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静波法师: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二

发布时间:2024-08-23 18:38:48作者:金刚网
静波法师: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二

根据录音整理 尚未校稿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老前辈、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我们今天上午讲到“方”,所谓“方”是从法相而言的。

其实呢?没有真实的相,都是无常变幻的。任何一种所谓事物的现象,都是没有主宰的;正是因为不能永恒的,没有主宰的。实在的相没有,我们承认是没有的。但是而就“幻有”幻化的相还是有的一个过程。那么也就是妙有的福德智慧。从这一点而言,不能够否认。我们常常一旦认为有就认为是自性的有,永远有……所以我们贪得,我们苦恼;一旦认为空的,我们就认为是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很多人误解佛法的空与有,要说空就是空,要说有就是有,这是众生的偏执;不能够认识到——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就像心经所说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两者之间无二无别,那么妙有的福德智慧是佛的双足。

《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所以我们要修行;一足是慧,一足是福;福德和智慧才能成就佛道。那么不能否认,所以我们一定要从福慧双修上去下手。一个妙有的过程既是心无所住,尽管是幻有的,是妙有的;允许它有,但是你要心无所住,才能够成就妙有;若心有所住,那就成了执著,成了自性执。如果我们能够心无所住的话,那么也就是不增不减,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

所以有一句话:“能容回忆风中过,坐看烟云彼底穿。”

无所畏惧、不在意、不挂碍、那么随处逆顺之境,我们如果能够真的不增不减的话,我们虽然所在逆境之中,却也坦然;处在顺境之中,却也安然;为什么?因为人在顺逆之中,常常身不由己,不是得意忘形,就是悲观沮丧。那么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如如不动。因为一切都是幻化的,顺逆都已然成为过去;能够去除执著就是如如不动,那样的话就能成就心无所住。

不像我们啊!凡夫众生,心如猿猴,猿猴一样,不会安份啊!上窜下跳,不得安宁,那么对此要对之以“菩提树下锁心猿”;老是“心猿意马,胡思乱想”,才成就了我们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心猿意马造成的,总是胡思乱想,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带给自己更多烦恼。

从另一种角度而言,“方”是一种方法,那么基于妙有的福德智慧法则,我们不能够摆脱现实;你要成佛,就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去历炼,把他转化成妙有。

那么龙树菩萨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谛。”——也就是在世俗谛上去感受它的不真实性,它的虚妄性。你不执著,那又何妨世俗谛面对于你呢!面对我们所有的人呢?是可以。那么正是因为如此,因为这种妙有的福德智慧法则能够使众生因知而得解脱。所以我们面对现实的时候,能够得自在,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没有自性,所以我们就成就了第一义谛,就是所谓的——真谛。

正如法的定义是“轨生悟解。”“轨”是规范的意思,轨是一种路;因为有了这样一条路,众生随之而得解脱,所以叫“轨生悟解”。由此成就了众生的法身慧命,因为有了一条路啊!

法身是什么?就是自性。

自性是什么?自性是空。

所以我们曾经说过“众缘所生法,世界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所以是空,法身即是自性空,此性以般若为生的。般若——因为空能够成就般若,你能够感受,空就是般若。比如说,三般若中第一是文字般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文以载道,它能说明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是空性,也就是实相般若;实相——所谓的就是空相,那么实相般若,用文字来诠释出来,那么诠释出来怎么办呢?接下来是第三个般若,就是观照般若,这是真般若,也就是我们学佛的实践。没有这个般若,我们学佛无有是处,这个般若对于我们的每个人来言是必须的,绝对必要的。所以就等于文字般若是船,实相般若是彼岸,观照般若就等于我们驾这船往对岸去行驶。这个过程不可缺少,如果我们不驾船往彼岸行驶,没有用啊!

“说食不饱”——数人家的财宝跟你何关!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此信以般若为生命,失去了般若的话,失去了我们般若的自性则法深虽不没而隐,法身啊!是空性;虽然在,但隐藏起来了。因为我们认为自性是有的,所以就不能发现我们的法身。般若智慧现前则能打的妄念死,允我法身活,念头不是说死,是因为不再停留下来,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妄念太多,妄觉真啊!妄是真的,因为没有自性所以你能够放不下;不再去执着,但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气——观念;我们总是觉得妄念是真的,事实上就像天上飞过的云彩一样,你不要理它,它也会过去;它不是真的会过去的,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但是我们有一种观念,总是怀疑,总是认为乌云遮住了太阳,然后说太阳没有了,太阳是没有了吗?是有的,只是暂时被乌云遮盖住了;那么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太阳是刚刚出来的吗?不是,太阳本来就有,那么可见,自性以般若智慧为生命,也就是观照般若了,这个很重要啊!虽然自性和般若是二,却是不二,因为般若与空性两者之间;空空相契,自性是空;般若要印证空,所以空空相见,二者之间二而不二。

那么,何而言之呢?佛教中我们常常说的“法身慧命”。如果没有了法身慧命,那我们学佛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收益,徒劳一场。那么我们进一步说,“方”则正是福德智慧,不偏不倚,不能只重视福德,而不重视智慧;或者也不能只重视智慧而不重视福德;为什么?因为两足尊吗。

《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一足是福,一足是慧。知法常无性,一切法都是没有自性的,包括我们人自身,也是没有自性的,不然“心经”怎么会告诉我们。“照见五蕴皆空”呢?如果五蕴要有的话,我们永远不能解脱,穷劫不能出离。

所以正是因为“两足尊”建立诸法无自性的基础上,所以佛种从缘起上建立,因为缘起法是我们要深入的下手处。因为在经典里曾有过这样的说法,“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如果你知道缘起法的话,你就会发现。一切法都是缘聚缘散的,一切法是缘聚缘散的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所以变是正常的,不变是不正常的。我们的执著总是认为法是不变的,但是它已经变了,就像烦恼,别人骂了你,但是骂你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你为了什么把它留下来呢?是因为你执著,事物会因为你的执著而留下来了吗?没有,从来没有。所以如果你能够让它过去,你就是解脱。如果你不让它过去,那你就是轮回。所以只是一念之间的事啊!

