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第四品,「法藏因地第四」。这里经文是讲到正宗分,就是本经最主要的部分,一经最重要的道理,修行的宗旨、方法就在这一分里面。我们刚刚讲了个开头,释迦牟尼佛跟阿难尊者,以及参加大会的两万人,开始讲述阿弥陀佛在因地上面他的修行、他的发愿。所以本经这一品「法藏因地」,法藏就是阿弥陀佛因地上作菩萨的时候他的名号。我们上次讲到,佛告阿难,在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就是非常久远之前有一尊佛出世,叫做世间自在王如来,之后我们有介绍佛的十种名号,我们就从下面经文看起。下面经文是讲「住世度众」: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我们先看这一小节。每一尊佛,他住世的寿命是有一定的,不可能说无限的,寿命的长短不是佛本人决定,他自己根本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对于寿命根本都不会在乎。他在世间住世的长久与否就是看众生缘分,什么叫缘分?就是众生愿意听佛讲经、愿意接受佛的教导,佛就一定会在世间住世;如果众生没有一个人还想继续接受教诲,或者是依教奉行,这样佛就没住世的必要了,他就会离开,我们就讲入涅盘了。所以这个完全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就好像我们敲那个磬一样,大扣则大鸣,小扣则小鸣,不扣则不鸣。你要敲,敲大力它响的就大声,敲小力它声就小,你不敲它,它不会出声,佛就是这样,佛心清净。
我们现在的本师是释迦牟尼佛,在三千零三十九年前,在古印度降世,住世只有八十岁,寿命非常短;也就是讲,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福报比较小,所以感得佛住世的那个时期就很短,八十年,真是弹指一挥间。当时经文这里讲的,世间自在王如来这一尊佛在那个世间,当然这个世间不会是我们这个地球,因为地球到现在的寿命只有四十六亿年,而经文讲的这个是过去无量劫前的事情,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也不会是我们这个银河系,可能那个时候银河系还没有产生,是另一个星系里面发生的事情。这一尊佛在世寿命多长?四十二劫,这个寿命就长了,一劫相当于十二点七亿年,你可以计算一下,几百亿年,可能还不止。一劫的时间有多种的说法,我讲这个是最短的。有些经上讲一劫是指多长?讲一个大石头,长度四十里这么大的石头,好像座山一样。天人他每五百年下来,用他的衣服在这块石头上磨一下,天人的衣服比那个纱还要薄,他来这里,五百年下来扫一下,一直扫到这个石头扫完为止,这个才叫做一劫,那可能比十二点七亿年还要长。所以我们知道那个世界,那时期众生的福报有多大,福报从寿命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现在的寿命,现在统计平均寿命是七十岁,佛陀当年的时期,人能够有一百岁的平均寿命,这个经上是这样记载。一百岁对比七十二劫,这个就是太少了,所以我们众生想修行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你没有时间,你想成佛要有时间、有寿命,没修得成功寿命到了,这个就很遗憾,到你一轮回一投胎,又要重新来过。
这位世间自在王如来『在世教授四十二劫』,你看「教授」讲明是什么?佛他是个老师,他不是神,他是个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佛就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专门从事义务教育,他不收学费的,什么人想来学他就教,好像孔子一样有教无类。『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不仅跟人讲道,讲经说法,连天人都来听,因为天人还是在六道里面,不过他生活的环境、他的享受超过我们人道很多,但是他们也没有出轮回,还是凡夫,他们也希望能够出离六道、希望能够成佛道,所以有佛出世他们都来听经。下面经文,我们继续看: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
这里科题是叫做「闻法发心」。是讲当时有一位国王,他的名号叫做『世饶王』,「世饶王」的这饶是丰饶,我们可以想象出来,所谓名符其实,这位国王他所统治的国家,一定是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人民生活非常安乐,而且他又是一位学佛的弟子,皈依三宝,用五戒十善教导世人,所以这个国家不仅是物质文明极大丰富,而且是精神文明高度发达,这样的国土。这个是世饶王他的德行、他的慈悲、他的智慧所感召,佛经里面讲这种是仁王,仁是仁慈的仁,他爱民如子,而且他处处为百姓做个好榜样,这样的国家领导人,就是人民的福报,这个非常难得。
