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36集)

发布时间:2024-01-08 11:23:03作者:金刚网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36集)

到四十三品以后是这部经的第三部分流通分。流通,这个意思很清楚,要流行,普遍的流行,叫流通。我们今天开始人也多一点,也就表示流通,更多的人能够听到、能够得到、能够修习,而且辗转的接引。流通分从四十三到四十八品,其中第四十三品就是「非是小乘」,净土法门不是小乘。佛有大乘法、小乘法。乘做譬喻,像一个小车子,只能够坐一个小的人叫儿童车,只能坐儿童,坐不了几个人;列车,什么人都可以坐上去,人坐得很多,叫大乘,就是打譬喻。乘者,就是我出车三百乘,古时候出三百辆兵车,乘就是车,这是譬喻。这个不是小乘,这是件大事因缘,很多人不知道,往往说错话,说净土宗是小乘,就看不起;是愚夫愚妇都能够修的,很低,自己不屑於来修这样的法。其实不是他高,而是他很愚痴、颠倒,很可怜悯。

这一品就是佛对弥勒,慈氏就是弥勒,佛对弥勒菩萨说:「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你看到没有,上面所说的那些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大,那些大菩萨他们都求生净土,生到净土善获法益,都善於去得到这些法的利益,这些大菩萨都是如此。以前讲了,这些大菩萨如此,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诸大菩萨,他们都闻名往生,得大利益。这个利益有多大?《大智度论》说,菩萨不到八地,七地以下的菩萨,他到了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他马上就跟上地的一切菩萨身等法等,身也相等,法也相等。顿时就是说超越了,跟上地的菩萨同等的身、同等的法。所以说是善得利益,你看到没有,诸大菩萨都善得利益。所以就劝大家,我们十方的众生也应当深信,也应当如此求生净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论是哪一方,哪一个世界,行善的男子,行善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诸佛名号,阿罗汉都不知他方佛的名号,除本方佛的名号之外,他方的佛是很难得闻,阿罗汉都不能得闻,他不知道,除非遇见因缘,佛告诉他。所以极乐世界距我们於十万亿国土之外,而以弥陀的愿力,所有的人才能够得闻。所以我们现在谁都知道念阿弥陀佛,不管信不信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号。甚至於咱们本土的佛释迦牟尼佛,你去问那个念阿弥陀佛的人去,那个会念、知道阿弥陀佛的人,你问问他,咱们这的佛叫什么?他知道,如来佛。如来佛,那不是名号。所以就是说弥陀的愿力所感,第十七愿十方佛都称叹,十方的众生都能闻到名。所以十方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够闻到阿弥陀佛名号,能够听到名号之后,「能生一念喜爱之心」,你能够生起喜爱之心,哪怕只是一念。「归依瞻礼,如说修行」,瞻礼就是礼敬、供养等等,「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同样这个人得大利益。

「一念」,在《无量寿经》中说是「一念喜爱之心」。参考其他的译本,「《汉译》云:闻无量清净佛声,慈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它没有用一念的字样,可是把当时的心情描写出来了,闻到无量寿佛的名号就生起了慈心,就非常的欢喜,踊跃欢喜,身心都踊跃,手舞足蹈,心意清净。手舞足蹈不难,难的是心意清净,自己内心是非常清净,这样的手舞足蹈才是可贵的。现在大家都是手舞足蹈,但是心中狂乱,跟这里就没有共同之处。这种就叫狂欢,那不是欢喜,是狂欢。加一个狂字就不得了,就是狂,狂心不歇,就是众生;狂心一歇,歇即菩提。所以这个就表示,这个念是个什么念?一念喜爱之心,他是心里很踊跃、很清净。《吴译》基本也是如此。「《宋译》曰: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一念信心,这里是一念,是一念的信心,我们这一念喜爱之心。「《魏译》云: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魏译》的解释就可以有两种,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只有这一念,只有一念喜欢这个心,这个也说得通,乃至於达到一念的境界,这个欢喜清净没有二念。你可以参考《汉译》,他是清净,他心里很清净,他没有别的念头,生清净心。所以无量寿佛叫无量清净佛,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就是三辈往生品中所说的「发一念心,念於彼佛」,跟这的「一念净信」是相同的。所以这个里头可以这么讲,也有一个范围,有个上限、下限,用咱们世俗的话来说好懂一点,低的就是乃至於只产生一念,高的就是达到一念净信,这是一念。所以慈舟法师判一心三辈,就超出三辈往生之外,这是一心的三辈。日本人有一个宗派就是崇奉这个,他们并不念佛,他们就认为我只要能达到一念净信就往生了。这又稍过了一些,失掉了净土宗的原意。但是它这个也还是从净土宗主要的里头所流出来的一种支派。

嘉祥大师是三论宗的祖师,他说「一念即是具足无上功德者」,说明任何世界的善男子、善女人,听到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如上诸大菩萨的功德他也可以得到。这一念能有这么大的功德,就明这个利益深远,明这个利益之深、之远。所以它就是到这个情况,这个人他就难於生信。所以《金刚经》说,有人听到就狐疑不信,你这个有这么大的功德吗?《金刚经》说,你早上起来拿无量的身命布施,中午又这么做,晚上又这么做,这么做做了多少多少年。你看,人能把性命布施了,施舍给人,舍自己活人的命救别人,多么伟大!这样子做多少多少万遍,天天做,不知做多少万遍,做多少年,这个功德不如把《金刚经》四句给人家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怎么能够骗人?真实就是如此,大家要知道。因为你牺牲了性命去救别人,这是救了他的身命,跟他的慧命无关,你去说法,你是救人的慧命。身命何足贵?梦幻泡影。要紧的是人的慧命,他要解脱,他要超出六道。所以这个就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凡夫愚痴,他就觉得那个难,舍身命这个难,讲四句偈算什么,这就狐疑不信,就按自己的情见。所以对於这的生一念净信,就这样的话就获无上的利益(对於这一些就是蕅益大师六信里所说的信因、信果,这一念是因,得这么大利益是果),这个你信不来了,你就怀疑,有这么大的果实吗?你一怀疑就完了,你一怀疑就完全不是一念了,你都是狐疑。你这个狐疑,不但你没有利益,你还有罪,上次不是说了吗?罪过大极了。所以不在无信无智的人说这个经,就是这,他听了之后他要狐疑,他要怀疑,怀疑他有罪。所以大家要知道,我没做错事,我没有罪,你不知道那个有,是罪已经犯了很多很多了。所以要从这个地方考虑。这是慧命,众生最大的利益是这个。所以这个就是能生,能得到这样大的好处。底下就解释,因为你「一念至信」,你是一念的信,是至诚的信,没有别的任何掺杂,也没有任何的颠倒,没有任何的错误,是清清净净这一念,这样的至信,你来发起行动修行、来发愿,你「必生净土」。必定生净土,这个必字大家要注意,这不是两可,我准能行准不行。「终得佛果,故云无上也。」为什么说具足无上功德?因为这样的话他必定要成佛,所以就说是无上,这是嘉祥大师的话。菩萨都是如此,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够这样也是如此。「如上功德者」,就是「横出三界、圆登四土」,最后是究竟成佛。