那么,如此看来,无疑是诸佛修行的正道。所以是福德智慧,一足是福德,一足是智慧。如果缺少了一个不可以。

过去有一句话是:“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非常漂亮华美;又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所以两者之间相应的,要修福,也要修慧,不能只修福不修慧或者只修慧不修福;那都是偏,要修中道。既修正道的话应该福慧双修。所以“方”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下面探讨“广”

“广”——是法的用,就法的用而说的,有体必有相,有相必有用,而每一事物均有每一事物的用。

就象台灯,它能照明。而且它小巧玲珑,跟屋里开着的大灯相比,它更有妙用之处,因为它可以一个人用。大灯是有更多的人来用,所以每一物件有每一物件的用处。何况说乘性契理的清净心呢!所以“广”就是指我们的清净心的运用,能如是则能返妄归真,能够用它;不然的话光能认识到所谓的诸法实相,不去试你怎么能够感受到佛法呢?感受是至关重要的,感受就是一种实践,“用”也是一种实践,如果我们能够去实践的话,就能返妄归真。否则迷真住妄,迷惑了,然后本来是幻化的,我们去执着,然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空花水月。其实人生也是这样,真的是空花水月。没有得到的时候,你觉得得到是最美好的,一旦有一天你得到了,其实也不过是那么回事而已。就像你没当过官,你突然有一天当了官,官是真的很难过的;没有发财,发财之后觉得也不过是这个样子了……

所以,一切都在得到之后变得不再珍惜。迷真住妄,于是就会口是心非,口说学佛,心里想的跟口上说的是不一样的,心口不一。

佛教徒应当把此清净心运用到“大、方、广”中去,广遍无涯,不能有任何障碍。所以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能包多少?我们不能包。要能够用。而且你知道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亲自感受一下,真的有容人之量吗?对一些重要的事,你永远也容不了,那你怎能够说是用呢?不是广,也不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世间讲,宰相肚里能行船,佛教徒应该比这个更博大。心量要包太虚,要周沙界,那一定是最伟大的一种境界。所以说学佛的人的心量应该比天空,比海洋还要宽阔。如果能够如此的话,成佛才成为有可能。成佛是要历炼的,是要去实践的,不需要说的。说是不能说成佛的,说是不能有智慧的。喋喋不休的讲让人很怀疑你是不是喜欢“说”,或者以“说”为自己的职业。这是一个问题。那么“广”是指十方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再,所以才能成为“广”——广博。

那么广博无涯,推而广之,不出空性———清净心。

哪一个事物不尽是如此呢?

所以有一句话:“我手何谓佛手,我脚何是驴脚”?我手和佛手是平等的,我脚和驴脚是平等的。

赵州禅师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曾经来过柏林寺的人,他说:“你喝茶去”那个人说“我也没有来过,”他说“你也喝茶去”,旁边的侍者很奇怪,说来过的也喝茶,没有来过的也喝茶。这“你也喝茶去,”就是平等的,这就是我们的下手处。所以说,来与没有来过的,或旁观者三者之间是平等的;是运用。所以华严经有这样的一句话“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为什么没有差别?,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若不建立空性的话,他们之间是有差别的。所以只有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他们之间才能彻底的平等。打破他们之间的界限,这种界限是很难打破的。

所以我们总是认为人就是人,狗就是狗,佛就是佛;我们回过头可能对智者大师的像顶礼膜拜,掉过头来我们可能对众生横眉立目。我觉得若智者大师有知的话,他一定很不高兴。为什么?他说你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怎么能包住我而不能包住众生呢?更何况《华严经》说:“若无众生,既无如来可成呢!”怎么可这样做呢?他们之间的空性是平等的,不能够去选择的;只有平等的时候,你才可能有成就。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说:“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为围绕。”如如不动都是空性,看到张三是空性,看到李四还是空性,王二是空性,男的,女的也是空性。所以经典里说:“佛见一切诸法,非男非女。”-若你见诸法非男非女,那你的心还会有贪得吗?不会有了,因为你看到的是本质;不再是外表的假相,但我们常看到的是假相,这个人很漂亮,五官端正,因为我们有一个观念,把他设计的很可爱;另一个人五官并不端正,我们马上觉得他很丑陋;事实上这都是我们自己规定的。你长的漂亮,一只鸟飞过来了,被吓跑了,它不认为你漂亮。所以这种价值观念还是建立在我们人性的基础上的,不是佛性,佛性是什么?是空性,佛性是第一义谛也就是真谛,只有你跟真谛相应了,你的佛性就现前了。

