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黄国达居士:转识成智

发布时间:2024-01-31 14:59:32作者:金刚网
黄国达居士:转识成智

黄国达

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

“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识,一至五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第六为意识,第七为末那识,第八为阿赖耶识。“转识成智”就是转此八种识为四种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圆镜智,四种智慧是与由般若智慧的生起而与般若智慧相应的智慧。

唯识三性

如何转识成智?这可以依唯识学的“三性”来说明,唯识学依法的性相,分为三种性:一、遍计所执性(相),二、依他起性(相),三、圆成实性,迷悟不同而所见即不同。遍计所执性是凡夫依虚妄心识所见的境相,把身心世界的一一法看成是我、我所、非缘起的心识之外的客观实体,其实是虚幻的影像。

依他起性则是指一切法相皆是阿赖耶识种子起现行、现行又再薰种子的“依他”缘起性。而圆成实性,是指诸法离言说、离心识的实相。

转谶成智就是破遍计执、明依他起、证圆成实。

识与智的分野就在于有没有在认知事物时生起遍计执,或说有没有添加识心分别进去,是否如实地照见真相。

识心的分别,不但是自我感、实在感,还涵盖了二分法、各种主观的解释、透过一套理论、经验、模式来认知、这些都是对真相的扭曲。

成所作智

前五识可转为成所作智,在修行上,是说: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的当下,若与无明相应、起遍计分别,则成五识,若与般若相应,一切皆是依他缘生之法,不起遍计分别,则是成所作智。

感官所认识的对象,并没有客观的实体,譬如眼前见到一个人,他的像貌、身形、衣服、穿着,是由各种颜色和形状所组成的,而这个人能够被看见,还要有光线、空间加上眼睛、大脑视神经的作用、还有加上注意力,而眼识摄取这些资讯成为这个人的影像。

那么如何转眼识为成所作智?那就是看只是看,没有所看的“这个人”的客观实体,只是根尘识相依的缘起当下,这就是成所所作智。

修行并不是隔绝外境或视而不见、听而不不闻,例如看电视,只是活在根尘识相依的缘起当下,电视机、电视的内容都是虚幻的影像,剧情的变化纯粹是“资讯”而已,不加入感情。

妙观察智

如何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

第六意识是在摄取前五识的影像或第八识中的记忆,综合为“法”,包括各种物理、生理、心理现象,以及各种人、事、物,给他命名,和其他的“法”比较分析,形成思想、观念,如果不将这些名称、思想、观念视为真实,不落入遍计执,而视之为假施设的工具,即是妙观察智。

所以般若智慧,并非要断除念头,而是明白其为依他缘起法。譬如见到一个人,觉得他(她)很亲切,这种亲切感,是由过去的生活经验连结而来,如受亲人的爱护、照顾经验,连结到他(她)的相貌、身形、语调,就产生“亲切感”。又如在异乡听到家乡话、吃到家乡,就有“亲切感”,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明白“亲切感”只是意识的产物,当下是依他缘起法,就是妙观察智。

以如实清净心,接触所有的物质、感受、思想、行为、认知,不僵固、不添加,洞悉万法,而不误认为有客观实在性,都是妙观察智。

平等性智

那么如何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末那识是执持八识与根身为“我”,明白那是五蕴和合而有,澈见无我,法法都是依他缘起有,一切众生平等而无高下之分,所有“骄傲”、“自卑”、“拥有”、“控制”、“面子”、“虚荣”、“争权”等等都是虚妄不实的“遍计执”,破除这些妄执,就是“平等性智”。

大圆镜智

再来谈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这是在前七识清净之后,潜藏在八识田中的种子还没有清理干净,这时就要在修禅定而内心涌动,由微细心念到清晰,在这当中侦察种子如何起现行,在日常生活中省察现行薰入种子,切断新的染污种子的生起的途径。当阿赖耶识愈来愈透明的时候。生命的清纯、真实、灵活、明觉、圆通就会显现。到了阿赖耶识完全清净,空寂而常照、清净光明,就称为大圆镜智了!

净化的过程,不仅是根本烦恼、无始无明的净除,更伴随着慈悲喜舍心的开发,以及菩萨道的实践,所谓“庄严佛土”、“成熟众生”,修集总功德、圆满菩提。

这时候,与般若智慧相应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方便善巧等等现行内薰为清净种子。大圆镜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具足无限的潜能,随缘显现万德庄严、无量妙用,但都是空寂如幻的。

虽说大圆镜智有如此殊胜的功德,但切要之处仍在空性的体悟,先破我见、以清净心于色、声、香、味、触、法中无住、无滞,洗净虚妄分别的识心,如实观照万法,成就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然后以智化情、以智导行、逐渐深入内化到人格的底层,次第而修,所谓“先断见惑,后断修惑”,正是此意。

虽然,其他宗派并不以唯识为究极之教,但如果不执阿赖耶识为实体,也不执“唯识所现”和“种子现行”作为终极的理则,而只视之为虚拟的修行架构,那么,纯以般若空性的体证来谈“转识成智”,则有甚多可资借镜之处。唯识学派别甚多、义理繁复,以上所叙仅是笔者个人粗浅的见解,与经论所说未必尽同,若有谬误,还请识者指正,并请多为包涵!

摘自《正觉之音》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