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讲第六十五句:
【翦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
这一句安士先生的注解里面是这样说到,「荆榛碍道,必触人衣,翦之则利於行走」。这是讲上面这半句,荆榛就是路上的这些荆棘,障碍道路的这些草,把它们给剪除掉可以便於人行走,如果不剪除可能会损伤人的身体或者是衣服,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瓦石当途,必伤人足,除之则便於步趋」。一些瓦砾、石块如果挡在路的中央,必定会伤到人的脚,或者如果不留神就会被绊倒,要把它清除掉就可以使人方便行走。不仅是人行路上的瓦石要清除,车路上的瓦石也要清除,特别是现在有高速公路,如果高速公路放一块石块,汽车行走的速度快,可能撞上这些小石块这个车会出现危险。不仅是瓦石,凡是障碍道路的东西都应该剪除。这些都是考虑到别人的安全,一种仁爱存心。所以「於此留神,则一举足而不忘利济可知」,真正有一颗仁爱的存心,一举手、一举足都不会忘记利益别人。「况以明眸之人,而当白昼,其翦除之功犹小。若暮夜昏黑,或两目失明,则翦除之功尤大。甚勿以其善小而不为也」。我们看到剪除碍道的荆榛,清除挡路的瓦石,这些似乎是小善,但是在明眼人看来,这里的明眸就是眼睛很好的,他们如果走在路上,当然能够看到这些挡路的障碍,而且如果在白昼,一般来讲他们都能够跨越过去或者是避开,你剪除这些荆榛瓦石对他们来讲施恩并不算很大,所以这个功德相对来讲,对他们而言并不算很大。可是你要想到,你剪除这些荆榛瓦石如果是对一个夜行人来讲,晚上天黑了,甚至是伸手不见五指,或者是对一个失明的人来讲,看不见路,可能只能拄著拐杖前行,往往可能就不能够觉察路上的这些障碍,极其容易摔倒和受伤,你剪除这些荆榛瓦石功劳对他们来讲就特别大了。
所以不要因为剪除一棵荆棘或者一块瓦石,这个小善,不需要去做。古人提醒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更何况,善在事上虽有大小之分,但是在心上没有大小之分,都是一颗仁爱之心。想到这个瓦石可能会造成危险的话,立即就把它剪除,只要有丝毫可能损伤别人的障碍,立即要排除,这就是善。念念想著利益他人,能养成这种纯善,这就是大善。真正的大善不是大小对待相比较的那种善,有相对小善而言的大善还不是真正的大善,因为它还有大小,它还有个量。真正的大善是什么?没有量,叫无量的善。什么叫无量的善?纯善、大小不二。所以养成纯善的心,见到善事,无论大小,必定会做,在他心里哪有大小之分?
下面,「由翦除之心推之,则豪强当道,奸宄弄权,公门有把持官府之吏,村落有武断乡曲之人,必当排击斥逐,不遗余力可知」。剪除碍道的荆榛和挡途的瓦石是一颗利益别人的心,这是仁爱,由这个仁爱的心去推广,我们就不一定局限於荆榛和瓦石,凡是那种豪强挡道,我们说那些恶霸,恃强来刁难人、来侮辱人,横行霸道的人,那也是属於荆榛瓦石之类。为什么?他会障碍人,他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奸宄弄权,这就是那种小人,奸和宄两个意思很相似,都是指奸佞小人,他们如果当权了,为著自己的私利而不顾人民的死活,这种人也是给人民带来危害。还有在公门里面,这是官府,那些把持官府的官吏,就是那种独揽大权或者是以私废公、以权谋私的这些人,也是属於荆榛瓦石之类。乃至村落偏远的乡镇,那些在乡里面武断横行的恶霸、刁民,这些都属於荆榛瓦石,必当排击斥逐不遗余力。所以对他们要进行什么?排斥、清除,不要让他们得势,不能让他们横行霸道,伤害人民,我们这么做要不遗余力,这就是古人讲的为民除奸,这些都是属於这句话的引申义。
下面说,「由翦除之事广之,则田间有碍路之深草,岸上有拂纤之小树,水滨有未烂之木桩,河边有坏舟之大石,港内有捕鱼障蟹之簖帘,必宜多方设法,尽除其害可知」。刚才讲的是用这个心,仁爱之心来推广,所以剪除荆榛瓦石这就可以包括任何伤害人民的那些人都要剪除。这里从事上来讲,也是很广泛,包括什么?田间,如果有障碍田间小路的深草,我们说这田埂上面有时候那个草长上来了会障碍道路,一脚踩空了就会摔倒,这个要剪除。岸上有拂纤之小树,岸边有一些拉纤的纤夫,他们要经过那个地方,如果有个小树挡著路,这就妨碍了工作,也应该剪除。水滨,水旁边还有未烂的木桩,如果不剪除也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包括河边的坏舟之大石,河边有船停靠、靠岸,假如有个大石头挡著,船可能驶过来的时候被大石头给刮破。港内,港口里面如果看到有捕鱼的工具,这种簖、帘都是围在河里面捕鱼那些工具,那些工具是杀生的工具,不仅是说伤害人的问题,还有伤害到这些畜生,一切众生我们都不能够伤害,这些都需要千方百计的去铲除、消灭。所以从心上推广,从事上推广,这个意思我们都看到是非常的深广,不能够就事论事。