事实上,佛教徒必须面对万事万物,面对现实不能做逃跑者,就是因为没有学好,才比较消极。也有人说佛教比较消极,它是比较消极,对杀、盗、淫、妄确实比较消极,不愿干坏事。对于干坏事比较消极,的确如此。有人说佛教比较悲观,是啊!悲——是悲能拔苦,他看到别人痛苦的时候,恨不能替他,这也是一种悲观,“悲观”的真正意义来自于此。所以佛教是很悲观,这种悲观是慈悲心,而不是悲观厌世,是勇敢的面对现实。就向普贤菩萨曾经说过的“事日已过,命已随减,如少水鱼身斯有何乐?”看起来佛教把人生都看透了,一天天过去。就象少水的鱼一样,一点乐趣也没有,所以这个佛教是悲观的,记住还有下一句话:“大众当勤精进。”诸位啊!一定要精进。“如就头燃,慎勿放逸,”就象我们救自己头发着火一样,不要放逸,否则你的头发就着光了,可能你自己也要受伤害,整个生命都难以保留,这就是现实。那么面对万物,目的是什么呢?来历炼、来修炼、锻炼自己的无住生心这样的资粮。你能生心吗?无住生心,你是不是执着了?你若执着了的话失败了。没关系,佛法永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叫百折不挠;我失败了一次、两次……可以……可以继续历炼,不断的历炼,不要后悔,只要向过去再见也就是惭愧吧!这个时候,我们一点点会成就的,那么正如读万卷书,还须走万里路。我们读了很多经典,但还得走路啊!你得看看书上说的对不对,如果不走路只是闭门造车的话,是不行的;阅读经典可能越自我陶醉,我执越大,觉得外面的人不如自己。但是当你看到经典里的内容和你生活中能衔接好的话,这就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否则的话,又怎能知道书上所说的道理呢?所以必须要面对现实,面对现实的时候你可以转悟啊!

过去虚云和尚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公案,他说:“曾经有一个屠夫在肉摊上卖肉,大家都争着抢着说买精肉;这个屠夫急了,把刀往肉案子上一插说:哪一个不是精肉?旁边有一个和尚正好经过,马上开悟了。你说:那一个不是精肉?”是啊!哪一个不是佛法?哪一个不是空性,所以广博无涯啊!哪一个不是呢?都是,因为我们有障碍,我们总是说:“这是佛法,那不是佛法。

”其实都是;只是从最初开始的时候,我们进入了庙里,以为这就是道场,到最后你认识到心才是道场;你认识到心是道场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哪里都是道场,不然你会选择的、分别的。

总而言之,大、方、广是一心具备三意。有体、有相、有用。那么既不限于体大,不能够局限于体大,相也是最大的,用也是最大的。所以才称为大,不限于相方,体用也方,不限于用广,体相也广。所以皆随方就圆,没有障碍。

佛法是什么?左右逢圆,没有障碍。我们今天就有障碍,所以我们就警记两个东西对我们的启示。

一种是镜子,所以有一句话:“镜知自明,而丑人不弄”。我们站在镜子面前,就连再丑陋的人也不会骂镜子,为什么呢?因为镜子只是如实倒来而已,最美的人站在镜子前也一样,他总是如实的反映出来。当然这个丑陋是我们的价值观念,需要去调整;同时水也一样,放在方的杯子里它是水,在圆的杯子里它还是水呀!所以要叫随方就圆,圆融无碍。所以在修学的旅途中,如果我们能用镜子和水作为借鉴的话,我们的学佛应该有很长足的进步。我们常常消化不了很多情绪,很多问题,就学一学水吧,学一学镜子,相信我们会得到某些启示。

再举一个例子,体相用,天上有一个月亮是体,地上有水,这是相;水能够映出月亮,这是用;所以没有水不行,就像我们的信仰一样,什么叫感应?心里没有水,怎能映出月亮呢?所以要有一汪信仰的水,没有这个水,是没有办法的。我们一定要使自己的信仰,信心将成为一汪水,映出佛祖,永远把佛放在自己心里,“水能现月”三而一其实就是一个月亮,那个月亮是真的吗?它是因为天上的月亮而显现的。所以不是真的,是幻现,如果认为水中的那个月亮是真的那就错了。一而三,又如法报化三身同样是一而三;三而一,法身是无始无终的,报身是有始无终的,化身是有始有终的;看起来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但是化身是映化的身不真实的,报身通过修行得来的,法身是认识空性的感受的。所以他们之间也是没有区别的。有人说是释迦牟尼活80岁,佛陀圆寂了,以为佛陀的身体就是消失了。但是佛陀以另一种映化身而出现,只是你无缘,你若有缘,你一定会同智者大师当年一样,灵山一会因缘未散,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为什么没有呢?没缘!只有证得才能知其然。整个一个过程。大——方——广,只有证得体相用,你才能够知道。否则没办法知道,你可以跟别人说,但别人没办法理解,可能对于佛教徒来讲,这些经典会有某些相应之处;但就世俗人而言,他们不理解我们在干什么,心里对我们有很多评价。当然,我们不会因为这些评价改变我们的信仰,我们想影响他们,但自己先应该把自己的事做好。这就如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

据说当年玄奘法师未到印度之前,有一位戒贤律师当时在整个印度探讨,证悟的境界是什么?开悟是什么样的感受?最后戒贤律师说:“言忘虑绝,无有言说。”就算你开悟了,喋喋不休的说,但别人不清楚你到底在讲什么?当时大家以为这是最圆满的答案了!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不圆满;“言忘虑绝,无有言说”。又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玄奘法师到了印度,最后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就象饮水一样,冷热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不能有半点虚假的。所以对佛教徒来讲,不可以“以不正言正”来招摇世人,那么如佛教持戒的不妄语戒更是针对那些不见言见,不正言正的人。所以真正那些下地狱的种子是那些没有成佛,然后跳出来说自己成佛了的人。有这样的人,关门闭了几年关,然后跳出来说自己大彻大悟了,招摇众生。这种人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着了魔了;第二种就是成了骗子;这样的人很可悲的,而“大、方、广”是就世俗谛而说的,实则就是一真法界。

用华严的思想,来分为四种法界,这四种法界:

第一个是理法界,所谓的空性啊!

