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亦是个体立身成业的基石。
道德内蕴二重价值结构,;道乃终极价值系统,无形无相,却充塞天地,蕴入人心,为一切行为价值之源;;德乃工具价值系统,是道在行为层面的外显。道与德乃是体与用、理与事的关系。可知;道德一词含摄着人类的终极关怀与现实的践履。纵观中外文化发展史可知,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该社会的文明优劣呈正比例相关。
我国自古以来,素以道为尊,以德立国。受儒家文化浸润的国人,诚意正心,博施济众,明因慎果,慎独自律。
针对国人道德心态的败坏,价值观念的颠倒,首须倡明善恶因果报应思想。善恶因果律是儒佛圣人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善因必产生善果,称为善因善果;恶因必产生恶果,称为恶因恶果。释尊晓谕:;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不知修善,恶逆无道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喑哑,愚痴弊恶,至有尪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佛说无量寿经》)意谓在这个世界中,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这五道的因果报应,种子与现行互熏的复杂格局,因果倚伏,了无差讹。作善得福,造恶得祸,祸福相倚,苦乐相继,都是自作自受,没有谁能够代替。善人行善,能够从快乐进入更殊胜的快乐,从智慧开启更深广的智慧;恶人造恶,将会从苦痛恶化为更惨的苦痛,从愚痴滑入更幽暗的愚痴。这些善恶报应的复杂情形,唯有五眼圆明的释尊方能洞悉,并慈悲地加以宣说。
自有佛教善恶因果律宣说以来,不知令多少乱臣贼子寒心,多少巨逆豪强落胆。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畏惧什么呢?畏惧身后的恶名。然如果不信前生后世者,这种虚名对其人并无由畏惧而生起的约束力。唯示以人命无常,死后必受报应,不忠不孝之人,化作畜生、饿鬼,乃知用尽奸心诡计,付之一空;他生万苦千愁皆我自造。回思虎斗龙争,争权夺利之谋,不觉冰消瓦解。可见因果报应之抑恶扬善的功用,甚深且巨。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