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月孤悬气吞万象
诸法空相
永嘉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我们晚上睡觉做梦,白天也瞪着眼睛在做大梦。晚上做梦还容易晓得,白天瞪着眼睛说梦话,一般人是无法自觉的。打起坐来舒服不舒服,难过不难过;乃至人我的是非、顺境、逆境,这些都是在做梦。所以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等到你觉醒了之后,才恍然有省,“啊!原来什么事也没有呀!”就像广钦老和尚说的:“没来,没去,没什么事!”
八万四千法门就是用来对治我们众生烦恼的,因为众生心性非常脆弱,佛陀慈悲,给予我们许多的方法和方向。你要往生东方净土也好,西方极乐世界也罢;乃至弥勒菩萨的兜率天都是最殊胜的。否则,人走就走了,还要华严世界做什么?华严世界又在那里呢?——华严世界就在我们当下哪!
花开见佛
文殊菩萨骑着狮子,手中拿着宝剑,威武无比,启示我们要当下了断,慧剑斩情丝。所谓“香象渡河,截断众流”,我们日常生活待人处事当中,要有承担的气魄,如同普贤菩萨骑着六牙白象,手中拿着如意一般。有大象的承担力量,则何处不是如意的呢?若是没有智慧的截断力,当然处处有挂碍,而这挂碍正是我们在做大梦了。
如何是好呢?要“空诸所有”,把一切毫不相干的邪知邪见都拿掉,那你的习性慢慢都磨光,总有一天磨到“花”开见佛。开什么花呢?——你身心上的清净莲花。
准提法门告诉我们要到金刚地以后才能绽放出清净的莲花来,换言之,凭“空、无相、无我”这么大的心量,清净莲花才能开放出来、才能见法。而见法即见佛,这时候,西方就在目前了,莲花朵朵开,何止一步一莲花呢?处处皆莲花,六根门头皆是莲花。
修与不修
《金刚经》对我们的用心如是开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来,当下不祝因此,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不将不迎、不迎不拒,来就来了,去就去了。理念上能这么用心,见地上能这么清明,你的修证功夫,乃至身心自会渐次随着转化。
从表面上来看,一个人整天到底念多少佛?拜多少拜呀?这只能说是加行法。至于他真修了吗?这就要看他对“法”的认识如何?以及相应与否了?如果相应了,就等于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惠明禅师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所以修与不修行应该从这上面来着眼,而不是从他表面忙得一塌糊涂来看的。有人看起来懒懒散散的,平常没打坐,也没念佛,似乎并没有在修,可是他的内敛功夫却是深藏不露呢!
密宗有个典故说:有两个师兄弟,一个是拼命的修,非常用功,可是怎么都不相应:另一个看起来马马虎虎的,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结果后者证道了。可见着眼点是在这地方。当然,下手处还是要加行,只问自己耕耘如何,不看别人,心眼要随时返照自己,能如此用心,经常念念“三心不可得”,既是着眼处,也是下手处了。
修行三部曲
禅宗祖师告诉我们,用功有三个阶段:
一、截断众流:心念能切得断、摆得开,而后才能做到第二阶段。
二、涵盖乾坤:使自己的身心与宇宙打成一片,然后才能再进到第三阶段。
三、随波逐流:入世、出世等无差别、任运自在到达这个程度,才堪比拟“维摩经”说的游戏人间了。
这是我们修行的三步曲,大家好自为之吧!
四大威仪
修行的要诀,简单言之,就是要行住坐卧皆离不开“心月孤悬、气吞万象”八个字。
所谓“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佛门讲求“四威仪”,打起坐来要“坐如钟”,四平八稳。睡觉“卧如弓”,像弓箭一样吉祥卧,如此才能经常与正业相应。同时,按照比丘戒里做日轮观。各位修准提法做心月轮观,乃至行住坐卧都不要离开此观。“行如风”,像跑香时要如轻风般的飘逸。行住坐卧都离不开这四项,也等于都离不开心月轮观,即能过着解脱的生活了。
用心的方法
禅宗临济大师说:“即此用,离此用”,永嘉大师也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各位不论在跑香、在打坐、或在念咒,不妨好好去体会这几句话,这是我们修道用心的层次,也是禅宗所说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道理。
我们生活在显示的环境中,应酬、处事、人情来往,在在若能做到“即此用,离此用”,就能“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了。“百花丛”代表非常热闹、非常丰富的人情冷暖;是非、好坏、顺逆皆不祝能如此,“方可契如如”,才堪与菩提大道相应。
心空及第归
人生要懂得放下。整天那么忙碌,也要找个空挡静下来。一个人关起门来独处比较容易回光返照。在大众中,往往会因各种境界而冲昏了头,一天到晚六根门头都在冲击。所以每天能有半个钟头乃至十分钟、二十分钟单独宁静下来是必要的,这也是修行呀!
