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佛经记载,供养佛陀之物共有五十二种之多,其中以供花最为普遍,常见在北传佛教国家,信徒们习惯于以式样繁多的人造之花供佛;在南传佛教国家,信徒们则酷爱每天采摘鲜花供佛,笔者喜奉健钊法师之要求,为《澳门佛教》杂志撰此文,欲以南传佛教摇篮──斯里兰卡为背景,介绍信徒们以鲜花供佛时,所作的种种观想,及其内在含意,以飨读者。
一、择善法观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佛教初传入锡兰时,本地的文明仍处于原始状态,因此佛教文化成了锡兰的文明特征。从古至今,锡兰便成为南传佛教之中心。目前占全国人口70%以上佛教徒的日常生活与佛教紧密相连,结下了不解之胜缘。
每日清晨,稀疏的晨星在天边闪着淡淡的光,信徒们便纷纷起床,手提花篮,采花供佛。由于锡兰地处热带,一年四季,鲜花常开,随处可得。然而并非任何花都可供佛。在《苏悉地羯罗经 供花品》卷上,明确列举了许多花不能供佛。例如,臭花、刺树所生花、苦辛味花、木 花或无名之花等,不得作供花。因此类花难以令见者喜悦、吉祥。因此作为供佛之花必俱“色好、多香、柔软、细滑”等特性。正如《大智度论》卷上所说,“如是诸天光明,见佛身清净大光明,各持天华来诸佛所。以此诸华色好多香柔软细滑,是故以此为供养”。
由此可见,在南北传佛教中,对供花之要求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在锡兰,信徒们采花时,不仅要能辨别花之好坏,更重要的是,人们把这种采花供佛之准则,引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素养。信徒们依照佛陀之本怀,以平常心,把这种采花供佛之心性,以体悟佛法之真谛,辨别世间的是非、真伪、善恶及丑美等。所以信徒们采花时,常作如此观想:“熟能择地,舍监取天;谁说法句,如择善华;学者择地,舍监取天;善说法句,能采德华。”
二、相好庄严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鲜花以饰庄严,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人们往往把鲜花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鲜花前,信徒们以 诚之心祝愿生活如同晨露中的鲜花一样美好,馨香纯洁,有愿必成,又鲜花,妙香广布,充满着喜悦和吉祥,令人情不自禁地观想诸佛菩萨相好光明,生欢喜心。在斯里兰卡,当信徒们以洁白无瑕的鲜花供于佛前时,常默诵如下偈颂:Sugandhikaya Vadnam,Ananta guna gandhina,Sugandhi naham gandhena Pujayami Tathagatam. (我以香花,供养如来,相好光明,德香四溢)。
这种以鲜花观诸佛菩萨清净庄严、万德具足之法门在大小乘佛经中极为常见,尤以莲花独具特色。莲花乃清净纯洁之象征,不仅花果同时,而且出于污泥而不染,象征众生心具足福德庄严,又象征佛法虽在世间未出世间,正如《中阿含经》卷二十三云:“犹如青、紫、红、赤、白莲华,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在大乘经典中,莲花的品性升华到至高至善的境地。譬如在《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九以莲花比喻菩萨所修之十种善法。
1、离诸染污,诸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察诸境,而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亦无可染,譬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2、不与恶俱,菩萨修行灭恶生善,为守护身、口、意三业之清净,而不与丝毫恶共俱,譬如莲花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
3、戒香充满,菩萨修行,坚持诸戒律而无犯,以此戒能灭身、口、意之恶,犹如香能除粪秽之气,譬如莲花妙香广布,遐迩皆闻。
4、本体洁净,菩萨虽处五浊之中,然因持戒,得使身心清净无染着。譬如莲花虽处污泥中,然其体自然洁净而无染。