在过去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的仁王。好像唐太宗,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他就是一位佛弟子,所以他治理国家,儒释道统统都用,三教九流统统都用。儒释道是三教,九流是九种学术的门派,譬如讲农流,就是农家的,阴阳家的、医家的,反正只要对众生、对百姓有利益的这一些方法他就拿来用,因此他治理国家非常太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他二十几年做皇帝,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人物。而且他在位的时候,特别要求自己的大臣魏征要劝谏他,见到他有什么错误、犯了什么过错,要直言劝谏,他能够接受大臣的批评意见,这是一个英明的君主。而且他非常重视文化,当时要求自己下面的大臣,魏征、褚遂良、虞世南这些宰相,为他编辑了一部《群书治要》,把上古以来一直到晋朝几千年,这个中国传统的治国的智慧,从经、史、子各种学派里面节取出如何治国平天下的这些道理,他每天就看这些书。《群书治要》,最近净空老法师在台湾印了一万套,一套五十卷,五十万字的一个著作,分送给大学和国家领导人,希望大家都来学唐太宗,做仁王。
唐太宗更了不起的是他心量广大,不仅护持佛教、护持道教、儒家,他还护持基督教、护持伊斯兰教。当时基督教刚刚传到中国叫做景教,景色的景;伊斯兰教也刚刚传到中国,从广州进来的,当时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还没去世,还在世,派遣他的弟子过来大唐传法。唐太宗统统护持,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共存共荣,这个是人民的福报,绝对不会搞宗教对立排斥,只要是好的这些教育,我们统统接受。所以国王带头来学习,他做一个好学的榜样,他学圣贤的教育,文武大臣、朝野上下当然就跟着学,你就可以想象出来当时的天下是多么太平。皇帝不用操心,天天看书就行,国家不用他管,叫做坐享太平,这种是有智慧。
我们师父净空老法师前年带我们去澳洲拜见澳洲前总理陆克文,陆克文不简单,他懂得中文,他对净空老法师也非常仰慕,特别请教如何治国的问题。结果我们去到堪培拉,去到国会大厦跟他会见,他出来的时候,拿着一个比这个杯还要大一倍的咖啡,他说昨晚没有怎么睡觉,一天要喝五大杯咖啡,要不然提不起精神。我们老法师跟他很幽默的说,现在做你这一行的国家领导人太辛苦了,做我这一行的最轻松。然后跟他讲,古时候中国的帝王没有这么辛苦,一天到晚就看看书、作作诗词、打打猎,游山玩水,做这些而已。为什么?人民百姓因为学圣贤的教育,个个都有伦理道德,个个都明白因果,不会做坏事,所以你治国就很容易。现在的人不学圣贤教育,不懂道德、不懂因果,为所欲为,所以你各种的社会问题就会出来,你喝五大杯咖啡也没用。
所以老法师劝他,不如你提倡用圣贤教育来治国。中国《礼记》里面就讲到,治国最重要的是什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国家的建立从君主,就是国家领导人,一直到平民老百姓,最重要就是教育,你把教育搞好,社会什么问题都没有。经济、政治、文化统统都不用你去管,因为人都是好人,你也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去用那些法律制度来限制人民,他自然是好人。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拼命去完善制度、完善法律,一有问题就讲制度不对,其实不是制度问题,现在的制度比以前好得太多、完善得太多了,为什么问题比以前多这么多?因为人不好。如果人教好了,那个制度是不好的制度,好人他不会做坏事;如果那个人是坏人,你的制度再好,他一样能做坏事。所以根本是人,把人教好了,什么事都没有。
当然你做国家领导人,你自己要带头,你要好像这个世饶王一样,『闻佛说法』,你要去学习,无论学什么宗教都行,你一定要去学,宗教不可以只搞形式,一定要回归到教育上面。所有的宗教里面都有好的教育,把这些好的教育提倡出来,老百姓就做好人了。所以经文对现在我们的治国平天下都有很深的启示,《无量寿经》真是学好了,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到平天下都可以。所以当时清朝开国的时候,前清时期那些皇帝带着文武百官在万寿殿上,每天把《无量寿经》做为日课,每天都要读。所以清朝有「康乾之治」,康熙、雍正、乾隆这些当时也是盛世,他们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真正用佛法来治国,一定是可以使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能够实现。可惜这些教育提倡的人太少,没人知道,宝就在这里,当面错过。所以看到这么多的社会问题,束手无策,非常遗憾。
