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结缘网

黄柏霖:弘法人才着重在德行

发布时间:2023-11-13 09:07:49作者:金刚网
黄柏霖:弘法人才着重在德行

那这个地方就是「人不怀德」,就是这句话它真正的意涵是什么?老法师有讲,我们要弘法利生,一定要着重德行。所以净空老法师说,弘法人才着重在德行。我们说要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就是弘法人才、佛门的龙象,要去弘宗演教。我们讲说,「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那你要怎么样去统理大众呢?就是要有德行。所以老法师说,弘法人才着重德行。

老法师说,现代弘法人才非常缺乏。老法师说,现在是一年不如一年,一代不如一代,不仅是讲经弘法人才没有,汉学人才也没有,所以现代的弘法人才非常缺乏。以前净空法师在美国讲经的时候,自己觉得力量很孤单,所以他常常,有时候回国的时候,去探望他的恩师李炳南老师,他就跟李老师说,你要多培养人才,送到美国来,一起去弘扬佛法。他讲了很多遍,李老师都没有做回应。那有一次讲多了,李老师就说了,他说,那你帮我找人才,你去帮我找学生。

所以现在老法师说,好老师也不容易找,你要遇到大善知识,也不容易找到。那遇到好学生,老实、听话、真干的,几乎是寥寥可数,你就像蔡老师是寥寥可数啦,老实、听话、真干的,很难啦。刘素云老师、胡小林居士,十三亿人口才诞生几位而已。那胡小林老师真的听老法师的话,真干,《大乘起信论》念三千遍,屏除一切外缘,深入经藏,有悟处,「读经千遍,其义自见」。刘素云老师用十年功夫,有一点像倓虚老法师他们用十年的时间,十年寒窗读《楞严》,后来他们就是有悟处了。

所以老法师说,人才培养非常重要,那要怎么样呢?要细心照顾,就是弘法人才跟护法人才都很重要。所以老法师也常说,护法是佛,弘法是菩萨,要长时间来培育才会成就。最少三年五载,我们说五年学戒,其实那五年就是把他关起来。老法师跟随李老师,五年再加五年,总共十年,诞生今天的净空老法师。老法师见李老师,李老师跟他讲,以前你所学所听的统统不算,你到台中来以后,以后别人讲经你都不能去听,这是第一点。以后只能听我的不能听别人的,以前你所听的统统不算,所学的统统归零,第二点,以后只听我的。第三点,以后看什么书,都要经过我同意。为什么要这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把你的这个心往外攀缘,全部堵起来。那李老师这样的规定,这三条规定,净空法师当时就觉得说,怎么会这么严格?

后来到新加坡去遇到演培法师,他把这个事情跟演培法师报告,演培法师跟净空法师说,这都是古代祖师大德教学生的方法。他说,以前谛闲老法师也是要这样要求我。净空法师说,后来演培法师离开了谛闲老法师,去跟太虚大师学人间佛教,演培法师后来觉得自己很遗憾,没有受过这样的一个,这三个要求。这就是什么?李炳南老师那三点要求,以前所学的统统不算,现在只听我一个人说,以后要看什么书、听什么经教要经过我同意,别人在台中讲经,你不能去听,这个就是什么?长时间培育成就的。而人才最重要、最根本是什么?就是德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人不怀德,何以居人上乎?」

老法师现在就是人上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五年把你关起来,也把你六根往外攀缘的六个门全部关起来,你才有办法成就人上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经千遍,其义自见」,就可以成就怎么样?成就你的德行。如果没有德行只有才华,你也很会讲,只有才华,不但不能成事而且造业,为什么会造业?

最后会名闻利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经教、对佛教都没有好处。人才的培养不难,德行的培养就难了,为什么?要改毛病习气,攀缘心难断,我执跟法执都要破,再破根本无明一品,才成就法身。

所以老法师说,人才的培养不难,德行的培养就难。现在的社会跟古代不同,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现代的社会比古代增长百倍、千倍都不止,确实是如此。古人在那种环境之下,因为民风淳朴,生活简单,没有像现在的媒体、科技这么发达。所以古人在那种环境之下,很少的诱惑,他都会很谨慎的去防范,唯恐退转。生在现代的社会,若避免不了物欲的诱惑,必定退堕,必定造业。那就是古人常讲的,这里老法师讲的是指出家人,当然我们在家人也要警惕。师父说,净空老法师说,古人常讲,「袈裟之下失人身」,是非常可怜、可悲的事情。