空理——理法界,万事万物无非空理啊!就象我们所说过的无论裙子、帽子、围巾都是一块布,那就是空性,是理法界。

事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从理法界而言呢,就是一个“大”字,“大”——博大,既是块“布”也就是裙子、帽子、围巾的本质是什么?是一块布,那么从事法界而言呢,是“方、广”二字,即是指裙子、帽子、围巾等,当然还有很多么,这是事,事相法表现出来的。表现出来的理也就是“布”,也就是空性。

就理事无碍法界而言呢!即是指“大、方”二字,也就只是布与裙子、帽子、围巾等没有差别。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裙子、帽子、围巾都是一块布,跟帽子没有冲突,他们之间没有区别,所以理事无碍法界。

从事事无碍而言呢,就是个“广”字,广是指无量的差别相,无量,很多很多…….广博无涯,没有边际;可以说是裙子、帽子、也可以说窗帘、也可以说布鞋、任何一个事物上体现出来的都是空性,何妨任何一件事物没有关系,所以叫“事事无碍。”

《华严经》的四境界是很了不起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这是华严的境界。

所以真正能够达到那种“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正如《华严经》有个金狮子章,金子和狮子的关系是什么?狮子是表象的——是事,理是什么?是金子,通过狮子认识到是金子。举一个例子,六道轮回是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六道,他们的本质是什么?是空性。我们估且把它也用泥或用金子制造出六道轮回,他们的本质都是金子。如永嘉禅师证道歌里说:“梦里明明有六趣,绝后空空无大千”我们其实在做梦啊!在梦里,一会儿西方,一会儿北方,一会儿天津,一会儿上海,一会儿北京,溜来荡去,就在梦里再转。如果你真正醒来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你并没有去南京或是北京,也没有去上海,有人说我去了,对不起!你那是在做梦呢!你执着,否则每一刹那的我是原来的吗?从来没有过,所以根本没有动,只是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的结果。所以说梦里“明明有六趣,绝后空空无大千…….”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需要醒来。

再来说说佛讲大、方、广,很多人对佛有很深很深的误解,以为佛陀是万能的,佛不是万能的,佛陀觉也——就是觉者。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所以佛法讲觉悟,觉悟这个词来自佛教,他和迷信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绝对不包容迷信。至于有人学佛之后误入歧途,那也是一种迷信。但是他跟佛法的内涵是相违背的,凡夫迷世昧理,认为事相都是真实的,所以自己不觉,不觉悟自己就苦恼,苦恼就轮回,所以凡夫就是这样的。

二乘人就是声闻、缘觉,自觉自己明白了,赶紧逃掉,不能觉他;因为对众生没有办法,所以就逃掉了。菩萨自觉,也能觉他,自己能够开觉明白,也能够开示众生使之明白,但并没有究竟圆满,所以这是菩萨。佛是自觉觉他,究竟圆满的觉悟人,自己能觉悟,也能够使他人觉悟,所以是究竟圆满的觉悟的人。我们应该这样给他定位,中国的文字很有道理,很奇妙,“佛”的字是这样的,旁边是一个“亻”,另一边放一个“弗”,“亻”是告诉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来学佛,人人都有佛性,都有可能性成佛。这是从世俗谛上讲,从究竟义上讲,是空性,即第一义谛。但是为什么人人都可以学佛,却很难成佛呢?因为人常常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来学佛,这样不行。很多人常拿着香和供果跪在佛面前跟佛讲条件,按着自己的观念来学佛,这样是绝成不了佛的。所以旁边有一个是“弗”,是否定的意思,是不能再按人的价值观念来认识事物,这样你才能成佛。就是要对自己的人的思维观念进行一次革命,一次改造,所以学佛是脱胎换骨的事。但这太难了,因为现在的人既想学佛,又想什么都得到,怎么可能呢?如果你不把拥有的一切放下,你怎么可能拿起另一样东西?所以我们一方面又要想成佛,一方面又什么都放不下,这种可能是没有的。

在西藏的密宗有这样的一句话:“金刚乘的来历是什么呢?”最初有一个国王去见佛陀,他说他既不舍弃他的王位,也不想舍弃珠宝和后宫的妃嫔、妻子、儿女啊!什么也不想舍弃,我还想学佛,那怎么办呢?佛说那你就学金刚乘,金刚是什么?就象走钢丝绳一样,一不小心可能会落下来,非常危险,所以那能是一般人都能学的吗?很难!万一不小心,可能就落到山涧里了,何况很多人还是因为看到金刚乘那种随缘的状态;所以就随便找来一个借口,说可以男女双修,大圆满啊!而那只是贪欲的借口。就像今天所说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你心里有佛吗?茫然了,你若心里没佛,最好别讲这样的话,不要找借口;你若心里真的有佛,你为什么告诉我呢?我也不想了解你心里有佛没佛。所以对于学佛的人自己要对自己心中的信仰负责,而不是去寻找一种漂亮的借口。其实自己的心里本来就没佛,只因为贪欲,说心里有佛,但照样吃肉,那是另当别论。更何况佛的戒律上也不是说一定不要吃肉,只是要吃三净肉。

有的人把佛陀当作救世主,在我家乡人们常说:“靠老佛爷安排吧!”一切都靠老佛爷,那你是干什么的呢?难道你是局外人吗?如若你是局外人,那安排这事又有何意义呢?所以他把佛当作救世主,这是一种错位。

不知道佛陀只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是发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原来是什么,原来是不可靠的、不真实的、所以佛才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执着,只能以假为真;你执着,因为你无明;没有智慧,所以你执着着不真实的东西,而不知道人生其实仅仅就是一个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自觉,也不能觉他,当然就更谈不上觉行圆满的问题了。

佛觉悟到诸法的自性——诸法实相。

那么诸法的实相到底是什么?龙树菩萨给了我们最好的答复,他说:“诸法只有四种可能性,生的可能性只有四种,第一种是自生;第二种是他生;第三种是共生;第四种是无因生”。离开这四种,任何事物不能生起。