这位世饶王,他每天去听世间自在王如来讲经说法,可以讲世间自在王如来是他的国师。好像清朝封这些佛教的大师为国师,皇帝的老师,什么都听他们教导,这个国家就治理得很好。这位国王其实就是阿弥陀佛前身,他的福报有这么大,做一个国王,皇帝。他听到世间自在王如来讲法之后,内心非常欢喜,我们讲得到法喜,这个喜悦不是世间五欲享乐可以相比,世间五欲的享受,暂时的快乐,而且后遗症很多,乐完一会儿,苦就在后面跟着。这里讲的法喜是没有后遗症的,愈学就愈快乐。
而且听经顿然开解,那个心开了,我们就讲他开悟了,对佛所讲的真实义忽然明白,契入如来所讲的境界,这个是对于听法的人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你听经能不能够真正得到利益,就是看你能不能够开解。教下讲「大开圆解」,就是读圣贤书真正契入圣贤的境界,不是指在文字上面,是超越文字、超越言语,你才能够理解他的真实义。他大开圆解之后,就发起无上的菩提心。『寻发』这个「寻」字就是马上、立即,人一明白立刻就能够发起大心,所以发起『无上真正道意』,这个就是所谓无上的菩提心,成佛的心、度尽一切众生的心,这个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有没有发起这个心?如果你还没有发起这个心,或者只是口头上发了。早晚课都有念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四弘誓愿是每天都读一次,心有没有真正发起来?这从你的行为可以看。一个真正发起无上菩提心的人,他的行为举止不一样,他念念是为众生,他不会为自己,一丝毫的自私自利都没有,绝对不会为自己考虑,这种人发了菩提心。如果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处还考虑自己,当别人跟自己的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先要求满足自己利益的,这种人十足的凡夫,学佛没学懂,读那个四弘誓愿没有真正发起来,原因是什么?因为没开解。世饶王为什么能够发起这个无上菩提心?因为他听经闻法,真正开悟、明白了。明白什么?知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和自己是一体,他对这个彻底明白,所以他不会再为自己这一个肉身、不会为这个小我,他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个大我,一切众生就是我。就好像我们这个身体,我这个身体,我现在这个肉身,就是这个身体里面的一个细胞。人的身体有多少细胞?五十兆,五十兆这么多的细胞,我这个身只是整个宇宙里面的五十兆分之一。用这个做比喻你就明白,你知道这整个身体是我,你就不会为那个细胞,那个细胞即使死了都无所谓,对我这个身体没什么太大影响。所以,我可以舍自己的身,去为他人、为众生,为众生才是为自己;你不肯为众生,为自己一个小的身,其实对自己那个真身、自性才是最大的破坏。
这是什么问题?迷惑颠倒,愚痴、无明。真正开解的人,就是心开意解,明白宇宙的真相,知道原来一切众生就是我,他就放下了,自私自利自然就没有了,一念之间就没有了,这个就叫做入佛知见。《法华经》里面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这个就是佛的知见,佛确实就是这个观念,他绝对不会为这个身体,他绝对不会自私自利。大家现在听我这样讲,好像明白了,但是有没有真正明白?未必。要回去检验,看看你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自私自利,还肯不肯全心全意为别人、为众生着想,你还有自私自利这个习气,还不肯舍己为人,说明你没明白,只是文字上明白,天台宗叫做「名字即佛」。这个是什么?有名无实,只是大概明白了一下,没有真正达到这个境界,所以要修行。修行就是断这个习气,明白了之后就要回去真干,真正要放下,把这个小的身体放下。当然不是讲,你要去折磨、去糟蹋这个身体,不是,它毕竟是你这整个身体里面的一个细胞,你怎样爱这个细胞,你也要怎样爱其它的细胞,要平等;不可以对这个身体特别执着,对其他人的身体就不执着,不可以。平等,这个叫慈悲,慈悲里面没有情执。
阿罗汉就达到这个境界,他绝对不会有我执,他看这个身体和看其它人的身体一样,都是自己。你要断这个情执,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去断习气。首先一个要警觉,我这个念头为自己不对,立刻要放下,这个念头就是修行;等你修到习惯了,那个为自己的念头再也不会起来,那就成功,你得定了。定是什么?把你对自我的执着伏住,这个叫做三昧。伏的时间长了,突然你就开悟,你的我执就彻底放下,你就成为阿罗汉。如果你学大乘,你在这个断烦恼功夫上跟阿罗汉相等,但是你的智慧超过阿罗汉,因为你是大乘,学净土是大乘,就是所谓的圆教七信位的菩萨,你能够入。那时候你是什么观念?你看自己和看其它人完全没有分别,完全不会爱惜这个身体超过爱惜别人的身体,不会。