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证次第也叫道次第,它在藏传佛教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汉传佛教比起藏传佛教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一般说来没有道次第。实际上是有的,大概只有净土宗的道次第讲得不是很明确。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各有它的道次第,只是不像藏传佛教那样讲得非常清楚、非常分明。关于道次第,小乘是非常清楚的,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对于小乘的修证次第都讲得非常清楚,没有什么异议。大乘修证的次第就非常复杂了,因为大乘的经论里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不一致。所以天台宗、华严宗、密宗对于道次第,各有其判别。大乘道次第的判别,属于大乘的一项重要内容:判教。判教又叫作“教相判释”,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一个巨大成就:对于众多佛经进行研究、整理,把不同经中的深浅偏圆顿渐分得非常清楚。天台宗有天台宗的判教,华严宗有华严宗的判教,天台宗是藏、通、别、圆四教,华严宗是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一乘圆教五教,大体上是共通的。我今天用天台宗所判的大乘通教,把小乘大乘拉通,放在一起,一共分为十个地,用这十个地把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禅宗、净土宗等都串通起来。
通教十地如下:一、乾慧地。二、种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已办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佛地。此说出于《摩诃般若经》。
在这十个地之前,受三皈依之后,要修四正行,又叫四预流支: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之后如理作意(思惟),对所闻、所知的佛法进行思考,获得深刻理解,完全接受,才得以进入第一乾慧地。之后“法随法行”,即按照所理解的正法修行。
第一、乾慧地
为什么叫做乾慧?因为虽然有了慧,但没有定水滋润,如同干土地不堪种植,故名。慧和智是不一样的,慧是一种明确是非邪正的见解,有邪慧有正慧。智,可以说是一种直觉。通过如理作意以后,得到正慧或正见,对于佛法非常理解、非常明了,就像自己的见解一样,在理解上没有丝毫的疑惑滞碍,这时才叫作乾慧。小乘乾慧比较容易获得,因为小乘的教法比较简单,四谛、十二因缘,有一个熏修次第,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法住智,就是明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涅槃智,就是明了三法印、四谛、十二因缘。总的来说,道理并不太复杂,如果碰到善知识,我觉得没必要像佛学院学三年,学一年就可以,甚至专门学个七天,这个过程就可以走完。我碰见一个女居士,很年轻,根器很好,半年之内,就把南传佛教的大藏经全部学完学通了。大乘要想达到乾慧地的话,问题就相当复杂了,因为大乘经论非常多,教理非常复杂、非常精深,学的时间要比较长,西藏格鲁派要学习十二年以上甚至二十年以上,还只是主要学五大论,三藏十二部学得很少。实际上,五大论多是佛教后期的一些论典,有些论是证得果位的人造的,有些是没有证得果位的人造的,并不圆满。把五大论学完,想要证得果位的话,作为现代人那是远远不够的。学的时间非常长,但学出来以后,也不见得就能具备乾慧,更难以开圆解。
中国汉传佛教的精华,主要在圆顿教。天台宗、华严宗所判的一乘圆教,靠非常圆满的见解修行,能较快破除一切妄执,得以比较迅速地走完菩萨道,到达成佛的目的地。若按中观、唯识两种见地修的话,经论上讲要三大阿僧袛劫才能成佛,需要的时间非常长。但是按圆教的圆满见地去修证的话,或者三生,甚至一生走完,或者在比较短的时间走完。圆教的得乾慧,天台宗叫作开圆解,这是修行的第一步。天台宗强调,不开圆解,谈不上修证。开圆解,就是要对圆教的义理非常明了、非常通透,完全变成自己的见地,不是只从书上看来,不是从师父那里听说,甚至不是佛的、不是祖师的,而是我自己的,我认为绝对就是这样,没有任何疑惑,这个时候才能够叫开圆解。开圆解有多难呢?当时智者大师在金陵瓦官寺讲《摩诃止观》,听众中经常跟随他一二十年的弟子有二百多,其中开圆解的只有七、八个。以后在天台宗里能达到开圆解的就更少了。圆教的理论确实非常圆满,如果开了圆解修起来肯定要快,但这第一步开圆解,就很不容易完成,当然有善知识指导会快一些,但是现在这样的善知识很难得。
开圆解以后,按照通教十地来讲,也只是乾慧地,只是具备了修行所需最重要的条件——见地,其他条件,像持戒、修福报这些比较容易,就不讲了。获得乾慧开了圆解,在天台宗的“六即佛”,顶多只在“名字即”,意谓只知佛性的名字(义理)而已。像明末藕益大师,只承认自己是名字即人。名字即人,对于佛法非常通透,见地非常真正,可以当法师,具有讲经说法的资格,可以写佛教的著作。严格来讲,在此之前是不可以给人讲经说法的。但是现在一般达不到这个条件,要求没有那么高了。
如果是禅宗,宋元以后师父多不让弟子看经论,在唐代就不是这样。唐代参禅的人,一般是先读经论,获得乾慧以后才参禅。按照太虚大师所判的禅宗三关,我认为起码破初关获得解悟以后,才可以够得上乾慧地。我碰到的这种破了初关的人,一般能够看懂以前看不懂的佛经,觉得对佛教的道理比较明白。这样的人现在在禅堂里是有的,全国大概一、二十个还是有的。如果碰到好的师父,一心参学的话,破初关并不是太难。破初关,叫三际断,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意识之流被截断,露出一个无念的空白心地。这个心地,我们以前从没有看到过,现在看见它就会知道,我们日常的念头、心理活动是无常的,但是有一个常在的心体,我三岁的时候它是这样,我八十岁的时候它还是这样,没有变化。因此对涅槃就有了比较切实的理解,但仅仅是理解而已,并不是见道。有的人就认为这个是开悟、见道甚至成佛,陷入狂慧。按照大师们的讲法,到此还没有见道。
如果修密法的话,按照密法原来的规定,是“不通显教之义,不得听密教之法”。进入密乘,应该首先把显教学通,达到显教的乾慧地,然后才有资格修学密法。但后来,慢慢把这个放弃了,往往直接学密。实际上,现在所传的密法,多是不完全的密法。比如准提法,它和显教实际上是一样的,开悟的关键,还是拿已经得到的乾慧的正见去修观,观准提咒九个梵字的字义,实际上是把显教的教理用梵字代表,一一的观,无非是无生义、本来解脱、本来涅槃、本来清净义等,与显教修毗婆舍那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但现在传的准提法,都把这个最关键的观字义取消了,那就只成了一个世间法。只是修这样的法,是很难达到乾慧地的。