这个人「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所谓「心无下劣者」,就是说「於自善根,能生信故」。上次说了,生边地的人於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不能相信自己本来是佛,总之我就是众生,我怎么能说是佛。是心本来是佛,现在是心在作佛,我焉得不成功?这就是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有的人就说,我这么想岂不是贡高我慢吗?那不对,没有贡高我慢之心,你信佛就是明信佛智,能明信自智,也明信佛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是平等,你信的是佛的平等智,你说我就是佛,你哪里有贡高?有的就觉得我要是佛我就是贡高我慢,没有说你这个妄心是佛,说你本来的那个心是佛。佛是什么?佛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贡高在哪里?比谁高?平等。所以心无下劣,亦不贡高。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你信自己的智慧,是心是佛,又明信佛的智慧,而且是心在作佛,所以这样的人成就善根,要作佛。《阿弥陀经》在六朝石刻的本子,经文刻在石头上的,在六朝石刻的,离鸠摩罗什翻译的时候非常近,就有这个话,现在我们经文丢掉了,所以幽溪大师认为需要补上,「以称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你称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所以成就善根。这就是根据六朝经上的话。「悉皆增上」,善根都在增上、增长,都在向上。因为你既然念就净念相继,精进再精进,所以这些善根它都能增上,念念在增上。《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说,「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凡圣同居的这个净土,是增上的善业所感应的。你念佛是善,但是你老在念就增上,增上的善业所感应的。

讲这个缘,它就是有亲因缘、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这四种。因为你念念都是佛,是成佛的亲因缘,你念念都是佛号,你念念念的是佛,你念念就是佛。「以念念即佛,为成佛之亲因缘」,成佛最亲的因缘。你念念是佛,这是成佛唯一最亲的因缘,所以这是亲因缘。「净念相继,乃等无间缘」,这是平等是没有间断的缘。所以一切就是怕间断。常常比方说烧开水,烧了两分钟拿下来它就又凉了,你要再烧两分钟拿下来,这个水永远不会开。就是你间断,心里一跑,心里就佛全没有了。你一上班就是上班的事,就是烦恼什么跟著都来了,清净也没了,佛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什么全都忘了,间断。你不要间断!我常常打比方,老母鸡抱蛋,它出去打食去的时候,心里还不忘那一堆蛋。所以等无间缘就是个殊胜的缘。「以佛号为所缘境」,他的心所住的境是什么?所住的境就在这句佛号上,「乃所缘缘」。所缘又殊胜,因为佛号就是他所缘的境,这个佛号就是万德所成,这个佛号中就具有万德,名字就能召来万德,以这个为所缘,这是所缘的缘。「言增上者」,就把前三个都总在一块,搁在一起这个念佛是「有大力用」,有大的力量、大的作用,就是说都增上。这把增上做了一个解释,这四个缘。所以他就成就善根,当得如上的功德。

释迦牟尼又告诉弥勒,「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你要知道这个人不是小乘。他不是为了自私自利,他不是为了只是自己想生净土,不是小乘。小乘就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以佛在《法华》上说,阿罗汉这些都是化城,你暂时在中间休息休息,你将来还得发心去成佛的,你要回小向大的。极乐世界二乘种不生,都是大乘菩萨。所以到了《法华》的时候,用三个车做譬喻,把小孩从火宅中叫出来,外头有羊车、鹿车、牛车,快出来玩,孩子们就跑出来找这三个车来了,外面没有这三个车。这三个车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让大家成佛,就是大白牛车,都给大白牛车,方广平正,其疾如风。极乐世界就是如此,最后大家都成佛,二乘种不生,皆是大乘菩萨,纯一无杂。所以法华上五千人退席,佛说「退亦佳矣」,这就不杂。因此有人鄙视,这个就是没有明白佛的意思。念佛不是自了,说这种人,佛亲口都做了证明,这样的人不是小乘。极乐世界纯是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所以说非是小乘。

底下再进一步来赞扬,这样念佛的人在我法中,我字这是释迦牟尼佛自称,在我这一代时教里头,在我这个法里头,应该叫做「第一弟子」,这样的人应该叫做是整个佛法门中的第一弟子,第一流的,居首位的,非余人所能及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而且直捷究竟。不管你是什么水平,你不能明合道妙,你只要老老实实念(只怕不老实,只要肯老老实实的念),自然暗合道妙。自然暗合道妙就巧入无生,潜通佛智,这是无上的方便。所以阿弥陀佛用五劫的工夫来思惟出来四十八愿这样的法门,是巧妙,是再巧妙没有了,是无上的方便。

所以密宗就是说方便为究竟。你觉悟是不是究竟就看在你度生的方便上,你有方便达到了究竟,彻底的方便,你成佛也就彻底。所以念佛法门是人人能修,三根普被。所以法门是最为第一,最为难信故。为什么说是第一?难信的,你能信。所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是世间,连天人什么都在内),都是不容易信受这个法。还可以补充一句,这是深契佛心故,这个法门是深深的契合於佛的心。佛为什么要成就极乐世界?是利益众生。佛要这么一个世界干什么,是不是?佛的自受用就是常寂光,还要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做什么?利他。这样一个法门,使得众生都容易达到,都能在这获利,都统统究竟成佛,这才是佛的本心,是深契佛心。因此对於这个难信之法能信,「如教奉行」,应该称为第一弟子。

佛底下又说,「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所以我要来告诉你们,诸天来听的很多,人有两万人在听讲(一万二千和尚、七千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这是天人、人世间,还有阿修罗、天龙八部,还有个等,金翅鸟、龙等等都在内。所以来听经的很多,无量无边,我们不要看成是一个小法会,实际上它都可以是一个很大的法会,肉眼不能见。你们都「应当爱乐修习」,都应当喜爱这个法门,应该感觉到要来如教修行,应该「生希有心」,觉得这个法门是稀有难逢的,不是轻易可以遇到的。所以信佛的人很多,真正能深信净土的人就不是很多。信了净土是有名无实,他是迷信,迷信就不行,你信愿不具。信愿持名,头一个,你信就不够。所以要生稀有之心。「於此经中生导师想」,对於这个经,你应该说这是你的导师。我对於导师后面还有,要求善知识,最要紧是依教奉行,依这个经的指教我去做。所以一切在法会上的大众,你们都应当爱乐修行净土法门,应该都对於这个法门生稀有心,就是难遭难遇,对於这部经要护持,认识就是导师。佛在世的时候可以问佛,佛已经涅盘了,那你以谁为师?佛这不就告诉我们了吗?这部《大乘无量寿经》就是导师,依止这部经。就是善导大师的话,「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十方的佛要出现於世,他只是要来说弥陀本愿之海,咱们这部经就正是说弥陀本愿之海。净土五经里头,别的经典没有这么说,五经里头只有这部经说了弥陀怎么发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怎么成功的,四十八愿是什么内容,所以在这里头就应该生导师想。

「欲令无量众生」,这都是对大众说的话,你们中间有人想要令无量的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很快的就能够安住,不是动荡不宁、徘徊、犹豫,能安住,得不退转,要得到不退转。这个世界就是进一退九,要疾速,让别的一切众生都能够住而且很安,现在是忧愁苦恼、悲痛万端,很安的就得到不退转。有这种心,一个是要度众生,一个是要「欲见彼广大庄严」,我愿意看到彼(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看见极乐世界那种广大无沿无边、多少众生都往生,他就没有说这挤了。这种广大庄严,众宝庄严,一切万物都是种种妙香之所合成,众宝之所合成,而一一的东西都在放无量的光、无量的香,遍满十方一切国土,如是庄严。你想看到这个,你自己也就生了一种殊胜的心,要自己摄受佛刹,来圆满自己功德。这是两个,一个是要度众生,一个是愿佛圆满自己的功德。