下面说,「荆榛瓦石,皆是眼前障碍,不能顺利之物」。这是把荆榛和瓦石的引申义说明了,它都是眼前的障碍,不能够使我们行走顺利。「良由世人心多障碍,不能予人以顺利。以故生此浊恶世中,所见每多如此」。这是分析为什么我们这个世间有这些荆榛瓦石?因为世人自己的心很多障碍。所以障碍不在外面,根源还是我们自心。常常不能够给人以顺利,予人以方便,这是什么?心里有障碍,所以对人也就设置障碍。譬如说人家有求於你,你不能够欢喜的帮助,这是障碍。或者是人家做一件好事,我们想方设法去障碍他,这是因为自己嫉妒的心理,不能随喜,这也是心里有障碍。要知道,佛法里讲得好,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宇宙的现象都是我们自心所变现的,有这样的心就有这样的境界。如果心里有多障碍的话,境界里自然也就多障碍,所以感得我们自己也是处处都有障碍,这因果,因果就是心性的相用。既然是一切法、一切现象是我们自心变现的,心有障碍不就是境界有障碍了吗?你看有心的因就有境上的果,因果是同时的,这个佛法讲得就最清楚。因此我们想要自己顺顺利利,没有别的,心绝对不要有障碍别人的念头,总要随喜功德。见到别人做善事,哪怕是很小的善事,都要随喜,有能力帮助一定帮助,没有能力帮助也要赞叹、扬善,鼓励别人去圆满这个善事,处处懂得予人方便,助人为善,你自然就能够一生顺顺利利。我们这个五浊恶世就是很多障碍,为什么?就是因为众生的心不能够随喜,不能够予人方便,所以常常自生障碍,变现出这种多障碍的境界。
下面安士先生说他的一个读书体会,「余读《起世因本经》,见金轮王出世时,海中自然现出宝阶,能周行四大天下。轮王没后七日,宝阶遂隐。此轮王之福力使然也」。安士先生读《起世因本经》,这是一部佛经,经里面讲到金轮王出世的时候那种瑞相。金轮王他是人道里面福报最大的。转轮王有分四种,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他管辖的区域叫一四天下,也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里面的一个单位世界。前面我们有看到,一个单位世界是围绕著一个须弥山,中心是须弥山,山的东南西北四方各有世界,我们是处在南方,叫南瞻部洲,我们在南瞻部洲里面的一个星球,叫阎浮提,阎浮提就是地球。根据黄念祖老居士的说法,一个单位世界相当於一个银河系,也就是我们大约是在银河系的南部这个太阳系,太阳系里面一个小星球,就是地球,是这样的一个范围。
金轮王他是最大的,统领一四天下,就是整个单位世界都是他管。金、银、铜、铁,最下的铁轮王他管理一个天下,就是四分之一个单位世界。所以金轮王他也是人道,他还不是属於天道,为什么?因为他还不能够自己飞行,他要靠什么?飞行工具,轮就是他的飞行工具,也是他的武器。这个飞行工具是轮,圆的。是不是我们常常有听说看到的不明飞行物UFO,就是所谓的飞碟,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报导,某个地方看到飞碟,还有目击者,据说的,看到飞碟飞得很快,出现得很突然,隐没得也很快,它就是圆的。是不是金轮王他乘著这个飞行工具,或者是他派的使节乘著这个飞行工具,来到我们这个地球上视察,因为我们都是他管的,只不过我们不知道他是我们整个单位世界的皇帝。这个不奇怪,像古代老百姓大部分一辈子都没见过皇帝,见到皇帝的都很少,所以见到皇帝都不认识。你看看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下了六次,没人认识他,这个就不见怪了。
金轮王他在出生的时候,当时海中自然会现出宝阶,宝台,这个阶梯可以周行四大天下,这个宝阶等於金轮王他游行四大天下铺的路,这是自然现前的。轮王过世了的时候,过世七天,宝阶也就隐去了。这是什么?轮王的福力使然。他的福报很大,是人中最大的。所以他一出生就自然感应他到哪里都有宝阶,自然化现出来,他走了以后这个宝阶自然也就消失。为什么?因为没有人有这么大的福可以享受这个宝阶,它就隐去了。可见得什么?一个人他的境界都是他自己福力所变现的,这个福力来源於哪里?来源於我们的心,真正是一切唯心造。这个心绝不是我们的肉团心,也不属於我们的妄想、缘虑的心,它是真心。但是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真心能变现的作用就给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给扭曲了,那就叫唯识所变。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所变的东西还是心的作用。如果我们的识里面是善,就变现出福,如果识里面是恶,就变现出这些灾难、三恶道,都是心的作用,只是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看到的这些作用就不一样。所以金轮王我们看到他变现的就是宝阶。可是我们就不行,我们变现的是五浊恶世,是诸多障碍。
下面又说,「又见《大悲经》云:如来行路时,能令大地高处自下,下处自高。一切丛林、坑坎、瓦石、臭秽,自然扫除。一切香花树林,倾侧向佛。如来过后,辄复如旧」。这是《大悲经》里面讲的,如来是佛,佛走到哪里,那个境界会改变,大地高的地方它就降下来,低的地方就升高,也就是成为一条平路让如来走。还有这些丛林,就是碍道的荆草,自然就扫除,坑坑洼洼的地方自然就填满,瓦石统统也就清除掉了,臭秽也没有了,变成一条香洁、平坦的大路,还有香花、树林都弯著向佛。这我们可以想像,佛走到哪里,自然前面是一条平坦的香路,两边的香花和树林弯下来结成一个像花盖,形成这种很庄严、漂亮的一个通道让佛走过去。佛走过去之后这些景象就消失了,又恢复原来的样子。这个都是什么?可见一切境界皆由心造。如来的心是清净平等,所以就变现出这种清净平等的法界,本来不平的路自然就平了,因为如来的心平,本来臭秽,很多瓦石、丛林、坑坎的道路,自然也就变得清净,为什么?如来的心清净。这个是自然感应,不是说真有一个什么人或者神在那里弄出来的,也不是如来自己用神力去变化的,不是,这是自然感应,一切是唯心造。我们是什么心?我们不清净,我们不平等,我们不慈悲,所以变现的境界就看到很多臭秽,道路也不平坦,坑坑洼洼很多,有高山、有低谷,都是不平的境界,还有很多路上的障碍,这是没有慈悲就变现出这些境界,心多障碍。
