智慧:即般若,也就是一种正确的知见,有此正见即能消除众生错误的邪见。般若义可分三种,l、文字般若:是指所闻教法产生智慧。2、观照船若:随文入观,把佛法变成自己的思想。 3、实相般若:就是透视了诸法的真实相及一切差别相。
二、六度与三学关系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是属于戒的范畴。何为如此?持戒固然是戒的范畴。加《梵网经》菩萨戒中说:菩萨见人乞讨不布施者即为犯戒?又一条是若佛弟子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父母兄弟被杀,尚不能加报。可見布施,忍辱皆屬戒的范畴。静虑属心上的事即由定摄。慧是慧學。唯布精進;一度通三种学。即为五度的修学都不能離开精进。没有精进助伴,都不能圆满成就。
三、六度与福智资粮
福德对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关系很大,有福德的人到处可以青云直上,没有福德的人,那真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想成就一项事业,那简直是万难。
故唯识宗讲修道五位中,第一位即为资粮位,修行者如没有充分的福德资粮,修行就会很多障缘,终日波繁事所缠,弄得昏头晕脑,坐立不安。相反,如有福德的人,大家都会护持帮助他,那么他修行就会畅通无阻。由此可见,福德这样重要,来自于哪里呢?
在六度中增上成学所摄的布施、持戒、忍辱,即为福德资粮。增上慧所摄的智慧就是智慧资粮。余下的精进与静虑,遍通福、智二種资粮,为什么这样说呢?如精进地布施、持戒、忍辱即是修福德资粮,精进地闻、思、修又是智慧资粮。如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就可培植自己的福德,故为福德资粮,而修五停心观,四念住观等都是属智慧资粮的范畴,故精进与静虑通于二种资粮。
四、五相修学六变
修行六度必具五种条件:1、修六度菩萨首先要了解与六度徊应的大乘教理,依之学习、了解,乃至精通,也就是先要通达敦理,然后起修,就能清楚了知为何要修六度,目的是什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及修六度的意义。2、明白教理之后,方可开始修行,先修十种法行,即书写、读诵、施他、听诵、报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习。在地前修此十种法行,一个人从没有学佛到學佛即须在十法上用功,而掌握经教,以闻思修圆满十法行以成妙慧。如是依教理精进修行,就可以成就闻思修三种智慧。3、要发成佛之心,即菩提心,因每人都有觉悟的真心,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那就要发菩提心,时时护念学佛的目的和愿望。
不可把真心埋没了,不让它随着虚妄分别去转这就叫做随护菩提心。4、要亲近善知识,真正善知识要具八个条件,(1)住戒:即持戒,在行为上没有什么缺陷(2)多闻:即谓通达世间一切学问。
(3)具证:要有真功夫,不仅能说,而且能做,以有修有证,最后达到无修无证,在修行上自己要有很高的成就。(4)哀愍;对众生有强烈的慈悲心和高度的同情心。(5)无畏;不害怕,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自信,还必须有对佛法的教理及个人的修养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方可做到。(6)堪忍:忍辱力强。
