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介绍的是鄂州岩头全奯禅师的故事,顶礼禅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鄂州岩头全奯(同“豁”,音huo)禅师,德山宣鉴禅师之法嗣,俗姓柯,泉州人。少而挺秀,气度宏远,而性情疏略。初礼青原谊公落发,后往长安宝寿寺受戒,并学习经律诸部。学成后,即行脚参学,游历诸方禅苑,与雪峰义存、钦山文邃禅师为友。
行脚期间,全奯禅师曾从杭州大慈山曲曲折折北上,准备参访临济义玄禅师,不凑巧的是,刚一到达河北,临济禅师便归寂了。于是全奯禅师不得不南下江西,礼谒袁州(今江西宜春)仰山慧寂禅师。
初礼仰山和尚,全奯禅师便提起坐具,大声喊道:“和尚!”
仰山和尚取过拂子,刚要举起,全奯禅师却抢先道:“不妨好手。”
于是仰山和尚便休。
全奯禅师随即便离开了仰山。前往湖南朗州参德山宣鉴禅师。
初礼德山,全奯禅师一如参仰山时,手执坐具,进到法堂,左瞻右视。
德山禅师问道:“作么?”
全奯禅师却大喝一声。
德山禅师便问:“老僧过在甚么处?”
全奯禅师道:“两重公案。”
[禅林中,“两重公案”一语,多含揶揄之意,意谓没有创意,仅只模仿他人,非从自性中流出。]
说完便走出参堂。
德山禅师道:“这个阿师稍似个行脚人!”
第二天,全奯禅师前来问讯。
德山禅师问:“阇黎是昨日新到否?”
全奯禅师道:“是。”
德山禅师故意试探道:“甚么处学得这虚头(不实在、口头禅)来!”
全奯禅师道:“全奯终不自谩(man,欺骗)。”
德山禅师一听,知道他已经彻悟,遂给予印可,并说道:“他后不得孤负(辜负)老僧。”
全奯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德山座下参学。
一天,全奯禅师前往参德山,刚一跨进门便问:“是凡是圣?”
德山禅师一听,便大喝一声。
于是,全奯禅师便伏身礼拜。
后来有人把他们师徒之间的这段公案告诉了洞山良价禅师。洞山禅师赞叹道:“若不是奯公,大难承当。”
全奯禅师听说后,说道:“洞山老人不识好恶,错下名言。我当时一手抬,一手搦(nuo,按、抑)。”
全奯禅师在德山座下的时候,雪峰义存禅师亦在德山当饭头。
有一天,饭迟了,德山禅师便擎着钵,走出法堂。当时雪峰禅师正在晒饭巾,看见德山禅师来了,便问道:“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么处去?”
德山禅师一听,便回方丈去了。
雪峰禅师后来把此事告诉了全奯禅师。全奯禅师说道:“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
德山禅师听说了此事,便令侍者把全奯禅师叫到跟前,问道:“汝不肯老僧那(耶)?”
全奯禅师于是上前,附在德山禅师的耳边,密启其意。德山禅师听了,方肯罢休。
第二天升堂的时候,德山禅师的表现果然与寻常不一样。于是,全奯禅师走到僧堂前,拊掌大笑道:“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虽然,也只得三年活。”
三年后,德山禅师果然入灭。
另有一次,全奯禅师与雪峰禅师同辞德山,德山禅师问:“甚么处去?”
全奯禅师道:“暂辞和尚下山去。”
德山禅师又问:“子他后作么生?”
全奯禅师道:“不忘。”
德山禅师进一步追问:“子凭何有此说?”
全奯禅师道:“岂不闻:智过于师,方堪传受;智与师齐,减师半德。”
德山禅师一听,大喜道:“如是如是,当善护持!”
于是二人便礼拜而退。
全奯禅师后往鄂州岩头住山。不久赶上唐武宗毁法,大量僧尼被沙汰。全奯禅师不得不靠在湖边摆渡过活。他在湖的两岸各挂一木板,有人要过渡,只要将木板敲一下,全奯禅师就会大声地问:“阿谁?”客人答道:“要过那边去!”全奯禅师便划船过去迎送。
有一天,一位老婆婆抱着一个小孩儿过来了。她跟全奯禅师打起机锋来,说道:“呈桡舞棹即不问,且道婆手中儿甚处得来?”
全奯禅师一听,举桡就打。
老婆婆道:“婆生七子,六个不遇知音,只这一个,也不消得。”
婆婆的意思是,我生了七个儿子,其中六个未遇知音,只这一个,虽遇知音,却也用不着。禅门中讲,未悟固然要求悟,悟了之后,连这个悟的念头也不要存才好。
说完便将孩子抛向水中。
毁法风潮过后,全奯禅师来到洞庭卧龙山结庵示众,一时徒侣臻萃。
全奯禅师接众,一般不从教理入手,而多用直接,故其接人语录,往往令人莫测其涯涘。据僧传中记载,晚年,凡有学人来问佛、问法、问道、问禅,全奯禅师皆以“嘘”作答。
全奯禅师曾经告诉大众说:“老汉去时,大吼一声了去!”后果然如此。
唐光启之后,中原盗寇蜂起,众人皆外逃避难,而全奯禅师却端居如常。光启三年(887)四月初八,一大群贼寇蜂拥而至。他们责怪全奯禅师没有给他们供馈,于是用剑相刺。全奯禅师神情自若,大吼一声而终。其吼声传遍数十里地。
后门人梵其尸,获舍利四十九粒,并为起塔。谥清严禅师。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