「当起精进,听此法门。」你要起精进的心,来听这个法门。所以今天有人来听,这都是符合释迦牟尼佛的心愿,你要来听这个法门。这些摄受佛土,上次我不是说了吗?你发一个愿,你这个愿就投在阿弥陀佛的大愿海中,同时阿弥陀佛这个无量大愿之海也摄在你一念心愿之中。所以要这样圆融体会。也不是说另外我要找个地方,我又成就一个什么什么世界,跟极乐世界可以相等,这些都是很执著很执著一些众生的想法。也就是说(这个地方言语就不大好表达),自己所摄的佛刹跟阿弥陀佛所摄的极乐世界的佛刹是不一不异,没有两样,不是两个。

对於「於此经中生导师想」,底下再补充几句。隋朝的净影他说,「是故已下」,就劝大家来学这个《大乘无量寿经》。因为这个经中说了无量寿,所以你听到了这个经,你得很大的利益。「故设大火满三千界」,这么大的火,「亦须从过听受此经」,我宁可从这么大火里头经过,也要来听这个经。这是净影大师的话。三千大千世界,岂但是地球,连太阳系、银河系都烧了,这么大的火,我也要通过这个火去听这个经。「况余小难」,何况其余的一点小难?现在有人学了点佛之后,想我怎么念佛之后还碰些倒楣的事,又这不顺那不顺?这说明什么?是佛不管你了,还是什么?就是说明你最初发心念佛那个心就不对头,你只是求平安求福,一点点考验、一点点苦恼、一点点困难就抱怨。这有这么大的火我都应该过去,哪里能说我信了佛、念了佛、修了法,还遇些困难的事就抱怨?那就说明他最初的发心、最初的信念都要打很大的问号。所以真实发心的人很难!这是说老实话。

为什么净影这么说?「因此经乃是净宗第一经」。《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第一部经,把阿弥陀佛在因地中怎么发愿、怎么修行,极乐世界如何的依报正报庄严,往生有三辈,三辈往生以什么为正因,必须有正当的因,有因才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正因都在这部经里头。两土的秽净,咱们是同居秽,极乐是同居净,这个因因果果,彼土的极乐,咱们这个世界的极苦。不过咱们这个苦还是堪忍,还能忍得住,所以现在我们还能坐在这来听经,堪忍!你还能忍得住,还能够咬住了牙,不管那些来看经、来修行,这就堪忍。但是这个世界是险极了,险!我们不要,有时候人到了最后一考验就要失败,十分可怕!不在乎情势。

而且「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经里头,这是极高的境界。说到一切空,这是理;极乐世界又怎么怎么殊胜庄严,这不是事相吗?这个事跟理没有妨碍,庄严不妨碍寂静,寂静不妨碍庄严,而且事事无碍,打破时间、空间这一切。由於我们世间空间、时间这些概念,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六十分钟,一分钟六十秒,极乐世界一秒钟五万年,小的可以包括多的,这个就是事事无碍。这个房子里头包含桌子和人,我们说桌子包括房子、包括整个地球,小的里头可以容大的,这个都是空间的概念。一个是时间。现在科学家都明白了,爱因斯坦都明白了,空间和时间是人类的错觉。所以说事事无碍,极乐世界这一切一切,於一念之间可以到很多佛的世界,一个手掌之中可以出无量的庄严之具,小的里头包括多的、包括大的,种种事事无碍境界。事事无碍的境界,唯有《华严》才讲得多,都摄无不尽。所以应当「於此经中,生导师想」。这不是一部很浅的经,是一部极圆极顿的经,是圆顿教。所以圆人修法一天,等於普通人修行一劫,他圆。什么叫圆人?就是他见是圆的。你就执著,那你就等三大阿僧只劫也可以成功,你慢慢等。

底下就看下一段,释迦牟尼佛又对弥勒菩萨说,「为求法故」,众生要来求这个殊胜的大法,要「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你看看又是这样,刚才我们已经说到一些,你要求这个法,你不要生退心。退就是退转,往后退;屈就是弯曲,顶不住了,我就拐弯了;谄伪就是虚妄,假的。所以说有人佞佛,你是在那巴结,佛是巴结能够感应的吗?恐怕只应该挨打,要去巴结。所以不要生出这种心。求法就是直心。而且要求法,四宏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何况这是净土宗第一之法,而且也是净土宗第一之经,而且也是整个佛教中可以说第一之经。日本就是这么说的,在中国说好多人要反对,日本的大德就是这么说,《华严》也比不了这个经。在中国过去就是不敢这么说,蕅益胆子大一些,莲池大师说也就像《华严》,《华严》是全圆,这个经是部分圆。「第一之经!」咱们这个经中弥陀发愿,「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你去供养恒沙的圣,你不如很坚定、勇猛的来求正觉。所以就是说应当坚信,不要生退屈谄伪之心。就是入了大火(是假设),假设你身入大火,你求这个法,身在大火里头,招来这样的祸,你也不要怀疑、不要后悔。「当如弥陀因地,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你在大火之中也不应疑悔。

佛就怕众生不懂,所以就问「何以故」,为什么?底下就说明这个意思,从两方面说,一反一正。从正面说,「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无量无边的亿,亿就是万万,无量万万的菩萨,都要求这个微妙法门。「尊重听闻」,要听,而且尊重的在听。「不生违背」,对这经里的话不要违反、不要相背,相背就是差一百八十度,就背了,叫你往东你往西;违也就是违反,都是一个意思。所以一个就是正面说,多少菩萨都求这个法门,尊重听闻,不会违背的,这是正面的。因此大家不要生退屈谄伪之心。从反面说,「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所以今天我们在这人手一册,这是多少亿菩萨想求而求不到的。这种因缘,不是说大家已经超过这些菩萨,我们应当相信、宝贵这个因缘,这个因缘确实难遇。你这个机会不会再来的,英文Timeandtide,it’snevercomeagain(时机跟潮水不会再来的),这个不会再来的,就是说稍纵即逝,要把握住这些机会。所以古来那些大彻大悟的人,他就是当机立断,他掌握住这个机会,稍纵即逝就跑掉了。对於闻此经而不能得,佛不骗人,现在他有这个因缘来说这个法。所以很多事情大家都要注意,大家要是听了点密咒,听了点密法,都要知道,这是非常难遇的。贤劫千佛里头没有几个佛说密法,释迦牟尼佛是一个,释迦牟尼佛之后要很久很久才有佛来传密法。所以大家也不要太自卑,自己现在是不行,确实不行,而自己本来是佛,自己又再有这种机缘,遇到了这样的大法,也不应该错过自己的机会,把自己应当挑的担子就把它甩在一边。所以佛就劝大家,「是故汝等应求此法」,就这个意思。从正反两面来劝。这个是非是小乘,而且是第一弟子,这是第四十三品。

第四十四,这个就是劝说法的人,当然还继续前品的内容,增加一些对於说法人的鼓励。「若於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在以后,乃至到了正法灭的时候。一代时教经历正法、像法、末法这三个阶段。嘉祥说,「佛虽去世」,可是法的仪轨、仪式没有改,叫做正法。佛去世时间久了、时间长了,「道化讹替」,这个道、这个教化,讹就是错,替是把别的东西混进来,来冒充佛法,这个就叫做像法。「转复微末」,转又更进一步,更进一步叫做微末,就是一些末节,微细的末节,就叫末法。「所云正者,证也」,证道;「像者似也;末者微也」,微小,没有什么了。

青龙《仁王经疏》说:「有教有行,有得果证,名为正法」。教也在,人也在,有人在行,有的得到果、得到证,这叫做正法。「有教有行,而无果证」,教也有,修行的人也有,但是得果和证道的人没有了,这个是像法。「唯有其教」,就剩下个教,「无行无证」,也没有人正式修行,当然更没有人证果,这就叫做末法。现在就是这时候,有教,你说到哪有庙、有塔,大伙也念经,也敲钟打鼓,呜噜呜噜在那念,不是真修行,心里不知想什么,也不知是为什么,这时候就是无行无证,无行你谈什么叫证?