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从根本上剪除荆榛瓦石就要从心开始,把心里面的这些障碍化解掉。譬如说当我们跟一个人起对立的时候心就有障碍了,他要做什么,我的心里就不满意,想方设法要障碍他,虽然可能行动上不去障碍,但是心里上已经在障碍他了,不想他做,不想他好,跟他对立,这是心的障碍。有这个障碍你就真的见到有很多障碍你的人,你看到好像他也在障碍你,这是真的,当我们是这样的心,看到对方也是这样的心。过去我们曾经看到一个新闻上登的一个报导,这是讲到在某一个大城市,大家都住高楼大厦、住公寓,在高楼上有一户人家比较贫寒,他新搬进来的邻居是一位年轻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家境比较好,看到这个邻居家家境贫寒,於是就生起厌弃的心,不想跟他来往,生怕被对方摽住,就会找自己麻烦。有一天晚上大楼停电,一片漆黑,这个少女在家里有点慌慌的,忽然又听到有人敲门,咚咚咚敲门,这个少女就大声的问,说:谁啊?外面有一个孩子的声音,说:姐姐,我是邻居家的小明。这个少女知道,原来是邻居那个贫寒家里的孩子。少女就问了:你要做什么?她没开门。外面那个声音说:姐姐,我妈妈想问你,你有没有蜡烛?这个少女一听,心里就想,这个家里穷得连蜡烛都买不起,一到停电就来找我麻烦,我就是有都不能够借给他,更何况她还没有。所以她就用一种很不屑一顾的声音冲著外面喊,(还是不开门),说:没有。结果外面的那个小孩又继续说了,说:姐姐,我妈妈就知道你家里可能没有蜡烛,让我给您送两根来。这个少女一听当场就愣住了,马上就觉得自己心里很惭愧,你看看自己是怎么想别人,就生怕别人穷,找自己麻烦,不愿意跟人家交往,跟人家划清界限,哪里想到别人根本不是这样子,虽然是穷,还能关心你,遇到没电的时候还给你送蜡烛。所以这少女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从此这个女孩跟这邻居就成为很要好的朋友,为什么?心里的障碍给化解了,原来心里有障碍,真的看到对方好像也是有障碍,心里跟他对立了,想他是不是来找麻烦的,他就真的变成找麻烦的人,一切境界皆由心造。等到那天之后,她的心里再也不想这邻居是来找麻烦的,对立化解了,所以障碍也就消除了。这个『碍道之荆榛,当途之瓦石』荡然无存,他们两家成为好朋友,也是一切境界皆由心造。心有不平,外面就有不平,心里有对立,外面就会有对立,心里平了,心里有仁爱,看见外面都是好人。
所以我们师父上人常常提醒我们,要学习看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为什么?这样心里就没有任何的障碍,荆榛瓦石都已经清除掉了。真正把所有对立、矛盾、冲突化解,你就进入无障碍的法界。《华严经》里面你看佛菩萨他们入四无碍的法界,所谓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的没有障碍了。自性里面本来没有障碍,障碍都是人自己搞出来的。搞出来的障碍也只能障碍自己,它没有障碍境界,境界还是无障碍的法界,只是我们心里障碍,看这个境界好像成为自己的障碍,它没有,那是自己的错觉。就好像我们戴著一副墨镜,黑色的墨镜,外面本来是光天化日,都看得黑黑的了,为什么?因为你自己被这个眼镜给障碍了。这个眼镜障碍的只是你自己,没有障碍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还是光天化日,但是你呢?你明明是看到黑天,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的境界是你自己心造的。所以我们才懂得,原来我们生在五浊恶世这个不能怨人,是我们自作自受,我们心里浊恶他就生五浊恶世,我们如果心地清净平等就生到极乐世界。你再一看,本来尽十方都是极乐世界,原来自己是过去冤枉、糊涂,把自己弄到了三恶道或者是六道轮回里面来,这真的叫做冤枉做小人。
所以下面说,「今人生於荆榛瓦石中,惟恐人受荆榛瓦石之害,而能代为剪除,直是种净佛国土之因,岂特人天福报乎」。这个话讲得好,我们现在能够在这种五浊恶世里面,看到路上有荆棘、有瓦石就生起一个仁爱的心,不愿意别人受到荆榛瓦石之害,而去把它剪除掉,这种爱人之心,就已经是在种净佛国土的因了。极乐世界的人叫「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不仅是善,是上善,是高等的善、是纯善。我们想要生净土要修这个因,才有生净土的果报。这个因是什么?慈悲,念念都关怀、爱护、照顾、帮助别人。不仅是人,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去爱,这个爱心是遍法界虚空界的,也绝不只是这个地球而已。那你想想这不就是发菩提心吗?极乐国土它的因是什么?《无量寿经》里讲得好,必须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两条。第一是发菩提心,菩提心,讲得白一点,就是爱一切众生的心,纯善的爱心,这个心发起来了那你就是在种净土的因,再加上有缘,缘是什么?念佛,一向专念是缘,最主要的因是发菩提心,其次才是一向专念。所以天天念阿弥陀佛也是天天提醒自己不忘菩提心。忘了菩提心念佛,那只能是叫人天福报,他不是修净土的因,修净土必须得发菩提心。为什么要生净土?因为我要广度众生,只有到净土,才能够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广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我是为这个去的,这是广大的爱心。
