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们肯定都是知道华严宗的,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作为华严宗的发祥地,华严寺在历史上高僧辈出,多数皆为皇帝下诏敕住,从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史上产生出巨大影响的高僧来看,以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为“五祖”,还有善无畏三藏、一行大师等:
初祖 杜顺和尚
二祖 智俨大师
三祖 贤首国师
四祖 清凉国师
五祖 宗密大师
初祖 杜顺和尚
开宗演教,文殊应化现般若
初祖杜顺和尚,生于南北朝时代陈武帝定二年(公元557年-640年)。本名法顺,俗姓杜,敕号“帝心”,雍州万年县杜陵人,生于南北朝时代陈武帝定二年。年幼时常在住家后面坟墓上,为小朋友说法。十八岁,皈依因圣寺魏珍禅师出家,专修禅观。行踪所至,每多灵异,治天生聋哑,驱除虫蚁,和动物(牛马)对话,当时百姓称师为敦煌菩萨。隋文帝非常敬信他。师曾经将道屦一双放在市门,三日不失,有人问他原因,师说:“我从无量劫来,未曾盗人一钱,自无盗之缘”。
师之操行高洁严谨,学无常师,对于华严义理,颇能契悟,是第一位禅教教融,因实修而证入三昧一真法界。着有彰显华严宗旨的《五教止观》(注一)及指导行者契入一心法界之《法界观门》(注二)。此二文皆是华严宗的根本理论,也是后代子孙修学的依据,华严行者是否绍继华严灯火,即是以能否依循此二部经论的标准而定,由此可见此二部经论的重要地位。师依华严教义,作“法界观”,文成后,将文章投入熊熊烈火中,并祝祷之:“如果合佛心,则一字都不毁。” 火熄,果然一字不毁。
某次,唐太宗因生病,而问杜顺和尚治病方法,杜顺和尚回答:“只要大赦天下,释放无辜,圣体自然安愈。” 唐太宗依言大赦天下,果然病即痊愈。此后,宫廷内外,礼遇如佛,帝赐号为“帝心”。师天性柔和,未曾思念恶行,为人奇迹颇多,常为人除害,常勉人敬念阿弥陀佛,日行所行普贤行愿。
贞观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于雍州南郊义善寺,普会善信,声言告别,复入宫内向唐太宗辞谢,然后升太阶殿,坐御座之上,奄然而逝,世寿八十四。杜顺和尚的传承不得而知,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注一)
华严五教观门之趣入次第。五门即:
(1)法有我无门,为小乘教之止观
(2)生即无生门,乃大乘始教之止观
(3)事理圆融门,即大乘终教之止观
(4)语观双绝门,乃大乘顿教之止观
(5)华严三昧门,系一乘圆教之止观
于小、终、顿、圆五教之名称下,阐明各止观之修相,而未判教相,然广亘诸经,说观门之浅深差别,而终归依于华严圆教之事事无碍观,为后来至相、法藏等所立五教判之起因。
(注二)
华严法界之观法,有“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三种。
1、真空观。依理法界而立,观察一切诸法的本性即空;
2、理事无碍观。依理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诸事法与真如理,互相交融;
3、周遍含容观。依事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以同一真如理为本性的一一事,遍摄无碍。
所谓“法界”,法是指万事万物;界是指分界、类别。融摄一切万事万物称为“法界”,华严宗人通常是在万物的本原、本体和众生具有的佛性的意义上使用法界这个名词。华严宗人认为,法界就是真如、实相,更具体的说,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法界缘起”也就是说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生起,也就是由先天的真如法性所生起,因此也称为“性起缘起”。
二祖 智俨大师
宣六相、演十玄、判五教,为华严奠基
二祖智俨大师(公元620年-668年)俗姓赵,俗姓赵,天水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他的父亲赵景,任申州(今河南信阳市)录事参军。炀帝大业九年(613)即智俨十二岁时,法顺到他家里,请求把智俨给他作弟子,赵景夫妇欣然应允,法顺就把智俨交高足弟子达法师教诲。后来有两位梵僧来游,智俨从学梵文。十四岁时,出家为沙弥。那时正是隋末兵乱,他往北方从摄论学系的法常听受《摄大乘论》,不到几年便洞解精义,为法常同门的僧辩所称赞。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到处参学,的门下。遍听《四分》、《八犍陀》、《成实》、《十地》、《地持》、《涅盘》等经律论。后来又从名僧静琳参学,感到佛教的经典和派别很多,难以遍学,因而在经藏前发誓,信手探取,获得《华严经》第一卷,于是决定专学《华严》。当时智正法师正在至相寺开讲此经,他便去听受。经过一年,觉得还有疑义,更遍览藏经,搜寻各种疏释,获得北魏慧光所撰《华严经疏》,对此经所说“别教一乘无尽缘起”的义旨,有所领会。后来又遇到一位僧人,告以要深入一乘,必须先理解十地中六相义。他便从事六相义的研究,作疏解释《华严经》的义理,即《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奇通智方轨》,略称《华严经搜玄记》。那时他才二十七岁。这部著述直到他晚年才在至相寺弘传,同时还讲说《摄论》。《续高僧传法顺传》中称他“神用清越,振绩京皋”;可以想见他当时宣传经教的情况。后来又在云华寺讲说《华严》,宗风大振。法藏就在这时投在他的门下。