这个年数有许多说法不同,我们采用一个比较多的,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样子来说法。所以到现在,现在在流行的佛历来说,现在是佛历二千五百多年,正好正法五百年也过了,像法一千年也过了,末法也过了一千年,还有九千年。按古老的说法已经三千年了,那就是说末法已经过了一千五百年,还有八千五百年。这就是说到了法灭的时候,广泛的说就是指的像法和末法,因为像法已经在那一点点灭,讹替,假的来了,别的来替代,就是来冒充、来混淆。现在印了一本书,《极乐世界游记》,荒唐透顶,很多人印,拿来流通、来说。所以群众的水平太低了,它完全违反圣言量,完全是骗人的东西。所以就是说讹替,造假的人很多。上次大家听的那个黄念祖居士念佛,美国来的,根本不是我。所以作假的人遍天下,可以这么说。像我这无名小卒,冒我的名做什么?这个就是好事者所为。

等到正法灭时,这个时候就怎么样?众生的善根更差了,到了末法就是无行无证。所以到法灭的时候,人的根器就更差了,可是还会有众生特殊的,这只是指一般的。但是其中必定还有,就是到了正法灭的时候,像法、末法,一直到最后法都要灭的时候,必定还是有在过去生中广修功德,现前还供佛念佛的人,还是会有的。「当有众生,植诸善本」,供佛念佛是诸善之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他在过去生中供养过无量诸佛,现在又再供佛念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这句话很重要。这个众生就包括我们,而且从菩萨以下一切都包括。过去生中有善根,今天又再修,「能得如是广大法门」,由於佛的威神加被,在现世他能得到这样的广大法门。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能遇见这个法门,我们应当深自庆幸,为自己庆贺,我们就得下定决心,不要错过。大家信也是信,但是这个决心还是不够,要切莫错过。台湾一位老居士很有名,我也是真实相谏,我说你的问题就是信不深、愿不切。所以大家就是要深信切愿,不要错过。

必须要「摄取受持」,你要摄取这个法门。什么叫摄取?「《往生论》谓极乐依正一切庄严功德成就」,极乐世界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这一切庄严功德成就,「略说入一法句」,把它汇总起来说,就是三种庄严入到一个法句里头。「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所以极乐世界全部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之显现,就入一法句,清净句。蕅益大师也说,「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每一样每一样的庄严,全体是理性。如果你能够了达极乐世界的一切庄严成就都入一法句,你就从事达理,从这些事相你了达了什么是理体,理体就是本体,从现象而能够入到本体。「弥陀名号正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就是一法句,清净句,这个就是无为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议」,法身功德就入了一法句名号之中,所以名号的功德同样是不可思议。你念这个名号,你念的是法身,所以法身功德就不可思议,你就在这不可思议之中,这就是摄取。所以这个里头有理有事。

「受持者,受者,信受」,我接受,信了才能接受,「依教奉行。持者,执持名号与持诵本经」。所以,「本经之宗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受持这个经就要依这个宗来修,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十地菩萨不离念佛」,地地都念佛。这一句佛号的功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够究竟理解。我今天虽然是这么赞叹,我所知者还是如大海水中的一滴水,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这个功德利益。所以等觉大士(等觉菩萨),离佛只差一位的,也不离开念佛。我们凡夫应该怎么样?就应当老实念。这个「老实念」三个字是非常好。所以夏老师说,「三字真传老实念」。美国就来了一个人,拿这句话问我,他说三字真传是哪三个字?我说不告诉你,老实念,三字真传就是老实念。这也就反映什么问题?也就是不相信,老实念就是三字真传。所以众生遇见这个法就是一点一点破,要破自己那个原来的东西,你不破你处处是障碍,你那个东西在那,它在那堵著。瓶子上有个塞子,这还是好的,有个塞子,所以东西倒不进去。拿一点脏东西,就像王致和的臭豆腐,你刚装碗里,来装牛奶,那个味不好闻。再有一个,你刚才装了敌敌畏,这样的瓶子你拿来倒牛奶吃,你吃了毒死。瓶子很要紧。所以老实念。

老实念,《弥陀要解》里有一句话,「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你持名,你的善根福德就跟佛相同。当然这里我们有很多人是持咒的,也不是要你把这个咒不念了,换成名号;也同样,咒是佛心,名是佛的名号,这是不二。这里头憨山大师的话最好,如果人能念佛,那就没有说的,那就好极了。如果他念了,近来就不踏实、不安定,种种的不相应,他念不下去,那就不如让他念一句咒,那又比打坐、研究教不知强多少倍。这个话是最圆融了。所以各个要安於自己所修之法,就是要真正彻底的修下去。你持名,这个善根福德就跟佛一样。所以,我这赞叹灵峰大师的话,这个话「真得十方如来之髓」。这个是奥妙,这个重要,这是心髓。十方如来就是如此,因为佛就是要把一个最好的东西给大家。佛爱众生等同一子,谁不是要把自己的产业给自己最心爱的孩子,还有什么别的心?拿世间的事情,大家好懂。就是方便为究竟,就是要度众生,就是要最方便的法子给大家!所以佛的父亲跟佛学法,佛就教他念佛。他父亲说,有很多很多殊胜的法,为什么不教我修?佛说不行,你做不到,念佛凡圣都可以做得到,而且一下子就跟佛的善根福德相同。所以这个是不可思议的事,是如来之髓,是应该尽未来际顶礼这一句话,念佛时就是善根福德同佛时。蕅益大师还有一句话,就是「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完全你把佛的功德摄成你自己的功德,佛的功德就是你的功德。刚才我的话说了一半,极乐世界的刹土就是我成就的刹土,自他不二。还有就是「从事持达理持」,我把《要解》里头两个地方的两句话,这是一句,另外一句,「即凡心成佛心」,正好是一个对联。「从事持达理持」,两个持字;「即凡心成佛心」,两个心字,这都是极精彩的话。你从事持才能够达到理持,你一上来就要理持,那就是自欺欺人,说了唬唬老乡、唬唬土包子可以,明眼人你是唬不住的,你那是自欺,最后还是自己临死的时候痛哭流涕。即凡心成佛心,妙就妙在这,你是凡心就成了佛心。你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你的善根福德同佛,你的心不就是佛心了吗?还有什么不是?所以这是极圆极顿之法。

底下一句就来了,这个末法,他曾经这样子无量诸佛都供养过,加威力故得到这个法门,他能够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他就能得到广大的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就是佛的智慧。本来是一切智,但是二乘也称为一切智,所以又再加个智字,以分别於二乘也能得的那个一切智。这是名词上的问题,这个不是关键。如果我们明白这个一切智智,这是跟二乘不共的,唯有佛得的智慧。所以《仁王经》说,「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自性清净叫做本觉的体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所以皆是明白自心,不是心外有法。所以就是说,从上面来看,今天我们能够听到这个法门,能相信这个法门的人,这个微妙净土法门的人,都是由於过去生中,已经供养过无量的诸佛,广泛的修行种种的善,「忆佛念佛」,因此现在能得到诸佛的威力加被,所以才能够得到这样的广大法门。