我所行的善都不是为自己,只是为众生,也不求果报,心是清净的,这叫无相布施,至少是无我相,不是为我,这就不是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是修善还有个我在,为我做的,有我就有人,我在布施给人,有我和人、也有中间所施之物,你看这三种相具足,那得到的福报就是人天福报,这小。为什么?因为心量小,量小就福小,量大就福大。假如能做到我、人和所施之物三相都空掉,所谓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那就不是人天福报,那是你修净土的因、修成佛的因,我们要修就修这个。所以「翦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这一句意思是极为深广。读《文昌帝君阴骘文》,每一遍去读,随著你的领悟力提升,你所得到的益处不一样。你看一句话里面,涵盖的意思有多深广,不能把它看浅了,浅人看得就浅,深人看得就深。你看安士先生把这句话开解得多深,用佛法的《华严》核心的思想来解释这句话,《华严》核心思想就是一切境界皆由心造。所以有纯净纯善的心,便能生纯净纯善的国土。
下面安士先生引徵了二则故事,第一个是选自《阴骘文注证》的,叫「拔荆得金」。在临川有一位平民叫做周士元,有一天他到山里去采茶,走在路上被荆棘给钩住衣服,就跌倒了,划破了皮肤,流血不止。当时他就想到,他还有几个同伴也要经过这条路,恐怕他们也会像自己一样会受伤。於是就忍痛坐起来,用力把那个荆棘给拔掉,结果这么一拔,发现荆棘根底下那里竟然有闪烁著光,他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黄金,这是他意想不到的。结果他把这个金拿回去做买卖的本钱,三年以后他就成了富裕的人家。这是什么?天赐给他黄金,因为他能生起这种利人、爱人的心,拔掉这个碍道之荆榛,他就得到天的赐予。假如他不是有这个爱人、利人的心,自己不管它,不拔掉这个荆榛,那他也就得不到这样的黄金。
下面第二个故事,是「梦人赠桂」,这也是选自《阴骘文注证》。讲元朝有一个人叫周德,家里很贫穷,但是他是乐善好施。在路上有一次遇到一个很污秽、滑人的东西,一种砖石、瓦片,他就把它翦除,以后就天天都这么做,凡在路上看到障碍人的这些障碍物,石块、垃圾、碍道的荆榛、毒草等等,他都把它清除干净。走在路上如果看到那些瞎子、瘸子,就一定去搀扶他们。就这样,好事虽然很小,但是天天做,持之以恒。后来他就梦见一位老人,折下来一枝桂花送给他,说我赐给你一个贵子,来报答你这种善行。后来周德真的生了一个儿子,很小的年纪就考上了科举。所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翦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它的福报,善虽是小,但是努力为之,积小成多,聚沙成塔,这个福报就会积累得很大。
翦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还可以引申到对於我们修道之人来讲,荆榛和瓦石指什么?所谓荆榛瓦石就是障碍我们修道的这些东西、这些障碍。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到底什么东西会障碍我们修行,我们就要把它剪除干净。这个障碍不外乎内和外。内是什么?师父上人说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就是障碍我们修道的荆榛瓦石。所以学佛修道首先要放下这十六个字,转自私自利为大公无私,转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贪著成安贫乐道,安住於所谓箪食瓢饮,以苦为师,以戒为师。贪瞋痴慢这些烦恼也要把它转过来,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任何控制、占有的念头,贪没有了,没有一切对立、矛盾的念头,瞋没有了,贪瞋能够去掉,愚痴也就化解了。愚痴是什么?不相信因果,不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就有一种贪求的心,贪求不得就生瞋恚,根源是愚痴。修道有一点成就了就会起傲慢心,特别是持戒的人,看到别人不持戒,心里就傲慢,对别人起了批评的心,见人的过失,心里老想著别人的过错,不能够原谅别人,这都是慢。还有一种是疑,对圣教的怀疑,对师长的怀疑,那是障碍自己修道。这些内心里面的东西要化解掉,我们修道才一帆风顺。