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陈星桥:节日谈酒患 佛教对酒的看法

发布时间:2024-09-19 19:10:17作者:金刚网

饮酒关系修行人的法身慧命
  酒,佛经中将它分为两种,一为谷酒,由五谷所成;二为木酒,由草根果制作。简而言之,它是用高梁、大麦、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一种饮料。  人类酿酒的历史十分悠久。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早在殷商时期,喝酒就已形成风气。这可以从两方面得到证明,一是近代出土的殷周青铜器中,殷代酒器特别多,且制作精美;二是周成王为了禁止殷朝遗民饮酒,专门颁布了《酒诰》。  中国人对于酒是心有所钟的。以文字记载而言,从古至今,几乎没有一部古典名著不为酒歌功颂德。《论语》中,酒就为孔子所赞,其门徒说他“唯酒无量”,夫子亦自称“不为酒困”。酒仙李白乘兴述情,“斗酒诗百篇”,一曲“将进酒”至今流传。北宋黄庭坚说:“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武士喝酒亦可壮胆。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设酒宴以壮行。武松打虎景阳冈,还仗酒助其威。医书上更有酒通血脉,行药势之说。酒既有如许多好处,如何又与“祸”结上缘呢?  原来人饮了酒之后,血的运行会顿时加速,血带着酒中的乙醇(酒精)行于大脑,能令脑内微血管涨大,血液增加,使人有兴奋酣畅之感。但当过度饮用时,大脑受乙醇刺激,就会语无伦次,作事狂乱起来。据医学专家分析,当体内乙醇量达到20~40毫升时,人进入兴奋状态,每易感情用事;当体内乙醇量达到50~100毫升时,人即可出现生理失调、精神失控现象;当体内乙醇量达200毫升以上时,便会造成急性酒精中毒。可见酒与祸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人对于酒祸也是早有认识的。据《战国策·魏策》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日:‘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嗜酒而能亡国,似乎有点危言耸听,然征诸史实,却不幸而言中。如殷朝末年,纣王嗜酒,造酒池肉林,与爱妃妲己长饮终日,为政荒淫残暴,终致亡国;西晋刘曜文武双全,自立为前赵的皇帝,后与石勒在洛阳交战,酣饮出马,以致受伤被俘,杀身亡国。  战国时,齐宣王过于贪酒,淳于髡就劝谏说:“酒极则乱,乐极生悲。”这句话可以说是一针见血,指出了一切酗酒者的必然结果。  所谓酒祸,祸就祸在“极”字。遗憾的是,我们的酒文化往往偏离中庸之道。诸如:“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饮如长鲸渴赴海,诗成放笔千觞空”等等酒诗、酒词,无不引导人们尽情酣饮,一醉方休。影响所及,空门中的个别不肖之徒亦为之迷倒。据《清异录》载:“释法常,酷嗜酒,无寒暑风雨,常醉,醉则熟寝,觉则朗吟。尝谓同志曰:‘酒天虚无,酒地绵邈,无君臣贵贱之拘,无财利之图,无刑罚之避,陶陶焉,荡荡焉,其乐不可得而量也。’”  酒文化发展到今天,已到了无酒不成宴、无酒不尽兴的地步。酒民们是喜事喝,丧事也喝;高兴喝,忧愁也喝;私宴喝,公宴更喝。因此,酒已成为重要的***武器,“劝酒术”也日渐高明,新编的劝酒词盛行,什么“感情深,一口闷”,什么“感情厚,喝不够”。与其说是劝酒,不如说是逼酒。有人说:以善饮者称为“酒仙”,沉溺于饮者称为“酒鬼”。而其实,酒仙不过浪漫的幻想,酒鬼才是酗酒者的真实写照。  下面我们来看看发生在哈尔滨市某居民区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去年初秋的一天,年过七旬的张老太握着血迹斑斑的铁锹,两眼发直地望着躺在血泊中的儿子,忽然发疯似地扑向儿子那散发着酒气的尸体,声嘶力竭地喊着:“是我杀死了儿子……”。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张老太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是酒,酿成了这个家庭的悲剧。  