5、面相熙怡,菩萨常禅悦,诸相圆满,使见者心生欢喜,譬如莲花开时,令诸见者心生喜悦。
6、柔软不涩,菩萨修慈善之行,然于诸法亦无所滞碍,故体常清净,柔软细妙而不粗涩,譬如莲花体性柔软润泽。
7、见者皆吉,菩萨善行成就,形相庄严美妙,见者皆获吉祥,譬如莲花芬馥美妙,见者及梦见者皆吉祥。
8、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譬如莲花开敷,花果具足。
9、成熟清净,菩萨妙果圆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见闻者,皆得六根清净,譬如莲花成熟,若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亦得清净。
10、生已有想,菩萨初生时,诸天皆悦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譬如莲花初生时,虽未见花,然诸众人皆生已有莲花之想。
所以无论是北传、还是南传佛教信徒,供花时都强调供花时观诸佛菩萨之相好庄严无等伦,从而生起希冀之心。
三、无常观
“无常观”是香花供佛最重要、最有意义的观想之一。清晨,旭日初升,鲜花盛开,万紫千红,清香四溢,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然而好景不常,灿烂的鲜花顷间凋谢、枯萎。人生亦复如是,风华正茂之年,一心想着升官发财,荣华富贵。然而所有这一切犹如昙花一现,瞬息即逝。人生就是如此匆匆忙忙地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经历了多少磨难 在锡兰信徒一边如此观想,一边默念如下偈颂:“Pujemi Buddham-kusumena nena,Punnena metenaca hotu mokkham,Puppham milayati yatha idamme,Kayo tatha yati vinasa bhavam”(我以鲜花供如来,以此功德求解脱,生命无常如鲜花,生老病死悟无生。)《法句经·华香品》亦云:“身病则痿,若华零落;死命来至,如水湍聚。”这首偈语告欣我们,生命犹如鲜花,是美好的,然而又是短暂、无常的,我们必须借假修真,早证菩提。为了阐明这简单而又深奥的道理,当佛陀住于祗陀林时,为弟子们讲述了芭谛菩玑咖(Patipujika Kumari)之故事。
“芭谛菩玑咖生于舍卫城,十六岁结婚,生四子,是一位非常贤德、慷慨的善女,她常去寺中做功德,诸如打扫庭院、供花,为菩提树浇水等,并坚持每天早晨供养僧人,因此修得宿命通。她清楚地记得,她的前生为兜率天宫中,华 仙人众多妻子之一,并清楚地记得,当她离开兜率天而投胎人间时,华 仙人正与其妻妾们在花园中采花、游玩。所以每当供僧或做其它功德时,她都默默地祝愿:再生兜率天宫中,并为华 仙人之妻。
一天,芭谛菩玑咖病逝,由于她在世所修聚的功德,使她如愿以偿,生于兜率天,并再成为华 天人之妻。由于下界百年只相当于兜率天一天,所以当芭谛菩玑咖重新出现在花园时,华 仙人及众妻子仍在尽情玩乐,此情此景与她离开时并无两样。所以众妻子并未意识到芭谛菩玑咖已投胎人间并重新回到天界,华 仙人甚至很不高兴地责问她,‘整个早晨你去哪儿?为甚么不跟我们一起尽情玩乐?’芭谛菩玑咖告诉华 天人:她去逝后,生于人间,结婚后生四子,病逝后终于又回到兜率天等。在人间,当被供养的僧人得知芭谛菩玑咖去逝的消息,感到非常悲痛,来到佛所,告知佛陀芭谛菩玑咖是如何虔诚信佛,每天供僧,刚刚去逝等消息。佛陀利用此机会告诫弟子们,生命在呼吸间,去日苦多,凡人不识,拼命追求五欲之快乐,可是当此愿望尚未满足之时,死神已降临。佛陀进而告诫弟子们:勇猛精进,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四、功德观
南北传佛教信徒们皆深信:以鲜花供佛可获无量功德。《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记载,凡诚心、欢喜供养佛者,必得安乐、大福等,并迅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香花供佛,固然能庄严佛所、表达信徒们虔诚信仰之心,更重要的是供花之时若能作择善法观、清净庄严观及无常观,对佛法便会有更深入之理解,如此必获无量功德。在锡兰,信徒们对此坚信不疑!
