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除夕撞钟为何要敲108响

发布时间:2024-09-27 16:37:47作者:金刚网

除夕撞钟为何要敲108响

辞旧迎新,年年岁岁的新年及除夕之夜,京城内外都会听到钟楼上传出的响亮而绵长有力的108响钟声。钟声洪亮、庄严,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击钟的尾音可持续一分多钟,钟声可远传至二十公里以外。

钟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传说在黄帝炎帝时期就已出现了,鸣钟击鼓自古也成为皇朝、寺庙以及黎民百姓祭祀神佛、祈福、迎福、祝福、免灾驱邪的一项礼俗。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随着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钟鼓便同佛家结了缘。在众多寺院内的东西两侧都建有报时的钟鼓二楼,鸣梵钟与击鼓既用于寺庙的法会佛事活动的礼仪,亦曾是城镇乡间旧时定更报点的;报时台。如在北京古老的雍和宫里,僧人每日上殿诵经均鸣钟击鼓,寅时撞响悦耳的钟声,酉时即敲响如雷的鼓声,钟鼓声曾响彻四九城内外。

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明永乐年间于地安门大街的北端筑有钟鼓二楼,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在高47.9米的钟楼上悬有63吨的青铜报时钟,高46.7米的鼓楼内有一面大鼓、二十四面小鼓,共25面更鼓。今日的钟鼓楼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自明清至民国初时,钟鼓二楼始终掌管着京城内外的报更报时的任务,可以说老北京曾是在钟鼓楼的鼓鸣钟响声中入睡和苏醒的。清初时曾规定钟鼓楼要昼夜报时,乾隆年间后改为夜间报更,从那时起清代钟、鼓楼司职的更夫,在报更报点时很有规律,很讲究敲击的次序与节奏。清末民间就流传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俗语,其形容的就是宣统时期钟楼鼓楼在交子、正午时两次击鼓撞钟的事儿,每次54下,两次钟声鼓声合起来是108响。

虽然,古今中外寺庙新年的祝福用乐器、节奏、韵律各有异同,但却都是敲108响。

据我国古籍所述,钟本是聚集在地下的阳气,敲钟就是要把阳气从地下唤出来,约从汉代开始古人就有于夜晚敲钟唤阳,白天击鼓避阴之俗。古人认为元日前的除夕之夜为一岁之末,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一天,到除夕子时正零点时,阴气盛极,所以此时应鸣钟击鼓以避阴,迎接新的一年的阳气,;鸣钟击鼓迎新年之俗曾一直在我国各古城延续着。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为什么在新年(除夕)交子时都必须击鼓与撞钟108下呢?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一书中说:;叩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每五日为一候),正得此数。佛教还认为敲108下即可消除人的108种烦恼。还有一种说法就是108包含着12个9,《易经》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九被看作数字之极,;九与;久谐音具有高贵、吉祥、长久之意;而一年有十二个月,;九的十二倍正是一百零八。108这个数字尽管众说纷纭,但它都代表着;吉庆、;如意、;驱除人生一切烦恼之意。

如今的鼓楼、钟楼早已失去司时的作用,已成为京城重要的旅游景点,钟鼓楼一带成为老北京特色旅游的必经之路。人们可在鼓楼观览到新复制的巨大群鼓以及古老的铜刻漏、碑漏等古代计时报刻的文物,在钟楼内可观览到老北京最著名的古钟之王,悬于钟鼓楼的高4.5米、重63吨、铸造于明永乐18年的报时铜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