「此净土法门广摄万法」,无一法不在此一法门之内。这也就是《华严》十玄的道理,一切法都入一法中。如帝网千珠,一千个珠,所有的一切都入在一个珠之中。「普收众类」,一方面是广摄万法,一方面是普收众类,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众生,你是菩萨、声闻(这个声闻当然要回小向大),一切天人、阿修罗,以至人、地狱中众生。地狱中众生如果念佛不绝,罪业消除之后,一出地狱就是清凉华菩萨。所以广大法门。「於此法门,若能信受奉行,当得一切智智。即是得佛智,如实了知自心本来清净。」密宗也是讲如实知自心,与密宗何曾两样?就如这个实际知道自己的心。我常说大家现在的毛病就是这里,不在心上,把自己的真心没有看重,忘了,对於自己的妄心估价得太高,偏高。如实了知自心本来清净。

「於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这个彼法就是指的净土法门。佛当时说的,就是於那个法,就是彼法,那个法是刚才说的。这个无上广大法门,广大殊胜的内容自己得到胜解,得到大的欢喜,产生大的欢喜心,这个法乐是不可形容的。只有这个乐,是清净,一切世法不能相比,称为大欢喜。於是「广为他说」,就广泛的为别人来做说明,来劝说,来演说,来讲说。「常乐修行」,不但是说,而且自己也常乐於修行。单单去说,这是言教,他这个还是要自己常常修行。这个广大的胜解,了达净土宗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修净土是是心在作佛,而殊胜的一句在底下,这个心就是佛。说作佛谁都好懂,我现在要修佛、要成佛,我是心在作佛。这个心就是佛,这句大家往往不懂。「心佛不二」,不是两个,「念佛即佛」,你念佛时就是佛,你不念你就是众生。「必能欢喜信受,常乐修行,复以此广劝他人」,这是指说法。

「广为他说,常乐修行」,底下还有话说,「为他演说」,最后还有「专心信受,持诵说行」,这三个地方都说到这个说,这是普劝大众演说弘扬这部经、演说弘扬净土法门。现在正是到了流通分,所以就劝演说,你不演说不能流通。「愿力宏深品」里头,就有「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喜欢给人家去说,高高兴兴为人家去说,劝导众生都来发这个愿,投入弥陀一乘愿海,求生净土,这才真是知恩报恩的正行。我们得到了佛的恩惠,我们就知道了这个恩,你知恩才能报恩。我知道这个恩,我怎么来报恩?你买了很多东西去上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你这个东西干什么?所以有的人刺血写经,我说的话当然是过了一点,我说你那个臭烘烘的血有什么可贵?说真实话,要你这个干什么?当然这是很难得的事情。这个就是说法,有的时候要折,有的时候要摄,这是折伏,免得他骄傲。知恩就要想报恩,这个就是正行。「妙法流通」,我们使这个法能够流通,辗转教授,「正符如来本愿」。

所以如来说,十方的佛都在那称叹阿弥陀佛的名字。这个我们可以参考《法华经》,「《法华经法师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底下咱们简略一点,「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於《法华经》,哪怕只是一句,你能够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一切世间都应该当佛那样来供养你,你这个人就是大菩萨,你已经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极赞这个说法的人。「又曰: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善男子、善女人,在我灭度以后,你能够偷偷的给一个人说《法华经》,并不是要公开争名争利,也表示你登座说法,具种种威仪,就是不具威仪,所谓窃就是这个意思。「乃至一句,当知是人是如来使」,是如来所派的,他所做的是如来的事情。「何况於大众中,广为人说。」这都是赞叹说《法华经》的功德。蕅益大师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秘密的心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指南针,「皆不出於此矣」。故知演说《无量寿经》也就是演说《法华》的秘髓,所以这个功德与《法华》里头所说的是相等。但这里头是一种完全利他的心,你要自己对於你所说的要很有把握。如果是贪图功德,这个心就是贪心,已经是三毒了。贪功德同样是贪。所以这个事要善护己念,要很分得清楚,不要夹杂。万一自己还没有把握,明知道还有错,就这么著为了名闻利养跟人说,这不但没有功德,而且是地狱业。

底下就是经上说,「广为他说,常乐修行。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善男子、善女人,你对於这个法,就是净土法门,你已经在求的、现在正在求的、还有将来要来求的,都得到大的利益,你们都应当安住无疑,应当安住於这个法门不要疑惑,这是劝断疑,要断疑生信。所以想说法利人,「自身首须断尽纤疑」,极微细的疑惑都要把它断掉。你自己还是怀疑不解,疑虑重重,不知道对不对,这个时候应当很好的去进修。所以就是要断疑,要「老实持念,勿生疑惑」。我们老实念也是这样子。所以咒里头有极殊胜的功德,常常下面讲咒的经典的时候,「唯除於咒生疑」,你对这个咒怀疑,你就得不到功德。你要老想能有这么大的功德吗?这就叫怀疑。你说这个咒是假的吧,那你还念它干嘛?你对於这个咒的功德不能相信,我念能有这么大的功德吗?这都是疑。不是说这个咒是别人编出来的,是骗人的,那就是更粗的疑了,那就更提不上了。所以疑就是这样,有这么大的功德吗?我念有吗?我怎么念了半天没见到什么?这都是疑。所以这个念,应当老实持念,皆获善利,但是要安住无疑。「应常修习,使无疑滞。盖疑根未断,即是罪根」。所以断见惑,初果要断贪瞋痴慢疑,思惑是二果以后才断的,见惑第十样就是疑,到初果就没有疑。

要断这个疑根,应当知道如何去断,知道这个方便。疑惑所以不断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的智慧不够,慧心不明朗。自己这个慧心,你本来是佛,你为什么不明朗?就是因为你贪瞋痴这三垢障碍很深。所以我们不要生疑。怎么能够解决?一方面我们要明理,理明就信深,再一方面就好好念佛。《安乐集》,道绰祖师的,「念佛三昧能除过去、现在、未来贪瞋痴一切诸障」。有的三昧能除某一种,有的三昧能除现在的,有的三昧能除未来的,只有念佛三昧,过、现、未贪瞋痴三毒障碍都除。垢一去,光明就生,就没有愚痴、没有疑滞,才「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所以佛就劝,你们不要有疑,有疑你们就会进入到什么?经中刚刚说过,有边地疑城。於佛的智慧不能生信,或者能信佛的智慧,但是於自己的智慧不能生信,你就生到边地疑城,还甚至於生到懈慢国。这种处所受种种乐,所以称之为珍宝。确实也都是七宝所成的,宫殿、楼台,在那里头生活。但是你不能够自由去见佛,所以称为牢狱。所以叫大家要断疑,不要跑到这样的牢狱里面去。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来看,天、二乘、懈慢国、边地疑城等等的,都是属於珍宝所成的牢狱。这个地方,对於这个念佛,我们提倡老实念,《安乐集》就说要断疑。

「又《安乐集》曰: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你能专一,而且是至一,所以这里头就没有疑,专心、专一这样念,一定可以生在佛前。所以劝后代的学者要明白,深入的明白,「但知念念不可得」,每一念每一念皆不可得。你说这一念哪去了?不可得,这就是智慧;可是我还是在念,相续不断,这就是功德。菩萨就是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庄严其身,这不就是两种庄严吗?但是开始学的人他不能够破相,就是智慧不够。「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这一点很重要,你就依相,但是只要专至,也没有不往生的。这一点,我们前头也是大劝,以无相智慧,植诸德本,那都是上根利器,应当去做。这个一般的人很难体会,不要说去修行,那么怎么办?你只要依相专至,你就是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这些相,你供著佛也是相,你念著佛也是相,你就依著这些相,你专心致志,专一。至是专一到登峰造极,你别管它有相没相,这个你也把它放开,你就是去念,只念当前这一句,这个就是老实念。这些你都甭管了,什么叫有相,什么叫离相,什么叫无相,你都不要管,你就是念当前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这一句,就老念当前这一句,没有不往生的,不要怀疑。所以这个帮助我们断疑。你说又要离相,又要什么什么,那是上品生的事,一般还都是凡圣同居土,能达到中品就很不容易了。所以这个话,真正净土宗的密藏、净土宗的心髓就是这。真正能信受奉行,依著这个相专心至念,老实念,纵然没有离相,你暗合道妙,决定往生。依相专至凡夫也能够做,离相是菩萨境界。《金刚经》里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所以非凡夫境界。所以净土宗的妙用,暗合道妙,是方便中的方便。