张老太、于老汉两口子年过四十方得一子。为了精心抚育这唯一的幼子,张老太辞去了工作。春去秋来,儿子终于长大成人。二老虽然被艰难岁月压弯了腰,熬白了头,但是看着健壮的儿子,老两口打心眼里高兴。于老汉为了让儿子接班,提前退了休,然后则到处打零工,为的是多攒钱给儿子成家。  7年前儿子结婚了。老两口的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可是,万万没想到,儿子竟染上了喝酒的嗜好。开始,老两口认为儿子工作劳累,少喝点酒没啥,没成想儿子越喝越凶。他不喝则已,一喝就要喝个天昏地转,一个月的工资不但分文拿不回来,还经常伸手向父母要。稍有怠慢,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拳脚相加。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拿刚刚新婚两年的妻子出气,妻子不堪忍受,终于离他而去。老两口面对嗜酒如狂的儿子,也只能听之任之,抱着年仅1岁的小孙子唉声叹气而已。  9月4日一大早,儿子还没起床,张老太便忙不迭地端来酒菜,放在儿子床头。儿子半倚在床头,便自斟独酌起来。没多大工夫,半斤白酒已下肚,举着空瓶朝母亲要酒。张老太望着醉眼惺忪的儿子,再也无法忍受。“好端端个家,就让你给喝毁了,还喝!”老人朝儿子嚷道。  早已酩酊大醉的儿子被酒精烧起的火一下子窜上脑门,冲进厨房,顺手操起一把菜刀,疯狂地扑向母亲。于老汉闻声过来阻拦,被儿子推倒在滚开的水锅里,烫得老人拼命地呼叫,他仍死命地按着老人,不肯松手。站在一旁的张老太望着含辛茹苦养大的独子,目睹他禽兽不如的暴行,不禁泪如泉涌,颤抖着双手,拿起一把铁锹,向儿子的头部打去,打去……于是,便发生了这一幕手刃逆子的惨剧。  据哈尔滨市统计,仅在道里一个区,1989年因酒后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不包括酒后交通肇事)就占全部案犯的31.1%,1990年上升到33.8%,1991年更增至39.4%。道里区23个派出所平均每天就要处理1~3起酗酒闹事案件。  酒不仅毒害人的心灵,还能损坏人的身体。常饮酒的人,能令脑质缩小发硬,运用不灵;酒侵蚀肝、胃,也能使肝、胃缩小发硬甚至产生癌变;酒能损坏人的生殖机能,容易产生畸形儿和痴呆儿。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因心血管病死亡者中,长期大量饮酒者竟高达81%,1979年我国死于酒精中毒者达900人,1989年死于酒精中毒者猛增至9000人。另据美国有关调查证明,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食道癌、喉癌以及肝、脾、肾和心肌血管等系统的大量病变。由此可见,长期、过量的饮酒,无异于慢性自杀。  令人忧虑的是,我国的酒民日益增加。据沈阳市统计局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的酒民已达1.6亿人,若再加上那些属于后备力量的“小酒民”,酒民大军便可达3亿左右。酒民如此之多,酒的消费量当然就十分可观。据统计,目前我国酒类的年产量已达1380万吨,而且正以23.5%的速度增长。为此,我国每年仅生产酒就需耗费掉粮食200多亿公斤。酒的消费如此之大,与公款吃喝风盛行有关。据某单位领导透露,该单位每年仅吃喝费一项就得50多万元。中央曾三令五申,狠刹公款吃喝风,但仍有增无减。如此这般,倘若对酒不加控制,发展下去如何了得!时下有人提出办个“戒酒节”,可以说正是有感而发。  说到戒酒,就使我想起佛教的酒戒。相传释迦牟尼时代有一神通比丘,某日赴檀家应供,席间吃了一些酒物,后不胜酒力,醉倒于途,涕唾满面,威仪荡然。他虽具神通,此时也不免为虫蚁所欺。释迦牟尼遥知此事,便率领众弟子前来,现场说法,并制戒说:“自今以后,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头内着酒中而入口。”从这则制戒缘起故事中,我们不难得到三点启示:1、饮酒对修行人危害极大;2、释迦牟尼佛很善于随机说法,令人口服心服;3、佛教对酒戒非常严格。  