品德的修养,在现今社会要靠怎么样?要靠自己,自己要自修、自悟、自度,这六祖大师说的。在过去,父母、老师的帮忙,可以做增上缘。现代的社会提倡民主、自由、开放,儿女不听父母教诲,学生不接受老师劝告,所以在这种环境之下,不靠自己就一无所成。靠自己就是自己要觉悟,刚才我讲的自修、自悟、自度,你自己要觉悟。

我们三皈依里面讲,要念念不忘,也是六祖大师跟我们开示的自性三皈依,皈依佛就是皈依觉,就是皈依觉而不迷;皈依法就是皈依正,就是皈依正而不邪;皈依僧就是皈依净,就是皈依净而不染。这自性三皈依,自性的觉正净,念念跟觉正净相应,念念离迷邪染,这才有救,这是诸位同学要深深警惕的。那我们就知道老法师跟你开示的,怎么成就德行?就是要皈依觉、要皈依正、要皈依净,你的德行才会出来。

德行的含义,行是行为,包括思想、见解、言语,以及身体的造作,统统为三业行为,也就是身口意。德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与性德相应的这种行为,称做德行。诶,我们知道重点了,与性德相应的行为才叫做德行。所以你每天要这样观照自己的行为跟性德相不相应?如果都能够念念相应,那你成就德行快,如果少分相应的话,那少分的德行就会流露出来。

何谓性德呢?老法师说,一念自性是性德,《弥陀经》里面讲,「一心不乱」是性德。由此可知,「一」是多么重要,「一」就是什么?「一」就是绝待的境界,「一」就是能所双亡的境界,「一」就是极乐世界,没有对立,没有矛盾,跳脱善恶对待,善恶、美丑、是非、好坏全部放下来,那你就相应绝待境界了。「一」是多么重要,古大德曾说,若人识得一,大地无寸土,也就是「识得一,万事毕」。「一」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如,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不是数量,落在数量上不是性德,数量就是有量,我有一千万啦,我有一亿啦,所以如果你落在数量,那不是性德。

所以《金刚经》里面讲,教你行一切善,离一切相。那就是什么?就会跟无相相应、会跟实相相应、会跟性德相应,离一切相就跳脱数量的对待了。实际上,自性、性德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老法师在讲经的时候,曾经介绍「四不可说」,这是天台家的说法,这种说法是根据《大涅槃经》里面讲的「六种不可说」,这个都是佛学名词,各位可以去查,「六种不可说」,「四不可说」,「不可说」就是什么?不可思议,不得已用「一」来表示的,就是禅宗讲的「离心意识参」,离开心意识,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着、第八识的阿赖耶识,那就是真心的境界。

所以一念、一心就自己的真心、本性,就是有情众生的佛性,一切众生的法性。二念就变质了。你眼见色,你看到这一碗酸辣汤,舌根碰到这个味尘,第一念没有问题,那是真心起用,第二念,诶,这个酸辣汤不热,这个酸辣汤太冷了,不好吃,那就二念。诶,这个酸辣汤热,我喜欢吃,也是二念。你有憎爱的时候就落入二念了,那就不是真心,那就烦恼做主,那就业力现前。所以二念就变质了,二念是无明,就会烦恼,三念就是阿赖耶。所以说与一念相应,纯真无妄。

老法师常讲的纯净纯善,就是一念相应,纯真无妄,这种思想、见解、行为,称做德行,这是第三个重点。这是法身大士的德行,我们可望而不可及。那么我们初学的人,德行的标准降到最低,就是净业三福,思想见解言行与三福相应的这种行为称为德行,这是第四种。所以老法师这样开示,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什么叫德行?怎么开发德行?用这四个标准下去衡量,你才知道怎么念佛,怎么待人处事。六根接触六尘,怎么成就我们的功德,你就知道怎么去修行了。老法师说第四种,就是降低标准的,降到净业三福,你的思想、见解、言行跟三福相应,这种行为称为德行。

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慈心不杀」是五戒,与孝亲尊师,受持五戒十善相应的这种行为就是德行。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跟德行相应。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十一句是我们现在修行德行的标准,若不以此为基础,修学任何法门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佛在三福后面的总结,这三条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净业正因,修学有无结果、有无成就,关键在此地。换句话说,一切大小乘经,千言万语,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法,无非是这三条的诠释,为我们详细解释而已。