如果修无上瑜伽本尊法的话,起码要见到“喻光明”,方才达到乾慧地。什么叫喻光明?光明就是本来心性,喻光明,就是相似于本来心性,只是比喻而已,不是真正见道时所见的本来心性。在密法无上部本尊法里面,是在修生起次第末后,修随察、渐收两种三摩地。首愚法师传的准提法中,最后把一切情器收摄于心轮,心轮收摄于种子字,种子字收摄于空点,最后达到空。但是这个空不是本来空性的空,是你观想出来的空,即所谓意想空,只是相似于本来心性、空性,所以叫做喻光明。证到喻光明的人,对于佛法有比较真切的体悟,智慧与见地相当于乾慧地。修到喻光明的人,在密教里也是非常稀罕的。一百年以前藏地所出的一个宁玛派大德,叫麦彭仁波切,大家都听说过,这个大德水平确实非常高。他在一部著作中讲:现在这个时代,修密法获得微小成就的人也是非常稀罕了。他被人看做文殊菩萨的化身,五岁就能讲经说法。他写了一个大圆满的口诀,写得非常好,但最后注解说:我虽然这样讲,但是我自己至今还没有证到。这就说明:百年以前,在藏传佛教里碰到这种真正达到见道,甚至是获得乾慧的善知识,已经是非常稀罕、非常难得了。
乾慧,是学佛的第一步,如果没有获得乾慧,就去闭关,就去修行断烦恼的话,历代大德都斥为盲修瞎练。若专修禅定,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去闭关,效果一般来说是反的。闭关,最起码最起码,要得到乾慧。
净土宗则不一样,它不讲这些,信愿念佛就可以了。但净土法门,想要往生品位比较高的话,还得要按照这个路子来,先获得乾慧。按《观经》,上品上生的条件有“读诵大乘”,这不是一般的念一念、诵一诵大乘经就可以了。藕益大师的解释是,相当于通过阅教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在天台宗来说,相当于见道。就是必须通过研读大乘经论,依法修行,修到小乘见道、圆教相似即以上,信愿念佛,才有可能上品上生。上品中生,是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藕益大师等解释为参禅开悟,也是证得了果位,但是不如读诵大乘证得果位者。再加以信愿念佛,才能得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也得有乾慧,发菩提心,而且这个菩提心,要发得非常真实,入了大乘始教的初发心住。现在弘扬净土宗的人,把这些取消了,只强调一个信愿念佛。这样修得再好,顶多也只能得中品生,一般只能是下品往生。根据现实及某些经典中的预言,我认为现在还不到只可求下品往生的时候,精进修行还是有可能证得果位的。印光大师说,现在的佛弟子,好好修净土法门的话,最高成就是“现生欲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要现生见道证得须陀洹果,若不读诵大乘修实相念佛,怎么能够证得,若不能证得,又怎么能得上品上生?那不可能。如果只是持名念佛,不可能上品上生。只是参禅,那也不可能。必须按照佛陀指示的大乘通途,得闻思慧,入乾慧地,信愿念佛。
第二、种性地
种性地,简称性地。在小乘,性地指四加行位或者四善根位:暖、顶、忍、世第一。入得此位,就开始修定、修止观了,四加行,主要就是修止观。达到第一暖位的人,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定中。据经论讲,暖位人头顶经常发暖。实际上就是因为全身气脉都通了,最后通到头顶。小乘进入四加行位,必须全天修行,最后要达到世第一位时,必须过无间三昧,才能突破而见道。无间三昧,就是24个小时修行不间断。我看无论是小乘、大乘还是密教,在这一点上基本上都一样,都讲要达到见道,必须要经过一个无间三昧的阶段,藏密叫作流水相续三昧。净土宗要证得念佛三昧,也必须要修到24小时念佛不断,一心不乱,这个时候就可以看见阿弥陀佛,看见极乐世界。台湾某法师年轻时修般舟三昧,最好的时候是修到22小时,但修到23小时也不能成就,也见不到阿弥陀佛。我碰到过一位闭关6年的福建法师,他修到20个小时,还要睡4个小时的觉,未能成就。定力达不到24小时的话,不能突破世第一位。
按照《优婆塞戒经》等最低的说法,一个出家人若证到暖位,就开始进入贤位,可以作为皈依的对象了。如果按照多数经论中的说法,要证到预流向以上才属于皈依对象的圣僧,在这之前,只能算福田僧,是供养的对象,不是皈依的对象。暖位必至涅槃,因为已种下了涅槃的金刚不坏种子,这种人即使将来再多生轮回,到一定时候必然还会修道,必然证得涅槃。
第二位,顶位,正好相当于心理学所说的“高峰效应”:就是说爬山爬到顶了,发现前面还有座更高的山,但自己气力已尽,爬不上去了。修到顶位的时候是非常艰难的,一天从早到晚修行时,多生多劫的烦恼业障习气都会现前,会有各种各样的境界,身体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如果没有善知识指导,没有乾慧的正见,很有可能入魔,甚至丧身失命。最危险的就是这个顶位,因为到此还没有证到涅槃,没有见道,但是气力已经使尽了,修了好多年还是这样,想上上不去,即使有禅定有神通,也证不到涅槃。这时就有可能对佛法产生怀疑,甚至诽谤诸佛,说我是不是上了佛祖的当了?禅定里边没有解脱,有一个比丘修到四禅,自认为证到阿罗汉了。他得了天眼通,看到一个美丽的天女现前,便去抓,这才发现自己烦恼没有断。善星比丘也修到四禅,最后发现没有解脱,于是谤佛,生身堕入无间地狱。这个就叫“顶堕”,就是从顶位上堕落下去。这时是非常艰苦的,有可能修行了一生,住在定里,一直参究,但就是不能见道,于是就对自己失去信心了,对佛法也失去信心了,就有可能堕入三恶道,但是不退善根。修到顶位是不退善根的,他持戒、修定已经形成习惯,若再转生为人,五戒十善还会坚持。
第三,忍位。修到忍位的时候,就可以放心了,从此永不堕恶道了。即使来生再转生为人,那也不害怕了。
第四,世第一位。修行到此,肯定会见道,趋向涅槃,所言说“第一入离生。”
按照《俱舍论》等的说法,修小乘道,最快三生证果,第一生资粮位,第二生加行位,第三生才有可能见道证果。如果前生没有修到加行位,那么再转生,再出家修行或是在家修行,根器是很钝的,缘分也不行,一般不会碰到开悟见道的善知识;就是碰到了,也不尊敬他,会错失缘分。即使拜到好的师父,按照正法修,一般也修不到,顶多只修到加行位而已。所以在佛陀时代,要吸收一个人出家的话,必须要看他的根器,前生修到加行位,今生见到佛了,肯定能证得圣果,才可以剃度。因为僧团是一个贤圣僧的团体,除过不多几个因诽谤佛而堕入地狱的僧尼外,其他人最低证得须陀洹果,三分之一以上证到阿罗汉果。当时是不吸收证不到果位的人出家的,以后就不是这样了。
大乘的种性地,就是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一共三十个阶位。《楞严经》再加四加行,共三十四个阶位。第一个叫做发心住(初住)。进入此阶位时,获得大乘乾慧,或者开了圆解,或者参禅破了初关,对于佛法有真实的理解体会,确信自己具有佛性,明白成佛的原理和路子,自信将来肯定成佛。在这个基础上发起的菩提心,才是真实的菩提心,这才叫进入初发心住。我说的这个发心住,是按照华严宗所说的大乘始教来判的。大乘始教,指的是中观和唯识,这两派所判别的菩萨道地基本上是一样的。现在藏传佛教、唐密,基本上都是按照大乘始教说菩萨道地,基本上是一致的。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正果法师,他说:印度经论中都是一样的,但是天台宗、华严宗判错了。这个观点是太虚大师的,他认为天台、华严宗二宗的判教没有充足的理由。太虚大师对唯识研究很深,但对天台、华严的研究不够,没有弄清楚天台、华严祖师为什么这么判,实际上自有其根据,并没有判错,其智慧是很高的。
