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社会的一切乱象、弊端都是源于割断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关系。广大国民与青少年如水上之浮萍;人云亦云,人趋亦趋,为各种外来的文化思潮所左右,使中华精神日渐沦丧、日渐消亡。我们能够了解点和合思想,接受中华传统文化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渴望“致中和”,这是现实的需要。
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会集法国,并在发表的《巴黎宣言》中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人类痛彻的感悟,也是科学的深刻反省。
1993年,世界各国的宗教学家、哲学家、教育学家聚会美国芝加哥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一致推崇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认为这是全人类都应遵守的基本道德法则,并赫然悬挂在联合国大厅。
这表明人类必须用文化的理性良知去解决社会矛盾与世界冲突。而文化的理性良知集中的体现是孔子的儒学思想,因为它指示了人类社会的和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儒道佛分别意味着:与社会的和合、自然的和合、时空的和合。它们组成了中华文化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今天,我们再不能割裂文化的完整性;割裂文化的原理与精义,而只停留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与载体上。
我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时,就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古今圣贤相往来;与宇宙规律相往来。”用无穷无尽的智慧,解决现实错综复杂的矛盾,追求和谐。
在诸多思想理念中,能够真正充当先秦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之本质与核心的,只能说是“道”、“中”、“中道”或者说是“中庸之道”与“中庸之德”。早在老子、管子、孔子等等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们那里,无疑已为我们找到了何以“致中和”的根本道路,而且其中的道理又是言简意赅、至平且易的。在从外国传来的佛教教义中,以“慈悲济世,弘法利生”的观点,广泛接爱,也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
向往人与自然的和合。寒山子遁形天台,以寒石山为其终隐之地,潜心宗教文化,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岩穴独居的生活方式。虽则清苦,但心境恬淡自在,与大自然更加和谐。寒山子在许多诗作中强调要呵护周围的环境,不过分攫取,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从而达到了人与各种生物和平相处、睦邻友好的境界。
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和合。拾得与寒山非亲非故,可是每当寒山子来寺,他与丰干总是要把供佛或僧众用餐剩余的饭菜让他带回去。三人经常来往于国清寺和寒石山之间,吟诗唱偈,笑傲林泉,虽非骨肉,却情逾手足,人们称之为“三贤”。相传寒山、拾得曾同时爱上一位姑娘,结果两人相互推让。寒山出走苏州,结庐修行。拾得获知实情,不远千里寻兄。两人相会时,拾得手持一枝荷花作为赠礼,寒山则捧着斋盒出迎。由于“荷”谐音为“和”,“盒”谐音为“合”,后人就称他们为“和合二仙”。
追求人的身心的和合。人与自然的和合、人与人之间的和合,都必须通过人的身心和合来实现。寒山子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但天台山深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清幽寂静的大自然怀抱,让他充分体会到“天地人合一”的理趣,找到了个人与无限契合无间、生命与天地万物一体俱化的归宿。正是这种优美的环境、知己的师友、思想上的解脱和恰当的养生方法,不仅弥补了寒山子物质生活上的匮乏,而且充实了他的精神生活,强健了他的体魄,养成了他宁静、平和的心态,使他感到山林花木和飞禽走兽都是自已的至爱亲朋,身心无比康乐,寿至期颐。这也正是晚清以后,无论雕塑绘画,“和合二仙”像大多是人见人爱的稚童形象的原因。
苏州富有和合精神的深厚情结。除寒山寺“和合二圣”表达了苏州的和合精神外,苏州还有不少和合的情绪的象征。苏州民俗博物馆象征着天、地、人合一的雕塑,雕塑上为红色祥云,着地是黑色方形大理石,透过一团朝天的圆融望去,几千姑苏的“和合”情结便展现期间。伫立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的圆融雕塑,最能揭示苏州“和合”情结的文化本质,是苏州开放融合的真实写照。此雕塑外圆内方,进退有据,博采众长,自成体系,传承吴文化,创造新文明。这个千年古城边的现代新城,这个借鉴新加坡经验融合中国国情的典型例证,这个老苏州向往、新苏州聚集、洋苏州众多的地方注定了是一个融合多种文化的人间新天堂。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苏州人的观莲节,便是借荷花的寓意,表达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意愿。苏州地处江南水乡,荷花甚多,过去苏州城乡植荷花的地方很多,从“莲花斗”“双荷花池”“瓣莲巷”“红莲桥”“馨莲桥”等街巷地名便可看出来,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二月十二的百花生日等。最近,城市建设还以莲花为路名,已经园区出现,还有“白莲公寓”等。
苏州桃花坞的木刻年画“一团和气”。过去苏州百姓过年喜欢买桃花坞的木刻年画贴在家中。便是将一团喜气,贴在墙上,是对生活美满的追求。
苏州两千五百年历史积淀了吴文化“和合”的传统,在农业文明中,经过世世代代的实践和总结,逐步形成的,它强调天人合一,推崇敬山乐水,追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它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吴文化还造就了苏州人的性格和生活的方式,显露出温和、柔韧的特点,语言的柔和隽永,性格的温和含蓄,彰显了苏州人兼容并蓄、和谐为本的人文情怀。
如今,苏州人将“融合”作为城市精神,正是对几千年和合情结的传承和发展。苏州将刚与柔、雅与俗、古典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美融和在一起。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和合”,被称为与全球化融合得最为彻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
关于“和合”,从我国历史上诸子百家的论述,到民间优美的传说;从对寒山诗只是寺院刊刻,至清代官方认可,对寒山拾得的册封,特别是到五四运动推崇的白话诗人;从东邻日本评价极高,并成为其文化渊源之一的诗僧,到美国嬉皮士的宗师,其因时空转换而对其形象及诗文的不同解读,真是大相径庭,不由不惊诧,扼腕而感叹。和合已经成为广泛认同的一种人文精神。我们以寒山寺文化为载体挖掘和合文化,对于丰富苏州城市精神——“融合”很有意义。
但是,在我为此自豪时,还有一种解读,是令人迷惑不解的。不知是借和合二仙的诗(应该是伪作)表达自己的懦弱胆怯,忍饶耐退,听天由命,安分守己,不当出头鸟,自扫门前雪;还是表达中国人的智慧,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无为就是有为,为唾面自干,指望对神明等靠要,白得馅饼的精神洋洋自得。这得有清醒的认识,还得保持对一切文化现象拥有扬弃的精神。
对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消极避世是不可取,应该正视矛盾的普遍存在。我们提倡和合精神,但并不反对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面对现实的困难与矛盾,我们不能用精神鸦片来麻醉自己。我们认识到“和”“合”,也是同时存在的矛盾的两个方面,追求和合是我们最高精神境界,我们应该运用中华文化(包括中国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来丰富智慧,增长才干,解决我们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实现社会和谐。这才真正是我们探索寒山和合文化的要义之所在。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