第一种自生,有人说牛能生牛,人能生人,天经地义,永远不变,但是人能生人的话,那么一个人怎么生人啊?没有办法,所以佛法讲父亲、母亲、阿赖耶识,人单纯的个体,一个人是无法生人的,当然近代科学进步了,用人的细胞可以克隆出人来,但一定要记住这是人的业力再增加,业障更重了,当一个人没有父亲、母亲、突然出现的时候,你说他正常吗?他一定不会正常,他只是一个奇怪的动物,他不是从正常渠道来的。所以他所谓的喜怒哀乐,伦理道德都面临着一种考验,一种挑战,他绝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不会自生,不能自己生自己,单纯的牛也不能生自己,必须需要外界的条件,把玉米种子放在地里。它慢慢就长出来了,但是没有阳光、水分、空气、没有温度行吗?这些条件你能忽略吗?就象吃肉一样,有人说这肉真好吃啊!但只煮肉给你吃,什么都不放,你愿意吃它吗?绝对不会,那你把各种佐料放在里面,你说还是肉吗?但常常只注重表面,忽略了其他的条件。所以诸法是不能够自生的。

第二是诸法无从他生,他对于“自”来讲,还是自;就象人不能生人,难道马能生人吗?这种可能性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单纯的它也是不能生的。

有人说共生,比如说人是由父亲、母亲共同生来的,共生就不是一个绝对的生,是一个缘起的生,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组合,还有阿赖耶识,可以生人。那么还可以生另一种,还可以重新组合,不是定生,是缘起生,这个缘是可以改变的,你能说他是一种自性生不变的吗?不一定,所以是一种假生,缘生不是实在的,你若执着是实在的,你无法走出来。这也是一种生法。

还有一种无因生,是说没有任何原因它就生出来了,无因外道说这个事物没有什么原因,天生如此,没有任何原因。这可能吗?

所以佛法的四无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警醒,佛陀不是万能的,他不提倡主宰,他说我们的因果律是自作自受,绝对不是佛陀能惩罚我们的。佛陀是慈悲的,但是有人误解了,一到庙里小心翼翼的,十分谨慎的,害怕走错了路,说错了话,会受到惩罚。当然基本的修养应该有,到哪里要入乡随俗,应该尊重哪里的规矩,这是应该的,但提心吊胆大可不必,佛陀绝对不会报复任何一个众生,佛陀是大慈大悲的。所以他不同于基督教,基督教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他造就了这些子女,但是我很奇怪,既然我们都是上帝的子女,上帝是我们的父亲,为什么他对我们不慈悲呢?让我们每个人的境遇不一样,有的人穷,有的人富呢?要有的人烦恼,有的人欢喜呢?为什么有差异呢?所以这个父亲偏心,肯定不慈悲,他还说上帝造人,上帝在哪造的?谁又造了上帝呢?说不清楚,佛法讲没有第一因,没有一个主宰,不存在万能,所以佛法说从来没救世主,靠谁?就靠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自己作恶就有恶报;自己作善就有善报。不会是你靠着万能,然后自己得解脱。是靠你自身努力。所以佛跟外道是不同的,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理性的认识事物。

唯一一个不迷信的宗教是佛教。

唯一一个不相信主宰的是佛教。

唯一不相信神的也是佛教。

就象意识和物质何者第一何者第二,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第一位,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但是佛教讲缘起论。告诉我们没有心不行,没有物不行。举一个例子,氢二氧一,H2O是水,水分子没有氢不能是水,没有氧也不能是水,必须氢氧合作才是水分子。所以你若否定了氢或否定了氧,认为氢是第一的,是错误的;氧是第一的,也是错误的,必须氢氧合作才是水分子,它不是有自性的,一通电马上它就分解了,变成了氢气和氧气,所以它没有自性,从来没有。所以生命可以重新打乱组合,我们怎样播种,就怎样收获。命运操控在我们自己手里,所以我们对自己所要相信的佛陀,应该给予最直观的了解。如果你不去了解它,可能就会变得疑神疑鬼;或者变成了迷信,变成所谓的外道去骗人,都是可能的。但佛法则不是,绝对不是这样的。所以在佛教中所谓的证得空性,也称无生法忍;就是从四无声而来,你能够相应相契,就能够无生法忍了,证得无生法忍了那很了不起,那就是法身大势,八地菩萨,八地八字,永不退转。当然这太难了,正是因为我们觉悟了无生,于是就没有了挂碍,于是命运得到了一种彻底的改变,脱胎换骨,反过来看做佛事,打水陆在发心的同时,它也可以或多或少的改造我们的命运。

我们需要靠佛陀所以有一句话。《焰口经》说“明明大业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炎炎火宅中,三宝为雨露;”因为你有一个依靠,那你的命运也是不同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因缘,所谓的你去打水陆做佛事的缘,增加一个这样的条件。所以人生的命运是完全可以改变的,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命运的改变有主动的改变,有被动的改变,被动的就是靠佛了,由佛看着办吧!他确实也能改变,因为有个外在的力量也在牵引他,他也确实能改变,但是改起来比较难,主动的改变是什么?是主动的反省自己,使自己拥有智慧;然后根据拥有智慧对于面对的人生不执着,不挂碍,努力进取,自利利他,也能够改变,成佛就是主动的改变,而被动的改变很麻烦。比如说在日本有这样一个法门——净土宗的本愿法门,他说:只要你相信阿弥陀佛,你就一定能往生净土,那跟信上帝是一样的。中国的佛教和韩国的佛教都不承认他力能够往生。所以我们在日本探讨他力不能往生的时候,日本的佛教徒的脖子伸的很长,他们觉得那不行啊!他们很紧张,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信仰。当然我们也承认他们也接引了日本的佛教徒,但佛法讲“缘起论”叫二力往生,自力和他力,所以有位韩国的法师开玩笑说“因为佛法是经过中国传入日本的,当然也有的说经过韩国,由中国到韩国再到日本,那么就是说中国是爷爷,韩国是爸爸,日本就是孙子,佛教徒也是这样认为的,自力在过海的时候被鱼吃掉了,只剩下他力了。当然传到日本的时候就只剩下他力了。”我们今天可以考虑到日本他有一些民族的劣根性,他是根本不自信的。日本人原来哪里有这么先进的科技,当年他是靠打鱼为生的。日本的女人为什么那么温柔,因为打鱼的人出海了,可能几天之后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她做的非常好,他们不自信的时候就希望有一个主宰;所以就发现了“他力法门”,极端的他力法门是非常可怕的,你胡作非为,杀了千人万人,你都可以“往生”。包括据说南京大屠杀的司令官,就是一个他力法门者,是个佛教徒,所以很可怕的,学佛要走中道的,不能走极端。