我认为按照大乘始教的判法比较好,因为大乘始教判得比较低,与小乘基本一致,见道只断分别所起的见惑,大略相当于小乘的见道,就进入大乘的圣位了。如果按照大乘的别教、圆教判别的话,在人间恐怕没有一个人够得上大乘圣位,那就没有大乘圣僧可归依了。所以始教的判法比较合理。
大乘始教的初发心住,在获得乾慧或开了圆解基础上,真正发起菩提心,这种菩提心很坚固,不只是按照仪轨或者受戒时形式上发一下,而是真实、自觉地发起,发起之后会全心为这个菩提心而努力,做的事情就是修行,就是弘法,这样的人才入初发心住,才能叫做初发心菩萨。如果一个出家众进入初发心住的话,就属于大乘的贤位了。如果修净土宗,达到大乘种性地、初发心住的话,按照《无量寿观经》来说,可以上品下生,因为真正发了菩提心,具有乾慧。上品下生的人,是三小劫入欢喜地,费的时间比起三大阿僧袛劫、一大阿僧袛劫是非常短的。如果参禅,破了初关以后,继续参,才进入种性地。进入种性地的时候,才可以住山。“不破初关不住山,不破重关不闭关”,禅宗是这样讲的。因为真正有了乾慧,真正发了菩提心,知道路应该怎么走,这个时候,才可以一个人去住山。没有乾慧和菩提心就去住山,很可能走偏。
如果是密教,因为是三密相应修本尊法,每一步都有佛菩萨的加持,所以达同样的修证阶位,本事一般要比修显教者大,修到种性地的时候,一般来说本尊法会成就。本尊法成就的标准,无论唐密、藏密都一样,实际上跟念佛三昧也一样,那就是肉眼看见所观想的本尊现前,一祈请就来,这个时候才具有作息灾、增益、降伏、诛杀四种事业法的资格,修这四种法才能真实灵验,发生实际作用,才好收施主的钱,这在密教里是非常严格的。在显教里也一样,我碰到一个漳州的女居士,她持大悲咒非常精进,一念大悲咒,白衣观音就现前,然后加持水给人治病就很灵验,漳州佛教徒认为她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实际上,也只是加行位世间法的一种成就而已。在密教里,修到这样的加行位,世间法成就,本尊能够现前,据说解放以前在汉人里还是很多的。因为那个时候修密法的人,一般福报都很大,交一千大洋才能参加灌顶,能出得起一千大洋的人,不是大地主就是大商人、大官僚,最低是大学里的教授,有资格修密法的人都是这样的人,他的福报、智慧都比较深厚。所以这些人修到世间法成就、本尊能够现前的还是不少,现在在藏地也是非常难得了。若不闭关修多年,很难修到这种本尊法的世间成就。但是即使修到这种成就,离见道还很远。
大乘种姓地,若开了圆解而修,相当于天台宗六即佛的第三观行即。
第三、八人地
八人地的“人”,即是“忍”,在小乘,因为得到了对于欲界及色界无色界四谛的八种忍,达须陀洹向,过凡夫地而不到须陀洹果。证到这个果位,在命终前必然证得须陀洹果,所以一般也称他为须陀洹。这种人,《阿含经》中又分为三种或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叫作随信行,简称为信行。什么叫随信行,一般解释是因为特别信仰佛而依法修行,实际上不是这样。因为他也是见道的,只是出于信仰而依法修行,那怎么能叫作见道呢?按照我的理解,随信行,就是《阿含经》里所说的那种听完佛说法以后,因为佛或者佛陀道场的加持,当时就见法知法,获法眼净。所谓见法知法,是说对诸法空无我性有了刹那亲证,得根本智,唯识学叫做真见道,真见道时,可以体会到涅槃。之后得后得智,亲见诸法空相,唯识学叫做相见道——见唯识相,即《八识规矩颂》所谓“变相观空唯后得”。法眼净,相当于禅宗所讲的眼见佛性,实际上是慧眼净,慧眼,指能亲眼见法性的智慧眼。真见道的时间,南传佛学说一般只有几个刹那,甚至不到一秒钟,但印象深刻,因为能体会到涅槃,所以从此对有涅槃这回事深信不疑,对世间有能证得涅槃的阿罗汉深信不疑,对于自己将来能够证得涅槃确信不疑,所以也叫见道。但是他的见道,是出于对佛的信仰,他确信在佛的那个地方曾经见过,但从那次以后就不能见了,只是记得那个境界,然后再按照佛说的法修行,达到自己见道的时候,叫做随法行。有一种人,他一开始听完佛说法以后没有见道,而是按照佛所说的法修行,修到一定程度达到见道,也叫随法行。随法行的人再继续修,功夫见地比随法行又高一级,叫做信解脱。什么叫作信解脱?就是因为对佛法僧三宝更加深信不疑,获得了这种信仰也就相当于解脱了,所以叫作信解脱。这三种须陀洹向,开始断身见、戒禁取见,但是不能完全断疑,断的仅仅是对于三宝比较粗浅的疑,对深细的疑还不能断,深细的疑要到须陀洹果才能完全断尽。
小乘人证得八人地,大略有两条路:一条路是由定发慧,这条路子现在南传佛教里主要代表是帕奥禅师,他是先修定,修到近分定乃至四禅,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修毗钵舍那,数数观修——观四谛十二因缘,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一观苦、空、无常、无我。他的观不像我们一般观一下,是非常扎实的,例如观色蕴空,要拿证到四禅的这种禅定眼,看到身体里面的微观物质,身体里的细胞、分子甚至原子,把它分成八种或者十六种,一一观其刹那生灭、刹那无常。观完自己的身体,再观别人的身体,观完别人的身体,再观外面的器世界,这样观完以后证得色蕴空。色蕴空观完以后,再观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空,把五蕴都观完以后,也不见得能见道,那就再观十二入。十二入里面的意处,实际上相当于末那识。在心脏的部位,能看到有一个发光的点,他要拿智慧把那个点观破。若这样观修还不能见道,必须再观十八界,十八界里的意界,也相当于末那识,再通过这样观修,把末那识的俱生身见打破。修观的人很多,但是能够打破身见、证得须陀洹果的人,南传佛教界很长时间以来,也只是个别人,这件事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南传佛教的道是正确的,跟佛陀时代基本上一模一样,按照这条道修,必定有效验。特别是按由戒生定的路子修,工夫非常扎实,如果能修出来,一般会有禅定、神通。
另一条道叫乾观修,乾观就是不修定,直接修毗钵舍那,一般都从四念处入手。《阿含经》中,佛称四念处为“一乘道”,就是说只要沿着这一条路往前走,必能达到涅槃,不需要修其他。沿这条道修三个月到三年,必能证得两种果,一种是阿罗汉果,一种是阿那含果。甚至修一日一夜,从朝至暮,必然有所升进。现在人修的内观禅,就是修四念处,然而多数仅仅是修四念处里面的身念处,叫作“观身如身”,从明觉自己的身体入手,而仅仅修明觉,效果就已经很好了,修过的人,一般都说很有效应。身念处后面的主要内容观身不净,一般都没有修。四念处最重要的是法念处,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苦空无常无我,数数修习,才有可能达到见道。