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可能大家都有感受。如果过去你曾经谈过恋爱,男女之间有一份感情在那面,情执。这个情执就会发生对对方一个控制、一个占有的念头。譬如讲你是一个男生,有个女朋友,你就会执着,控制欲、占有欲就起来,这个女朋友是我的女朋友,不是别人的女朋友。有一天突然,你看到你的女朋友跟一个男性很亲热,你心里面就非常不舒服,是吧?这个大家可以理解。这种不舒服就是烦恼,这个烦恼是怎样来的?由于你的情执,因为你执着这个女的是自己的,她是我的,你就有烦恼,烦恼是执着产生。所以你很愤怒,跟她一刀两断,不再跟她谈恋爱了。如是过了十年,可能你也成家了,你原来的女朋友也成家了。然后偶然之间见到面,你对她,见到她再跟其它的男性亲热,你一点感觉都没有,你不会再有好像十年前的你那种烦恼。为什么?因为你不再执着她,你那个观念想着她是我的,这种观念没有了,你就不会有这种烦恼。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执着我这个身体,就好像我们执着女朋友的身体一样,别人侵害这个身体的时候,你就很不舒服。阿罗汉,就好像跟那个女朋友一刀两断,十年之后,再见到也不会执着。因为什么?放下了。所以,阿罗汉见到自己的身体被别人杀、被别人割,一点念头都没有,他不执着,观念不同,他不认为这个是我,这个就叫放下我执。大家明不明白?能够体会到吗?能够体会到了,你叫做小小的开解。以后的时间用来做什么?真正要断我执,要真刀真枪这样断,不可以去纵容自己的那种情执,要放下这种自私自利,那你就真修行。
我们用的方法就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自私自利的心一起来,立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那个心放下,用这句佛号扫除这种烦恼,什么时候扫得干干净净,心地一尘不染的时候,你就能够开悟,你就能够证果。这里当然最重要的方法还是要听经,你不听经很难,这个观念就很难扭转过来。世饶王就是因为听经,他真正明白了。而且不是听一次两次,是要长时间去熏修,因为什么?原来那个习气太重了,即使我现在跟你讲,你突然明白了一下,好像黑暗里面闪电闪了一下,立刻就黑了。你什么时候能够太阳出来,黑暗就完全没有了。但是现在你闪了一下电而已,没有真正明白,但是闪一下电这个就很可贵,可能你八千劫来都没闪过一次电,现在突然闪了一下,你就突然光了一下,多生多劫的这个无明黑暗突然亮了一下,这很可贵。然后你要知道这个方向,你要朝这个方向努力,终有一天你能够成就。你就要听经闻法。你看世间自在王如来在世上住世四十二劫,长时间讲经,为什么要这么长时间?没那么长时间,众生的习气扭转不过来,听一次两次这样劝劝不过来,要常常去劝。
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很多弟子最后才能够开悟。我们处于末法时期,我们的根性不如佛陀当年时代的这些弟子,我们业障比他们重,如果我们不能够长时熏修,成就怎么可能比得上他们?所以一个礼拜才讲一堂经真是不够,佛陀当年每天八个小时讲经,这种分量才够,才能够渐渐把你那种烦恼的观念习气转过来。所以大家可以怎么?最好拿个播经机,每个人回到家里,每天都要听,听重复的不要紧,就是要重复,你不重复你的印象就不深。我们这个不是听的知识,你会就行,不是。要不断的去提醒自己,听一次就提醒一次,要听一千次、一万次,终于你能够放得下,你就成功。所以我们这个不是学知识,是求开悟、求证果,这个是学佛,不是搞佛学。所以你真正明白了,放下自己,你的无上菩提心才发得起来。现在这个心发不起来是什么?这种我执的烦恼知见障碍着它。
世饶王当时明白了,发起这种无上菩提心,他要做什么?广度一切众生,跟众生一起同成佛道,众生不尽,我不证菩提,就像地藏王菩萨一样,这个无上菩提心。为什么?因为还有一个众生没得度,就好像我们的细胞,身体上还有一个细胞还是病的,那你就很难受,你就不忍,不忍心,你就要救这个细胞。因为是同体的,一定是所有的细胞恢复完全健康了,你人就完全健康,这叫做成佛。有一个细胞没健康,你这个身体就不叫百分之百健康,成佛就是你的身体百分之百恢复健康。世饶王发起这个菩提心之后,下面经文讲他出家修行: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
发了心就要有实际行动,没有实际行动的话,那个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有不少同修都是有这个问题,愿就是天天都发,天天忏悔、天天发愿,但是行为上一点都没有改,还是我行我素,日日还是老样子。忏悔完了,又继续做错事,继续犯那个毛病,犯完之后又觉得良心不安,还是要忏悔一次,在佛菩萨面前又忏悔。第二天又继续做。这个不行的,这样学一百年都学不成,没有真干。所以佛菩萨不会听你那种忏悔,你那个忏悔是假的,不是真的。