如遇冷嘲热讽时,无动于衷,毫不在意。(7)无倦:百问不烦,诲人不倦。(8)善词:说法词语精妙,能说会道,口若悬河。具备以上八点方堪为善知识,缺一不可。在学佛过程中亲近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可以指示我们走向涅槃城,若碰到一个邪见者,我们也可能堕进泥黎。次后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最后是法随法行,具备了这些才是一个真佛子。
5、无间勤修善晶:没有间断地精进修行善法,欲修六度菩萨,必依这五个条件,故名五相修行六度。
五、施设度数无增减的所由
用五度来修,达不到圆满,施设七度也没有必要,故六个正好,其原因有两种:1、是为了利益有情(利他)。2、是为了对治一切烦恼(自利)学佛不外乎自利利他。六度前三度力利他,用布施资生之具来饶益有情,众生需钱给钱,没衣施衣等等。菩萨又由持戒关系不会损害众生,如持五戒就是最大的布施。雖然有时表面上是杀生,实际上是在行布施,如以杀极恶人,饶益多数人。若能忍辱之后,对众生灼恼害不瞠不怒,对自他均有利,是为忍辱饶益有情,後三度可以对沽一切烦恼,那些修行的菩萨囚力能勇猛精进,虽然不能消灭烦恼,但能行一切善法。此时烦恼已无力构成你的障缘。可以顺利做自己的好事,有了禅定之后,煩恼被压得无力观行了,如果从静虑中开发般若之后,就可以把烦恼随眠彻底消除,故说戒、定、慧三无漏学是次第而进的,无论是静虑,还是般若都必以精进作为前提才能成就诸度。
在六度之外,還有四度为其助件,如以六度的前三皮摄受有情时,必以方便善巧为前提,才能修得成功,否则用力多,效果不好。故方便是前三皮的助伴。愿度是六度小精进度的助件,愿力是目标、方向,它是行为的动力。精进修行要有愿力,否則精进作什么呢?没有愿力,也不能堪忍无间地修持,东一下,西一下导致信心退失,干脆去行五欲之乐。故学佛应该发大愿心,不断地精进修行,烦恼就逐渐减少。通过力度的两种(胜解力、胜意力)力量,可以促使静虑波罗密多的成就。智度是指对经敎掌握的智慧,是属世间智,但它可以引发出世间的无漏智,故世间智是出世间智的一種助件。
六、六度次第安排
六度由布施到持戒乃至智慧,如此安排是有理由的,因为前度能引发后度,后度又能引发后后度,如是狄第引发,前对后有带动作用,前力後因,后为前果。故六度如是次第安排。具體分忻如下。
那些为成就佛道的菩萨,如果能对身体,财产等都能置之置外,毫不吝惜,如此则能持戒。一个不能很好守戒的人,正是因为把身體财物看得太重,贪着享受就会导致犯戒的行爲,故布施要在持戒前。
欲持好戒;须修忍辱,不可随着欲望而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受什么戒就要忍耐什么戒。规定不能做就不可做?可是众生的习气很难改,故持戒要有忍辱的心态,开始忍的时候是很难,当某一个念头起来的时候,好象非干不可,但咬牙忍过去之后,也就没亊,一个人修养主要看能否忍辱。经常不断培养自己忍耐的能力。
久而久之地看到什么都能包容了。这也表明修养已经提高了,故持戒要以忍辱为前提,有了忍辱力才能进地修行。如打坐时一般只能坐半小时,若有忍的力量逐日地会增長时间,否则永远停留在十小时的水平上。每当不能忍受,要想法对治,如現在若不忍受修行,将来要堕地狱中是不忍也得忍。如此比较一下;还是现在容易,故能忍得住就能精进修持。一个人只能通过精进之后才能成就静虑。这就是由戒生定,因宅发慧,智慧有两种,一右漏智慧名为散意,是属理论的智慧,不是实践巾产生的真智慧。经不住违顺境的考验,这种得不到佛法的受用。二无漏智慧,要通过讣定力量才能把它开发出来。是卫这位的根本智,所以根据诸度关系和作用来次第安排六皮。
七、六度品类差别
