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就是会知道禅坐的,但是师兄在禅坐的时候,还是要知道禅坐的基础入门是什么,这样我们禅坐的效果才会更加的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禅坐的基础入门是什么吧!
佛家认为人的烦恼均在于自我内心主观意识太强,执着于贪,嗔,痴等念,这些不良情结常常引发如头痛、头晕、失眠,胸痛心悸、胃痛,腹胀等各种病症。养生不仅养身,更贵在养心。因此,佛家气功非常注重一种向内心自省的“调心”功夫,利用静息时间去分析所谓“烦恼”是内心偏执还是客观外在因素导致。趋利避害调节自我心理状态。主张“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只有形神合一,心胸开阔,才能延年益寿。这种功夫就是佛家静坐术-禅坐。
禅坐不仅要求身体的入静,也要求精神思维活动的入静,从而使大脑皮层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体息放松的状态,能让左侧大脑从语言活动中解脱,处于体息状态,让右脑完全充分发挥其直观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消除善于语言思维和用右手劳动者容易出现的左脑疲劳。在自然放松的情况下禅坐,身体的各部分机能得以充分调节与整合,改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达到祛病延年的功效,通过调息入静,使肾中之精益固,元气自充,气血经络通畅,并能排除杂念,达到静心止虑之效。
在禅坐中,初学者面临肌肉疲劳关和心理燥欲关。静坐前最好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如四肢的屈伸、腰背的俯仰、颈部的旋转等,使血脉通畅,肌肉神经放松,头脑安定,更助于静坐,当然最好要有良好的内劲一指禅功底,并且练习内劲一指禅达到了“筋膜”气血通畅阶段。这样有助于在禅坐中放松肌体很快进入“气血循环”状态中避免由于久坐带来的肌肉酸疼。
初学禅坐的人不必勉强自己双盘腿,可采用单盘或坐于凳子双腿自然下垂等姿势,重要的是背要挺直,身体端直,小腹回缩气息下沉,下颚内收,两肩微向左右张开,两手心向上,左掌安放在右掌上,两手拇指轻轻相触,放在丹田之下,或手结莲花印。舌抵上腭,口微闭,以鼻呼吸,两眼微闭。此时可开始静坐调息以眼观鼻,以鼻观心。深深地吸入新鮮空气,使横膈膜下压,腹部向外突出,呼气时,腹部尽量收缩,横脚膜上抬,把浊气排出。同时意念感觉到鼻了细微的呼吸,想象每次吸气时把宇宙的宁静祥和及无限的能量吸入自己体内,呼气时尽量把身体中不舒服及病痛释放出来,把郁闷,恐惧、不安用力呼出体外如此多做几次这种有意识的深呼吸后,呼吸渐渐细长到达小腹。身体会有轻松的感觉,心渐宁静下来,达到身心统一,享受宁静的精神生活。此时意念不可以太重,太重反而会处于内心烦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燥欲”。
如果禅坐时杂念纷飞,气息不调也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帮助入静。
1、数息法,默数自己的呼吸,一般数“出息”,即呼气时才数,从1数到10,再反复从头数起。如果中途生出杂念,必须从头数起。如果是低血压,神经衰弱的人或昏昏欲睡时,就要数“入息”,即当吸气时才数,一样从1数到10,如此反复,如果心念转静,就不再计数,把心专注于呼气与吸到身心宁静。
2、随息法,有意识的跟随自己的呼吸不去数数。呈自然状态,大脑有意识地主动想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既不能是高兴的也不能令人沮丧的。保持这样一段时间后,感觉到自己呼吸变缓加深,慢慢的把关注点放在安宁状态中。
3、制心一处法,即把心专注某处,或肚挤处,放鼻端和眉心。如果是昏昏欲睡,则要把心念挂往上提,专注于鼻端或眉心如果是高血压患者(不建议放鼻端和眉心),则心念应专注于肚脐间或脚底涌泉穴、当心念专注于一处时,气血运行加快可起到治病和安神调气之效。
当我们在禅坐的时候,一定要静心,不要有杂念,不然是非常影响我们禅坐的效果,而且也会影响我们体会禅坐的功德是什么,所以为了我们禅坐的效果能够更加的好,还是要知道禅坐的方法和禁忌。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