师曾讲经于云华寺,别号云华和尚,云华尊者。又以其曾居至相寺,所以又称至相尊者,至相大师。初剃染时,祷于大藏经前,抽得华严经首卷,终曰诵阅,师英敏特达,书过目成诵。其后,投依杜顺和尚门下,习法界观,尽得其玄旨。
杜顺和尚以所集“华严法界观”传付之,令其讲授。后遇一异僧对师说:“若欲解得华严一乘之宗者,十地品六相之义,慎勿轻视,当一二月闲静摄思之,宜深加思索。” 师尊教研究,不到一个月豁然贯通,依《六十华严》作《华严经搜玄记》,说明“六相”(注一),开演“十玄”(注二),建立“五教”(注三),为日后“贤首宗”(即华严宗)立下根基。
显庆四年,于云华寺登座敷讲华严经,大振宗风,名遍寰宇,王宫贵族人民百姓莫不景仰。后得贤首大师,得传玄旨。某夜梦见般若塔倾塌,知世缘尽。于是告门人说:“我将暂往西方。” 不到一月说法而逝。师著作有:《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分齐通智方轨十卷》、《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四卷》、《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二卷》。
( 注一)
所谓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和坏相。
(注二)十玄门是
(1)同时具足相应门
(2)因陀罗网境界门
(3)秘密隐显俱成门
(4)微细相容安立门
(5)十世隔法异成门
(6)诸藏纯杂具德门
(7)一多相容不同门
(8)诸法相即自在门
(9)唯心回转善成门
(10)托事显法生解门。
(注三)
五教是: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
三祖 贤首国师
善巧话诱,集华严之大成
三祖贤首国师(公元643年-712年)名法藏,唐帝别封“国一法师”。俗姓康,元康居国人,母梦吞日光而孕。师从小智能绝伦,十七岁求法,入太白山过云水生涯,居恒诵持华严经。时智俨和尚讲华严于云华寺,因礼为弟子,深入华严于云华寺。智俨和尚圆寂时遗言曰:“法藏用意华严,可绍隆(注一)大法,应使出家。”适值武后广值福田,建太原寺,道成等诸大德连状荐举。随奉敕削法于太原寺,并诏为主持。上元元年,武后命京城十大德,为师授戒,赐号贤首。复诏师于太原寺讲华严,听者肩摩踵接。
武后诏师开示华严宗旨,方叙及经题,口出百光,须臾成盖,武后于经中义理,茫昧未明,师因取列长生殿前金狮子,说明无尽缘起,武后豁然开解。这就是日后闻名的“金狮子章”。师又曾为学者, 广设善巧,取铜鉴十面八方,上下各一,相距一丈馀,面面相对,中间安置一尊佛像,并燃一火蠋照之,于是交光互影,重重无尽。学者因而能明白“剎海(注二)涉入无尽”的意义。法藏大师善巧化诱,类皆如此。师一生开讲华严经三十馀遍,以讲经功德求雨、求雪、救灾、御侮,每以至诚,感召瑞应。师并数度参访译场,先后翻有《八十华严》、《密严》、《楞伽》等经。 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讲之辰,感地动以示异,此见于正史武后圣历年中诏书。
和尚虽身为五帝门师,然犹粪扫(注三)其一,禅悦(注四)为食,一生为以持戒忍辱自守,弘法利生为务。玄宗先天元年,预知时至,十一月十四日,于西京大荐福寺吉祥而逝。世寿七十,腊四十三,敕谥“贤首大师”。
贤首国师著作甚丰,主要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旨归》、《华严经义海百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经金狮子章》、《华严经传记》、《大乘起信论义记》等。师并数度参访译场,先后参加翻译了《八十华严》、《密严》、《楞伽》《密严经》、《金光最胜王经》、《大宝积经》、《显识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等多种经论。
(注一)谓承继正法并使之光大隆盛。如“绍隆三宝”,即继承佛、法、僧三宝并使之兴隆之意。
(注二)全称剎土大海, 指十方世界而言, 俗称为宇宙。 剎为梵语, 意为剎土、国土;海为大海之意。
(注三)粪扫衣,又作衲衣、百衲衣,即摭取被舍弃于粪尘中之破衣碎布,洗涤后作成之袈裟。
(注四)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悦自适之谓,如华严经凈行品:“若咽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四祖 清凉国师
福慧圆满,七帝之师