关于佛前供花而获无量功德之事,诸经记载甚多,根据《百缘经》卷六,以华 奉迦叶塔,依其功德可生于天道、得金色身。《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记载,释迦牟尼佛于前世修菩萨行时,尝求五茎青莲花供养燃灯佛,而受来世成道之记。
五、戒香之观
在锡兰,政府为了鼓励信徒们到寺中修学佛法,不仅佛诞节为公众假期,每月的月圆日皆为公众假期。每逢月圆日,天刚拂晓,一阵清脆的钟声打破寺中的宁静。信徒们在钟声的召感之下,身着洁白的礼服,扶老携幼,来到寺中,在佛前供上沁人心脾的鲜花,然后来到菩提树下静坐思维。寺中长老们常利用此机会引导信徒们不仅作净洁庄严观、无常观及功德观,而且教导他们作戒香观,以香花供佛时,芬香随风飘溢,自然令供花人联想起修行者发出之戒德馨香。所以信徒们供花时常作如此观想:世间之花虽有花色之美与花香之芬芳,却比不上一个由修行近道、守戒而焕发出来的戒德馨香。为了阐明这个道理,佛陀讲述了如下故事。
“一天傍晚,阿难在定中观想:世间以檀香、茉莉香和根香为香之上品,然以上每一种香只能随风而飘散。世上是否有能逆风、甚至既能顺风又能逆风飘溢、弥漫八方之妙香?‘然后,阿难自我反问,与其自我苦思冥想而无结果,倒不如把此疑问咨询佛陀?’于是,阿难来到佛前,请示佛陀:‘世尊!世间檀香、茉莉香及和根香虽为上等之香,却只能顺风飘香,不能逆风而行。世尊,世上是否有如此之妙香,其既能顺风又能逆风飘溢、弥漫八方?’佛陀答道:‘阿难,世间有一种妙香既能顺风或逆风行,又能同时顺风逆风飘溢。’阿难迫切地询问,‘何种妙香?’佛陀答道:‘任何一个村庄或城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归依佛法僧三宝、守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及不饮酒)、以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指导日常生活;广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及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此人之德香既能顺风又能逆风飘溢。’随后,佛陀为众弟子宣讲如下偈颂:‘奇草芳花,不逆风熏,近道敷开,德人逼香;旃檀多香,青莲芳花,虽曰是真,不如戒香;华香气微,不可谓真,持戒之香,到天殊胜。’”
这说明,人类的物质生活固然很重要,但若缺少了精神生活,人们会感到茫然若失,生活便失去了目标。与此相反,一个人若能依照佛陀的教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能领悟人生之真谛,看得破、放得下,以慈悲、宽容的精神对待别人,奉献自己的生命为更多人求福利;与此同时,道德高尚者在利乐有情的同时也净化了自已,获得解脱。换而言之,拥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才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快乐,他所焕发出来的戒德之馨香飘溢四方,普利人天。
综上所述,供花之意不在美,在于深观法要。以花供佛,无论是在大乘佛教国家还是在南传佛教国家,都极为普遍,为众信徒所喜爱。然所不同的是,大乘佛教国家信徒以人制“常花”供佛者居多,旨在庄严佛殿,以求功德;南传佛教国家信徒酷爱以鲜花供佛,不仅为了庄严佛所,获得功德,生美好憧憬,更强调观想,把鲜花作为修行用功时,不可决少的、殊胜的增上缘,她既可以益助修行者抉择善法、观想诸佛菩萨之相好光明,又可令信徒观想人生之苦、空、无常教法,进而令供花的人明白“花香不如戒香,德花胜于色花”之道理,从而激发修行者勇猛精进,严持戒律,广修福慧。香花供佛之精要就在于此。(信息来源:澳门佛教)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