六度的每一度又可以分为三类。如布施三类:1、法施: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诸布施中,法布施最。以不求名闻利养的清净心说法,方能满足闻法者的法乐长其善根,功德很人。如以邪见曲解 佛法,罪过也很重。 2、财施:是以一切资生之具至身肉手足施于众生 。3、无畏施:不害怕,安慰众生,解除他们种畏惧的心理,给予勇气和力量。
戒分三类:1、舍不善戒:即律戒,大小乘相同,是把邪见戒等错误言行舍弃,亦名七众别解脱戒,即为持一条解脱一条。或保解脱,持戒保证解脱,是属止持,如诸恶莫作。2、转生善戒:学佛持戒以及修行为名转生善戒,属于众善奉行。
3、转生饶益有情戒:专门做种益众生的事,但后二者必须建立在律仪戒上,否则是修不好的。
忍辱分三类:1、耐怨害忍:能够忍受怨家对自已种种无理迫害。2、安受苦忍,对很苦生活及大自然带给我们天灾人祸寒夏热的逼迫等都能堪忍。3、谛察法忍:对佛法所说的真理虽起出我们的认识,但要有忍耐心接受。
静虑分三类:1、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罪故,对治烦恼苦乐住静虑;静虑包括多方面的特点:无分别静虑,是通过远离妄分别之后使他的心态达到宁静的状态。极静虑,这种能远离爱惜禅境轻安的心理,又不执着这种宁静的境界。
无罪故,这种禅虑没有任何过失。对治烦恼苦乐住静虑,这种静虑不会产生任何烦恼,而且能消除过去烦恼,身心已进入轻松愉快的境界:享受在法乐之中。
2、引发功德静虑:这种静虑能引发种种功德、神通等。
3、引发饶益有情静虑:通过禅定得到神通后,可以做种种利益有情的事业。
智慧分三类: 1、缘世俗谛智慧:
了知一切有为法的智慧,属后得智。2、 缘胜义谛智慧:指根本智。3、饶益有情智慧:是指根本后得两种智慧。
八、波罗密多得名理由六度之所以称为六波罗密多,是因为它不同世间上一般人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等,它有殊胜的功德,用以下五点来说明。
1、无染著故,即不染著那些与波罗密多一切相违背的事情。2、无顾恋;菩萨对行六度时能做到三轮体空,不同世间人一般行布施等都是有希望和目的,如父亲给儿子钱是出于偏爱,有的布施为了显示自己有钱,或希望对方将来加倍的回报等等情况,都不能与菩萨相比,是出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3、无罪过:菩萨修行的六度不存在任何不如法的东西,没有过失,远离一切不如法的行为。如布施时不用偷,抢的东西布施,而是用自己最好的东西布施。4、五分别者:对行六度的对象及财产都不会分别执著。5、回向:菩萨所行六度的功德都是为了最高的目标成佛。
对六度的诸相别别的解释,相违事:即不染着波罗密多诸相违事,与波罗密多诸相违背的东西有六种。(1)与布施相违背的事:是指欢喜贪着五欲境界的人,认为沉逆在五欲的任何一欲中都是人生的最大的乐趣,即使有万贯家财,让他出一文布施,如剥他的皮,把财物看得如生命一样宝贵,这样的人是决不会布施。(2)与持戒相违背的事:是指欢喜放纵自己三业的人,为所欲为,只有这样才过得开心。若有所约束就难过。这样行为的人根本不能持戒。(3)与忍辱相违事:有的人有大丈夫只可杀,不可辱的心理,凡事都不能忍,这是与忍辱相违。
(4)与精进相违背事:喜欢执着在五欲中享乐,放纵自己的欲望行事。有的出家也觉得出家的生活寂寞无聊,这都是与精进修行相违背。(5)与禅定相违背事:喜欢吃喝玩乐,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的人是不能修禅定的。(6)与般若相违背事:如果对感官上所产生的见、闻、觉、知的言说戏论等种种虚妄分别心太重,这些不正确的智慧就会障碍真正智慧的开发。一个人若不放弃以上六执,反而认为是人生的幸福,那就修不成六波罗密多。