修毗钵舍那,还是有一定的浅定——未到地定、近分定,较为易入,一般是由称念佛名进去,为南传“六随念”中“佛随念”的一种修法。代表人为阿迦曼,已经圆寂了,南传佛教认为他是证到阿罗汉果的。阿迦曼的徒弟阿姜查,著了很多书,前几年很畅销。他们的方法,就是称念佛的名号:“布达,布达……”,先快后慢,不断地念,跟四祖禅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念到一定时候,忽然停止,慢慢进入近分定,在定心基础上,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
如果要从禅宗的路子走的话,按照太虚大师的判别,要破了重关,才可以达到须陀洹向。破重关,大德的解释一般是“大死大活”,要经历一个类似于死亡的阶段,一切粗细妄念全部都没有了,甚至接近于死亡,然后再活过来。密教无上瑜伽也说见道前要现八种死相。实际上,显教密教,大乘小乘,在见道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其关键就是打破末那识相应的俱生身见,因为这个身见是命根,所以打破时会有一种类似于死亡的体验。在禅堂里参禅的人,有的人达到过这个,但是没有开悟。因为还有个大活,大死还不一定大活,大活以后才叫破了重关。破了重关,按照太虚大师的判别,所见到的道还是跟小乘的须陀洹向所见到的道一样,所以还有退堕于小乘的可能。根据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等的说法,小乘和大乘见到的道是一样的,都是空、无我性。但是大乘在见道的功德方面要比小乘大得多,见地要彻底一些、圆满一些,执着要少一些,消除业障的力量要比小乘见道者大很多。但在断烦恼这一点上,是跟小乘一样的。按照《般若经》及智者大师《维摩经玄疏》、隋慧远大师《大乘义章》的判别,修大乘者达到八人地时,就开始进入菩萨初欢喜地。
大乘始教初地至八地,若开圆解而至,相当于天台宗六即佛的第四相似即、圆教初信至八信位。相似,是说只证得空无我性、一切智、涅槃妙心,未得具佛果一切种智的真正佛性,只是相似于真正佛性而已。
如果修密法本尊法达到见道时,会有一些神奇的本领,不叫神通而叫悉地。悉地和神通不同,悉地意为成就,是密法的一种成就,是靠本尊的加持或者鬼神的力量,获得一些特异功能,有“八大悉地”,其中一种叫作飞空悉地,可以在空中飞行,但是不是神足通,是靠神的力量或者本尊的加持而得。比如唐密开元三大士之一的善无畏大师,证得初地菩萨,他从印度到大唐来时,一路上都是在空中飞行的,飞到印度跟大唐的边界时就不能飞了,护法神告诉他:前面不是弟子所管理的国界,菩萨你自己走吧,所以他从新疆自己步行到了长安,这就是飞行悉地。听西藏的朋友说,有人在西藏能空中飞行,而一到了汉地就飞不起来了,就是这个原理。因为地方神一般是不能出省的,出了五百里就不能加持你了。所以你看他确有神通,不一定是见了道,道行多高,这是密法的一种特殊方便。现在学密法者一般看圆寂的时候尸体缩小、虹化。按照密教的说法,这也不能标志见道开悟,只能标志明点坚固,持戒谨严,跟汉传佛教界烧出舍利的性质是一样的,说明持不淫戒持得很好,一二十年淫欲的念头没有动过,只要能达到这一点,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或者外道,死了以后,若拿荼毗的方法烧,就可以烧出舍利。再高一点,就可能肉身不坏;再高一点,死的时候发生虹化现象:肉体慢慢缩小,只留下头发和指甲。这个在西藏一般认为是很高甚至成佛标志,其实未必,只能说明这个人拙火修得好,持不淫戒持得好。即使修到这个成就,从道教来看,只是修仙最低的成就,叫作“尸解”,在道教传记中例证很多。其表现跟虹化差不多,有的是装在棺材里两三个月,打开一看,尸体没了,只剩下头发和指甲;有的是死时身体非常柔软,面色不改,埋在地下过了几十年,打开以后,肉体还好好的,跟活人一样。道教说,尸解者先去做“地下主”,就是地狱里管鬼的一种神吧,从佛法看,还是在鬼道里,属于多财鬼,离超出生死很远。道书说地下主140年一升迁,一千多年后,可以升到天上当天仙。
证到八人地不一样,八人地的“忍”,是完全接受的意思,八种忍,就是对欲界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完全接受,叫作苦智忍、集智忍、灭智忍、道智忍,对色界、无色界的四圣谛完全接受,叫作苦类智忍、集类知忍、灭类知忍、道类智忍,类,就是类似于欲界。须陀洹向、八人地,只证到这八种忍,因为曾经体会到过涅槃,对于四谛十二因缘深信不疑,非常理解,完全接受,所以叫作忍。证到须陀洹果就会得到八种智,这和忍不一样,忍只是完全接受,只是见解上的成就,在生活中不能随心应用,碰到烦恼时,忍不大起作用,所以八人地人在见解上是圣人,在行为上可能还是个凡夫,烦恼会不断地生起,尚无力伏断。但是证得八种智以后,就能伏断烦恼。智,是一种直觉,很微妙的很难言说的一种调节自心的技术、技巧,在一刹那间与空性相应的力量非常大,无论任何烦恼生起,都能马上把它化解,所以能得须陀洹果而伏欲界烦恼。
如果修学大乘达八人地或始教初地初心,那就只有一种忍:无生法忍,就是对于诸法本来无生、本来涅槃的真实确信不疑,完全接受。大乘关于无生法忍有两种说法,《摩诃般若经》说从八人地到菩萨地,解释菩萨无生法忍。另一种说法,到七地、八地才得无生法忍,如《无量寿观经》讲,上品上生者到西方后,马上就见佛闻法,得无生法忍。这个得无生法忍,是七地、八地的境界,是住在无生法忍里不动。初地、八人地所得无生法忍,仅仅是明白,是悟无生法忍,不是住在无生法忍里不动,仅仅是成就一种见解而已。
如果修到八人地的话,从做人来讲,尤其是就当今的佛教徒来讲,当然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可谓人生最大的幸运。见道,对于佛法的道理完全了然于心,具有讲解经论、随机说法的智慧,有坚固的菩提心,若出家人,可以去管理寺庙,说法度人。如果修净土法门,信愿念佛,就可以得上品中生,一生了脱生死。在当今,依佛法一生了脱生死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如果各方面条件具足,修到八人地,或者大乘始教的欢喜地,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完全可能。经里讲,末法时代,是有教无修无证。其中的“无证”在其他经里有解释,是指不能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这件事,根据历史记载,大概从五代以来就几乎没有了,但是证得阿那含果、斯陀含果、须陀洹果,可能性还是有的。《善见毗婆沙论》中说,佛的教法一共流传一万年,前五千年修行能够证得果位,后五千年虽修也不能证果。现在应该是第四个千年的开始,可以证得斯陀含果,我觉得这个说法比较合理,也有例子在那里。像印光大师,据其《念佛三昧摸象记》自言见性境界,及其它迹象,须陀洹甚至斯陀含果,他在临终前应是证得的。弘一大师临终前所写“悲欣交集”四字,及“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之偈,可以说乃见道或起码证得须陀洹果的宣告。现在这个时代,我觉得印光大师所说的“现生预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是比较实在的目标。根器好、愿意精进修行,能够有缘亲近善知识的人,无论出家在家,应是可以修得这个果位的,具有这样根器的人起码应有一批。但如果不具有必要条件的话,那是很难修到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可能性的。