清凉国师,(737—838,一说738—839),名澄观,别号大休,清凉为其封号。俗姓夏侯,越州会稽人。身长九尺四寸,双手过膝,齿有四十,声如洪钟,目光夜发,每日能记上万言之多,识者一见即知其非为常人。师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诞生之日,光明满堂。孩提时,喜聚沙为塔。九岁,礼宝林寺体真和尚为师,不到一年就能通三藏(注一)。天宝七年,十一岁,剃发出家,甫着袈裟,便登座讲演般若等经。唐肃宗至德二年受具足戒,又依常照禅师受菩萨戒。师为人俊朗高逸,豁达大度,学无不窥,法无不习。自出家后,遂遍历名山,寻访名师。凡天下有名的道场,无不有其求法参玄的足迹。
师先后参究 律宗、华严、 天台、三论、禅宗各大宗派,并研究 《起信论》、 《维摩经》、 《华严经》、《涅盘经》等大经论。大历十一年,坐镇五台山,宣扬华严,因慨叹华严旧疏,文繁义富而辞句简约,不易理解。乃作《唐译华严经疏》二十卷,后又奉德宗诏与般若三藏译出 《四十华严》, 且作疏十卷。作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花,一花皆有三节,见者咸为之叹服,并作《八十华严疏演义钞》等著作二十馀部四百馀卷。
德宗诞辰,请师讲经于内殿,师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国师”。及宪宗问法界之旨豁然有得,加号“大统清凉国师”。师身历九朝,为七帝师,先后与德宗、代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所受赐封有“教授和尚”、“镇国大师”、“天下僧录”、“僧统”、“清凉国师”等,可谓之备即荣宠。师并且研习六经,诸子百家、训诂、章句,及印度的各种学问,凡举语言学、工艺学、医药学、逻辑学、宗教学以至禁咒仪轨,无不详究,能融贯通达。师多能博才,可说是好学而成,其上上之智,得自天然。师先后宣讲华严五十多遍,无遮大会十五设。
文宗开成三年,三月六日,召众弟子,说遗嘱曰:“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真界玄微,非言说所能显。要以身心体解,朗然现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辜负我矣!” 言毕,趺坐而逝。世寿一百零二岁,弟子一千人,惟海严、寂光、僧睿、宗密等四贤得其心髓。
师平生以十事自誓:一、平日甘三衣一钵,菲薄自奉;二、名利弃之如屣;三、目不视女人;四、身不履俗家;五、长年诵持法华经;六、常读大乘经典,善施一切有情;七、常讲华严大经;八、一生中行不倒单;九、不邀名以惑众;十、永不退大慈悲以普救法界众生。
(注一)
又作三法藏。藏,意谓容器、谷仓、笼等。三藏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律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论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义,化精简为详明,以抉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能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义解释。论藏又称论部。
五祖 宗密大师
显真体,融事理,光耀遍阎浮
宗密大师,尝居圭峰,因号圭峰。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果州西充县人。家本豪盛,少通儒书,宪宗元和二年,将赴贡举,偶值遂州大云寺道圆禅师法席,问法契心,遂求披剃,时年仅二十七。为沙弥时,得圆觉经,读之豁然大悟。继览华严疏钞,欣然说:“ 我逢圆觉,心地豁然开通;今过此疏何其幸哉!” 其后,礼清凉国师为师,国师曰:“ 毗卢华严,能从我游者,舍汝其谁!” 元和十一年,于终南山智炬寺,闭关阅藏三年,文宗诏入内殿,问诸法要,赐紫袍,敕号大德。相国裴休,尤加敬仰。
师曾开示于人说:“ 一切众生,莫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生为我相,故生爱憎等情,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身实未动。若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主,何有依托。然理虽顿悟,事须渐修。勿认妄念为心,临终自不受业,虽有中阴,天上人间,随意寄托。若泯爱恶,则不受分段之身。倘更灭微细心行,则心大觉,随机现化,名之为佛。”
最初,师在蜀时,读圆觉经,即深达其中义趣,于是誓传是经。后来在襄汉,又读华严等,于是着有《圆觉》、《华严》、《涅盘》、《金刚》、《起信》等经论的疏钞。又集诸宗禅言,集为“ 禅藏 ”,并为作序。又有四分律疏五卷。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