你看世饶王一发心,他就有实际行动。『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弃」是舍弃,「捐」就是捐出去,不要、布施了,把他的国家都舍弃了,把王位舍弃了,找一个继承人继承王位之后,他就离开。就像我们释迦牟尼佛当年,十九岁就是弃国捐王,他是太子,他本来可以做国王,他不做。在我们译经的大师当中,安息国的安世高大师他原来也是国王,安息国的国王,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他也是弃国捐王,把他的王位让给他叔叔,自己出家修行,跟中国有缘,所以来到中国,来翻译经典。所以汉朝后汉时期很多经典都是他翻译,到现在还流传在《大藏经》里面有不少。《无量寿经》他就曾经翻译过一次,很可惜他翻译的那本失传了。这些都是真正觉悟的人,为众生做一个榜样。众生贪恋富贵、名利,而一个国王,这些统统都得到了,但是他示现什么?把这些统统舍弃,别人追求的他全部不要。这给大家一个很深的思考,说明什么?这些东西不是真正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快乐,可能因此你会得到很多的痛苦,甚至可能因此造无量的罪业,堕入地狱。
我们看到一个光盘是讲最近唐太宗附体,附在一个女子的身上,讲自己在做完皇帝之后,后来轮回,先入畜生道,然后出来作人,再堕入地狱,在地狱里面受苦受得无穷,最近才出来。他感恩净空老法师,说印了《群书治要》。这个《群书治要》无人问津,最近一印,印出来一万套,因为他编的,他有这个功德。唐太宗十六岁就出来带兵打仗,跟他的父亲一起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大唐,他是一个神箭手,百发百中,在他箭下杀死的人不知多少。而且为了争夺王位,把自己的兄弟都杀掉,所以这个罪业不得了。虽然他后来很英明,但是功不抵过,还是要堕地狱。所以,如果他能够好像世饶王一样弃国捐王就不用堕地狱了,不容易。
这个是真正发起无上菩提心,真正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知道那些名利、富贵、地位统统是梦幻泡影,放下。所以毅然放下,表现出真实的出离心。在这个六道里面没有什么值得我们留恋,即使你做到皇帝又怎么样?一生的富贵享乐,完了之后还要堕恶道。你看看,连唐太宗都要堕地狱的话,你说历史上有几个皇帝不堕地狱?没几个比他更英明。所以这件事情,六道轮回真是太可怕了,他做到皇帝都是多生的修福才做得到皇帝,一世就享完这个福报。
世饶王他发起这种出离心,把皇位都放弃,这个给我们的启示很重要。有人问,其实他做皇帝可以护持正法,也很大功德?没错,如果是真正菩萨,他可以来做,他可以示现做国王身,而在这个境界里面享受五欲的这些快乐,他不会迷,这个是大菩萨。凡夫做不到,要菩萨才做到,这样才可以。如果你还有一点点的自私自利,对于五欲六尘的享受,还有一点点的执着、一点点的贪恋,那就麻烦了,你在六道就出不去。即使你做大功德,护持正法,你所得到的只是人天福报,人天福报享完了,还是要堕三恶道。而且你享受人天福报,没有理由不造业的。你说,做皇帝怎么可能不造业?一个杀生就不得了,这个世间的这些大富大贵的人都是一样,你说杀生,每天吃的多少众生?就这一条罪业足以堕恶道。所以这个是提醒我们学佛,那个用心很重要。即使你是对佛法学得很深入,甚至你能够讲经说法,但是你的内心深处,对于这些财色名利,对于五欲六尘、功名富贵,包括你自己的名誉、你的眷属、你的信徒等等,还有少少的这些贪恋放不下,你就出离不了。想要成道,古人讲等到驴年,十二生肖有没有一个属驴?等到驴年就没有希望了。
所以世饶王这里把皇位舍去,出家,「行作沙门」。沙门是什么?出家修行人。《四十二章经》里面,这部经是翻译成中文的第一部经,最早进来的。这部经是什么?是会集本,翻译经的经师把佛经里面那些好的句子、好的章节抄在一起,抄四十二段,叫做「四十二章」。《四十二章经》是这样来的,它不是一部经,它是四十二种经里面抄出来的会集本。所以有些人现在反对会集本,他就很可笑,《四十二章经》就是典型的会集本,是祖师,人家译经师都是大菩萨再来的,他们来会集的。你说反对,那首先第一个《四十二章经》是错误,所以都是没有深入去学佛、去思考,人云亦云,搞错了。《四十二章经》里面有一句话,什么叫沙门?「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识心就是认识自己的心,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这个人就做祖师了。达本是什么?通达万法的本体。宇宙是怎样来的?宇宙是自性所现出来的,所以识心达本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境界。解无为法,对于无为法,无为法讲的是什么?一切法空,无所得。对这个真理,你不仅能够理解,还能够契入,变成自己的境界,所以你对一切法都不会执着,这才叫做沙门。所以这个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可见得做一个名符其实的沙门很不容易。现在我们降低标准,这个人能够有修有学,学佛的经教,他能够依教奉行,虽然没能够明心见性、没能够证悟都可以叫做沙门。这个标准比《四十二章经》的这个标准降低了,《四十二章经》的标准是有修有证,真正证悟。现在找不到这样的人,有修有学就不错了,很正经的一个出家人就很难得,他能够持戒,他能够学经教,他有出离心,他发愿要求生极乐世界,这种人就是叫做善知识,可以做世间的福田。