第四、见地
见地又称见智,在小乘就是须陀洹果。从须陀洹向再继续修,方法没有别的,只是一条道:努力达到念念见道,到见道熟练,能稍为作意便能与本分相应时,在生活中能随处应用八智时,便完成见道,断除微细疑结,证得须陀洹果,开始进入以所见道断烦恼的修道位。须陀洹人欲界烦恼伏而不起,其心境平时跟阿罗汉没有多大区别,但他的烦恼并没有断尽,思惑未断,所以还最多有七生七死,方证得阿罗汉果。为什么还有七生七死?因为烦恼还没有断,业缘未尽,遇到强缘,烦恼还会现前,这个强缘,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不现行而隐伏,但是在临终的那一念或中阴境界会现行。一般来说,使须陀洹人七生七死的烦恼,多是关于性方面、男女方面的烦恼。虽然一般情况下他似乎离欲,但遇到特殊的人,色欲关、情关不能过,大概多数是情关不能过。临终的那一念,忽然遇到强缘,这个缘也是前世的一种业报,他就必须再生到人间。
再生到人间时,这种证得须陀洹果的人,要还业债,所以须陀洹果又叫做“抵债”。这种圣者再生为人时,能信佛,自然持五戒,但是不一定会继续修行。一般会遭受各种人生的磨难,由痛苦促使他修道,在最后的一生证到阿罗汉果。我听说过这种人,他发了宿命通以后,回溯自己从须陀洹果到阿罗汉果的进程,先在唐代天台宗里证得须陀洹果后,转生了好几次女人,命运很悲惨,都是很年轻的时候因情而死。所以证得须陀洹果的人,要一生了脱生死的话,必须要信愿往生西方净土,若真实发了菩提心,可以得到上品中生。
须陀洹人观空见道以后,进入修道位,也有两条道,一条是不力修禅定,而是在生活中努力断烦恼。断烦恼必须要主动地去断,因为有禅定的人,他的烦恼是被禅定遮止的,证得初禅至四禅的人,一般从早到晚没有烦恼。他觉得自己跟罗汉差不多,因为没有烦恼。但是他并不是没有烦恼,只是烦恼被禅定遮止了。在《阿含经》里讲,如果要断烦恼,必须要用“取心相”的方法,什么叫作取心相呢?就是想象。比如说男女之欲,我不知道自己断了没有,就想象,男众想象一个最美最美的天女在眼前,看自己是否生起淫欲,如果生起,则证明自己还没有断,那就要很迅速地用所见的道把淫欲心断掉。如果不知道瞋恨是否断了,就想象谁侮辱我、打我骂我,想象仇人,看自己是否生起嗔恨,如果生起,马上就把它断掉。这样专一在断烦恼上下工夫,可以快速断尽烦恼,证得慧解脱阿罗汉果,然而没有深禅定及神通。另一条道是定慧双修,能直达俱解脱阿罗汉。
证得须陀洹果,已经非常不容易,在唐代佛教最兴盛的时候,一个时代能有几十个就不错了。到了明末,莲池大师说:震旦已无一须陀洹人。实际上还是有的,他自己恐怕就在须陀洹果之上,不过证得者很稀少了。见多识广的南怀瑾先生说过:“我连半个证到果位的人都没见过。”但我认为还是有的,不过大多隐藏不露。现在也不是没有了,所谓贤圣隐伏,隐藏的圣者大有人在,多在居士里,不过一般不是现在修到须陀洹果,而是前世已经证得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再来的。按现在禅宗、净土宗、密宗方法修行而现世证得须陀洹果的人,我还一个都没有碰到,碰到的都是前世已经证到,今生再修,忽然一下开悟。像清定上师就是一个,他自己讲,他是前世证到须陀洹果往生西方净土而后再来的,本愿是度三十万人生西,他大概满了此愿。
如果前生的善根没有修到加行位,今生要修到须陀洹果的可能性应该说就很小了,那怎么办?只有信愿往生净土,修净土法门,有可能上品下生或中品、下品往生。念佛的人很多,但预知时至、瑞相分明而自己往生的人,并不是很多,大概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往生都是通过临终的助念。我认识一个台湾的法师,说经过他助念往生的人大概有二三百个,他的诀窍是:必须要有愿力、悲心,有念佛的功夫,要把阿弥陀佛感通,让他把这个人接引走。如果缺乏这种悲心和念佛的定力的话,虽然助念,也不容易让被助念的人往生。所以助念的功德非常大,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助念团体,做这件事情,功德确实是非常巨大的。
若修大乘到见地,即是始教的菩萨初地住心到出心。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智者大师的《维摩经玄疏》、隋慧远《大乘义章》等,都这样判释,藏密也如此。菩萨初地在断烦恼方面主要断身见、疑、戒禁取见三结,跟小乘的须陀洹果所断的烦恼一样,但还有很大的不一样:大乘始教的菩萨初地,菩提心非常坚固,所修的道也不同小乘,从一开始就是福慧双修,不是一个人坐在那里修,一定要在众生中间弘法利生,要度很多的人,要具有讲经说法的大智慧,要行大布施,布施给很多人正法,在社会上、佛教界要有很大的影响,像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他们那样。龙树菩萨,按汉传佛教的传记,他证到欢喜地,你看他智慧有多高,神通也很大。始教初地菩萨不一定有神通,但是也可能有神通。龙树菩萨就五通俱全,但没有六通,烦恼没有断尽。小乘人即使证得阿罗汉果也不一定具有讲经说法的智慧,只是自己把烦恼断尽了。
密宗见道后,也是主动去转化烦恼,无上瑜伽有二十五种行,其中大部分的行,实质都是主动地引出烦恼,甚至故意要到妓院里去,要到人多的地方去,故意要表面上犯戒,让别人打骂侮辱。密宗的很多祖师都是这样修,实质就是主动地引出烦恼,拿见到的道把它转化。这样修的话,大概一生可以证得阿罗汉果。按《阿含经》的说法,比丘精进修行六年,可以修到阿罗汉果,证得六通。即使六年不能成就,你修个三五十年证到阿罗汉果,从理论上来说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人的烦恼毕竟有限,你主动这样修,三五十年把所有烦恼都断尽,从道理上来讲,应该可能。现在的人所以修不到,是因为所需要的条件不具备,比如善知识、听闻正法、获得乾慧等不具备,修行条件不好等,如果诸缘具足,今生修到一个慧解脱阿罗汉果,应该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慧解脱阿罗汉,一般来说只证到初禅,因此也没有神通,但生死已了,叫做所作已办,故名已办地,为通教第七地。
禅宗走的就是这条路子,证悟涅槃妙心后,在生活中保任、磨练,把烦恼断尽,因为用全部的力量来断烦恼获解脱,所以速度最快,有可能一生得阿罗汉果。禅宗的祖师在唐代证到阿罗汉果的,还是有一些,从灯录里可以看出来。比如沩山灵佑禅师,一次问他的弟子仰山慧寂,“微细流注,断来几年?”《楞伽经》讲有三种流注,微细流注是其中一种,指表层意识虽然没有烦恼生起,但在内心深处仍然有烦恼的种子在流动,它没有变成现行,但是有微细的活动。见了道的人,要好好修行的话,是可以看见的,随时发现自心深处的微细流注,及时把它化解、转化,转化净尽,当然就证到阿罗汉果了。仰山慧寂回答说:“寂子这里正闹。”——就说我这里微细烦恼正在不断地生起,在闹,不得寂静。沩山灵佑说:“老僧断来七年”,表明他证得阿罗汉果已经七年了。其他还有几位禅师证到阿罗汉果。禅宗的大智慧就表现在这个地方,它走的是最直接、最省力的路子,单刀直入,一条道走到底,一生就获得解脱,自己得解脱,然后再度人,这是大乘的正道,你自己都没解脱,怎么能解脱别人呢?
