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积经全名大宝积经·净居天子会,全经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法门,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主题,例如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主要论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宣说弥陀净土之信仰。
读大宝积经的感应
读《大宝积经》时时处处,佛所导归的都是一心层面,这也是读经的密意所在, 乘佛威力,藉佛印心,直指一心。
“在家菩萨所有善根,悉皆回向无上菩提,不乐色、声、香、味、触、法、财封尊贵,不爱眷属,以无为心无为果报,速证无上正等菩提。由成如是第三法故,乃至菩提不受五欲。”
在家众修法,其一,回向无上菩提,也就是先发起菩提心,藉经教明白生命的实相,有不同的层面同时存在,菩提心摄藏于个体的意根里,如此向上才有可能。其二,依于菩提心,是知色法如幻,不爱眷属是依于不同层面的见,离于根识的相依,知眷属亦是幻化,在《十地品》里的“佛以心光为眷属”,而世间的眷属也是佛的心光的化现,不爱是不取不舍。如此以无为心无为果报,与菩提心相契,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无边庄严,此是诸菩萨了知悟入无明自性顺明法门。由是门故,能舍一切无明黑闇,现前证得随顺明法,于菩提分能善修习,于诸圣谛能善了知。是诸菩萨于此法门能得清净,所谓由不生故,苦得清净;不攀缘故,集得清净;由灭尽故,灭得清净;由修习故,道得清净。信平等故,道即平等。”
依大唯识来说,外境为识所变现,所有的外境都是心识的变现,都是自心的虚妄分别所变现。唯识无境实际就破了对外境的实执,也就是对外境认知所下的定义的执,也可以说是破了你的世界观,你对世间实有的定义,实际是不可取的。四圣谛讲的就是这个理,“由不生故”,是站在能相来看,彼世间的虚妄分别性,如空华不实。如是苦集灭道得以清净。
“于如来言若能解了,彼即遍知,彼即随断,彼即作证,彼即修习。是故圣者如是知已,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便得安住四谛法门。”藉教悟宗,佛之法界是能所之上的一心。能如实信解,通达一心佛觉,大唯识层层变现的机理,显现的都是识的变现,一切法都是一心的变现,不取不舍,自然安住。再读下面这段经文,佛觉悟在一心所言则能了知:“无边庄严,一切诸法无有分别,亦不增长,亦不积集。圣者如实善了知故,不起分别,不行戏论,能如实见,不毁不著。由道断故,于诸善法不起分别,亦无戏论,况不善法?由无分别共相应故,亦复不住法非法断、若遍知断,即无法结及非法结。彼能了知结法虚妄,此虚妄法空无所有,此是彼等所入谛门。由是门故,不爱不恚,证舍圆满能断诸结,安住正道到于彼岸,证法自性而无入出。”
“一切诸法皆是如来假名说故,..随法同入一切诸法,于一切法不住分别,亦非不住。”
诸佛的秘密语言,如大唯识设施的一心变现不同的识体平台,显现所有的相,都是八识的显现,说为假、名,这个假在此为动词之意,相当于假一心而显现,依于名言的定义而设施为名,这样的名言只存在在一心变现的所相里,如是名即是一心的显现,又异于一心。因而《金刚经》的“说-非-名”三段式,“如來所说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同为此意。如同鱼是大海开的花,鱼不异离于海,其于大海的整体相连,但单从鱼的角度来讲,鱼不是大海。因而说如来藏的智识双运也是契合。如来的法则是整体,含摄所有的显现与不显现。归根结底都是一心的变现。
“诸佛所说皆是平等,安住大悲普于群生,”是故如来说:一切法如幻如梦,无有高下。我当以此清净弘誓摄众生时,实无少法而可著者。
“诸法非实与结相应,非不相应。”
法性依于色而显现,但本质不同于色,是假以色而显现法性之一分。
在佛所观,一心的识本质上就有不同层面的同时存在,这在大乘佛经里面,往往在佛开场的变化重重无尽的世界里面,亦已体现出识变的实相。问题在于变现境中的个体的分别,使得色、相依假显真,认假为真。
“亦复不应离性非性而起分别”
从识变现法与众生,识的本身即具不同层面的功用,依于不同的观察角度所见不同,在一心来看,八识不离色不即于色。“了知因缘清净,不应戏论诸有一切因缘生法。彼缘性空,究竟清净,”“诸法展转无有所作,无有所行,无有事业。...无有自性,无依无住。”佛所说法一切时不离一心,究竟一心,如是通达一切法。汝于此中应当悟入,则能增长不可损坏普遍光明清净法门。由摄受故当得清净,无戏论故当作光明,超过结使无所著故当得出离。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