释波罗密多诸异热(无顾):对修六度所得的果报不要执若顾恋。总计六种果报,(1)得大财富:通过布施以后就会得到很多财富。(2)往生善趣:通过持戒可以往生善道。(3)无怨无坏多诸喜乐:修忍辱就不会有怨家仇人。(4)为众生主:修精进所得地位尊威望高。(5)身无恼害:指修禅定能使身心轻安自在。
(6)有大宗叶:修般若后能得大宗族。在六度中般若度最重要,如《智度论》云: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般若能引导五度行特,唯有般若才能使五皮修成佛的正因,故说般若是有大宗叶。
释无间杂染法(无罪过)是指菩萨行六度时圆满无缺限,所谓缺陷是体观在四种加行之中,一者元悲加行,没有慈悲心的行力,如布施,兴趣来布施一下,信心没了就不布施,持戒或忍辱等也是如此。
二者不如理加行:菩萨修六度时都要修,不能简择具一种、二种,或四种修,顾此失彼。三者不常加行,修六皮有间断,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四者不殷重加行,虽然也修了六度,但马马虎虎而不认真。修六度时若有此四种情况名为有罪过。
释无罪过条中的离非方便行:修六度要有方便,没有善巧方便修是会有罪过的,出大力气得小收获,如有的人行布施时,仅刚财物济度众生,除暂时的贫苦,而不知给众生提供真理,冲洗他们思想中的垢秽,令他们的行为由恶趋善,得到彻底离苦的快乐。只用钱财布施,那是小恩小惠。再说有钱并不能代表幸福,历代的国王,虽都财势双全,可是活得都很痛苦,故唯有法施才中令众生能得究竟快乐。
九、六度清净相
六度清净不外平五相的内容,即为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五分别、正回向,根据五相的总相和别相来分别说明六度的清净特征。
总说六度所具七特征:从总的方面来说六波罗密度多清净总相共有七种特征,第一个是菩萨行六度时是不希望别人知道,正与我们凡夫相反?几夫总喜欢自吹自擂地表现自己,一点点好事都要大作广告,唯恐他人不知;而菩萨是不自我表现,善于尊重别人。你看不起别人,嫉妒、排斥别人?自然别人也会反击于你,欢喜表观自己就是为自己的敌人,故菩萨既不表现自己又能尊重别人。第二个子菩萨于修六度中任何一度时,都做到三轮体空,加市施时:被施者、东西、自己本身,都不会执著。第三个谓诸菩萨在行六度时对自己寸行力毫无疑惑,绝对会招感未来的菩提果。
第四个菩萨在行六度時始终不自赞毁他。
而认为自己能做,别人也能做。第五个是终不骄豫放逸,是很谨慎,不会自高自大。
第六个菩萨终不少有所得便喜足,做一点点好事,就骄傲自满。第七个菩萨修六度时不会起悭贪,嫉妒心。以上是說六度七种清净,下面再别谈六度七种清净特征。
种特征:即具备七种条件才能称为布施清净,1、施物清净行清净施:布施.布施东西不是偷、抢、欺骗而来的,是自己血汗换来的。2、由戒清净行清净施:布施的行为要合乎戒律,自身和被施者都不会犯戒。如向尔求刀杀人,你施刀于他,或者教他人自杀的方法等,这都是不清净的布施。3、由见清净行清净施:见是知见,见清净施必须离开我见及邪见。如外道乐牛祭天,认为这洋可以生天,即为邪知二。非清净布施。或布施寸有我见的观念。4、由心清净行清净施:布施寸完全出于高度同情心、怜愍心,不怀其它的意图。5、由语清净行清净施:是捐行布施时的态度,和蔼可亲,如对方有困难讨,耐心对他说我希望能为你做些什么,为你效劳感到十分荣幸。不会以祖重语气教训对方,看你又这么困难我洽尔一点好了,你太无能了,也不会去干一些谋生的事情,如此贫困了倒。如是随便顺手扔给对方东西,这冲布施就是非清净施,四摄法中爱语摄就是指语清净施,6、由智清净行清净施:智即智慧,能够明了谁有困难,谁无困难,谁应施,谁不应该,应以何物施等等。7、由垢清净行法净施,长期惠济众生,就能远离一切烦恼。若诸菩萨如是布施是名七冲施清净相。