他出家之后的名号叫做『法藏』,法藏比丘。『修菩萨道』,你看这位出家人,他不是修小乘,大乘,所以修菩萨道,因为他发起了无上菩提心。大乘和小乘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发心不同,大乘菩萨发的是广度一切众生这个大心,小乘没有发大心,只是为了自己能够成就,区别在这里。而在修证的功夫上,其实都是要这样修,断烦恼,断见思烦恼。可能有时候,小乘断烦恼的功夫还超过大乘的菩萨。大乘菩萨他发了大心,但是自己的烦恼习气很多,经常做错事情,但是我们不可以看不起他,为什么?他发这个大菩提心就能够超过小乘。可能小乘他甚至证得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持戒精严,但是没发大心,在佛门里面也要排在后面。所以菩提心非常可贵。当然我们不是说发了心就行,不修行无所谓,不可以这样。发心一定会修行,不是讲不修行,只不过是你发了心可能修行没跟上,但是你不会不修行,如果你没修行的话,你还没发心。所以发了心,又有修行又有证,这种人非常难得,这个就叫做国宝,可以做国宝。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
看到这里。才是才能,『高才』就是讲他的才能超过常人,『勇哲』这个「勇」是心志广大坚强,这个叫做勇。就像孟子所讲,「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个是勇,大勇。不是讲你见到人,路见不平就拔刀相斗,这个不是真正的勇。是真正你能够降伏自己的烦恼,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个是勇,一切境界诱惑都不可能动摇你的志向,这种是勇。「哲」是什么?这个哲学的哲讲的是明哲,就是自心能够明了真相,这个叫做哲,所谓明心见性。所以勇哲可以讲为自胜胜他,能够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又能够帮助别人战胜他们的烦恼习气,尤其是什么?邪见、成见能够战胜,这个是大勇。所以学佛最重要是正知正见,把这个身体舍去不难,舍见就难,舍身容易,舍见难。如果他知见错了就很麻烦,进了邪道,永远都不能回来。即使他可能修行上很有功夫,持戒很精严,但是如果知见偏邪了之后就非常难救,尤其是生我慢心,增上慢,这个傲慢一起来真是佛都难救。
所以障碍我们提升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是傲慢。认为自己是正确,认为自己了不起,有了自己的知见,牢固的去执着,不肯放下。甚至是什么?去看经、去阅藏,他为了什么?在里面选择一些有益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论点,来美化自己的那种见地,以为这样自己很高超。这个问题很大,这个叫做邪见魔。用一个比喻来讲,这种邪见魔好像癌细胞一样,你去修行、你去读经,等于是给这个癌细胞的营养。你的邪见,方向错了之后,愈修就愈错,最后就没办法,法身慧命都受到损害。所以四无量心里面,一个慈悲喜舍这个「舍」字,最重要是舍这个见,把错误的知见舍下。而这个最重要是自己要谦卑,不能够自以为是。
好像印光大师所讲,别人皆是菩萨,唯有自己实是凡夫,我不如人。即使很有修持、很有学问都要把心谦卑,确实不如人,自己烦恼习气没断,傲慢、我执、怀疑都没有放下,这些烦恼的根在那里,你没断的话,将来他会发展起来,它会做很多的罪业。傲慢是什么根?瞋恚心的根。人为什么会发脾气?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你傲慢,如果你不傲慢你不会发脾气,你不会骂人。为什么你会有这个瞋恚心?那个根就是傲慢。很可怕,因为傲慢的人自己不容易认识自己是傲慢,凡是自以为是的,别人的意见不能够采纳、不能够听取,不能够亲近真正的善知识,不能够随顺善知识的教导,甚至还有逆反的心理,这个就是典型的傲慢。我们自己要反省,要去把这些去除,这些是癌细胞,要刮干净。是毒,对我们的修行将来会有很大的害处。所以没有傲慢的人就不会有瞋恚,你心里面不会有不平,你不会有对立,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还有这些种种的念头起来,还会有不平,觉得自己很委屈、很冤枉,原因是自己傲慢心,这个见一定要舍去。这样你就是大勇,你能够自胜,胜过自己的烦恼,战胜自己才是大勇,你就能够胜他。胜他是什么?帮助他人,也回归到正道上。