武帝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俨若平日,容貌益悦。荼毗(注一)后,得舍利数十粒,明白而润大。世寿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门弟子得度者凡数千人。
(注一)
及火葬之意。行茶毗之火葬场即称为茶毗所。火葬法于佛陀以前即行于印度,原为僧人死后,处理尸体之方法,佛教东渐后,中国、日本亦多用之。
华严宗的传承
本宗历祖相承,以毗卢遮那为开法教主,别立十祖,即:普贤、文殊、马鸣、龙树、世亲、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或杜顺以下至宗密五师,称五祖;此五祖加马鸣、龙树,则成七祖。宗密示寂后未久,唐武宗‘会昌法难’起,经论销毁殆尽,诸宗一时皆衰。至宋代,子璇重兴本宗,门人净源作疏倡导;又有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各作五教章之注解,世称宋代四大家。元代有普瑞、圆觉、本蒿、盘谷、文才、达益巴。明代有德清、古庭、李卓吾、道通、如妃、祖住。清代有周克复、续法等,相继或作章疏,或敷演华严经。民初复有月霞(1861~1918)创办华严大学,智光、常惺、定西、慈舟、了尘等均曾就读该院,而以常惺为着。
华严宗七祖分别为:
一、马鸣尊者马鸣乃西土十一祖也。东天竺国人。说法时。能感群马得解悲鸣。故曰马鸣。依百本大乘经造起信论。是为初祖。
二、龙树尊者龙树乃西土十三祖也。南天竺国梵志之裔。始生之日。在于树下。因入龙宫而得成道。故号龙树。申明起信论义。是为二祖。(梵语梵志。华言净裔。)
三、帝心法师帝心。号也。姓杜。讳法顺。世间聋哑者遇之。必能闻能语。唐太宗诏谓之曰朕苦劳热师之神力。何以蠲除。师曰。圣德御宇。微恙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锡号曰帝心。作法界观门。专弘华严。是为三祖。
四、云华法师。云华,寺名也。师居是寺。因以名之。姓赵。讳智俨。得帝心之亲传。以授贤首。
五、贤首法师。贤首谥号也。讳法藏。其先康居国人。唐则天诏于太原寺开华严宗旨。感白光自口而出。须臾成盖。万众欢呼。如对长生殿。指殿隅金师子以喻法体用而为说法。则天领解。遂着其说为金师子章。是为五祖。
六、清凉法师。清凉号也。姓夏侯氏。讳澄观。会稽人。造华严大疏。唐德宗诞节。如对内殿。能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宪宗问华严宗旨。豁然有得。加号大统清凉国师。文宗开成三年示寂。凡历九朝。为七帝门师。是为六祖。
七、圭峰法师圭峰。终南山之别名也。师居是山。因得是名。姓何。讳宗密。果州人。清凉尝谓之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遂着圆觉华严等疏钞。唐文宗诏问佛法大意。赐号大德。是为七祖。(毗卢。梵语具云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华藏即华藏世界也。),九朝者。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守。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也。七帝者。即代宗以下七帝也。
此外,汉地密宗创始者善无畏三藏。无畏三藏(637-735),中印摩揭陀国人,创立了中国汉地密宗。善无畏初到长安弘法时,下诏住锡华严寺,并将所带《大日经》、《虚空藏菩萨经》、《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经》等唐密主要经典梵本由华严寺收藏。
天文学家一行大师。一行大师(683-727),今河南南乐县人,唐初功臣张公谨后裔。著有世界上第一部历法《大衍历》,是我国古代有数的天文学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组织者。受唐玄宗之请敕住华严寺,直至圆寂。
大唐道璇律师于日本天平八年,赍《华严宗章疏》入日本,新罗之审祥往大唐,从贤首学华严,后至日本,住于大安寺。日本始有华严宗。
新罗僧审祥则为日本讲华严经之第一人,亦为日本华严宗之初祖。其后,传法于日僧良辨,以良辨之奏请,圣武天皇(724~749在位)敕建东大寺,成为华严之根本道场。新罗僧审祥则为日本讲华严经之第一人,亦为日本华严宗之初祖。其后,传法于日僧良辨,以良辨之奏请,圣武天皇(724~749在位)敕建东大寺,成为华严之根本道场。
朝鲜之华严宗系由与法藏同门之新罗僧义湘,禀承智俨之法而传入海东,为海东华严宗之初祖,与元晓亦共同盛弘本宗。其中,元晓著有华严经疏,义湘著有华严一乘法界图等。至高丽时代之王子义天,携其国之华严章疏来宋,投于净源门下研究宗义,归国则大弘本宗,故在朝鲜本宗之研学讲说较他宗为盛且久。
上面就是一个关于华严宗历代祖师的介绍了。其实现在很多的法师都在推荐我们修行佛法的,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若是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们是可以看一看法师讲解的佛经的。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