持戒清净七种特征:l、菩萨行持戒时,善知佛陀所制的一切律仪,包括止持、作持,对于人小乘的一切学处都应学习,通达开遮持犯。学佛要有次第,绝不可越基而上。世法尚有次第,决不可先点火后洗菜。2、犯戒后如何出罪,即忏悔,忏悔得安乐,不忏罪亦亦深,3、虽佛世时所制各种羯磨法,现在多数已行不通。但可以借助念佛诵经。力量来消除。
4、具常尸罗:常常不舍戒律。 5、常作尸罪:持戒不犯,使自己的戒行精进。
6、常转尸罗:转犯戒为清净。7、受学所有学处,菩萨受了律仪后,要普遍受学一切所有学处,如是菩萨名为七种持戒清净。
忍辱清净七种特征:1、菩萨修忍辱时,先要明因果的道理,毫不怀疑,故对一切违意的境界现前时自然能堪忍。2、对他人的毁辱不起反抗,有真修养。 3、不怀怨结,过去的事不怀恨在心。4、若有人劝自己去犯成,自虽不做,也不怨恨对方。5、别人对不起自己,也不望他忏悔。6、不因恐吓才忍辱,是木具这种修养。7、菩萨利益众生总是持之以恒的,菩萨如是行名七种忍辱清净。
精进清净七种特征: 1、菩萨修精进时不得过份的勇猛,亦不得过份懈怠,如弹琴,琴弦太紧易断,太松又弹不出声音,故要不紧不慢才相应。修学佛法也是如此,要取中道,要有次第修,才能达到目的。对一般刚开始学佛的人,多学少修,掌握一定教理时,就要学修并重。对教理完全通达后,就要少学多修。2,不因自己勇猛精进而自高凌他,真正的修行人是不见他人过失的。3、精进修行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4、在修行时要不断地修。5、修行是有所成办的,而不是劳而无功。6、修行应使自己的道心越来越坚固勇猛。7、对自己所修灼善法终不会舍弃。如上七种名为精进清净相。
禅定清净七种特征:1、菩萨修禅定时通达了世俗有为相之后所成就的一种静虑。2、证得圆满真如所成就一种静虑。
3、通过世俗,胜义二相之后所成就的一种静虑。4、不断地在加行位修习所成就的一种静虑。5、成就根本智亲证真如是无依无得,所证的是一种三摩地静虑。
6、修行对治所成就的是后得智的三摩地静虑。7、对大乘经教通过听闻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是无量种三摩地静虑。此名七孙静虑清净之相。
般若清净七种特征:1、真实智慧是缘真理产生的,能正确认识事物,远离增益,损减。如遍计执是无的。四成,依他起是有的。还其本来面貌,这就是真实相。
2、有了正智之后,就能如实地了解三解脱门,空:认为遍计所执是空的。无愿:对好的东西不会贪着,希求。无相;即是真理,若见诸相非相非则见如来。3、有了认识解脱灼三种智慧之后就能了知客观上一切法具有三种自性。 4、如实了知三无自性,相,生、胜义无性。5、如实了知世俗谛,即五明包括世间上一切学问。6、从七真如了知胜义谛。7、通过缘真理之后就能依菩提道证入涅毁。
十、波罗密多五相有五种业
菩萨行六波罗密多具足五相之后,每一种都有它的作用。1、菩萨在修六度时,能够做到无染者。如修布施度时不染者与布施相违背的事情,就是刘财物没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又如持戒的相违事,有的人欢喜随心所欲,这种人根本就无法持戒的。做一个修六度的人,一定不能染著与六度相反的事情。如不放荡等就能持戒,不怒不骂方行忍辱等,对此法门,一直修没有间断,认真地不是马马虎虎的修。只有这样做才算是菩萨。
2,无顾恋:菩萨对修六度所得到的种种果报,不会顾恋,如是修布施乃互般若之后,即能招感将来的财富、威望、地位等种种可爱的果报时,菩萨都不会停留在自己的成果里享受。都无顾恋,所谓: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一味认真地修,这就是无顾恋的作用,能导致将来不会放逸自己的行力。