若要走定慧俱解脱的路子,一般来说,即生证得的可能性不大,佛陀在世时,他的阿罗汉弟子中只有三分之一证得定慧俱解脱。因为把禅定修熟练,把六神通修完满,需要严格的条件,很长的时间,一般人几十年是不能达到的。一种神通用五年、十年也不容易修出来,把六种都修出来,人生的时间不够,自正法时代结束以来,修成定慧俱解脱的人如凤毛麟角。即使修完,从小乘、禅宗来看,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佛教追求的是涅槃,得慧解脱既然能够直接进入涅槃,要神通干什么,表演给别人?没有这种自我展示的需要,要获得名闻利养吗?没有这种欲望。而且比丘戒规定:即便修得神通,也不准显现。只有大乘菩萨在度人时,非得要拿神通度再没别的办法了,才许可现神通。所以中国汉传佛教诸宗,都说在见道以前,不允许修神通,见道以后也不大主张修。如果修得以后随便表演神通,一般要遭到非议,老法师们要教训你。解放以前,大愚法师在庐山修般舟三昧,发愿修出神通弘扬佛法,感普贤菩萨教他依大藏经修“心中心法”,他依法修,发了神通,能够预言,引来几万人皈依求法,遭到他的师父太虚大师及印光大师的斥责,说他入魔了,后来果然也引来魔事:有一个居士让他预言当时两个军阀打仗之事,结果完全预言错了,他觉得丢了脸面,便去了天津。天津的居士又在背地里整他,他就伤心了,乃至“易装隐居成都”,把和尚衣服脱掉,在成都的西安路隐居了几十年,贾题韬居士等经常去请教。这是一个现实的例子。我碰到的那些老法师,问起神通问题,他们都拿大愚法师做例子,说那有什么好处呢。
通教的第五薄地,谓烦恼轻薄,即斯陀含果,断欲界九品烦恼中的前六品,若定慧双修,可住三禅。第六离欲地,即阿那含果,断尽欲界烦恼,成就禅定,能入受想灭尽定,有的经中也叫“有余依涅槃”。第七已办地,即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第八辟支佛地,断一分烦恼习气,智慧神通超过阿罗汉。若修大乘,则薄地向相当于始教二地菩萨,薄地果相当于三地菩萨,离欲地向相当四地菩萨,离欲地果相当五地菩萨,已办地向相当六地菩萨,已办地果相当七地菩萨,辟支佛地相当八地菩萨。
通教地九地菩萨地,相当于始教九地、十地菩萨。此地始称菩萨者,是因为前八地不论小乘大乘,其实主要是自度、断自心烦恼,只有到第九地才真正度他。通教第十佛地,所成之佛相当于小乘人所认为的应身佛,其实只是断了烦恼习气的大阿罗汉而已,在圆教看来只当可以在无佛世界示现成佛的终教、别教的初地菩萨。圆教初住,即是《华严经》所谓“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之初发心住。从此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然后才是圆教的圆满成佛。圆教的圆满佛果以一大世界海为教化范围,圆证事事无碍,而终、别教的佛果只是以一三千大千世界为教化范围,始教的佛果则只有应身,不具法身、报身。
通教第五地以上,自佛法入华以来证得者便不多,今天的佛弟子能实际证得的可能性很小,故不拟详述。至于圆教的初住,虽然台、贤二宗认为即生可以证得,但祖师中没有一个实际证得的先例。圆教的佛果境界,更难以验证,完全相信的人恐怕不多,只可作为一种遥远的奋斗目标或信仰。
当代修行者的困境——善知识难逢
我觉得当代北传大乘佛教,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都面临着一个困境:就是有修有证的人甚至于找不到,缺乏善知识。善知识有,有一些很有影响的,但一般只是讲人天乘法,善于接引初机,若真正给人讲怎么能够修得定,怎么能够开悟,怎么能够证得果位,他甚至讲都不敢讲,因为他自己没有证到。至今能够证到,敢讲,讲得一清二楚的人,海峡两岸的佛教界几乎一个都没有。有些人敢于称自己开悟证得果位,一般都是在居士里,台湾有几个,大陆也有一些,是否真的证得,不好判别,已经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判别系统了。即便真正证得,也大部分都隐藏着,出家人里也有,也是隐藏的,没有名望。为什么隐藏?因为他的功力不够,定力不够,还没修到阿罗汉果,烦恼未断,如果收很多徒弟,每天都有很多的人找他,他自己就不能再往上修了,稍为不慎还有退堕的危险。所以真正证得果位的人,一般都隐藏起来,或隐在大寺院的淸众、禅堂里,或隐在家里,觉得自度非常有把握了,才愿意度人。现在一般出家人、在家人,很难碰见这样的善知识。而且自己证得果位的善知识,他不一定具有度人的方便,多数是前世善根发现忽然开悟,不能教给别人开悟的方法。这样的僧尼、居士我听说过一些,有的人功夫非常深,但不能教别人,因为他的根器太好,没有经过从凡夫修到圣者艰辛历程,所以不能教根器差的人。
弥勒比丘的榜样
今天的出家人、在家人怎么办呢?我觉得今天的出家人有一个榜样,就是太虚大师跟星云大师所示现的人间佛教菩萨僧的榜样。因为按照佛教制度的本意,今天的出家众能够算得上比丘、比丘尼的非常少。因为你的生活方式跟比丘、比丘尼是不一样的,不能完全持具足戒。所以南传佛教不承认我们汉传佛教有比丘比丘尼。解放前太虚大师请来了两个南传法师,在上海住了几个月后,他们不承认汉传的比丘是比丘,不愿与汉传出家众交往,就回去了。因为生活方式不一样,他们看到比丘在食堂里做饭,也揣人民币,这在南传是绝对不许可的。不许可身上带钱,不许可自己做饭,所以他不承认。比丘比丘尼,在佛陀时代,是一种专业的瑜伽行者,专业的修行者,不是宗教职业者。他的正业,经里讲得很清楚:一禅二诵,如果大乘的话再加三劝化。主要的正业,就是修禅定、读诵研究佛教经典。修禅定必须要证到二禅,因为在二禅,饮食睡眠减少,才能遵守佛陀规定的出家众作息时间,一天只有在中夜的时候,才可以睡两三个小时的觉,其他时间全部都用来修行,最精进的人,就是那两三个小时觉也不睡,中夜也要坐禅经行。如果没有二禅功夫的话,是做不到的。当时在佛的僧团里,比丘比丘尼全部是能够进入二禅的,在道教里,进入二禅算内丹成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成就,可以称为神仙了。这些进入二禅的人,他的生活方式、气色跟一般人截然不同。他吃得很少,所以戒律规定,出家人一顿只可以吃一抟食,解释为五口。印度的米饭,把肉、鱼肉、糖、蜂蜜、盐都做在一起,拿手一捏一团,一顿只许可吃一团,当然营养还是很丰富的。但是如果不进入二禅的话,只吃那么一点,显然是不够的。进入二禅的人可以几个月不吃不喝,睡觉一天一两个小时甚至不睡觉也可以,精神会很好。这样的人我碰见过一个,台湾比丘,他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现在的出家人,因为生活环境、食物、生活方式等关系,即使闭关专业修行,要修到二禅,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的。南传出家人基本上都是专业修行,但是今天能够真正达到二禅的也不多,大部分也只是达到未到地定,有的能进入初禅。所以再要像佛陀时代那样,做一个完全合格的比丘比丘尼,应该说确实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少数根器特别好的人,才能够达到。