底下佛又叫弥勒,「阿逸多」是弥勒的名字。「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世界上有许多等类有大威德的人,他能够在佛法生出广大异门。广大异门就是对净土法门说的,净土法门以外的法称为异门。这样有大威德的人,他对於净土宗以外的一些法门,他能够理解、能够演说等等的,能生广大异门。这样的大士,由於对於净土法门不听闻故,没有听闻,就有一亿的菩萨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方面就退转了。菩萨为什么还退转?刚才说信位的菩萨就如空中的柳絮。为什么不闻这个法就退转?因为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你没有听过这个法,没有修习,你也难於究竟自觉,你这个自觉达不到究竟,所以说不能成功。再者,念佛法门是度生方面径路中的径路,你没有听到这个法,你就不容易去普度众生,你也圆满不了利他的胜行,所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就都困难。「於自身则跋涉於艰险之途」,你自己就在艰险的道路上跋涉,苦得很,「於众生则导引於坑坎之路」,引导大家走在坑坎路上,没试过平坦的路。你没有契会到如来的方便,你就难入一乘愿海。这一乘愿海的殊胜加被力达不到菩萨的身上,所以有一亿菩萨没有听见净土法门,而退转於无上菩提。释迦牟尼世尊要想一切凡圣都能听到这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所以就劝。说到这有人就说,你说这话说得不对,释迦牟尼佛说这个法的时候,《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还没出版。这就是时间的错觉,又陷在时间的错觉里头去了,超时间,大家要知道,都听到这部经。所以劝令大家「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信受奉行,并且还要流通。虽然仅仅是「於须臾顷(须臾之间是四十八分钟),为他演说」,为他人来演说,「劝令听闻」,劝他听这部经,使他闻到这部经,并且让他「不生忧恼」,这样说法,「乃至昼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一个就是说须臾顷已做了这档事,乃至於昼夜都在思惟彼刹跟佛的功德,这又精进一些了。「於无上道,终不退转」,这个人在无上道里头始终都不退转。

此人临终的时候,「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哪怕这个时候三千大千世界,咱们这个地球、银河系、太阳系,种种的天体都在火劫之中,都燃烧了,你也能超过那个大火,往生极乐世界。「是人已曾值过去佛」,这个人已经过去遇见过过去佛,「受菩提记」。受记就是佛在他成佛之前给他授记,说这个人将来一定成佛,这就叫做受记。像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就给他授记,将来一定成佛。这都是一些例子。这个人他假使这样的话,有的人在这个经典能够读诵、书写,为人演说,以至於昼夜思惟等等,这个人他在临终大火满三千大千世界也能超过,往生极乐国土。由於什么?由於这个人过去已经遇见过佛,已经受过菩提记,佛都给他授过记要成佛的。「一切如来,同所称赞」,这样的人是一切如来都同所称赞。

这个劫火大家要知道,经上说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这不是个假设,这是事实。因为这个成劫、住劫、坏劫、空劫,每一个劫要二十小劫的时间,住劫之后就有坏劫,坏劫之末底下就是空。这是成,成了之后住,住了之后就要坏,坏劫之末有火、风、水三灾。这个是「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大千世界都烧坏。风吹的猛焰烧到天宫,这是天亲菩萨的《俱舍论》说的,乃至梵天宫殿连灰渣都烧到没有,这是劫火。这样看来就是宇宙的大崩溃,大的核爆炸,互相感应,全世界的核爆炸,也就是说这个毁灭很厉害的。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这种人在这个环境之下还能往生。所以劝大家,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专心就是心专一,没有余念,没有杂念;持诵就是受持、读诵;说行,如经而说叫做说,依教奉行就是行,劝大家。

下面一品是「独留此经」。「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现在我让大家看见无量寿佛和他的国土一切所有。因为当前正是极乐现前,大家都看到极乐,佛正跟弥勒看到这个情况,说你们看见没有?看见边地没有?这说到边地,说到怀疑等等。我就让大家看见极乐无量寿佛和他的国土,一切大家都看见了,「如对目前,会中大众,人人皆见」,让会众生起实际的信心。同时又有阿弥陀佛的威德加被,大家都见著弥陀,大家善根都增上,「故云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日本《会疏》解释这两句话,「所当为者,当为往生愿行者也」,你为了往生发这个愿,要达到这个行动,圆满你所应当做的事;「皆可求之」,都可以顺佛经而得到它。皆可求之就是皆可得之,这一切愿、一切行。所以大家看到极乐世界,这个所愿所行都可以得到,「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再三劝导大家不要生疑。有了疑不是把它硬压下去,每个人都需要注意这个,有疑应该很好的去解决,应当要找一找我还有什么地方有疑,不要叫它障碍。疑像癌细胞,要医治。要看经,要请教,要修法,种种方面,要去掉这个疑。所以《金刚经》的赞子,「断疑生信」,一上来就是断疑。疑根未断,即是罪根。所以在流通分,佛再三告诫大家要去掉这个疑,不要因为我灭度之后再又生出疑惑来。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将来经道会完全灭掉的,会灭光的。善导大师说,「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也就是一万年之后,三宝在世界上就灭了,可是最后这个经还长住百年。大家都同意这个说,所以我们也依止这个说,别的我们就不谈了。当来之世经道灭尽,就是末法一万年之后经道灭尽。《法灭尽经》讲的是先灭《楞严》,《净影疏》上说是《大涅盘经》先灭,不过总之就是这两部经先灭,这两部经都是谈佛性,谈佛性众生不容易理解,就要先灭。《涅盘经》现在看不出来,但是《楞严经》现在已经苗头很明显了,《楞严百伪》,什么什么东西,大家就说《楞严》是假的。现在还有人护持,比如像圆瑛法师还在讲《楞严》,讲了一百多遍,还在印、还在念等等的。慢慢的几千年后,吕学者他这个《楞严百伪》就要成为圣经了,《楞严》就没人念了,没人念就灭了,很自然。所以一本一本的灭。《无量寿经》就是最后灭,这在这个经上说的,「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经道灭尽,最后灭的经是哪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这个从《法灭尽经》可以参考,《法灭尽经》就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很清楚。所以佛说的话,自然而然各个经典可以证明。