在外面的障碍是什么?我们说冤亲债主,不学佛的,会障碍你修行。但是我们要回过头想一想,冤亲债主是过去生中结下的缘,现在我们怎么对待他们?不能是用一种铲除掉的心,这个心不会化解冤亲债主的,只能够把这个怨结得愈深,障碍会愈来愈大,这不是叫剪除,这叫增加障碍。所以对待冤亲债主我们还是需要用一种清净平等的心、用忏悔改过的心来化解。所以还是得从内来化解,不能从外,从外面去化解那叫心外求法。内心里面首先把自己对立化解,不要看他们是冤亲债主,好像故意来障碍你,你这一有障碍,他真的就是你的冤亲债主。你把它转过来,他来是成就你的,他来是考验你的,是来激励你的,鞭策你的,要生感恩心。即使是真正障碍你的人,他也是你的逆增上缘。为什么?锻炼你的忍辱,你忍辱的功夫能提升,这不就成为你的增上缘吗?所以把心转过来以后你再一看,外面没有障碍,障碍都在自心。这一句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我们来看第六十六句:
【修数百年崎岖之路。】
安士先生注解里面说到,「名之曰路,必有无数人往来,路而崎岖,必有无数人不便於往来。一日不修,则一日不便往来,数百年不修,则数百年不便往来」。讲到路那肯定是有无数的人往来行走,如果路很崎岖、很难走,这就会让无数的人不方便。所以一天不修这个路,它就有一天给行人不便,假如数百年都不修这个路,那就有数百年为无数人带来不便。所以修路的功德从这里看就大了。「若今日能修,则自此以后,数千百年,日日便无数人往来。就无数人中,於大风大雨,便其往来;於重担行李,便其往来;於暮夜昏黑,便其往来。隐然免无数老弱之惊惶,隐然省无数瞽人之跌扑。厥功顾不巨耶」?所以今天如果我们能够修崎岖之路,把它修成平坦,便於行走,自此以后,几千百年都有无数的人在这里往来行走,你与人方便这个功德就大了。
在这些无数人当中,肯定会有在大风大雨里面行走的人,假如这个路很崎岖难走,遇上了大风大雨,那就更加增添了不便,甚至会出现危险。对於那些重担行李的挑夫,他们走崎岖的道路也是很艰难的,对这些人功劳就尤其之大。还有这千百年肯定也有晚上走路的人,晚上走崎岖之路这个也是很危险的,把路修好了便於往来,就免去晚上行路的困难。你看看从这些种种去分析,你就知道修路之功德多大。隐然免无数老弱之惊惶,隐然是不知不觉中,别人不知不觉你的功德才更大。这个功德是阴德,不为人所知,这种德天报之愈厚。崎岖的路修好了,免去了无数老弱病残的惊慌,他们走路走那些崎岖路肯定有惊慌,还有无数的这些盲人可能不会跌倒了。这种是属於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就是健康长寿,永远自己不会有畏惧,心里没有顾虑、没有担忧,所谓勇者是无忧无惧。这是你修功积德而来,这个功就很巨大了。
下面又说,「崎岖之路,本就陆道而言,若推广其说,则川源之淤塞,溪涧之迂回,一应阻碍舟楫之处,即崎岖之路也」。所以读书最重要的要学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不能够死在句下。看《阴骘文》的每一句话,它都有引申的含义,这个事后面有个理,知道理了,事就很广泛,就可以推广了。崎岖的路在事相上这是讲道路,陆地上的,可是你推广,把这个意思引申,它就包括多种了。譬如说川源之淤塞,河流堵塞了,堵塞就会造成危险,就要把它疏通。溪涧之迂回,溪流如果是弯弯曲曲,就有可能带来不便,譬如说如果是发大水、下大雨,对迂回的溪流来讲,它的水疏通不便,就会造成泛滥,所以把它疏通,这也是修崎岖之路。还有一切阻碍舟楫的这些地方,舟楫是交通工具,这是讲水路,水路行船如果有阻碍,那就要把它疏导通畅。现在我们的交通工具很多,海、陆、空都有,譬如说修铁路,穿山越岭,就给很多人带来方便。像我们国家新修好的通往西藏的铁路,这也是个大工程,修好之后就给藏地的人民带来很多的方便、很多的福利。还有高速公路,都是带给人方便,还有空中的飞行,这都属於这类。
下面说,「其法在於因利乘便,设法疏通,使后人永享其惠,亦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矣」。所以这个事很多、很广,我们要得其法,法就是道理。在於什么?因利乘便,利益大众,予人方便。对於那些堵塞的道路我们设法去疏通,使到后人永享恩惠,这就是修数百年崎岖之路的意思。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现在也遇上了崎岖之路,为什么?现代的年轻一代,像我们这一辈都是这样,对文言文学习比较少,所以读古时候的文字会有困难。要知道,我们的古圣先贤的道德、学问,都是用文言文记载下来,记载在这些古籍当中,我们如果语言上有障碍,就很难去读懂古圣先贤的教诲,连读懂都不能,怎么可能去落实?怎么可能变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个利益就得不到了。所以现在我们社会新一代的人苦恼就很多,真是富而不乐。富贵来讲比过去人强,生活享受比过去人好,乃至这些交通工具都比过去发达,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如古人那么快乐?这是因为我们注重在科技文明、物质文明,忽略了精神文明,忽略了我们的道德修养,我们灵性的提升。