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比丘比丘尼,受的是大乘菩萨戒,修的是大乘道,应该是跟小乘不一样。按照太虚大师的说法,出家众本来就应该先修小乘道,证到阿罗汉果以后再修大乘,就是按照前面所说通教十个阶位,修到辟支佛地以后,再进入菩萨地,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这样。但是如果这样修,谁能一下子一生修到辟支佛地?那样严格要求,恐怕就没有比丘比丘尼了,太虚大师本人也不见得修到。所以,今天弘扬人间佛教的印顺法师,从佛经中找到一个依据,那就是佛经里大乘比丘榜样。在佛世,比丘众里只有两个大乘比丘:一个是文殊师利菩萨,一个是弥勒比丘。文殊师利菩萨的生活方式跟一般的比丘不一样,不完全守比丘戒,有个经里讲,文殊师利菩萨竟然在王宫后宫、淫女舍(就是妓院)住了三个月,度了500个宫女、淫女。按比丘戒,比丘不得在俗人家里住,住一夜也犯戒,更不用说国王后宫、淫女舍了,但他虽然不守比丘戒,行大乘菩萨道的功德很大,你不能说他犯大乘戒。再一个弥勒比丘,在僧团里表现也不大好。《弥勒上生经》讲他“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关于这两句话,历来有多种解释,不修禅定不断烦恼,那叫什么比丘?比丘的正业就是修禅定断烦恼。所有当时别的比丘瞧不起他。但是《中阿含经》等经中说,证到大阿罗汉的比丘们没被授予未来佛的记,就是这个表现不大好的弥勒比丘,佛授记他下一个成佛。这个事情确实是一大公案,发人深省。为什么一个表现不好的弥勒比丘被授记未来佛,那些六通三明具足的大阿罗汉反而落选?这件事情很需要研究。
印顺法师认为:今天要当大乘比丘的话,只能以弥勒比丘作为榜样。这两句话怎么理解呢?印顺法师解释说,就是“不入深定,不急于断尽烦恼”。不入深定,就是不进入二禅以上定,只进入比较浅的未到地定、欲界定,以未到地定乃至欲界定为基础,就可以修观见道。因为修定很费时间,又有很严格的条件,要证入正定的话,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完全离欲,在家人有夫妻生活是不可能证得正定的,只有出家人有这个份。出家人不淫戒守得不好的话,也绝对不能进入初禅以上。第二个条件就是歇诸缘务,就是任何负担、任何事情、一丝牵挂都没有,有人供养你,不用操心饮食等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稍微差一点就不可能证到,只要心里稍微有点牵挂,必然定不住。今天的比丘比丘尼,大概具备修定条件的也有,但不会太多。特别是寺院执事、大和尚,忙得要命,什么事都要管,一个大管家,你怎么可能证得正定呢,就算把你关起来闭关,也不可能。在一个僧团里面,不跟大家一样,一个人去闭关去修行,一般是不许可的。我到佛光山,他们有1250个僧尼,专修禅定的只有一个,也是经过星云大师特许的。这个法师我跟他交谈过,他特别喜欢《阿含经》,发愿研究修证《阿含经》,然后再弘扬,星云大师才许可他。他一个人住一个精舍,也还是不能完全一天到晚修,下午还是要干些事情,修理房屋等杂事总是有的,只能一天早晨坐四个小时,一天坐四个小时,一般是不容易进入正定的。见道以后,一天坐四个小时,有可能进入初禅,进入二禅必须修行八个小时以上。而且,心中没有任何牵挂,包括教理方面的疑问。我在学习阶段,每天坚持打坐,但哪个佛教经论、哪个地方还没有通透,一打坐自然要思考,多少年都是这样,虽然花费时间不少,却不能入定。所以必须先学通教理,思考成熟,达乾慧地后,不用再思考,才适宜专门修禅定。
今天的出家人、在家人,具备证入深定的条件者可以说是很稀罕了。更重要的条件,是要有定根,就是前世修定有一定的基础,或者阿赖耶识里要有禅定的种子,没有这个种子的话,即使有好的条件去修,按照正确的方法去修,修很长的时间,也不一定证得正定。有的人几天就证到了,我见过两位进入过二禅的,当时都是十五六岁,情窦未开,方法正确,一般一百天左右就可以证到二禅。但是以后情窦一开,人欲一起,二禅马上就消失,再想证入也进不去。有人研究过,说中国僧人从宋代以后,真正进入正定的很少很少。因为禅宗不修正定,见道以后把精力用在断烦恼上。净土宗人只强调信愿念佛,更不许修世间禅定。正定需要的时间很长,即便证得,还只是世间境界,一点业障也不能消除,而且把烦恼遮止,使你看不见,自以为断了烦恼。所以禅宗、净土宗人不修世间禅。
我觉得现在的出家众,尤其是佛学院的学僧,应先在学通教理上下功夫,得闻思慧,达乾慧地,争取进入贤位,能做到一个可以皈依的比丘比丘尼,具备讲经说法、弘扬佛法的资格,这应是比较现实的。先获得乾慧,再进入大乘的种性地,真正发了菩提心以后,僧团需要你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干事情也是一种修行,一条大乘道,弥勒比丘走的基本上就是这样,不求自己这一生把烦恼断尽证到阿罗汉果,因为大乘主张见道者“留惑润生”,不把烦恼一生断尽。太虚大师、当今星云大师、证严比丘尼等,都是这样做的,做得也相当成功。这种做法是比较实在,也符合时代、社会、众生对佛教僧尼的需求。当然,如果只是这样修,想一生了脱生死,那是比较难的。像星云大师,发愿来生再做和尚,像他那样的修行,来生做和尚肯定是更大的大师了,这是完全符合大乘道的。
如果想要了脱生死,在不想证到阿罗汉果之前来度众生的话,那么在就在种性地发了菩提心进入初发心住的基础上,修净土法门,可以得到上品下生,争取上品中生。如果有善知识指引,出家众、在家众要修到这个结果,即生了脱生死,是比较现实的。
即身成佛,现实吗?