佛就打个譬喻说,灯在要灭的时候,忽然间到最后它就要放光,比以前还要亮。太阳,黄昏,夕阳无限好,人临死回光返照,夕阳也就是回光返照,所以特别好看。所以在这个法也是如此,在法最后要灭尽的时候,这个时候也等於是回光返照,也等於蜡烛烧到最后,烧油灯这个可以很明显,特别亮,亮得多。所以这个时候他还能够接受《无量寿经》。不然人愚痴到那个程度,他还能接受《无量寿经》吗?这个时候他出现了一个超前的智慧光明,这一百年还凭一部《无量寿经》得度。所以特留此经就是如此。我以慈悲哀愍众生,因为别的经留下来之后,是佛的圣教,但是大家并不能因为有这部经就得度。《金刚经》我们就赞叹极了,我就得《金刚经》的好处,还愿意要报恩。但是《金刚经》留下来之后,最后这一百岁谁能从《金刚经》得度?「无住生心」、「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都是了不起的法,你能懂不能懂?你懂了之后你又怎么做?所以《无量寿经》,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在最后经灭尽的时候,会念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人就是金刚阿闍梨。所以有时候我也想,现在我也不能去责备那些法师,都末法了,大家只有这个水平。将来还要差,最后的阿闍梨就只会念四个字「阿弥陀佛」,那就很殊胜了,别人不会念,就他会念。所以要随著时节因缘,不能都要求现在的这些出家人也和莲池、蕅益一样,这不可能。但就是因为这个时候这种光明,所以还是依此得度。最后能说四个字;最后就是天空中有这四个字,大家看见,有人还能度。最后,再过去,什么都没有了。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所以这部经就是度众生最宝贵的经,在法灭的时候还要靠这部经来度众生。佛也慈悲,特别慈悲哀愍,特别留这部经来度众生。所以这部经它的重要,它利生的这种究竟方便,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深深的去体会。「其有众生,值斯经者」,众生能够遇见这部经的,必定可以满足你的本愿。在最后的时候这部经留下,众生遇见这部经的都可以得度。因此我们就知道,在末法的时候众生遇到得度,现在我们根器就好得多了,我们能遇到,当然也必然得度。底下说到,「得度者,渡生死之海」,超越生死,「而证涅盘」,所以得度。把生死看成是中流,咱们是此岸,极乐涅盘是彼岸,得度就是渡过这个烦恼的中流到达彼岸。

底下释迦牟尼佛说,「如来兴世,难值难见」。如来出兴於世是难得能够碰见,同时难值,见著更难。当年佛在王舍城,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见到佛,听佛讲经;三分之一的人知道有佛在这讲经,没去听过,闻名;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连名都不知道,不见不闻。「诸佛经道,难得难闻。」手里头拿著叫做得,耳朵听见叫做闻,亦可以说你读诵叫做得,你听到算是闻,这都很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遇见善知识,你闻到法,你能够行,这也很难。这个里头就提到善知识,这个善就是对我有益,我们相知相识,对我有益,广泛的都可以称为善知识。《圆觉经大疏》讲的就进一步,「善能知真识妄」,知道真,能认识妄,「知病识药」,知道病,认识药,称为善知识。能够了别真妄,能够通达真际,知道众生的根器,病之所在,根据他的病给他药,这叫做善知识。《安乐集》根据《法句经》说,这是《法句经》的话,「佛言,善知识者,能说深法」,什么叫善知识?善知识要能说很深的法,「谓空、无相、无愿。诸法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究竟如如,住於实际」,所讲这一切都是理体、本体。「然於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法,是为善知识」。善知识这个定义就很清楚了,比以前还下得好,於毕竟空无所有,没有这些差别,炽然建立一切法,炽然如大火蓬蓬勃勃的烧著,炽然。炽然建立一切法,所谓不落空边。可是这一切法建立在何处?建立在毕竟空里头。所以永明大师说,「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不是说梦中佛事就不作了,大作梦中佛事;虽然大作佛事,还是如梦。炽然建立一切法,是为善知识者。善知识者是什么?「是汝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身故」,是生养你们、培育你们菩提身的父母;「善知识者,是汝眼目」,是你眼睛,让你看见一切善恶的道路,你要分辨得清楚;「善知识者,是汝大船」,你要渡生死苦海,就只有这个才能把你运出去;「善知识者,是汝缰绳,能挽汝等出生死故」,有个绳子救你,把你从生死中拉出来。《法句经》后头还说,「一切众生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亲近善知识,请问法要。」刚才这就是说明遇善知识,及说明善知识的重要。

「欲证菩提,当求善友」。怎么求这个善友,这点很重要,所以我们就讨论一下。《圆觉经》里头开示得最好,「末世众生」,现在是末世,「将发大心,求善知识」,发了一个大的心,要求善知识,「欲修行者」,你求什么人?「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要求那个正知正见的人。这种人「心不住相」,他不住於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他不执著於二乘的境界。他是「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虽然他也示现有好多尘劳的事情在做,可是心很清净。「示有诸过」,他也有过失,可是他「赞叹梵行」,他所主张的是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不让众生去破戒。现在有人就是主张破戒,不是善知识。善知识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不让众生做不合律仪的事情。虽然他有错,但是他的主张是正知正见,所以这个知见很重要。「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能求这样的人,你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前我不大懂,我说这个条件太低了,现在才知道这个条件一点也不低。就是如此,佛说的一点也不能还价。这是愚痴,你才会在这个地方就不懂,现在懂了。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正知正见?你要能知,你是什么水平?起码你要知道什么叫正知正见,你还能发现这个人还有哪些毛病,你能把他发现出来,这是特殊根器。

「欲求善知识,首须求具正知正见之人」。什么叫正知正见?《圆觉经大疏》,这是圭峰大师作的,圭峰大师是禅宗的祖师,华严宗的祖师,「善达觉性」,善於通达本觉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不因修生」,不是从修而出生,「抉择无疑,名正知见。」觉性就是性觉妙明,性觉就是你本性的觉,是妙明,微妙光明。你善於通达自己本有的性觉,这个性觉就是觉的本性,所以就叫做善达觉性。既然是你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因为修而得的,这是一个所谓行不到处,大家要知道这是行不到处,是由你种种行持修行你达不到的地方。在这个时候,在心里入了无心三昧以后,你触著碰著,不是行持所能直接达到之处,所以不因修生。但是也确实需要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不因修生,不是行所能到的,但是你不能离开行。抉择,分别各种法,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什么是正,什么是邪。「抉择者,善能分别诸法相也」。《华严》的话,「善能分别诸法相」,这是什么法,抉择。「无疑者,於第一义而不动也」。这两句是《华严》的,「善能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虽然是很分别,但在第一义上他无有动摇;虽然第一义无有动摇,然而善能分别一切法相,这是抉择无疑。所以这个叫做正知见。

「心不住相」,《圆觉经大疏》的话,末法要求一切具正知见的人,心不住相。《圆觉经大疏》说:「言心不住相者,离凡夫烦恼境界,若有少法当情」,有一点点小法当情,就在你情见之内,情见就是你有所分别。所以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有一法当情那就不是了,有一个人少法当情都叫做住相。「乃至菩提涅盘,尚不取著」,法执,要取菩提,要证涅盘,都是很严重的法执,这个尚不取著,「何况世间梦幻境界」,如梦如幻这些境界?「故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得无住心,即契圆觉。」你应当无住而生心,等你得到无住的心,你就契会圆觉了。这个无住心要到地上的菩萨才能够相契。

《圆觉经》的话,「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我们就讲《圆觉经》这几句。《称赞大乘经》说:「宁在地狱经百千劫,终不发二乘之心」。所以大乘佛法这是特殊的,不共之处,我宁可在地狱中待百千劫,我也不发二乘之心,这就符合佛的本心。佛这个就是权说,没有办法,说了《华严》大家不懂,佛就要般涅盘,劝请说法,就委曲求全,将就众生的根器,说了这些阿含部,说了这些声闻缘觉之法,这也都是正法。但是后来佛就说这是焦芽败种,你在这停下来之后,那就辜负佛的本心。所以宁在地狱经百千劫,终不发二乘之心。按密宗的戒律,同声闻众住七日是破戒,跟声闻的大众在一块住七天你就破戒。所以《圆觉经》的话,「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正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