下面来探讨“华”——大方广佛华

“华”是比喻的意思,华幔是一种装饰。从感得庄严而言,感是感果,感万行圆满成就。

“严”是庄严自身,就是指众德完全具备。

从人而言,指普贤菩萨或者也指文殊菩萨,因为文殊是开始,智慧是第一的,五十三参智慧为首,没有智慧这条路,再也走不下去。学佛就是这样,没有智慧你怎么走这条路?有了智慧这条路,才可以行得通。所以从文殊菩萨开始,从普贤菩萨结束。从人而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从法而言,有十大愿王;有文殊菩萨的发愿,所以十大愿王都是明明历历的摆在那里。所有人所有法,一一行愿具有无量的行愿。并以此因地之花,延承佛果地之果。因地之花,有行有愿 ,有人来延承佛果地之果。严是以华严来装饰,佛果是无量的行愿,也就是文殊的智慧,普贤的行来装饰成就的。没有这样的花是不行的,这个花就是指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指他们的愿望。所以从这里能够表现出来,没有华是不行的,当年释迦牟尼佛在灵鸠山上拈花微笑,拈花的时候只有迦叶破颜微笑,因为两者是相应的,是一种装饰;表法的,当然此处既表法,也是表示用。文殊的智慧,普贤的行愿。文殊、普贤来装饰很华美的佛果,严是以功用而突写的,严就是支柱庄严而意!即知广大之体用,装饰真用之佛身,就是因修万行为——能庄严。

六度万行为能庄严,学佛的人必须要落实在六度万行上,不然的话你受了菩萨戒,无疑也就是个假菩萨而已,所以要在六度万行之中体现出来,所以是能庄严。果庄众德为所庄严,当然果报是佛陀了,无论能庄严的菩萨,所庄严的佛,都是“严”。所以既——能严之法是六度万行,所言之法是——大、方、广;大、方、广当然是佛的境界了,既讲所迷的大、方、广,究竟证得,成就福慧二严之人。诸佛两足尊,一足是福,一足是慧,所以究竟圆满,能严的六度万行,所言的是大、方、广、最终的成就,福慧二严之人也就终于成就了两足尊,成就了福慧的圆满。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华严用这样非常美丽的花,文殊的智,普贤品行来庄严。当然我们也需要庄严,用文殊的智普贤的行来庄严自己的六度万行,成就最终的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仅仅看到了文殊、普贤或者《华严经》的许多菩萨们庄严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在走这样一条路,总而言之,《华严经》既普贤行严福,普贤行;文殊智,严慧;普贤行是福——修福;文殊智是修慧,庄严我们的智慧。普贤的行是庄严我们的福德,所以我们需要福德,需要努力耕耘;有了智慧还不行,还得去行它,不行不行…….所以,普贤的行,行严佛,庄严我们的福德;文殊的智慧是庄严我们的智慧,即以此二严,一个是福严,一个是慧严而成就佛果,不能离开这两点。所以修福一定要修慧,修慧一定要修福,两足尊吗!不能离开这两足,否则只能偏离,就不能圆成佛道了,也就是用花来庄严果德之意。

花,很漂亮的花,也就是所谓的智慧之花,福德之花,可见若无福慧,无以延承佛之果报;没有福慧,成佛变成了没有实在,没有根,所以必须要用福、用慧。所以才能装饰成我们每一个人的佛国。菩提没有是不可以的。

我们讲完了大、方、广、佛、华严,下面来探讨“经”——经者,法也;经者——径也,经就是法,佛法,佛说的法,叫佛法;经是佛说的,这是恒古不变的。当然也有六祖坛经,他的地位和佛经等同,因为他觉悟了,所以我们给了他一个相当高的地位,这是另当别论的,但就大体而言,经一定是佛所说的,论是菩萨造的,律当然也是佛制定的。

经者,法也。经者——径,也是路,这是一条路,他指引我们怎么走这条路。但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人读经的时候,并没有走路,只是心不在焉的一遍一遍的念。据说当年净空法师说,念无量寿经,只要念三千遍一定可以往生。但居然有人读了三千遍,他找不到他,就找到了我问:“为什么我没往生呢?”我说:“是啊!我还问你呢?”六祖坛经里说“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达见到六祖的时候,他给六祖顶礼的时候他的头不挨地。六祖就说:“你心中有一物”。他说“是啊!我读了三千遍法华经。”他很骄傲,觉得很了不起,自己的烦恼没办法化解,自己有疑惑。所以六祖说:“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悟了你才能用法华,《法华经》是路,你不走这条路,那与你何干?那是佛陀证悟的经验。你若不走,等于又把他还给佛陀了。你可能仅仅是一架录音机而已,那又有何意义呢?不能只凭你去念多少遍作为一个标准,这样不行。