像密教讲即身成佛,按照大乘的《华严经》天台宗、华严宗判,顶多是相当于别教初地菩萨,已经证得了佛的一份功德,可以在无佛世界示现成佛。这个菩萨比较过硬的一条标准,就是成熟百有情。成熟百有情,就是他的弟子里有一百个左右起码达到见道位以上。能够这样的人,大概从古至今只有米勒日巴一个,他的弟子中获得成就见道以上的有125个。禅宗的马祖道一大师,门下有139个善知识,但是不是都是见道?当时别的禅师评论,能够达到见道位只有3、4个。所以真正要算即身成佛的,就只有米勒日巴一个。米勒日巴什么人?肯定是菩萨再来,而且遇到了有大成就的玛尔巴大师,生活在藏传佛教后弘初期佛教兴盛、成就者如林的时代。今天的人要达到他那个成就是不可能的,即使达到了也不是成佛,离成佛还很远。密教讲即身成佛,是顺应众生急于成佛的这种这种需求,禅宗说“一念悟时即至佛地”也是这样,给你安慰一下,跟以即生证得涅槃安慰小乘人一样。《法华经》讲,修小乘道证到阿罗汉果,所证涅槃并未究竟,非真实灭度,为了安慰你,让你有一个比较切实的目标,就说你现在已经超出生死了。就像一个“化城”。成佛,不是一个人在山里打坐就可以达到的,必须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要在众生当中修行,要让众生看见你是一个化身佛的形象,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必须要在千百万亿众生的阿赖耶识里种下让他能够看见你是佛的种子,你不在跟他的关系中给他布施结缘的话,怎么可能达到呢?所以真正的三身成佛,必须要比较长的时间,不一定必须三大阿僧袛劫,但肯定是比较长的时间。认为一个人坐在山里修密法,闭关多少年就可以成佛,那是对大乘道的误解。西藏公认为即身成佛的米拉日巴尊者,虽然穷证法性,但临终发愿往生东方不动佛土,那就说明他还没有实际成佛。
太虚大师讲,即身成佛这类话,现在最好不要讲,因为不实在,拿不出成功的例证,会被人看做迷信、狂妄。今天的人能证到什么,就讲什么。他虽然也受过班禅大师的密法灌顶,而宣布自己“无即身成佛之野心”。
菩萨比丘——太虚大师
太虚大师提供了一个现代菩萨比丘的典范。他有首偈子说:“比丘不是佛未成,愿人呼我菩萨名”。他不承认自己是个合格的比丘。他也吃晚餐,不守过午不食戒。而且,大概也认为不能得戒。得戒,需要一个僧团一直从释迦牟尼佛时代一代一代传到现在,完全符合规矩。中国的僧尼受的戒,从传承上、戒相上来讲,都跟释迦摩尼时代的戒律不能完全相符,所以弘一大师认为可以受戒持戒,但是不能得戒。蕅益大师则连自己是沙弥都不承认,只承认自己是个持五戒的净行优婆塞。
太虚大师自称太虚菩萨,也希望别人称他太虚菩萨。因为从种性地的初发心住开始,就可以称为菩萨了。当时也有人称他太虚菩萨,但佛教界一般都称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实际上,他完全是可以称为菩萨的,也是自古以来少见的菩萨比丘之一吧。我觉得他的路子非常契机,非常实在。他曾经闭关,有三次宗教经验,这当中四禅八定、五神通都曾经偶然出现过,这说明,他有证到圣果跟神通的根器,他也自信如果按照这条路子走下去的话,三乘的道果是可以证到的。像这种人,我认为应该是阿罗汉再来,起码是阿那含果再来。但是他不去修神通修禅定,他从全心投入弘法事业,想把明清传统佛教改造成上符佛意、下契时机的人间佛教,拿佛教的道理改造社会,救国。从整个菩萨道来讲,他修行的功德应该比自己一个人证得道果大得多。我认为现在是修这种大乘道的时代,一个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可以走的路大概也就是大乘的这种路,而且这种路要具足能够达到种性地的条件也不大容易。
但是,还是要有一些人要按照传统的路子走,在四果上要证得,这是太虚大师讲的。如果不如此的话,那佛教无论如何都不能振兴。你得提供给世人一些例证,说明按佛法修持,可以证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乃至初地菩萨。即使全国有那么几个、一两个,必须要有这种人。这个话,我想非常有道理,佛教毕竟是以出世间修证为核心的宗教,与纯凭信仰的其它宗教不同。因此,必须在出家众、在家众里,培养出几个、几十个、甚至一二百个能够真正证入圣果、开悟见道的人,佛教寺庙应该为此创造条件,这种人肯定不会多,但必须有,这样佛教才有它的前途。必须要有人证得佛法的出世间法,才能住持佛法,要不然说不上住持。现在讲的人间佛教,实际上都是把禅宗的智慧运用到人天乘善法,如果只有这种佛教,那么没有佛教也行。基督教、儒家也讲这些:怎么做人、做好人,怎么孝顺父母、尽职尽责,给人方便给人欢喜等,这些东西别的宗教也都有,心理学、伦理学也有,有时教化效果比佛教还要好。
真正发了菩提心的出家人,应该发愿证得沙门果位,起码能够当一个很有影响的法师。不像现在有些法师,书印得很多但看的人很少,看了人家也不一定认为你说得很高明。没有威望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人格魅力和法上的魅力,大家认为你是证得果位的,是可信的才行。宗教职业者是很不好当的,尤其是佛教的宗教职业者,不但要理论学得好、讲得好,还得会做,要具有人格魅力,让人家尊敬你、信任你。如果不从自己心行上按照大乘道精进修行的话,是做不到的,假装不得的。现在有些人利用各种传媒工具把自己包装成一个高僧、活佛、大善知识,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即使做得成功,效果也是负面的、有害的。即使把自己弄得名气很大,能收到几十万徒弟,收的那些徒弟肯定是根器很差,不会辨别真正的善知识,才会皈依你,从你那里也学不到真佛法。人家根器好的人不会皈依你,不会跟着你学。必须自己真修实证,修得具备一个菩萨的品格,让人家看见你全身心献身佛教,非常通达佛法,具有大悲心、菩提心,具有正见。如能这样,没有神通也行,很多人也会敬仰的。太虚大师、印光大师、弘一大师,现在的星云大师等,都没有靠神通,也不一定有很深的禅定功夫,但还是有很多人敬仰他,照着他说的去做,修到能够往生净土甚至证到果位的人,也还是有的,这些大德为我们提供了榜样。这样的大居士,也有的是,如黄念祖居士,就很有影响,很多出家人也真心敬服他。
佛教的修行方式有三种,不是只有出家在家两种。米勒日巴提供了第三种修行方式:在家的专业瑜伽行者。现在社会上也有一些这样的人。这种人,如果条件具备,往往比出家人还修得好,他经过世俗生活的磨练,对世俗的东西更容易看破,而且修行条件往往也比一般出家人要好,辞了工作,靠朋友的供养或自己的积蓄,没有负担,很自由,全部时间用在修行上,也是学佛的一条道路。我今天就就讲到这个地方,大家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提出来探讨。
2011-12-4 讲于大佛禅院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