底下,「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就是说他还是有一些毛病。《圆觉大疏》,圭峰大师说得很好,这个也是跟大家常常想的是相反的,所以我们还是存在著颠倒见,相反就是颠倒。圭峰大师说的,「坏见之人,虽不坏行」,这个人见坏了,他没有坏行,没有做坏事,行持上没有毛病,「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他不堪给众生当道眼,就是修道的眼目,他不堪。「虽坏行」,虽然坏了行,行为上有错误,「而不破见」,见没有错,「是则人天真胜福田」。所以一般人有的时候常常在这个地方就颠倒了,看问题看不清楚。不是说这个人可以做道眼,这个人是真胜福田,这个分量很重。所以这些大德下语,他这里头这个分量,很有感染力,很有启发。

《大智度论》说,「於诸师尊,如世尊想」,对於这些师尊,你应该像跟佛一样的看。所以这个不仅仅是密宗。「若有能开释深义」,有人能够讲出很深的意思来,能够「解散疑结」,你疑打了个结,要把你这个结给它解开,「则尽心敬之」,你尽你的心来恭敬他,「不念余恶」,他有什么毛病不要去想,不放在心上。打了个譬喻,「如弊囊盛宝」,你不能因为说囊上有什么,就是这个话,不要,就不要这个宝了。又好像夜行险道,一个很脏的人拿著一个火把,你不能因为嫌这个人脏、这个人不好,他照路的光明你都不要。菩萨也是这样,「於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从师那所要得的是智慧光明,不计他有什么过失。禅宗也是如此,「欲求无上道,第一莫疑师。但摘果子吃,莫问树横直」。你要求无上道,不要怀疑老师。你不是摘果子吃吗?你管那树枝是直的是横的。「是故彼经结云: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是真善知识,你对於真的善知识能够知、能够求,所以就必然要证菩提。

《圆觉大疏》又说:「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事指示」。你只要能很善的承事明眼的老师,这个老师必然到必要的时候就会指示你的。就同善财童子在文殊处,文殊就叫他去亲近善友,告诉他去见德云比丘,然后一个介绍一个,一个介绍一个,这是五十三参,自然就会得到指示。《大疏》又说,以《法句经》为例,有二十一个譬喻,善知识是父母、是眼目,是等等等等的,我们就不多说了。「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等亲近。大众闻已,举声号哭」,大家都哭。自己想到多少劫以来都是有善知识在守护我,所以今天我能遇见佛,能得到这样的利益,可是我还从来没有报过善知识的恩,我也没有继续亲近他们。「说是语已,重复举身号泣」,身体都蹦起来,趴在地下踊跃哀哭,感过去善知识的恩。所以《圆觉经.普觉品》普劝大家说:「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叫修行的人应当尽命,命都拿出来供养善友。怎么供养,怎么恭敬?首先是如教奉行,不是说你要拿这些物质上的东西,表面上的礼敬,是要如教奉行。

「盖善知识难遇难识」,现在你得到了,彼善知识给你的指示,「不能信受奉行」,你只知道恭敬,「则良医束手」,良医真是良医,但是他束手,他没办法,「如是则遇同未遇」。故於善知识的教化,「应闻而能信」,要能相信,「信即能行,是为甚难」。所以这个经典,「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值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你能遇见善知识,闻法还能行,这个又是非常之难得。但是上面这三种难莫过於底下这个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是乃难能中之难能」。如果你能够听到《大乘无量寿经》,你听了之后还相信,还乐意去信受、去修持,是难中之难,没有再比这个更难的。所谓这个难,不是说这个法门难修,是说这样的人他的善根福德因缘难有,难找,难中之难。能遇见这种根器,他听见这个经,能够信乐,能够受持,这个比遇见善知识闻法能行还难!这种根器是更难有,不是说这个更困难,不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最方便的。《净影疏》说,「余义余经,处处宣说」,真正开显净土法门,「教人往生」,独这一部《大乘无量寿经》最全,「为是甚难」。

「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如果有众生听到佛声,根据古译,我们知道这的佛声就是指佛的名号,就是若有众生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他就闻了名,闻字就是闻了名,而相信,而能接受。因为这个名号具万德,他又能够信受,所以能让闻的人「慈心清净」,生起慈心,生起清净心。「清净者」,就是纯净无垢、干净,心中没有杂乱。「欢喜者」,就是内心喜乐、高兴。「踊跃者」,就是形於身口,手舞足蹈。「衣毛为起」,浑身毛孔都开张,毛孔都竖立,汗毛都立起来了。「泪出」,眼睛流泪。这样的人是什么?都因为他前生曾经是从佛道中来。「曾作佛道」,也就是从佛道中来。佛道,「佛所得之无上菩提,名为佛道」。同行,在因地上的行也叫做道。佛道就是能够达到佛地的一切万行叫做佛道。总之就是说这些众生都是曾作佛道,曾经修行,曾经趋向佛的菩提,所以是曾作佛道。「故非凡人」,他前生都作过佛道,不是普通世俗的人。

相反,若有人听到经语「都无所信」,一点也不信,念佛号狐疑,心中怀疑。狐是最怀疑的,所以过河,河冻了冰,人只要看见狐狸的脚印从这渡过,你就放心走。因为狐狸它是最怀疑的,走几步都要听听底下有没有水的声音,完全没有它才走过去。所以称为狐疑。犹豫狐疑,犹也是动物。这个就是说能够听到,很殊胜,相反的,你狐疑不信,就是从三恶道中来。「宿殃未尽」,你过去的祸殃业障还没有消除尽,你还没有到得度的时候。「未当度脱」,就是你还没有到得度的时候,时节因缘对你还不成熟,所以你心中就狐疑。像有些人闻佛号,心中狐疑,为什么?就是你从恶道中来,你的祸殃业障未尽,你还没有到得度的时候,所以心中就狐疑、就狂乱。《金刚经》说:「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在后末世,我说《金刚经》有这样的功德;刚才我说那么些身命布施,不如拿四句偈给人说,你就不信,这都是狐疑。狐疑不信,所以佛就不能具说,不能随便说,这些人也是从恶道中来。所以法门愈殊胜,世间人就愈难信。

净土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样难信之法能生信,就证明你不是凡人,而是一切世间稀有之人。对於这个圆教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你能够进一步产生圆解,由圆解就能产生圆修,这就叫做圆人。圆人不是说你现在就是三明六通、一切具足,都不是,那都是圣末边事,圣道中末了的边边上的事情。大家常常感兴趣的都是在圣末边事,这个正主要的事情是不关心、信不及,在圣末边事就很有兴趣。所以严新在美国又轰动,大家关心就这一类的事情。这些事情根本是邪法,不但不是圣末边事,圣末边事也谈不到。所以很可怜,就是这个。我们圆信,圆解圆修,你就产生圆见,你就是圆人。圆人修行一天,可以当平常人修行一劫。所以现在密宗称为决定见宗,就是要你这个见先要解决,见之后才有修,有修才有行,有行才有果。所以这个见字,大家要十分的注意,要注重。也不是悟,也不是理解,在这两个之间。你要产生圆见,大密真见,那就是圆见,这是一味的。我们这是圆教,净土宗是圆教之法,你念佛,你的善根功德就同佛,善根福德同佛那就是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这些都是圆见,你对於这个能信就是圆人,你念一天佛比别人就等於修一劫;他要怀疑不信,那还不止一劫。所以这个事情就是全在当人。

今天就到这,下一次也稍微超一点时,把这个经讲圆满。总之这个经经过两年,现在能把它讲圆了。这个录音带有一个整齐的,也是在这个末法期间一件很有重要性的事情。希望大家从这个地方结了这个善缘,要常常依止这个经作导师想。这个经一直到最后都有很殊胜的意思,比方今天讲的善知识,怎么去求善知识,怎么分辨,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什么是善,都是我们修行中最关键的问题。今天就供养到这圆满。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三十六集) 1991 档名:51-001-0036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