现在我们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很多仁人志士在呼吁这个方面要改变,但是现在路走起来困难,就是文言文的问题。怎么样修这条崎岖之路?办法,必须要大力提倡文言文的学习,从小孩开始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读诵文言文,背文言文的古籍,一方面在德行上面要加强他们去落实。德行不用很多,就用《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包括这个《文昌帝君阴骘文》,这都属於伦理、道德、因果教材。还有印光大师过去提倡的《了凡四训》,这是印祖要求我们从小孩开始熟读、背诵、领会。
主要印祖提倡的是二部,一部是《太上感应篇》,一部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是德行上的修养。在文化方面的修养,文言文怎么来学习?背书是最好的学习。熟读古文一百篇,这孩子读文言文是没问题了,甚至他可以写文言文。我们师父上人告诉我们,说他在小的时候看到一些小学生的文言文的作文,他现在还保存著几篇,是民国时代初年的时候那些小学生写的文言文,我们师父说,现在连文学院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都未必写得出来,一般人甚至看不懂,就可以看到我们文言文的修养确实比起古人来讲是太差了。学习不难,能够熟读背诵自然就能掌握文言文了。掌握了文言文就好比拿到了开启古圣先贤文化宝藏的钥匙,你拿起《大藏经》你都能读得懂,你拿起《四库全书》你都能读懂,你语言上没有障碍了。这也是修数百年崎岖之路,这也是翦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所以希望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古文最好先从《论语》、先从四书五经开始,可以参考清朝陈弘谋先生编的《五种遗规》第一篇「养正遗规」,「养正遗规」里面就收集了古人对於孩子教育的教材课程这方面的资料。古人他是怎么学习、怎么教孩子?先读经再读史,一部部这么下去的。
下面安士先生引徵了两则故事,第一是「七十里塘」,是选自《昆山县志》。这是安士先生家乡昆山,他说在昆山县至和塘那个地方,向西到达娄门,有七十里路都是跟湖泊相连,到处都是积水、泥沙,没有陆路,所以成为百姓的大患。自从晋唐以来,修筑就没有结束,就没有停止,但是总没有结果。到了宋朝,有人建议修一条路,结果当时有一位叫邱与权,他陈述修筑的五种利益,努力的倡议动工,接著有知县,叫钱公纪,他再次的提议,於是就开始了修筑的工作,把这个地区修成塘,七十里的塘,就取名叫至和塘。开通了五十二处的河港,排除了横渠里的大水,在河上也建筑了桥梁,便於行人的往来,到今天,就是安士先生说的那时候,都一直享受著这个好处。安士先生的评论当中说到,说建筑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官员并不大,只是一个地方的一个小主管,但是他修筑的这些工程为后人带来无穷的利益。所以可见得只要真心关注百姓的疾苦,不一定要做大官也能做出大事。
下面引《清河家乘》这部书里面的一个故事,叫「熔锡灌闸」。这是讲到明朝,也是昆山,有一个人叫张虚江,他的名字叫宪臣,在明朝嘉靖年间他是做浙江宁绍这个地区的道台,是一个官员。刚刚上任的时候,这个人很清廉,别人送给他的一切礼品、红包一概拒绝,所谓是一尘不染。他说我只喝浙江一勺水,或许能够留后福给子孙,子孙将来能够在浙江当官,他是这样的一种存心。这是善,廉洁,为子孙积福。结果果然他的孙子,叫张泰符,后来在绍兴做了知府,知府也就是省长,这是比较大的官。知府所管辖的城外面五、六十里的地方有一个叫星宿闸,这关系到整个城的水旱。当时,因为这个地方临海,有二十八个洞,绵延三、四里水势都很急,修补是很难的。曾经有一位太守想在这里修一个水闸,但是都没有成功,修了一天就崩溃了。百姓为此也很痛苦。张泰符他认真的查看了这个状况,全面的进行研究,然后就决定不要用石头来建筑,而是熔化铅锡来灌注。他懂得桥梁技术,把桥石和闸铸成一块,花费也不少,但是这个闸建好之后非常的稳固,从明朝到清朝都屹立不动,所以使到那个地方的百姓得到很大的福利,所以百姓把张公做为神来祭祀。后来这位张公张泰符真的成为宁绍道台,跟他祖父同一个官职,之后又升到更高的官位,这个官是做到浙江最大的官。这是说明张虚江先生,就是他的爷爷,当时清正廉洁,真的感召这么好的子孙,而且他过去发的这个愿也圆满,他就希望自己的子孙在浙江这里做官。
这个张虚江先生他还有一点来历,安士先生在后面的评论里做出了补注。张虚江先生的父亲叫南麓,因为先辈曾经在方孝孺门下学习,方孝孺是明朝的一位大学者,因为当时燕王朱棣起兵去夺了政权,自己做了皇帝,就是明成祖。这个朱棣他就命令方孝孺给他写一个继位的诏书,但是方孝孺不从,而且甚至大骂朱棣。结果朱棣非常的愤怒,把方孝孺十族统统都斩了。本来说株连九族,九族是血缘关系的这些亲人,那十族是什么?就是包括方孝孺先生的门人,总共八百四十七人,统统都被杀死。这里也有一个因果,之前我们也讲过这个故事,因为方孝孺先生的父亲曾经杀死了八百多条蛇,方孝孺就是这个蛇的头目,那个领导它来投胎的,所以也让他方家死了八百多人。