的确,酒戒不仅列入沙弥戒、比丘戒,还列入菩萨十重禁戒、居士五戒。在五戒中,杀、盗、淫(邪淫)、妄四戒是性戒,酒戒是遮戒。所谓遮戒,就是起遮护防犯作用的戒。佛教中遮戒很多,单单把酒戒置于首位,说明佛教对酒祸有着深刻的认识。《成实论》说:“问日:‘酒是实罪耶?’答'非,所以者何,饮酒为恼众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饮酒,则开不善之门,以能障定及诸善法,如植众果,无墙障故。‘”《俱舍论》也说“诸饮酒者,心多纵逸,不能守护诸余律仪。故为护余,令离饮酒。”著名哲学家龙树菩萨更在《大智度论》中举了一个生动例子:某人为饮酒故,盗取邻居一鸡而杀之,邻女来寻问,又妄语搪塞,后竟乘酒劲将邻女奸淫。由饮酒故,杀、盗、淫、妄四罪俱犯。可见,饮酒的确关系到修行人的法身慧命。如此说来,释迦牟尼佛为了防微杜渐而厉行禁止也就不难理解了。   佛教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严持酒戒,还化导世人远离酒患。为此,佛教经论对酒祸有不少的论述。《四分律》说饮酒有十种过失:①颜色转恶;②下劣轻浮;③眼视不明;④现瞋恚相;⑤坏田业资生;⑥增加疾病;⑦斗讼滋生;⑧恶名流布;⑨智慧减少;⑩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大爱道比丘尼》将酒譬之为毒药、毒水、毒气,是众失之源,众恶之本。《沙弥戒经》、《大智度论》更分别数列了饮酒的36失和35失。其大意可概括为:①不孝父母;②轻慢尊长朋友;③不敬三宝;④不信经法;⑤讦露人罪;⑥诬人恶事;⑦恒说妄语;⑧传言两舌;⑥恶口伤人;⑩生病之根;(11)斗诤之本;(12)破散家财;(13)废忘事业;(14)恒无惭愧,不知羞耻;(15)疏远善人;(16)狎近恶人;(17)常怀恚怒;(18)横杀众生;(19)偷人财物;(20)奸犯他妻;(21)伏匿之事尽向人说;(22)无复智慧;(23)恶名流布,人所憎嫌;(24)种狂痴因,遗患后代;(25)常怀忧愁;(26)举止失态;(27)倒卧沟渠;(28)暑月热亡;(29)寒天冻死;(30)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佛教对酒过的描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基本符合事实,足以令人警悟的。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引导民风民俗向善,改善、丰富中华民族的饮食结构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例如,由于禅师们对茶的种植、焙制、烹煮作了大量研究并予以提倡,促成了我国民间饮茶风俗的形成。茶有清心、提神、疗疾、醒酒之功,百利而无一害。它作为一种健康饮料,带着佛教戒酒的精神,融入人民的饮食生活,形成了“诚、敬、清、宁”的茶文化。它虽然无法取代酒的地位和作用,但对于改善我国的饮料构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把酗酒与吸毒、刑事犯罪相提并论,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反酗酒“运动。一些国家开了不少“水吧”,并提倡公宴以水代酒。我国作为一个生产酒、消费酒的大国,酒祸频仍,我认为是最需要进行“反酗酒”运动的国家。

可是在我们的酒文化中,不健康的思想和风俗习惯太多,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酒祸的严重性,更谈不上以酗酒为罪、以酗酒为耻了。人们畏惧火,故受害者少;狎近水,故沉溺者多。酒犹如水,可济可覆,当酒民们酒酣脑热时,往往忘掉了这一点,这是很可怕的。   佛教是一个讲究操行、崇尚智慧的宗教,对酒及其酒祸有着清醒的认识。它犹如智慧之舟,过去曾从茫茫酒海中救出了无数的众生,让他们领略上茶的清香。今天我们更应努力弘扬佛教的戒酒思想,提倡多喝茶,少饮酒乃至以水代酒,以茶代酒,为社会的净化和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