我们感谢老法师,讲了这么好的一个开示。跟性德相应是德行,跟觉正净相应是德行,跟一念相应是德行,跟净业三福相应是德行,我们终于明白了。接下来老法师就讲弘法人才,包括讲经人才。学讲经的方法,老法师说,技术不难,你可以用净空老法师有讲过的,李炳南老师所写的内典研究,就是跟你讲怎么学讲经的方法跟技术。这个我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有为香港佛陀教育协会的志工讲内典研究,讲到十三集,因缘告一个段落,这六位学生就到台南极乐寺学汉学教育。但是这十三集讲的大致,有把内典研究的重点讲出来,目前正在剪接上字幕,这个可以做为学讲经的一个参考,这是我一点小小的心得。

老法师说,学讲经的方法、技术不难,一个月的时间就足够了,根性钝一点的,三个月就足够。我们老法师说,那是在新加坡讲的,新加坡有办培训班,培训班的讲经技术方面收到效果,德行方面就要靠同学们自觉,就刚才讲的自己要觉悟。自己认真努力,要发心作师作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作师作范。要发此大心,立如是大志,我们这一生才能度自己,才能帮助别人。

然后老法师说,因为那时候讲这个的时候,老法师是在国外,他就讲到美国的这些莲友要邀请中国大陆的法师去讲经,所以才提到这一段的开示。所以老法师说,邀请法师到国外弘法利生,包括说我们在国内啦,或是我们在道场,我们邀请法师来讲经。老法师说,德行为第一考量,其次才是学术,这对我们才有真正的利益,在此地一起共修的同学,为了将来到世界各地弘法利生,一定要砥砺自己的品德,如理如法的修学,不辜负海内外许多护法大德的期望,成就自己自利利他的功德,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以老法师说,要邀请法师讲经,只要他的思想、言语、行为能跟净业三福相应,就可以启请。所以我们请法师讲经,要用什么标准?用净业三福的标准。老法师就说,这样就是有德行的法师,就可以请他来讲经,要特别着重这一点。那么刚好因为这个开示,是对达拉斯的净宗学会。所以老法师讲说,达拉斯举行佛七,那佛学讲座每个月举行一次,老法师说,这个道风不能中断。因为怕我们的体力、精神比不上古人,不能像古人那么精进,所以举办一星期,休息一星期,一个月当中一次佛七,一次佛学讲座,这才像个道场。若不愿意帮助一切社会大众,自己要做个老修行,老法师说,这是小乘人,利益众生的意愿不强,只希望自己成就,也行。必须要找一个深山里面,盖一个小茅棚,自己修行。这是大乘心跟小乘心不同的地方,但是都值得赞叹。

大乘菩萨能够舍己为人,牺牲自己,成就别人。大慈菩萨赞叹,你这一生当中,真正帮助两个人往生成佛,就比自己修行精进更值得。因为世出世间最殊胜的、最大的福报,是帮助人作佛。一尊佛成佛之后度许多众生,与你有关系,是你帮助他成佛的,等于说都是你度的。你能够帮助十个人往生,你的福报就无量无边了,你决定得生净土。只要你临命终时,心不颠倒,神志清楚,念佛的功夫差一点也不要紧,阿弥陀佛会来接引你。因为他们知道报恩,知恩报恩,就是指这些人,会跟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你,你成就他们嘛。那这些人往生以后,会跟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因为这些人知道,他们要知恩报恩,他们想到自己到极乐世界,是你帮助的,不会忘记恩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要晓得。

所以老法师说,发大乘心,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净业三福里面讲的发菩提心。你要发大乘愿,修大乘行,一切诸佛菩萨无不赞叹。《楞严经》上讲,释迦牟尼佛责备小乘,呵斥小乘,一定要懂这个意思。大乘心可贵,即刻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龙天善神的拥护,而小乘得感应不容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尤其在《法华经》上佛明白开示,末法时期,大乘契机,小乘不契机,末法时期。我们现在深深体会到,古代的社会是封闭、保守的,所以小乘契机。现在的社会是自由、开放的,此时宣传保守的修学法,一般人很难接受,所以大乘契机。但是小乘虽然是这样说,这里虽然是这样说小乘,但是我们必须以小乘做基础,然后去弘扬大乘。

以上是这里提到经文,「人不怀德,何以居人上乎?」我们特别引用老法师开示的,弘法人才必须以德行为主,着重在德行。那怎么成就德行呢?我们刚才讲四个重点,希望大家牢记在心。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九一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结缘网