当时这位张虚江先生他的先辈做过方孝孺的门下,因为发生这个事情,就去避难,从事了农业,也不敢讲读书的事。有一天这个先辈出外的时候,就看到路旁有一个袋子,提起来很重,於是把它打开看看,发现里面装著三、四百两的黄金,那肯定是某一个人不小心,忘了拿。他也不敢继续打开来看,怕别人看见了起歹心,於是他就停船上岸之后,就在岸边等了三天。不容易,等三天。果然看到有一个人慌慌张张的一路寻找东西来了。这个先辈就问他,你在找什么?把情况都问清楚,确定是这个人丢的这袋黄金,於是就把这个袋子还给他。你看见金不动,路不拾遗,一点贪心都没有,这种高风亮节的品德,所以这个先辈在晚年就生下了张虚江先生。张虚江也很奇特,他母亲怀孕十六个月才出生。虚江自从出生以后就很聪明,读书自幼就能够过目成诵,弱冠就考上了会试的榜首。他的子孙都很昌盛,你看张虚江的孙子也做了大官,而且也是为民服务。这都有因缘果报,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古人所说的一点不错。
下面我们来看第六十七句:
【造千万人来往之桥。】
安士先生注解中说到,「地上有河港,划断南北东西,使行者望洋浩叹,一旦济之以桥梁,是犹绝处逢生,不舟而渡也。谓建桥者非大功勋事乎?岂止千万人往来乎」?这讲到我们地球上很多的河港,就把东西南北给截断了。在古代交通不便,往往使到行人望洋兴叹,过不去。如果能够建设一条桥梁,给行人带来便利,真的好像让人觉得绝处逢生,不用船就能够渡河。所以建造桥梁跟修路一样都是功德无量。这个建桥梁者非大功勋事乎?这有大功勋,这是大好事。这样子难道这里讲的只有千万人往来这个桥梁吗?一个桥梁建得好可能就有千百年的历史,这中间何止千万人往来。下面说,「修造桥梁,是渡人於川涧;布施作福,是渡人於贫穷;改恶修善,是渡人於患难;勤学好问,是渡人於愚痴;修行学道,是渡人於生死。内典称六波罗蜜,即所谓六度之意也」。安士先生这段引申讲得太好了。所以我们要学会这种举一反三,这是好学、会学。这里讲的建桥梁,那是渡人於川涧,渡人过河的桥梁,可是桥梁的意思不只渡人过河,布施修福这不等於度人出贫穷吗?因为贫穷是过去贪吝的果报,现在能够布施就能够转贫穷成富贵,这个福报必须布施才能得到,教人布施这就等於建造桥梁一样,度人贫穷。改恶修善,这是劝化人改恶修善,就是度人於患难,患难是恶招感的。我们现在的世间真的是患难多端,特别是现在这个气候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人恐慌,还有天灾人祸、自然灾害,这都是患难。患难归根到底讲起来就是印祖所说的,就是人作恶之果报。改变之道唯有劝人改恶修善,从根本改,还有劝人吃素、念佛,吃素减免杀业,念佛就是转业力,蒙佛加持。所以我们大力的提倡圣贤教育,弘扬佛法,这就是度人於患难。勤学好问,这是度人於愚痴,愚痴是不明了人生真相、宇宙的真相。这要学习,不能不学,靠我们自己悟很难很难,佛法太高深了,靠自己的智慧真的难入。历史上像六祖那样,不用学习,一下子就能放下,他就能大彻大悟的,唐朝以前没有,唐朝以后也没有。所以六祖我们学不来,我们怎么学?只能勤学,真正深入经藏,天天学习经教。
好问是向善知识请教,这才能够把我们的愚痴、颠倒的知见转换过来。不能用自己的知见,自己的知见我们要肯定是错误的。师父常讲,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以前都不能相信自己的知见,阿罗汉叫正觉,证得阿罗汉了,你才能够保证你的知见是正确的,没证阿罗汉果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知见。不能整天说,我觉得这样,我认为是这样,我偏要这样做,这个我见太严重了,那就是障碍,要把自己的知见放下。要用什么?佛的知见,佛是这样说的,祖师大德是这样说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我们依教奉行,这是度愚痴。修行学道就是度人於生死,这里讲的学道是出三界之道、涅盘之道,那唯有学佛能够度生死、出轮回。所以六度,你看这个内典,就是佛经,它所称的六波罗蜜,这就是六度的意思。六度真的用得好,度人出生死。这个生死不仅是六道里面的所谓的分段生死,阿罗汉断了分段生死,但是他还有一种生死,叫变易生死。虽然他出三界了,不再轮回了,但是他起心动念、分别、妄想还没断,还要断掉,才出真正的生死,那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圆满成佛,那要修菩萨六度万行。
下面安士先生引徵了几则故事,第一是「海神示约」,是出自於《万安桥记》。这是宋朝在福建洛阳江,在临海的一段常常会有风浪,淹死了不少人。有一次有一只船快要翻了,忽然听到空中有人喊道,说「不要伤了蔡学士」,然后马上就变得风平浪静,这一船人安然无恙。他们就觉得很震惊,都听到空中的声音,於是就询问船里的人有没有一个姓蔡的。结果有一个妇女他的丈夫姓蔡,她也怀孕了,这个妇女心里就暗暗惊异,是不是我这个儿子将来是个学士,而且海神都来保护?她说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以后一定要让我的儿子在这里修一条桥梁,方便过河的人,不至於像今天出现的危险。后来果然生了儿子,就是忠定公蔡襄,考取了状元,他在泉州当大官。他母亲在的时候就常常催促蔡公建这个桥梁,在那个地方建桥。当时因为水深难测,测量都很难,更何况动工。所以这个时间也拖了很久,可是他母亲一直在催,希望还愿。於是,这位蔡公也是很孝顺,就决定要做这个事情,他就给海神写了一封信,就希望海神帮忙,我们想在这里建桥梁,不至於还有很多人淹死,就派手下一个人去送信。