这次准提法专修,在禅林算是第一次,相信问起共修的目的来,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当然也许会有人说:“为了身体健康、道业成就”。那么如何才算“道业成就”呢?甚至有人会说:“我想成佛”,问他:“什么叫成佛?”这难说了。每个人的业力与想法皆不相同,因地不一,果地亦异。至于如何才算正确呢?也没有一定的标准,总而言之,能够达到某种成果就对了。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程度不同,结果也必然有所差别,所以综归一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是我们学佛的态度。
有一位禅师在未出家时本来要到京城赶考,碰到一位和尚告诉他:“世间功名富贵,如过眼云烟,你与其去赶考,不如来选佛常”庞蕴居士有偈曰:“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真正成就了,心就与空相应了。大部分的人对“空”都有所误解。事实上,“空”会使我们得大自在,会使我们提得起、放得下,在六度万行中样样都运用自如,无所挂碍。
如如不动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这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的境界,若能在进一步做到“觉所空觉,空觉极圆”,做到空、无相、无我,那就是个大解脱、大般若境界了,则行、注坐、卧、动、静即皆能与道相应了。故“如如不动”并非坐在那里一动都不动的,而是行住坐卧之中,心里无所着。
收摄眼根
这个香板打掉你的过去心、现在心与未来心,这三心了不可得。佛陀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也就是说,他二人相应了。佛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予摩诃迦叶。”
如何是各位的“正法眼”呢?《楞严经》告诉我们:“父母所生眼,能观三千界。”我们的肉眼,宝贵得不得了哪!包括你打妄想,都是用眼根的。那么该如何来收摄你的眼根呢?只要你懂得,就能与道相应。
凡夫的眼睛,习惯性都是往前看、往外看,妄想打到那边,眼睛就看到那边;而且只看别人,不看自己,所以返观相当重要。佛说:“吾有正法眼藏”,藏于何处呢?——涅槃妙心,实相无相。藏在无住的境界中,坦然而祝
记得当年我闭关时,南师曾以一般公案来接引我,他说“有名的药山禅师,经常鼓励徒弟们用功,但却不要他们看经书。有一天,他在看经书被徒弟瞧见了;便问他:“师父啊!您平常教我们不要看经书,怎么自己反而在看呢?”药山答:“我看经是遮着眼睛看的,可是你们看经却把牛皮都看穿了”。现在有那么多人近视,都是这样瞪着眼睛看来着。
南师教我们看经、看书、乃至看电视、看电影,要看它的境界,不要用视神经去看,很轻松的,不是你去看它,而是它来让你看,把境界拉到你眼前。
故“吾有正法眼藏”在事修功夫上是可以把视觉神经往后脑缩,如此眼神内敛,眼睛自然往下垂,似乎前后、左右、上下的整个视野,都可以看到了,则身心字在一片空灵中,我们平常打坐,妄想一大堆;念动气动,坐立不安,心浮气躁,当然与道不能相应了。
本地风光
俗语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严格而言,我们时时都在自找麻烦,等你那一天懂了,才会一切了然。香严禅师参禅几十年,始终找不到一个入处。后来,对参禅灰心了,便回到丛林下老实耕田去,有一天在锄地时,偶抛瓦烁,击竹作声,当下身心透脱、大彻大悟了。他悟后说了一首有名的偈: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这也是观世音法门哦!各位不妨参参看!
理事圆融
我们凡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非常强烈,邪知邪见一大堆,也就是所谓的“八十八结使”。在习气方面有五钝使—五种慢性的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想得到,做不来。知见方面有五利使——五种急性的烦恼,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这五利使,只要你碰到善知识看了经典,便有机缘转过来的。
《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就理惑与事惑而言,理惑即五利使。《俱舍论》也提到“理惑顿断如破石”。事惑则是指境界方面的,习性上,心境上都摆不开。《俱舍论》有云:“事惑渐断如藕丝”,所以《俱舍论》与《楞严经》对这两惑的诠释恰恰遥遥相印证。
我们懂了道理以后,就要一步步来起修。《六祖坛经》里面神秀大师和六祖二人讲的都没错,一个是讲渐修、一个是讲顿悟。没有渐修那来顿悟呢?好比电灯一开马上亮,但是光亮的电灯后面要有电路、开关,乃至输配电、发电厂等等,准备工作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可见渐修是备极艰辛的。
观念上要转比较容易,习性上就难多了。修行上有句名言曰:“破戒不足惧”,破戒只要忏悔,还可以改过而慢慢升华;但“破见”就不是可以忏悔了事的。譬如说“没有三世因果、没有六道轮回”,这观念上改不过也就没救了。最可怕的是自以为是、不谦虚、不肯虚心求教别人。各位!在修行方面,见地是相当重要的,把道理弄懂了,修起来便事半功倍了。
念正业转
我们平常所谓用功修行,应做到“行住坐卧都在进修中”。不论你高兴与否?身体健康与否?在顺境,或在逆境?一切时中皆是我们的道场,皆是自己修行的下手处,那怕你病了、累了、腿熬不住了,都要去转化它。所谓“正心、诚意”,一定要与正念相应。
人活着这么一口气,全身充满了业报之气。平常,我们说“业气”,这“业气”就是由于业力的牵引时时在把我们缠绕着,让我们不得自在,所以要念念在“正念”中。
一个人心念正,便能心平气和。若是身体已经不舒服了,而内心又是乱哄哄的,岂不乱上加乱了吗?如果这时候你的心很宁静,那就已经化解一半,甚至也可以慢慢化为乌有了。这是我们在顺境、逆境中修行的一个关键。也就是说,凡事要能够逆来顺受,君不见“忍”字上头一把刀吗?到最后甚至还要把“忍”的对象都抛掉。佛法讲“无相”,真正无相,是没有一个能够忍受的我,也没有一个所忍受的对象的,所谓“三轮体空”,能达到这个境界,则我们的“业气”、“心境”自然就平和了。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