3、无罪过:罪过是指菩萨修行六度的种缺陷。有的修六度只修其中一种、二种或者几种,就是不全修。或布施时,只用财物惠施,给人以暂时满足,而不用佛法济度,令他们永久的安乐。或者修六度不能长期不断地修。这些都是修六度罪过范畴,菩萨若能远离上面过失,可以达到圆满的境界,即极善清净。
4、五分别:菩萨对于所修六度名相不起遍计所执,能起三轮体空观。这样就能很快地达到方便善巧波罗密多速得圆满。
5、正回向:把所修六度的一切功德都回向于佛果,是名正回向。象世间那些布施时,水福德,术名望,求生天等等都不是正回向。
十一,六皮具足最广大
在修六度中,因为具足了无染著性,无顾恋仕,正回向性的三种特征,故六度的行力最力广大。又因具足了无罪过性,无分别性的特征,故六度的行为是无染污。菩萨根据自己所证的无漏智慧,来思维判断分别之后才做的,并不是盲目的去做,故六度的行为最为明盛,如菩萨行布施时,决不会向百万富翁施舍财物。六度不可动是因为菩萨六度行为从初地到八地已进入不动地。此时已没有烦恼现行,一贯地修下去,不会退转六度行为,一直修到十地乃至佛地,六度行力才能最清净。
十二、六废因果无尽
六度行为的这种因以及所招感的果,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如修布施之后,虽然把财施给别人,表面没有了,其实足越舍越多,福报随即增长,如播种,本来一粒种子,当收获寸,可以得到十粒百粒,如是展转地播冲,种子就会越来越多。布施也是如北,财富越多越布施,越布施福报越大,这样无穷无尽地布施下去,是没有间断的,其余诸度亦尔。如平常人很难做到忍辱,菩萨通过修忍辱之后,随着修养不断提高,渐渐对别人嘲讽毁辱就能无功于衷。如一个人没有修禅定的时候,觉得修禅定很困难,不得入门,当有一定功夫后,再继续修,很决就会成就,当得到禅悦为食,又继续修后,又增长禅味法乐。因为得到好处了,就愿意不断地修习。世间上人做善:做恶的果报都有穷尽的时候。而菩萨行六度的愿力是没有穷尽的。故这种因果亦无有穷尽。
十三、辨菩萨爱度、不爱度果
爱度:是指欢喜六度的行为,不爱度果是指不喜欢行六度听招果。作为一个菩萨来讲,日标是六度的行力,而刁;在意感招的果报,不同于世间凡夫,他们每仿一件事情希望得某一种结果,如敞生意只为挣钱。重果不重行,而菩萨是重行不重果。菩萨之所以这样,育五种原因。1、六度行为本身就是能导致行者的欢喜和快乐。
2、六度行为不仅有利于自他现在,也有利于自他的未来。故六度是彻底饶益有情之因。3、修六度能招感未来可爱果报的善因。4、六度:主所以称力波罗密多,因为它不是杂染法灼所依,反过来说,一个人通过修习六度之后,就可以断烦恼等业力。故六度不能做烦恼业力产生的依止。
5、六度行为的本身是不会消灭。
十四,六度威德
六度有四种最胜的威德,在修六度的时候,能舍悭吝,对治悭贪,于布施中虽然是利他,问时也自利。持戒能对治犯戒,忍辱可以对治瞠恚。精进则对治懈怠,禅定调伏散乱,修般若司以对治种种错误的知见,有了智慧,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当菩萨修六度的时候,六度行为之因都能成为将来成就佛果钓资粮。即为成佛打了良好的基础,故欲成佛先行六度。
3、当菩萨正修六度的时候,正是利益众生的时候,如布施对方东西,或用真理引导,如持戒不杀生,周围的人就会有安全感,不偷盗,别人不用担心财物丢失,不淫欲,女众就不会担心人身安全。不妄语,别人就不用担心上当受骗。故持戒不仅不是消极,也有它利生的积极因素。如有禅定功夫的人,一天到晚的心态总是那样安祥宁静。
十五、六度的因果利益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前因后果的,那么修六度以何为前提呢?所招感的果报又是如何呢?