这个送信的人也觉得很奇怪,怎么会给海神写信?於是他也没有很认真,就喝酒去了,喝得大醉,然后就把那个信投到海里,就在海边睡著了,一觉醒来之后,他就发现身上换了一封,有一封信,这个信封换了。於是他把这个信交回给蔡公,蔡公打开一看,见上面写了一个「醋」字。这个醋字是酉字边右边是个昔,往昔的昔,吃醋的醋。蔡公一看恍然大悟,海神告诉他的,什么时候动工?二十一日酉时动工。你看醋字左边是个酉,酉时,右边昔字,上面有二个十,再加上一,下面是个日字,所以就是二十一日的酉时来动工。於是他就马上做准备,结果果然时间一到海潮就退下去了,而且泥沙壅积的有很多,一连八天潮水都没有来。所以他们日夜赶工,就把桥梁给架起来了。这个桥长三百六十丈,宽十五尺,花费一千四百万,就是有名的万安桥。所以真正发心做好事,有这些神灵来帮助。
下面这个故事是「延龄裕后」,出自於《善余堂笔乘》。是讲有一个人叫程夷伯,到二十九岁那一年,有一天晚上梦到他父亲对他说,说今年你会死,可以请觉海来救你。程夷伯醒来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说今年要死,怎么有个觉海可以救我,觉海是谁?结果后来有一天就遇到一位四川的僧人,很会看相,於是程夷伯就向他请问法名,僧人说我叫觉海。觉海,马上就向他请问自己的寿命。僧人说了,你的寿命很短促,恐怕今年之内就要死了。跟他在梦中听到他父亲讲的一样。程夷伯就很恳切的请求他来救命。觉海就找了一杯水,向水里吹了一口气,然后叫程夷伯自己喝下去,而且说,今天如果有好梦,你就来告诉我。结果晚上程夷伯果然梦到来到一个官府,看见左右两边都站著很多人,左边的那些男子、女人都是衣帽整洁,面露笑容的,而右边站著的人都是披枷带锁,被绳索给捆绑,面露愁容或者是痛哭流涕的。旁边有一个人告诉他,说左边的人都是修桥修路的人,右边的人都是毁路坏桥的人,如果你要延寿,你可以从这两种人里面去选择。程夷伯醒来之后就觉悟了,於是发心修补桥梁不遗余力。结果后来又见到觉海这位僧人,这位法师就告诉他,说你的寿命已经延长了。果然到最后,你看他二十九岁那年遇到这个事情,他活到了九十二岁,而且他的子孙五代都是昌盛的。所以你看看,善恶这种报应两条路非常的分明,他梦中所见到的左右两边的人那就是善恶分明看到,怎么能够说没有因果?
下面第三个故事是「建桥福果」,出自於《昆邑共知》。这也是安士先生从他家乡昆山看到的故事,可见得安士先生教学很善於用就近取材,就是孔子老人家所说的能近取譬,就是在近处取材,举我们现前发生的事,取我们周围发生的事,大家熟知的事来讲,是有信服力。这个故事是讲清朝康熙年间,昆山人有一个叫周季孚的,他很富裕,很喜欢做好事,可是到了中年都没有儿子。后来就搬到苏郡,遇到了一个奇人,就告诉他说,你命中无子,如果你一定要求的话,就应当建三百座桥梁,你才能够得子。这个周季孚听了之后,说建三百座桥梁,我没这个力量,怎么办?结果有人就告诉他,桥梁也不限大小,也不一定说要去新建,只要你能够修补缺陷,也能够凑足这个数目。於是周季孚很高兴,也就不再怀疑,於是就努力的去造桥、修桥,不管是大桥、小桥,都努力的去修建,结果满足了三百个的数目的时候他已经是六十岁了。结果六十岁那年就生了儿子,而且后来连生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都成为名儒,其中一个还是在地方上很显赫的。所以周公,这位周季孚,他最后享年八十四岁。你看长寿、得贵子,这是修桥的福果。这个福果不在於他的事,他事上确实修三百座桥,但是最重要的是他有这个善心。所以《文昌帝君阴骘文》里讲的,「欲广福田须凭心地」。一般的人必须要从事相上去修才把这个纯善的心地养成,所以他要凑足三百座桥梁的数目。像了凡先生也是,你看他做善事,真正要发愿做三千件,第二次又三千件,第三次是一万件,这样凑足数目,这个过程就把善心养成,善心一养成,福果就现前。
下面最后第四个故事是「毁桥获谴」,这个是讲恶有恶报的故事。这是在江宁府贡院前面是秦淮湖,一向来都没有桥梁,过路的人都要乘船。有一次有一个大商人在这里坐船,刚好手上缺钱,忘了带钱,结果那个船主就逼迫他,一定要索取。这个商主本来很有钱,从来没遭过这样的逼迫。所以就很愤怒,说我一定要在这里建一座桥梁给你们这些吝啬鬼看看,我还欠你这些钱吗?结果他们的争论引来了很大批的旁观者,当即这位商人就嘱咐用二千金来买木石,建桥的工匠,而且由一位僧人出来募集,结果真的建桥了。建桥期间这位僧人他也是很努力,露宿工地,主管了各项工作,不辞劳苦,终於这桥也建成了。结果没过几年,江宁府考生没有一个考上,大家就觉得很生气,於是就移怒於这个桥梁,说就是因为建了这座桥,我们这个府你看这么多年没人考得上,於是就建议要拆桥,结果真的把桥给拆毁了。这个修桥的僧人非常气愤,於是投湖自尽。没多久那些倡议拆桥的官员、书生、为首的人,竟然会见到僧人来责问,而且都吐血而死。所以这是可以看出障碍修桥铺路、障碍人做善事的就没有好下场。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的地方,恳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四十四集) 2008/12/23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44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