还有“典”——也万古之常规。法典是不能变的,万古之常规,恒古至今径直的修行之法,是一条笔直的大道。所以你做就一定有希望,这是“经”,不走没希望。

常恒不变,这是真理,就象三法印一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还有大乘佛法的一实相印,谁也不能去动它,整个佛法,都围绕着他们而言而铺展开来了。这点一定清楚,如不清楚的话佛法就讲偏了,说佛法必须符合三法印,在涅槃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佛从法生。”不闻佛法,怎么能成佛呢?“法是佛母”“三世诸佛皆供养法”。“法供养最”在经典里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最好的供养绝对是佛法。因为佛法可以离苦得乐,可以免除轮回之苦,不受后诵。

法有十种意思:

第一种是“涌泉义”比如说谈论佛法永远不会枯竭,所以大藏经浩如烟海,乃至祖师大德造的论也浩如烟海;因为有涌泉义,这是经。

第二是出生义,能够出生诸佛因为它是佛母啊!因为闻法所以能成佛,所以出生诸佛。

第三是显示义,显示一真法界原来是空性,原来是一块布,原来是大、方、广,一真法界。

第四是神未义,来校定正邪的,比如说为什么说李洪志的“法论功”是胡闹呢?李洪志把我们的*轮偷去了。把它安在了众生的肚子里去了,然后他说往左转如何,往右转如何,但是*轮是佛法的专有名词,

在印度来讲轮是个武器,是一种非常尖利的战场上的武器,因为佛陀说法,所以叫转*轮。能够摧邪显正;使各种邪知邪见不能存在,没有安立的可能性。所以叫转*轮,但今天的转*轮已经变了样了,有一句话叫偷来的锣鼓敲不得,但李洪志还在敲,这同时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点,我们现在的人都是佛盲,佛教的知识都没有,他说转*轮大家就都相信了;

第二点,是我们佛教徒弘法力度不够,我们没有把转*轮——佛法的真实意义去告诉大家,所以导致了很多人上当受骗,这是这两点造成的后果。

所以佛法能够纠定正邪,马上就知道你是正的还是邪的,因为你的说法不符合佛法的法印,不符合佛法的三法印,第实相印,你不符合这个标准,所以就是邪知邪见。但现在我们发现号称成佛的人越来越多,就是捣鬼、弄虚作假越来越多,但你看他就是似是而非,好像是,是又绝对不是,为什么?他骗别人家。

所以在佛法中我总结出三种人,就是学佛的三种人;但我们不能够成为这三种人;第一种是疯子,胡说八道,想说就说因为他憋的慌,不说难受,他要表现自我,他有我执;第二种是骗子,别有用心骗你没商量,心里面有谱,但他一定跟你甜言蜜语;第三种就是傻子,就是那些愚昧的众生,随波逐流,哪儿热闹就往哪去,看哪儿热闹了他去了,看人家那真善忍也是佛法呀!就是这样。

有一个*轮功的弟子跑到我那儿试图跟我辩论。我说“你给我滚”,他一下就急了,脸红脖子粗说“你这个和尚,怎么能对我这样?”我说你请坐,我跟你说两句,你的师傅告诉你真善忍,你怎么忍不了了?这是要靠做的,不是瞎说的;你都忍不了了,还和我扯什么?所以要落实到实处,正是因为佛经有这种纠定正邪的作用,所以它才能非常伟大。去真正读了几本佛经的人,一看李洪志的那个马上就知道是邪理歪说,不读才跟着瞎跑.学佛人一定要杜绝疯子、骗子、傻子,不能做这三种人;一定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

第五是贯穿义,不会使之散落,事和理要融合在一起,不能分家。修行是修行,讲佛法是讲佛法,那样不行,理事要圆融。所以说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要把他贯穿起来,用一根线把它穿起来,所以叫贯穿义;

第六是射持义,射众归本,射持众生归诸法实相,归一真法界。你不能够归旁门左道,邪门歪道,要走直道,不应让它攀缘六尘缘影。因为那都不是真实的,但我们还执著。所以我们需要去改变自己的思维观念,但却很难改变,所以你不改变去攀缘就又会轮回,如果你改变了,不去攀缘了,就是解脱。迷悟就在这一念之间。如果在一念之间能够改变观念的话,那我们就能解脱了,否则就是轮回的。

以上六种是佛立论所说的。

第七是常义,万古常规是不变的;三法印到未来还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或诸法实相,空性空相一直不变的万古常规。

第八是法义,千夜同轨,规范是一样的。

这两点是梁昭明太子所出的,梁武帝的儿子,是他规范出这两个意思的;但他很不幸,年轻早逝了。

第九是典义,经典,是不变义,妙理圆正,没有偏邪。所以可为大家的经典不可以变;第十是径义,就是路啊!经者,径也是路。那是一条光明的大道,是因为它能够超生死,超脱生死,解脱生死,所以它才能是光明大道,它能够解脱我们的烦恼,化解我们的情绪,消化不了的情绪。

我们总以为这个很严重,那个很麻烦,这些情绪都是可以化解的,所以正因为如此它是一条路。它是一条光明大道,我们希望自己走,别人也一起走这条光明大道。

当然我们回顾今天的现实,会发现真话没人信。假话却有市场;这也是一个非常微妙的现实,所以今天说末法,末法时代,有重重的败相——衰败之相。说佛法完了,为什么呢?是人末不是法末,法永远都是如此,还是人的问题,我们今天缺少龙象,缺少像过去那些高僧大德对于信仰负责任的龙象。大家都在混日子,马马虎虎的也不对自己的信仰负责,也不去弘法;还有人去弘法,热情有余,能力不足,不但没度众生,最后被众生所度,这也是一个麻烦事。