修六度的菩萨,首先要有大悲心为前提。悲能拔苦,慈能与乐,把众生的痛苦看成自己痛苦,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这即是同体大悲,帮助别人没有任何条件的,也不选择对象,一视同仁,只要需要我邦助,就慷慨布施。完全出于一种博爱的慈悲心,有智无悲不能成佛,有悲无智,滥慈悲也不行,要悲智双运,故修六度要建立在慈悲上。修六度从自身讲可以得到很多可爱的果报,如财富无量,色;身相好庄严,亲朋好友特别多,成就广大事业,利益一切众生等都是修六度所得的可爱果报。然而最大的好处是成佛,圆满无上广大菩提果。
十六、众生自业过失
菩萨既然如此富有,又有慈悲同情心,世间为何有贫穷苦恼的人呢?
众生之所以贫穷,是他们的业力太重所造成的,如太阳一天到晚无私地普照,可是瞎子却自已的业力所感,还有那些饿鬼,望江河为脓血,咽中冒火,这也是他们自已业所感。菩萨尽管有慈悲有大财富。可是众生的业力是不可思议。神通也敌不过业力,如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最终是被人打死的,当是业力也是无可奈何的。
佛是一切智者,但对没有善根,无缘,业力又深重的众生也是度不了他们的,真正的解脱还要靠自已,故众生流转生死苦海中都是自做自受。这些菩萨所布施及拥有的财宝,象大海一样没有任何过失。
十七、般若取法无性
在六度中用般若度去缘无自性性时,已包括有自性性。如三性中的遍计所执性是属于无相,依他起及圆成实性皆属有性的,诸法的真实相是有的或者无的,都是属于般若所缘的对象。在唯识家所讲中道的本身就包含有无两个方面的内容,法是空的就认为它是空的,如遍计执,法是有的即认为它是有的,如依他,圆成。如此的认识才是中道。无自性性所显的诸法真实相是离开语言文字的,即以般若智慧去亲证诸法实相,是没有任何语言文字概念的成份在内。
从圣人亲证真理的角度来讲是远离一切名言概念,但从圣人说法令凡夫证入真理的角度来讲,还要用语言来表达的,故我说这种般若缘诸法无自性性,三无性这个真理是般若所缘的对象。
十八、三种波罗密多三种波罗密多:1、波罗密多。2、近波罗密多。3、大波罗密多。是指发心学佛开始到十地乃至成佛都在修波罗密多,但有三种层次差别。
波罗密多:修行六度的菩萨经过很长时间修行,已成就很多无量功德善法,但无始来的所有烦恼如悭贪、毁犯等仍经常不断现行扰乱身心,防碍修波罗密多。从初发心到见道位前的资粮位、加行位部属于胜解地,虽末求证到真理,但是对真理已经深信不疑。在这种情况下所修的六度就叫做波罗密多。
近波罗密多:又通过很长时间不断修;六度,使所修的六度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如持戒其戒体越米越坚固,修忍辱,其忍耐越来越大。其它诸度亦尔。故云:浙复增上。虽然烦恼仍没有断,但已被修六度力量所制伏,放说学佛修行就是有漏法与无漏法斗争的过程,此时自心能调伏烦恼,而不被它所制伙。这是从初地以后到八地所修的名近波罗密多。
大波罗密多:从八地起,仍须长时间不断地修行,仗六度的力量越米越强大。
善法成就越来越多,到此时一切烦恼皆不现行,修行者的行为纯粹都是善法,这是从八地以后的境界名为大波罗密多。
综上所述,六度分为十八个问题,到此为止,完略巳毕。然而六度在大乘佛教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整个菩萨道的修行,基本上是不出六度的法门。可见六波罗密多的重要。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