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对死亡的新体会
生与死只是同一件事,明白这点之后,我们将不再恐惧死亡,生命中也不会有实质的烦恼。
如果各位参访日本的永平寺,进寺前会经过一座名叫“半勺桥”的小桥。当年道元禅师站在桥上打水,他每打起一勺水后,就会把半勺倒回溪中,桥于是得名。
我们在永平寺修行,洗脸时,脸盆只会盛七分满的水。盥洗过后,我们不会把水往外泼,而是往脚下倒。这种做法不是出于节省之类的观念,而是为了对水表示尊敬。
道元禅师为什么要把半勺水倒回河里,也许令人难以理解,这一类修行本来就是超出我们日常思维之外。然而,当你感受到溪水的美,感受到与溪水合而为一时,自然而然会做出与道元禅师一样的事情来,那是我们的真实本性要我们这么做的。但如果你的真实本性受到效率或节省等观念所蒙蔽,道元禅师的禅道就会显得甚难理解了。
观瀑布也观人生
我到过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看过那儿的几个大瀑布。最壮观的一条高1340英尺,水像帘幕一般从山崖顶端倾泻而下。你或许预期瀑布下坠速度很快,但是从远处看起来,它比较像是缓缓地向下流动。水也不是成片落下,而是分成很多股细流,但从远处看却像一道帘幕。我相信,瀑布的每滴水要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一定历尽险阻,那要花上多长的一段时间啊!
在我看来,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我们一生中都会经历许多险阻。我想,与此同时,水滴在最原初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整条河流中的一部分。到后来,只因为这一滴水滴与其他水滴分开了,坠落下来时才碰上了困难,也只因为它与其他水滴分离开来,才开始产生感觉。
当我们看着整条河流时,不会感受到河流是活的;只有当我们把水打在一个勺子里头,才会感受到水是有感觉的,也同时感受到使用水的那个人的价值。以这种方式来体会水和我们自己,就不会仅仅把水看成一种物质而已,它是活的东西。
生与死是同一件事
出生以前我们是没有感觉的,我们与宇宙一体。这种一体性称为“唯心”、“真如”、“大心”。出生让我们脱离这种一体性(就像那些从瀑布泻下而被风或岩石分隔开的水),让我们有了七情六欲。你会有烦恼是因为你有七情六欲,你执著于七情六欲而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当你不明白自己与河流、与宇宙为一体,就会产生恐惧。但不管有没有分成一滴一滴,水始终是水。生与死只是同一件事,明白这点之后,我们将不再恐惧死亡,生命中也不再有实质的烦恼。
对生命的全新体验
当水滴落入河里,回到它与河流本有的“一如”,就不会再有任何个体的感觉。它归复到本性,找到了从容自若。回到河里去的水滴是何等快乐!
如果是这样,我们死的时候会是什么感觉呢?我想,我们的感觉就会像河里的水那般从容自若,无比地从容自若。但是目前,这种境界对我们来说似乎遥不可及,因为我们仍然非常执著于自己的感觉,执著于自己的个体性的存在。
此刻,我们对死亡仍然感到恐惧,但等到归复到真实本性,死亡将与涅槃无异,我们之所以常说“涅槃即断灭”,道理在此。但“断灭”并不是非常精确的说法,更好的形容应该是“继续”和“加入”。
你愿意试着给死亡更贴切的形容词吗?如果你找得到,你就会对生命有一个十分不同于现在的解释。你得到的新体验,将会像我看到大瀑布时的体验。
想想看,1340英尺高耶!
“一切皆空”的了悟
我们说:“万法源于空。”一整条河流或一整颗心就是空。获得这种了悟,我们就找到了人生的真义。获得这种了悟,我们就会看出人生的美。在悟得这个道理之前,我们看到的一切无非都只是虚幻。有时我们会高估人生的美,有时却会低估或忽视人生的美,而这是因为我们的小心与实相不一致的缘故。
说这个道理很容易,想实际去感受它就不容易了。然而,透过坐禅,你可以培养出这种感受。当你倾注全副身心去打坐,坐到身心合一、与万物合一的境界,就可以轻易达到这种了悟。如此一来,你不会再执著于对生命错误的、旧的解释,日常生活会焕然一新。
当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会看出你那旧的解释有多么荒谬,也看出你花了多少力气浪费在无意义的追求上头。你将会找到生命真正的意义,哪怕你的人生还是会像一滴落下瀑布的水滴一样历尽险阻,但你却能享受它。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