法藏比丘当时高才勇哲,『与世超异』,在世间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是第一。你看第一都不会有傲慢,为什么?还没成佛,没成佛就是自己有错,有烦恼没完全清除,连等觉菩萨还尚有一品的生相无明没断,他也不敢傲慢,断了之后就更加不会有傲慢,傲慢是大烦恼。所以法藏比丘在这里为我们做一个好样子,他当时就是菩萨,在古德的一些批注里面讲,法藏比丘当时已经登地,就是登上初地位的菩萨。圆教里面讲五十二个位次,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它是十地里面的第一,初地。十地再向上就是等觉,最后妙觉,妙觉就成佛了。所以登地的菩萨才是真正发起无上菩提心。这个登地应该是讲别教的登地,相当于圆教是初住菩萨,初住叫做发心住,发心住就是发无上菩提心。
他的『信解明记,悉皆第一』,信是他的信心,这个对于修行非常重要,因为学佛不是学世间法,世间法你搞学问研究这个可以用怀疑,你有怀疑,提出问题了,接着去研究、去测试、去做试验,然后慢慢推出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这个是研究。但是学佛不是,学佛第一个就是要有信心,对佛法僧三宝有清净的信心,不能怀疑。对佛的经典所讲的这些义理、这些境界、修行的方法不能怀疑,这个是圣言量。圣人他的境界我们没有证得,但是我们相信他讲的,他不会有讲错,他不会骗我们。佛,我们要相信,他没有理由会骗我们,他自己连王位都不要,他想要我们什么?他不会要我们有什么报答、供养,他绝对不要那些东西,所以他讲的是真实的智慧,信了之后,你才能够解。
我们想要愿解如来真实义,第一个基础是信,《华严经》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道的根源、功德的母亲,就是能生功德。所以你能不能够得道、能不能够有功德,这个信心是第一,有信心了,你就能够有解,你看经就自然能够理解。如果你带着怀疑、带着自己的成见去读经,读的,你认为自己明白了,其实那个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真实义。所以这个确实跟世间搞学术研究是不同,要用一种诚敬的心,虔诚的信心,这样去读,你才能够理解。
《华严经》讲的是信、解、行、证这四个阶段,第一是信,第二是解,解了之后做什么?要行,你要把你所信的、所解的落实到你的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到你的待人处世当中,要去行。佛法不只是读经、参加法会、拿个皈依证、受个戒、搭个菩萨戒的缦衣,这就叫做学佛,不一定,你没有行就不可以,就没有。所以最重要的是行,行到一定阶段之后,你就要证明,证是证明,证明你所信的、所解的,佛的这个意思确实是这样,佛达到了,我也达到了,这个叫证。信解行证,这个是修行的四个阶段。所以讲信解就当然会包括行证。
「明记」,是他的记忆很分明、很准确,这个是记性很强。听经,好像阿难尊者听一次就永远记住,这个记性好,对于学道也是很重要。如果听了之后记不住,那你在日常生活中就很难用得上。有些人讲,我记性不好,现在年纪也大了,你说年轻四十年那我还记得住,现在不行了。你也不要烦恼,特别我们的老菩萨,记不住,我教你一个好方法,重复听,听一次记不住,十次,十次听都记不住,一百次、一千次,你一定记得住。就像刘素云老师给我们做榜样,她听《无量寿经》怎样听?以前是一片CD一个小时,她这一天,这一个小时的经她听十次,十个小时就听一片,第二天她才换第二片。她听十次印象就深,《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听完了,然后重新再来也是一片听十次,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听十年都是听这一片,你没有理由记不住。你不要搞多,搞多你记不住,我专一,容易记住。
我自己也是喜欢听那些,就是觉得听了很有受用,我就重复听。记得我在以前读书的时候,二十来岁,当然那时记性比现在好,但是好的我都要多听。有一个,那时候是录音带,六十分钟的录音带,讲是《金刚经》里面讲「布施忍辱」这个专题,我听了之后,我很有受用。那个录音带我起码听了一百次以上,重复听,听了一百次以上,所以那个记忆就好,字字句句都打进心里面,一生都不会忘记。所以不要贪多,贵精不贵多,能够真正一句两句听明白了,你一生都受用不尽。譬如讲,我们老法师二十六岁的时候,遇到他的老师章嘉大师,这位是佛门密宗里面的四大活佛之一,给他教导,讲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这一句记住了,一生就是在落实这六个字,落实了六十年,今年他学佛六十年,他真正做到了。所以连我们畅公师父提起净空老法师,竖起大拇指就讲,他的看破放下的功夫没人及得上他。人家修了六十年。一句话能够修六十年,你就能够成佛。成佛怎样成?看得破、放得下,就成佛了。什么都看破、什么都放下了,你的自性就完全恢复了,就成佛了。所以能够听明白一句都够你用一生,不要贪多。