我们下面探讨“入”,“入”是证入。走进门,现在有很多人在门外,很好奇,没有进来。其实很多人以为走进来了,可能把自己的头也剃光了,但是并没有走进来,只是外表上很像,内心世界并没有佛教的那种思维观念。没转化自己的知见烦恼,没有真证入。入有“能、所”二意,也就是能入和所入;所谓不思议境界为所入,我们一定要走进那种境界去,我们的发心,发什么心?发的是菩提心。说我们要成佛,要觉悟,所以要走进那种不思议境界,要走进去。因为佛是不思议境界,所以是“所入。”普贤行愿为“能入”。因为有了文殊的智慧,有了方向,所以现在要一步一步的走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得走,你若不走根本就达不到目的地。你可能会走的非常慢,但是你必须去走,只有走你才可能去念,才可能够到达目的地,就象今天佛教徒可能互相去比念珠,念珠很漂亮,很值钱,谁的更值钱,两者之间总是要去比,有一种骄傲感,陶醉感,但你知道念珠是干什么的吗?念珠是念佛的,你不念佛的话,念珠再值钱有什么用呢!不成了一种装饰品了吗?如果我们把信仰当成了非常漂亮的装饰品,也是够可悲的……信仰是要落到实处的。不然的话,从历代的老法师们,从我们这人生一点点的消失。如果你不负责任,不去实践。那这人生也过去了。那为什么不去实践呢?你不努力时间也消耗掉了,如果你努力,我相信会有转机。修行就得落到实处。而不思议解脱境界是佛心的境界,只有佛的境界才是不思义解脱境界。

当年佛的弟子问他:“什么是涅槃”?佛不说,因为他说了也没有用,大家没有证得涅槃,你跟他说有什么用,文字的导引固然是需要的,但是佛陀说了那么多的法,没有证得涅槃的人,你跟他说什么涅槃,所以佛陀不予回答,佛的境界既是破除我法二执的真空。破除我法二执,因为不执着我,也不执著法,同时也不障碍妙有的我法。所以真空不碍妙有,妙有是不执着,是你明明知道幻有;你又能够利用它,妙有和真空不二,二而不二,不二又有二。因为针对众生你得要说二,因为对证悟的人对于众生的目的是通达不二,平等,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是不可思议,真空、妙有、不可思议,胡思乱想,使劲想,也可能想不到。你只有走进去,去实践,去感受,才可能走进不思议境界。反过来看,前面说破除我法二执,所以能够证入真空,从此也不障碍妙有的我法。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这是一种不可思议。如果没有我法二执的话,那又会怎么样呢?有我执,有法执,那就会变成有思有议,就可以考虑了是好是坏。是美是丑啊!都可以有一个定义,至少你是一个一相情愿的定义。你认为好像是对的,事实上那是你认为的,别人认为是不一定;你认为这件事很重要 ,别人认为那不重要。所以有思有议,你可以胡思乱想,这样还是分别心在作怪了。因为有我,即成为我执,就开始执着我了,人为什么自私啊!没有这个肉体他执著什么?

庄子说:“我有大患,因我有身啊!,我若无身我何所惧?”因为有这个肉体很麻烦。那么若有法即成法执,有了法你就认为那是实在的,就成了一个法执----执着法。可见解脱的境界绝对不是不解脱的人所能思议。

跟河泊去探讨大海,那河泊发呆,大海有我大吗?井里的蛤蟆也发呆,天就跟井这么大…….所以不能够相提并论,那个棚间雀根本就不知道鹍鹏的志向,所以一般的凡夫众生他又怎么能知道成佛的美妙境界?

法喜充满,只有真正的领受到佛法了,他才会绝对欢喜一场,别人还以为他神经大概不对头,可能会这样。针对众生的贪得,我执和法执而乘机行骗,那当然是不道德的;当然众生有事,比如家里出了问题,去找所谓的出家人,一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假佛教徒,他就说你家里有鬼呀!有神啊…….开始行骗,第一点这是不道德的,第二点作为佛教徒,作为你要去了解的人,应该清楚,走什么途径才能够真正了解佛法。这是必要的,否则的话你上当受骗了,还要骂别人。现在的人就有这样的怪辟,古怪的个性,自己因为贪心要解决一些问题,贪便宜,比如说街上卖表、卖美钞……自己花钱花人民币,就把美钞买来了,结果是假的,然后他就拼命骂骗子,忽略了自己应当充当的责任。如果你不贪心的话,你不愚昧的话,你可能去上当受骗吗?这是一种存在的现实,那么无疑是不懂就好办了,有很多人对佛法是不懂,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有一个人跑到我那儿去了,门口介绍进来以后他坐也不坐,很焦急的问我:“你看我是什么变的,”我一看他真不懂,不懂就好办了,坐吧!我说“你是驴变的。”他挠挠头“驴不是很好吧!”然后说“你怎么知道我是驴变的?”我说“你前生是一头庙里干活的毛驴,然后干完活就把你拴在树上,出家人一念经,你就在支着耳朵听,听来听去一不小心就变成人了。”他很激动“哎呀!真的?”我说“我骗你呢!”他立刻脸红脖子粗急了“你怎么能骗我呢?”我说“我根本就不想骗你,可是你给了我一次骗你的机会,我什么都没有骗你,但我只想提醒你,以后不要问这些问题,假使你前生就是驴的话,也没关系,因为你今生终于成为人了,那个驴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告别驴吧!别再胡思乱想了。”所以人就是不知道的老想知道,好奇、神秘;别人趴着耳朵告诉你的说没告诉别人,这就是骗你的,但是他不能够理解到这一点,他认为这是真的,很多人一学佛以后变了,疑神疑鬼整天能看见这个能看见那个,弄的正常人也不正常了,整天胡思乱想,我怎么就看不见呢?我说你非常正常,看见的人啊!非常不正常,所以你不要去学他……“哦!原来是这样啊!”

(第二盘结束) 整理人:北京居士 初校:慧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