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作为佛教的大乘经典,是佛陀所讲的三藏十二部经的核心构成。《金刚经》中的“离相”智慧,乃是开悟的根本法门,因此佛弟子要研习佛法,《金刚经》是不可绕过的。
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金刚经》,用语极精极简,流畅自然。
由于《金刚经》义理深奥,很多初读《金刚经》的人都无法理解其要义。《金刚经》中确实有很多语句不好理解,需要慢慢领会。其中在《金刚经·二十一品》有这样一句话:“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对于《金刚经》中的这句话,无论是从字面上还是含义上去理解,都并非易事。甚至许多修行《金刚经》多年的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仍然是模棱两可,不知其真义。
首先,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翻译这句话:“佛陀回答说,须菩提,他们并不是众生,又非不是众生。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众生之所以称作众生,佛说他们其实并非真实的众生,本质上只是假名为众生而已。”
为什么“不是众生,又非不是众生”?类似这种描述,对于现代习惯于逻辑性思维的我们而言,确实很难理解。然而佛作为大觉者,说出的话必然都是根本真理,因此我们不理解只是没有到理解的层次。佛的思维层次,不是凡夫所能揣测的。
何谓众生?从表象上看,没有以佛法得到解脱、妄念纷飞的都属于众生。但是佛陀说过,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入。六祖大师将佛陀的话发展为:“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并没有众生,众生和佛只在一念之差,众生即是佛。故而佛说“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从另一方面来看,诸佛的境界,是没有丝毫分别之心的,无所谓佛与众生。在诸佛眼里,众生一体,众生平等,诸佛及所谓的“众生”的本质,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佛性,也就是自性。
佛陀是无限仁慈的,他知道一般众生的根性,思维所及之处,皆是分别对立之念。因此不得已先以方便法门提出“众生”、“佛”等分别对立的名相。
凡夫通过这些名相去接触佛法之后,佛陀就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指出“名相”的虚幻性。指出必须破除名相,才能证入真境,并最终得到佛果。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