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是佛教用语,这样是非常重要。是自己的行为在道德上所产生的结果来影响自己的命运的说法。所以我们要好好的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好好的去修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佛教对业力的释义吧!
《十善业道经》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定业和不定业
所谓定业是受报时间及轻重皆已决定,反之则是不定业。如何判断某一业力属于定业或不定业呢?主要通过两点。首先,根据行为动机判断,考量这一行为是否故意造作。若是有心为之,便属于定业。若是无心造作,如无意间伤害到其他众生,虽也造下业力,多属不定业,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可能报得重,也可能报得轻。
其次,根据对治情况判断。若是我们造业之后立即以忏悔进行对治,即使所造是定业,也可能因此产生变化,成为不定业。就像我们做了错事之后,若能诚恳地向对方道歉并补偿,可能扭转原有矛盾,化解原有问题。反之,非但不求忏悔,甚至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自鸣得意,可能加深对方的仇视,加重未来的报应。佛教特别提倡忏悔法门,以此消除业障和违缘。
共业和别业
所谓共业,指相同行为形成的业因,将会感得同样的果报。比如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面临着同样的空气污染、交通拥挤、气候冷热。所谓别业,是指个别不同的业因。对于每个人来说,身体有强健、衰弱的不同,容貌有端庄、丑陋的不同,生活条件有富裕、贫困的不同,这些都属于别业所感。共业,取决于众生共同的行为,或是有共同利害关系的行为。比如同在屠宰场工作,并不是每个人都直接参与宰杀。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担任财会、后勤等工作。虽然他们没有直接造作杀业,但只要处在这个利益集团中,收入中包含因屠宰而产生的利润,就不能脱离与杀业的关系。将来招感果报时,自然也要承担相应的罪业。就像法律在惩处犯罪集团时,其中某些人虽然未直接参与杀人、抢劫或诈骗,身处犯罪集团,参与其他相关事务,并从犯罪所得中获利,那么,同样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我们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都是共业所感。我到过澳洲多次,那里风调雨顺,少有灾害,环境非常和谐。生活其间的人,对自然怀有真诚的关爱之心,不会随意践踏一草一木,更不会随意伤害动物,哪怕是微小的动物。所以,大自然也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让人们在它的怀抱中得到滋养。反之,如果不懂得保护自然、尊重生命,只是不计后果地盲目开发,将生态环境破坏殆尽,那么,最终的受害者还是人类自己。
别业,则取决于个体行为,由此招感属于个人的业报。比如在普遍富裕的国家中,也存在一无所有的赤贫者;在普遍贫穷的地区里,也存在应有尽有的富贵者。又比如,常人所看到的景象,在色盲者眼中,又是另一番景象;常人所听到的音声,在重听患者的耳中,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别业所感,是由不同业力招感的个别果报。
引业和满业
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续过程中,是上升天道、继续做人,或是堕落地狱、沦为畜生,皆由引业决定。引业牵引我们投胎,其作用,就像火箭推动卫星上天。假若没有引业作为动力,生死也就随之结束了。《唯识三十论》中,有这样两句话:“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前面的业力结束,新一轮的业力又继续产生,然后再次结束、产生。无始以来,众生不断造业,所以,没完没了地流转生死,循环往复。所谓业力无尽,生死无穷。
所谓满业是业力招感的差别果报。比如同样生而为人,有长寿和短命的不同,有贫穷和富贵的不同,有庄严和丑陋的不同。同样沦为畜生,有的流落街头,只能从垃圾中觅食充饥,还要随时面临被宰杀、残害的恐惧。而有的却被主人百般宠爱,精心照料,生活水准甚至超过许多普通百姓。所有这些差别,正是由不同的满业所决定。
从造业到招感果报,还需要缘的成就。如果说业力就像播下的种子,那么,还须同时具足水分、阳光、泥土等条件,才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些果报,根据因缘的不同,又有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之分。有些业力造下后,现世即能招感果报,为现报;有些业力须待来生方能受报,为生报;还有些业力则须多生后才能受报,为后报;至于前面所说的不定业,招感果报尚未决定,为不定报。比如某人犯罪后,可能立即被公安部门逮捕归案,也可能在几个月或一年后才被捉拿,还可能在几十年后才落入法网,这完全取决于各种因缘的成熟。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业力的推动
“由是,故有诸趣轮转。”由于每个人造作业力的不同,才会在“诸趣”中流转不休。“诸趣”,指五趣或六趣。趣,为趣向之义。众生所以受报,皆是由因趣果,故名。五趣,为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是五种不同的生命处境。六趣,则在天道和人道之间增加阿修罗道。其中,以天道众生福报最大,生活环境也最为优越。而我们所处的人道,则是有苦有乐。至于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环境,则一道苦于一道。尤其是地狱,其痛苦之惨烈,难以名状。从根本上说,五趣的差别,正是取决于“心想异故”。因为众生的观念、想法不同,故造作种种善恶业力,导致“诸趣轮转”的结果。如果说生死轮回根源于心,世间万物也根源于心,那么,是否和西方哲学所说的唯心论相当呢?其实不然。唯心论所说的心,是作为第一性的存在,乃永恒且固定不变的精神实体。而佛法所说的心并不具有永恒性,更非固定不变的实体。此外,唯心论所说的心,能派生万物,而不从他物所生。而佛教则认为,心是缘起的,不是独立、单一的存在。唯识宗认为,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意识五缘生,说明心是相互依赖地存在,与唯心论具有不同的性质。
业力业果
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启示:“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所有这一切,都根源于众生的心。因为“心想异故”,所以造下善或不善的业力,由此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有情造业的渠道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身体的行为(身业)、语言的行为(语业)、思想的行为(意业)。通常,能够表达出来,并能直接利益或伤害他人的,主要是身业和语业。比如为他人提供帮助或制造障碍,又如对他人进行赞叹或肆意辱骂,都是通过行为和语言进行表达。但意业却不然,如果内心充满嗔恨,表面却伪装得仁慈和善,就很容易迷惑他人,须行之于身口,才会对他人构成直接伤害。不过,如果经由某些特殊训练,心力特别强健,也能以意念直接杀人。《唯识二十论》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位国王,得罪了仙人,令其嗔心大起。仙人一怒之下,以意念下了场冰雹,令国王所在的城市毁于一旦。可见,意念同样具有杀伤力。作为修行人应特别注意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绝不可随意生起不善心念。因为身、语、意三业都能造作善或不善的业力。
总之,由众生心念的差别,导致行为的差别,进而导致世界的差别。
以上就是佛教对业力释义的相关的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学习的师兄一定要注意的身心口业,千万不要犯,这样是对自己的修行是不好的,对自己的未来是不好的。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