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华严经净行品讲记

发布时间:2024-12-14 22:43:34作者:金刚网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我利用上午剩余的时间,从具体操作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我对《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的理解。

之所以想在这次夏令营讲这一品经,主要有这样几条原因。首先,我觉得自己和这品经很有缘份。我第一次看到这品经是在上大学刚开始学佛的时候,看到以后心里有一种很大的欢喜,生起了很大的信心,这种欢喜与信心甚至影响着整天的心态,当时想佛学的修行就是这样的。几年前,我的师父净慧大和尚多次提到《华严经·净行品》是生活禅修行的法门。另外,我在柏林寺接触到在法国弘法的越南籍的一行禅师,他提倡的修行法门也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清晨上殿时喜欢从房间慢行到大殿,有一天在中途我突然又想起了这部经,心里生起极大的欢喜,并且自己以为对经文有了一种新的很受用的理解,这种心态是很舒服的。这是我和这品经的一些因缘。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可能逐字逐句,像传统讲经的方法给大家讲一遍,只能从修行、操作的层面大概地讲一讲。

这品经的大致内容是,在华严法会上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如何得到清净的身口意?云何得到修行的功德,云何、云何……?智首菩萨的问题很长,主题就是菩萨如何得到修行的最大利益。文殊菩萨以偈子的形式回答,先赞叹他的提问很好。回答中有句话很重要:"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这是修行的核心。后面的经文告诉我们要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内容涉及到出家人的生活,也涉及到在家人的生活。偈子中讲,在任何一种生活场景之下,无论我们看到、听到或者做什么事情时,我们都要发愿"当愿众生,如何、如何……",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里修行的方法。这种修行的侧重点不在于我们去如何转换外在的环境,而在于我们要在生活的每一个环境与机缘中学会用心。古人也讲,愚笨人修行,总是在环境上动脑筋;聪明人修行能够善用自心来转化境界,而不在外境上用心,所谓"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经中提到的情景有141个,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情景显然不止这些,可以说是不计其数。这品经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什么样的情景,我们都有可能去转化这个境界,然后在内心生起修行的功德。

我们来透视这些偈子的结构,第一部分是第一句话,从菩萨在家、孝侍父母、穿衣、吃饭睡觉、早起、和别人聚会等等,这一切所揭示的核心就是修行要安住当下,修行的诀窍就在安住当下。我们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在绵绵不断地迁流、变化之中,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到,现前的这一切也在念念生灭。

禅所指的当下并不等于现在,普通人对现在的感受包含了我们种种的执着。而当下是动态的,就是我们现前不断的活动、活跃、发出意愿、生起念头的"这个","这个"永远都是活的,永远都是新鲜的。我们修行就是要在"这个"上用功,让心从对过去的攀缘、对未来的焦虑里解脱出来,把我们的心念孤立起来。

安住当下不涉及到外界的境界,不涉及是在寺院、家里、禅堂、大街上;也不涉及你是老人、年轻人、病人、好人等;与这些都没有关系。这个当下永远是新鲜活泼的,它既是万法的枢纽,也是我们走向觉悟之门。我们从"当下"这个门走进去是最现实的,是永远不会落空的。

在佛学禅观里,对安住当下的修行有很系统的内容,比如"四念处"、"八正道"的正念,就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对外在的每一个情景都保持觉照,然后安住。从心理学角度来观察,安住包括专注与透视这两点。我们平常做不到安住当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整天生活在各种概念、思维观念及后天接受的价值观、意识形态里面,我们执著我们所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而不能做到与事物的真相保持接触;二是我们心里有太多的情结、情绪与烦恼等。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往往身不由己地顺着自己的意识、情绪之流漂流下去,不清楚最后会流向何方。所以,安住当下是要在每一个"这个"的一刻,把我们的心凝固、凝聚、凝注起来,相当于云门三句的"截断众流",在每一个当下自己都要立住、站稳。

安住当下首先是要在社会这个滚滚洪流之中找到自己,不择时间、不择地点地找到自己的心。关于修心的具体操作就是我们学习打坐时的数息、观息及参话头等,把心全力以赴地放在那个上面。所以,偈子的第一句总领安住当下、正念觉照的法门。

华严经净行品讲记

安住当下是我们转化当下的开端,但在《净行品》里,转化的工作不是从觉照进入的。可以说修行有两个门,一个门是偏重于从空性智慧进入的;另一个是像《净行品》所讲从慈悲心、大悲心进入的。所以,在第一句之后是"当愿众生",这个"当愿众生"会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内容、环节进行转化,赋予它一个意义。我们生活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现象,比如是一个穷人的生活,还是一个富人的生活;是一个读书人的生活,还是一个农民的生活等等;而在于对所作一切的理解,在于我们的心赋予我们生活怎样的意义。《净行品》是要让我们自己作主,用我们内心的光明、慈悲及与菩提心相应的善愿而赋予我们的生活一个深刻的内涵。就像临济禅师讲的"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只有我们自己作了心灵主人,才能将黑暗、被动的生活因内心意义的开发而变成光明、主动的生活。

华严经净行品讲记

我们一般人常会觉得活得很累,经常抱怨,但我们内心本具的光明如果能开发出来,生活就不会觉得累,而会成为一种享受,我们就会将被动的生活变成主动的生活。作为佛学徒,诵经、打坐是我们修行"充电"的一种必要方式,但修行还远不只这些。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讲各种各样的话,我们必须要应对各种环境和情节。作得了自心的主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我们在生活里还没有作主,就说明修行还没有真正开始。按照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来说,第一步要体验到内心的主,主看宾或叫"骑声盖色",声色指我们生活的外在环境。这一点是需要通过修行才能做得到的,如果没有修行,就会像古人常讲的"认贼作父,心随物转"。

华严经净行品讲记

修行的第一步就是用心转物,而不被物转,做到这一步,我们内心的修行功德才会念念相续、增长起来。所以,《净行品》偈子中的"当愿众生"是引领我们从慈悲这个门进入佛性、进入我们的心海。一旦从这里进入,我们就会有很多发现,我们会看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自我如何,而在于是否能够通达与众生一体的大悲心,这个心也即诸佛的心。《华严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佛相同的这个心,不是我们平时的妄念、妄想。平时的这个心是很肤浅,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被各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所局限的。因此,这个法门的第二个要领是在每一种情景下,我们都要在内心生起"当愿众生"这样的愿。

研究这些偈子,大家会发现,这"当愿众生"的内容是跟我们所处的环境相关连的。比如"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表达的是坐在菩提座上,希望众生都能坐在觉悟的座位上,内心没有执著,而很自在、解脱。所以在安住当下的前提下,把我们的行动变成一种思想,行动成了行动者的思想,而思想也成了一种外化的思想中的行动。这两点是互相增上的,愿、善念只有外化到语言与行动之中的时候,才会变成现实与力量,才会逐渐地得到强化。我们如果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能够生起"当愿众生"的善念,我们的心量必定会越来越广大;随着心量的扩大,我们生活的天地会越来越宽广;而这个心量会随着我们生活的延展逐渐得到强化,一直强化到把我们身心里面的自我中心、烦恼、偏执等一切覆盖住;进而使我们自己发生一个蜕变,就像种子在地里生长,自己超越自己,自己否定自己,修行也是这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