还有我们听明白一句,我是最近听老法师讲经,讲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面讲了一句话,我听了非常欢喜,这句话也都够我一生用了。什么话?他说「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你能够持名,念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持名念,你的善根、你的福德跟佛一样。这句话你听明白没有?跟佛一样!所以你念佛就是佛,你不念佛就是做凡夫。我就是听了这句话之后,我开始拼命念佛,念佛就跟佛一样,不念佛就是一个生死凡夫,那当然要念佛。这一句你真正明白,你这一生人就够了,成佛都有余。所以「信解明记,悉皆第一」,这个是法藏比丘他有这一种智慧、这一种善根。下面经文: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
这个讲他的行愿精进,『殊』是特殊,『胜』是胜过,所谓的「超凡绝俗」,超过凡夫、超过世间,这个叫做殊胜。『行愿』是什么?行是他的行为、行动,愿是他的心愿,这个「殊胜行愿」就是无上的菩提心,发菩提心,修菩贤行,这个就是殊胜的行愿。我们讲了,菩萨行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行愿是一切菩萨行愿当中最殊胜的,法藏比丘当时也是修普贤行愿,而落实在我们净宗,所谓往生的三资粮。资粮是古时候要出远门的时候,带一些钱,带一些粮食、干粮,你才能够上路,这个意思就是你的条件。三资粮,三个条件是什么?信、愿、行。信是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对这个一点怀疑都没有,只要我现在发愿求生净土,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这个信。愿是什么?发愿,放下这个娑婆世界,放下自己的身家财物、恩怨全部都放下,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你这边统统放下,你的愿是真的,如果你还有没放下的,那个愿就不真。不真,阿弥陀佛就不会真的来接你,你真发愿阿弥陀佛就真接引。你有深信切愿,你就自然念佛,你相信念佛的功德,善根福德与佛是一样的,你对这个都要相信,所以你的行就不会间断,真是净念相继,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能够得念佛三昧,法藏比丘当时也是靠信愿行成就。
后面经文上有讲到他,心常忆念过去无量诸佛所修善根,所以他念佛,不念佛怎么可能成佛?阿弥陀佛当时他念的是无量诸佛,那我们现在念的只是一尊佛阿弥陀佛,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而阿弥陀佛他的慈悲在哪里?他知道我们念一切佛念不过来,你看看,有些道场每年办一次拜万佛,不知大家有没有参加过,拜万佛只是一万句佛,你离无量诸佛还是差很远。阿弥陀佛慈悲,你不用念得这么麻烦,念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念了前面忘记后面,你记不住。不如这样,所有的诸佛我统统念到了,成为我这一尊阿弥陀佛,你就念这一尊阿弥陀佛就等于念了一切诸佛,所以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也是会集本,会集一切诸佛的功德在一句名号。所以《文殊般若经》里面讲,念一句佛名功德与十方诸佛功德无二。你念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就等于跟十方诸佛功德一样,十方诸佛全部念到。所以极乐世界这个是一种殊胜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一往生极乐世界,你现前能够见到十方诸佛。
法藏比丘就是修这个信愿行,有无上殊胜的行愿,由信生愿,由愿导行。你的愿怎么来?信心成就,你不信怎么会发愿?发了愿自然就有行,行动就起来了。所以信愿行是净宗修行的三大条件,是关键,好像一个鼎的三足,缺一不可。信愿的成就要靠闻名功德成就,闻名就是听经,《无量寿经》你听明白了,你自然就有信愿。那个行为不用别人督促你的,这个是你自己回家就会行的,念阿弥陀佛二十四个小时你都不间断,不用别人强迫你。所以在这里大家建立信愿就行了,行是自己的事情。你看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他一生打过一个佛七,带着大家去念佛,没有的。他就做什么?讲经说法,把道理讲明白了,你相信、你发愿,那个行是你自己回去的事情。还有,阿弥陀佛在这里的行愿是特别发起庄严净土,要建立极乐世界,所以这个是大愿大行,为我们众生成佛做一个增上缘。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上午的这个课程就先讲到这里,等下午我们一点钟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